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每搏量和心输出量降低,代偿性心率加快 B.心肌耗氧量相对减少 C.血流缓慢,血液黏滞性相对增加 D.运动耐力降低 E.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
A.254~275nm B.275~297nm C.297~310nm D.310~340nm E.340nm以上
A.早期治疗 B.支持疗法 C.综合治疗 D.合理选择物理因子 E.保持伤口清洁
A.0℃ B.-10℃ C.-50℃ D.-100℃ E.-1000℃
A.由于阵挛、髋内收剪刀样和屈肌痉挛而损害站立平衡 B.因为痉挛可以促进骨质生长,所以能减少骨折、异位骨化的危险性 C.髋屈肌、内收肌痉挛影响会阴清洁、损害性功能 D.借助伸肌痉挛等可帮助患者站立和行走 E.痉挛可充当静脉肌肉泵,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A.Ⅰ B.Ⅰ+ C.Ⅱ D.Ⅲ E.Ⅳ
A.日光浴 B.温水浴 C.无氧运动,如短跑、举重 D.盐水浴 E.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
A.分为A、B、C、D共四级 B.分为A、B、C、D、E共五级 C.分为1、2、3、4共四级 D.分为1、2、3、4、5共五极 E.分为甲、乙、丙、丁共四级
A.红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 B.紫外线疗法+超短波疗法 C.紫外线疗法+红外线疗法 D.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超短波疗法 E.紫外线疗法+直流电疗法
A.T12、L1、L2、L3、L4 B.L1、L2、L3、L4、L5 C.L2、L3、L4、L5、S1 D.L3、L4、L5、S1、S2 E.T11、T12、L1、L2、L3
A.大量抗生素治疗 B.增强全身营养、提高免疫功能 C.彻底清除病灶内的不良肉芽和纤维组织 D.促进患处分泌物吸收的物理治疗 E.选择加快患处修复的物理治疗
A.休克期、否认期、抑郁期、依赖期 B.悲痛期、焦虑期、无耐期、坦然面对现实期 C.否认期、焦虑期、抑郁期、正确面对现实期 D.焦虑期、躁狂期、抑郁期、恢复期 E.休克期、软瘫期、硬瘫期、恢复期
A.认知功能训练 B.精细功能训练 C.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D.保持正常姿势训练 E.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
A.电刺激镇痛 B.热疗 C.冷疗 D.运动疗法 E.针灸疗法
A.姿势和体位 B.解除诱因 C.作业治疗 D.物理治疗 E.药物治疗
A.丹曲林 B.地西泮 C.巴氯芬 D.肉毒素 E.安博维
A.了解损伤的疾病导致肌力减退的范围 B.制订治疗方案依据 C.评定治疗效果 D.了解损伤和疾病导致肌力减退的病因 E.判定预后
A.体位保持 B.物理因子治疗 C.矫形器的应用 D.运动治疗 E.高压氧治疗
A.视盘水肿、呕吐、头痛 B.头痛、视物模糊、恶心 C.眼痛、恶心、头晕 D.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意识改变 E.脑疝形成、脑缺氧、视力减退
A.非手术非药物 B.手术治疗 C.药物治疗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药物疗法 B.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排便训练 C.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排便训练 D.每天至少进食纤维素30g E.正确的排便姿势
A.拇指,C6 B.乳线,T6 C.小指,C6 D.中指,C6 E.腹股沟韧带中部,L1
A.怀孕3个月 B.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侧突 C.脊髓压迫症状 D.脊柱失稳 E.严重的骨质疏松
A.中枢性 B.外周性 C.外伤 D.炎症 E.排尿习惯
A.日光疗法 B.毫米波疗法 C.紫外线照射 D.体位矫形 E.按摩疗法
A.止痛作用 B.消炎作用 C.促进排便作用 D.止泻作用 E.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A.1~8个月 B.8个月~28岁 C.28~40岁 D.40~50岁 E.50~60岁
A.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病态心理、不良行为和异常表现 B.治疗方法为倾听患者的诉述,观察患者表现,帮助分析 C.通过治疗给予患者指导、鼓励、安慰和疏导 D.治疗目的为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支持,能正确面对现实,渡过心理危机 E.是癌症患者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
A.本职工作能力、身边动作、应用动作 B.社交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 C.交流能力、构音功能、自身心身控制能力 D.步行能力、吞咽功能、基本器具移动动作 E.平衡能力、社交能力、本职工作能
A.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评定,不包括ADL评定 B.周围神经病损的电诊断检查包括直流感应电测定、强度-时间曲线、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C.周围神经病损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早期限制受损神经发生瓦勒变性 D.周围神经病损康复治疗早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受损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 E.周围神经病损的康复评定包括运动、复合感觉、感觉功能评定
