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自动自然免疫 B.自动人工免疫 C.被动自然免疫 D.被动人工免疫 E.自然免疫
A.FITC B.RB200 C.TRITC D.镧系的螯合物 E.4-甲基伞酮
A.尿中出现磺胺结晶提示有肝萎缩、磷中毒或白血病等 B.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出现于尿中,一般无临床意义 C.胱氨酸结晶正常尿中少见,大量出现多见于肾或膀胱结石 D.硫酸钙结晶为无色针状结晶,呈放射状排列,出现于新鲜尿液中有较大临床意义 E.草酸钙结晶不属于正常的代谢成分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恶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难治性贫血
A.α2β2 B.α2γ2 C.α2δ2 D.α2ε2 E.以上都不是
A.蛋白质 B.脂质 C.糖类 D.核酸 E.磷脂
A.癌前细胞 B.良性细胞 C.形态介于良恶性之间的细胞 D.癌细胞 E.恶变细胞
A.尿肌酐 B.尿β2-微球蛋白 C.尿素氮 D.尿氨 E.尿白蛋白
A.肾小管立方上皮或移行上皮深层 B.肾盂 C.输尿管 D.膀胱 E.尿道前段和阴道表层
A.手背 B.肘部 C.足跟 D.手指 E.耳垂
A.消化道溃疡 B.阻塞性黄疸 C.胃癌 D.服用铁剂、炭粉 E.肠道寄生虫感染
A.表层细胞 B.中层细胞 C.内底层细胞 D.外底层细胞 E.柱状上皮细胞的癌细胞
A.红细胞 B.白细胞 C.淀粉颗粒 D.草酸钙结晶 E.细菌
A.铁剂 B.铋剂 C.维生素C D.食物鱼肉 E.动物血
A.发热后 B.寒战时 C.白天 D.半夜 E.正午
A.支气管管型 B.弹性纤维 C.干酪样小块 D.硫磺样颗粒 E.库施曼螺旋体
A.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 C.淋巴回流受阻 D.水钠潴留引起细胞外液增多 E.血管通透性增加
A.鳞状上皮细胞 B.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尘细胞 E.柱状上皮细胞
A.黄髓 B.红髓 C.灰质 D.白质 E.以上都不是
A.存在于骨髓中,其形态与淋巴细胞相似 B.在特定条件下,可在脾内形成造血结节 C.它既能产生骨髓干细胞,又能产生淋巴干细胞 D.其增殖方式为对生性增殖 E.造血干细胞的调控、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造血生长因子参与
A.组织嗜碱细胞 B.组织细胞 C.破骨细胞 D.高雪细胞 E.内皮细胞
A.髂后上棘 B.髂前上棘 C.胫骨外侧 D.胸骨 E.腓骨
A.CD33 B.CD3 C.CD19 D.CD41 E.CD44
A.含糖蛋白 B.含单层磷脂 C.含Ca2+-Mg2+-ATP酶 D.含有关受体 E.含Na+-K+-ATP酶
A.因子Ⅷ B.因子Ⅴ C.因子Ⅶ D.因子Ⅹ E.因子Ⅻ
A.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凝血系统 B.与因子Ⅻ接触,参与内源凝血系统 C.为因子Ⅸa,Ⅹa提供催化表面 D.稳定纤维蛋白 E.以上都不是
A.凝血酶激活血小板 B.凝血酶激活因子Ⅰ和因子Ⅷ C.凝血酶激活因子Ⅷ和因子Ⅴ D.凝血酶激活因子Ⅻ和因子Ⅲ E.凝血酶激活因子Ⅻ和因子Ⅴ
A.因子Ⅻ→Ⅻa B.因子Ⅹ→Ⅹa C.因子Ⅱ→Ⅱa D.因子ⅪA→a E.以上都是
A.硫酸钡吸附血浆 B.硫酸钡吸附血清 C.正常人新鲜血浆 D.正常人新鲜血清 E.正常人贮存血清
A.上皮细胞 B.内皮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血小板
A.凝血酶 B.PGH2 C.PGI2 D.TXA2 E.TXB2
A.ADP、ATP B.5-羟色胺和钙离子 C.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D.血小板促生长因子(PDGF.和凝血酶致敏蛋白(TSP) E.β-葡萄糖醛酸酶和酸性水解酶
A.活化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B.黏附功能 C.聚集和释放功能 D.释放功能 E.维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A.因子Ⅶ和因子Ⅹ B.因子Ⅴ和因子Ⅷ C.因子Ⅱ,Ⅴ,Ⅶ,Ⅹ D.因子Ⅰ,Ⅲ,Ⅴ,Ⅶ E.因子Ⅶ,Ⅷ,Ⅴ,Ⅱ
A.G-6-PD B.PK C.细胞内能量代谢,尤其ATP D.糖代谢 E.以上都是
A.γ-GT1 B.γ-GT2 C.γ-GT3 D.γ-GT4 E.γ-GT5
A.PT延长,能被VitK纠正 B.PT延长,不易被VitK纠正 C.铁/铜>1 D.胆固醇酯升高 E.结合胆红素正常,未结合胆红素升高
A.葡萄糖大量进入晶状体,山梨醇与果糖在晶状体内积蓄 B.山梨醇脱氢酶活性降低 C.醛糖还原酶缺乏 D.葡萄糖在晶状体内大量氧化分解 E.葡萄糖将在晶状体内转变成为脂肪
