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人力资本法 B.机会成本法 C.生产力损失法 D.成果参照法
A.项目组成 B.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C.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D.工程特征简介
A.0.6t/d B.0.06t/d C.6t/d D.60t/d
A.2.5倍 B.1.5倍 C.2倍 D.1倍
A.环境背景值:环境中的水、土壤、大气、生物等要素,在其自身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没受到外来污染影响下形成的化学元素组分的正常含量,又称环境本底值 B.背景噪声:在还未受到外来噪声污染下的噪声值 C.环境区划分为环境要素区划、环境状态与功能区划、综合环境区划等 D.环境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灾害,是除自然变异因素外的另一重要致灾原因
A.0.01kg/h B.0.02kg/h C.0.08kg/h D.0.10kg/h
A.水力传导系数 B.渗流速度 C.有效孔隙度 D.水力梯度
A.物料衡算法 B.类比法 C.数学模式法 D.资料复用法
A.10% B.50% C.60% D.75%~95%
A.0.7 B.0.5 C.2.5 D.4.0
A.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是指降水入渗量与地下水量之比 B.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所推荐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输入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需要逐日每天24次的连续观测资料,否则要进行插值处理 C.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重点在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开始前,体现出环境影响评价的预防功能 D.对于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在划分各评价项目的工作等级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或当地对环境的特殊要求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已知某河流水文站2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见下表。按经验频率估算其最枯月90%保证率的枯水流量为()。
A.10m3/s B.9m3/s C.8m3/s D.7m3/s
A.0.7 B.7 C.2520 D.2.5
A.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的山风和谷风的总称 B.白天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C.晚上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白天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D.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A.混合稀释作用不但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还能减少其总量 B.水体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输移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纵向距离小于横向完全混合距离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 D.温排水携带的热量除了被潮流带走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与大气的热交换释放到大气中
A.现场实测法 B.物料衡算法 C.模拟法 D.反推法
A.14.5mg/L B.19.0mg/L C.25.0mg/L D.36.3mg/L
A.14.6% B.15.0% C.15.4% D.15.8%
A.在生物处理前设初沉池,可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保证生物处理设施功能的发挥 B.在生物处理设备后设沉淀池,可分离生物污泥,使处理水得到澄清 C.碱性废水的投药中和主要是采用工业硫酸 D.中和主要是指对酸、碱废水的处理,废酸碱水的互相中和,在中和后不平衡时,考虑采用药剂中和
A.48t B.72t C.4.8t D.7.2t
A. B. C. D.
A.单位产品新水用量 B.单位产品循环用水量 C.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D.间接冷却水循环用水量
A.在底部衬层中的实际渗流速度 B.在底部衬层和其下部各土层中的实际渗流速度 C.在各土层中的实际渗流速度 D.在各土层中的实际渗流速度和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平运移速度
A.先完成横向混合 B.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发生横向混合 C.先完成横向混合,再发生垂向混合 D.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同时完成横向和纵向混合
A.46dB B.47dB C.48dB D.49dB
A.87dB B.83dB C.82dB D.79dB
A.0.5~1.5km2 B.1.0~2.0km2 C.1.5~3.5km2 D.4.0~7.0km2
A.风力 B.温度差异 C.密度差异 D.水力坡度
A.集气筒 B.道路机动车排放源 C.垃圾填埋场扬尘 D.焦炉炉体
A.A声级 B.B声级 C.C声级 D.D声级
A.37.30km B.1.18km C.30.53km D.1.31km
A.≥1:100000 B.≥1:50000 C.≥1:10000 D.≥1:5000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A.黏滞性大的给水性弱,黏滞性小的给水性强 B.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越流系数越大,通过的水量就越少 C.渗透系数代表当水力坡度为1时,水在介质中的渗流速度 D.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污染物弥散能力的参数
A.0.25 B.0.30 C.0.50 D.1.00
A.坡度因子 B.坡长因子 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D.土壤可蚀性因子
A.医疗费用法、生产力损失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恢复或重置费用法、防护费用法 B.反向评估法、机会成本法 C.旅行费用法、成果参照法、调查评价法、隐含价格法 D.机会成本法、隐含价格法、生产力损失法、人力资本法
A.0.5km B.1~2km C.3km D.5km
A.0.3kg/a B.0.6kg/a C.2.1kg/a D.4.2kg/a
A.污染源调查以现场测试和补充现场调查为主 B.污染源的热效应会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 C.凡对环境质量可能造成影响的物质和能量输入统称污染源 D.面源是指污染物产生的源点为面,进入环境的方式可为面、线或点,位置不固定
A.费用效益分析中所使用的价格是反映整个社会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的均衡价格 B.费用效益分析的第一步是基于财务分析中的现金流量表(财务现金流量表),编制用于费用效益分析的现金流量表(经济现金流量表) C.费用效益分析的第二步是计算项目的可行性指标 D.费用效益分析中,补贴和税收被列入企业的收支项目中
A.LB-IB B.IB-DB C.LB-DB D.IB+DB
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 C.UASB D.氧化沟法
A.一级(优) B.二级(中) C.三级(可) D.四级(劣)
A.高于 B.低于 C.略高于 D.等于
A.222.2mg/s B.800mg/h C.3.99mg/L D.111.1mg/s
A.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B.物料平衡与水平衡 C.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分析 D.无组织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
A.持水度 B.给水度 C.容水度 D.孔隙度
A.小于400m B.400~800m C.800~1600m D.大于1600m
A.均值插值法 B.两端插值法 C.跳跃插值法 D.连续均匀插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