A.肌痉挛 B.腱鞘炎 C.急性化脓性炎症 D.坐骨神经痛 E.肌纤维组织炎
A.调整自主神经功能 B.降低外周阻力 C.增加血容量 D.血管运动中枢适应性改变 E.纠正高血压危险因素
A.等于或低于14分 B.等于或低于15分 C.等于或低于16分 D.等于或低于17分 E.等于或低于18分
A.1 B.2 C.3 D.4 E.5
A.病情稳定的COPD患者 B.合并严重肺高压 C.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 D.认知功能障碍 E.明显肝功能异常
A.下肢训练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活动耐量 B.下肢训练通常采用有氧训练方法 C.下肢训练不应包括力量训练 D.上肢训练可做手摇车训练和提重物训练等 E.上肢训练以运动时出现轻度气急、气促为宜
A.椎旁叩击征阳性 B.脊柱侧突 C.循坐骨神经行程有压痛 D.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E.下肢“4”字试验阳性
A.254nm B.280nm C.297nm D.302nm E.313nm
A.维持动脉血压 B.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C.降低颅内压 D.避免或减轻使脑代谢需求增加的因素 E.减轻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
A.手掌区 B.手指中节指骨区 C.腕管区 D.手指近节指骨区 E.前臂区
A.关节不稳 B.脊髓休克期 C.急性渗出性滑膜炎 D.急性扭伤 E.骨关节肿瘤
A.舞蹈样运动 B.手足徐动 C.舞蹈样徐动症 D.肌痉挛 E.辨距不良
A.腘绳肌 B.臀大肌 C.胫前肌 D.股四头肌 E.腓肠肌
A.室上性心动过速 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C.急性心内膜炎 D.怀疑主动脉瘤 E.高血压
A.平静呼气至接近残气量时,肺下部气道开始闭合所能再呼出的气体量 B.肺活量与补呼气量的差值 C.为单位时间最大呼吸量,反映通气功能的最大潜力 D.充分吸气后缓慢而完全呼出的最大气量 E.为单位时间最大呼气量
A.辨认和挑选物品 B.相片辨认 C.画图测验 D.重叠图试验 E.图形-背景测试
A.下肢骨折未愈合 B.不能负重站立 C.发热 D.多发性硬化 E.感染
A.手足徐动症 B.舞蹈样徐动症 C.偏身投掷症 D.肌张力低下 E.肌痉挛
A.第2骶骨前缘 B.第1骶骨前缘 C.第2腰椎前缘 D.第3腰椎前缘 E.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A.改善血液循环 B.阻止炎症发展 C.促进肉芽和上皮生长,加速愈合 D.改善组织营养 E.提高免疫功能
A.很薄 B.薄 C.稍厚 D.较厚 E.很厚
A.2~5个月 B.1~3个月 C.2~4个月 D.3~5个月 E.3~6个月
A.Ⅰ级≥7 B.5≤Ⅱ级<7 C.2≤Ⅲ级<5 D.Ⅳ级<3 E.Ⅳ级<2
A.廓清指步行摆动相下肢适当离开地面,以保证肢体向前行进 B.包括摆动相早-中期髋关节屈曲,摆动相早期膝关节屈曲,摆动相中-后期踝关节背屈 C.支撑中期踝跖屈控制(防止胫骨过分前向行进) D.中期至末期膝关节伸展和末期足跟抬起(踝跖屈) E.骨盆稳定性不参与廓清机制
A.基底节 B.脊髓后索 C.小脑 D.边缘系统 E.前庭神经
A.短波患部无热量或微热量 B.超短波疗法无热量或微热量 C.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D.紫外线疗法:中心重叠照射法或局部照射 E.抬高患肢,踝泵运动以减轻肿胀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真菌
A.解除血管痉挛 B.改善血液循环 C.镇痛 D.预防感染 E.寒冷及冻伤的预防
A.缩短病程 B.减轻症状 C.促进炎症吸收或局限化 D.防止感染扩散或转为慢性 E.减少残疾发生
A.紫外线 B.辐射热和传导热 C.红外线 D.超短波 E.微波
A.短波患部无热量 B.超短波患部无热量 C.蜡疗法 D.紫外线疗法 E.微波疗法:患部无热量或微热量
A.超短波疗法:患部,无热量至微热量 B.紫外线疗法:神经节段反射区照射法,红斑量照射 C.高压电位治疗 D.激光疗法 E.水疗法:温水浴,全身气泡浴
A.步行 B.登山 C.作业治疗 D.游泳 E.骑车
A.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 B.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C.胫前肌、腓肠肌、腘绳肌 D.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E.胫前肌、髂腰肌、腘绳肌
A.帕金森病 B.老年动脉硬化 C.慢性肝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A.消炎 B.抗感染 C.止痛 D.消肿 E.促进侧支循环
A.腕关节下垂 B.“餐叉”畸形 C.伸直型骨折 D.手移向桡侧 E.手移向尺侧
A.面肌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步态训练、姿势训练 B.步态训练、姿势训练、呼吸功能训练、松弛训练 C.心理治疗、面肌训练、呼吸功能训练 D.关节活动度训练、认知训练、步态训练、姿势训练 E.松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面肌训练
A.3% B.2% C.9% D.4% E.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