A.图式 B.同化 C.顺应 D.平衡
A.舌尖 B.舌边前部 C.舌根 D.舌边后部
A.痛觉 B.嗅觉 C.味觉 D.视觉
A.思维 B.概念 C.记忆 D.判断
A.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 B.顶叶和枕叶交会处的角回 C.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部位 D.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
A.生理和安全需要 B.他尊和自尊需要 C.爱和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A.味觉 B.嗅觉 C.视觉 D.听觉
A.直爽热情,但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B.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 C.稳定性强,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 D.敏感机智、做事认真,但防御反应明显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A.本我 B.自我概念 C.超我 D.真实自我
A.性别B.语言C.道德D.符号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A.加法 B.加权平均 C.平均 D.中心品质
A.情境 B.行为主体 C.时间 D.刺激客体
A.行为 B.情感 C.认知 D.行为倾向
A.表情B.目光C.妆饰D.姿势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懈怠 D.社会逍遥
A.对象 B.他人 C.个体 D.关系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A.父母 B.同学 C.朋友 D.老师
A.感觉 B.想象 C.思维 D.记忆
A.顺行性遗忘 B.逆行性遗忘 C.心因性遗忘 D.选择性遗忘
A.神经衰弱症状群B.抑郁发作C.脑器质性疾病D.精神分裂症
A.思维散漫 B.破裂性思维 C.思维中断 D.思维不连贯
A.精神分裂症 B.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C.焦虑神经症 D.持续性心境障碍
A.医学标准 B.统计标准 C.操作标准 D.实践标准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半个月
A.高尔顿 B.比内 C.卡特尔 D.奥蒂斯
A.导出分数 B.原始分数 C.粗分数 D.总体分数
A.比这个分数高 B.与这个分数相等 C.比这个分数低 D.与这个分数有显著差异
A.系统误差 B.随机误差 C.恒定效应 D.实验效应
A.大 B.小 C.低 D.接近1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A.1 B.3 C.5 D.6
A.10 B.11 C.12 D.13
A.80-119 B.85-115 C.90-110 D.70-130
A.标准型与彩色型 B.标准型与高级型 C.彩色型与高级型 D.城市版与农村版
A.15 B.16 C.17 D.18
A.30 B.8 C.22 D.10
A.T分数 B.标准十分 C.标准二十分 D.标准九分
A.神经质 B.精神质 C.内外向 D.掩饰性
A.强度分为四级评分 B.频度分为四级评分 C.强度分为五级评分 D.频度分为五级评分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A.5 B.10 C.15 D.20
A.鉴别性会谈 B.咨询性会谈 C.治疗性会谈 D.摄入性会谈
A.修饰性反问 B.多重选择性问题 C.责备性问题 D.多重问题
A.倾向于认为问题的关键是自我发展上受到了阻碍 B.觉得求助者的问题是与环境失去了平衡 C.倾向于求助者有病 D.倾向于强调求助者在学习、行为或认知方面出现障碍
A.姓名住址 B.心理测验结果 C.诊断结果 D.虐待儿童问题
A.引导 B.情感反射 C.中断 D.多重提问
A.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B.克服阻抗 C.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 D.矫正错误认知
A.真诚不是实话实说 B.表达真诚应随咨询进程而变化 C.真诚要有感而发 D.身体语言可以更好地表达真诚
A.求助者描述其困惑的第一个主题可能最重要,应给予鼓励 B.释义技术目的之一是帮助求助者更清晰地表达 C.参与性概述的目的之一是帮助求助者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惑 D.情感反应最有效的方式是针对求助者过去的情感
A.提出新问题 B.具体化 C.情感反应 D.解释
A.完形学派引导求助者学习真实与负责任的行为,最终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B.交互分析学派帮助求助者检验早年的决定,并在觉察的基础上做新的决定 C.理性情绪学派帮助求助者消除对人生的自我失败观,过上有理性的生活 D.精神分析学派是将潜意识意识化,帮助求助者作理智的觉察
A.与儿童交流适合边玩边谈 B.与儿童会谈的重心是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 C.与青少年交流的重心是现实生活 D.与老年人会谈的重心是现在和过去
A.放松训练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一般以一两种为宜 B.首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师应采用专业指导语以减轻求助者的焦虑 C.放松训练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 D.放松的引导语包括口头、播放录音两种
A.双手摊开表明一种疏远 B.抬头表示陈述句的结束 C.握紧拳头表示一种强调 D.讲者比听者更多注视对方
A.劳动改造 B.行为塑造 C.束缚身体 D.代币管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