A.多见于40岁以后 B.大多数起病缓慢 C.空腹血胰岛水平可正常、轻变降低或高于正常 D.起病初期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阴性 E.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A.与准确性有关 B.与干扰物有关 C.与重复性有关 D.可利用外加的物质来测出 E.如果是酶促反应,指示酶的特异性较其他工具酶的特异性重要
A.蓄电池 B.硒电池 C.镍氢电池 D.光电管 E.光电倍增管
A.温度从80℃开始,每增加10℃,酶促反应速度增加1~2倍 B.能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 C.从25~35℃增高10℃,酶促反应速度将增加1倍 D.超过37℃后,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变慢 E.超过100℃后,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加快
A.气-液相层析 B.气-固相层析 C.液-液相层析 D.液-固相层析 E.以纸为支持介质的层析
A.肾上腺皮质 B.肾上腺髓质 C.卵巢 D.子宫 E.肾小球
A.主要在肝中合成 B.肾不能合成 C.将外周组织的游离胆固醇转运到肝内处理 D.主要结合蛋白为ApoAl E.LCAT通过转酯化反应将其中的游离胆固醇转化成胆固醇酯
A.与LDL结合的形式 B.与VLDL结合的形式 C.与球蛋白结合的形式 D.与CM结合的形式 E.与白蛋白结合的形式
A.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 B.脂蛋白脂肪酶 C.肝脂酶 D.卵磷脂胆固醇酯转移酶 E.鲨烯环氧酶
室内质量图中±3s表示()
A.4.5%的质控结果在此范围之外 B.1%的质控结果在此范围之外 C.2%的质控结果在此范围之外 D.0.3%的质控结果在此范围之外 E.3%的质控结果在此范围之外
A.直接渗透到细胞内对糖代谢发挥作用 B.直接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蛋白结合而发挥作用 C.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对糖代谢发挥作用 D.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受体亚基活化,催化另一种蛋白质(IRS-1)磷酸化并作为第二信使,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 E.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使cGMP活化,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糖代谢的调节
A.人内源性胰岛素原 B.商品动物源胰岛素 C.人工合成胰岛素 D.人内源性胰岛素 E.胰岛素
A.最适温度 B.最适pH C.底物浓度足够大(10~20Km) D.酶量足够大时 E.最适离子强度
A.血浆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容量减少,细胞内液容量正常 B.血浆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容量减少,细胞内液容量增多 C.血浆容量正常,组织间液容量减少,细胞内液容量减少 D.血浆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容量减少,细胞内液容量减少 E.血浆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容量正常,细胞内液容量减少
A.巨噬细胞 B.B细胞 C.CD4+T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肾小管内皮细胞
A.抗病毒 B.免疫调节 C.抗肿瘤 D.移植排斥 E.以上都是
A.细胞毒性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记忆性T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A.仅限于TD抗原 B.仅限于TI抗原 C.TI抗原和TD抗原都可以 D.TI抗原和TD抗原都不行 E.以上都不是
A.明胶 B.外毒素 C.多糖 D.佐剂 E.内毒素
A.动物血清 B.人混合血清 C.水溶液标准品 D.有机溶液标准品 E.人与动物的混合血清
A.T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巨噬细胞
A.人工主动免疫 B.人工被动免疫 C.自然主动免疫 D.自然被动免疫 E.以上都不是
A.定性测定 B.定量测定 C.定性和定量测定 D.定性和半定量测定 E.以上都不是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A.RIA使用标记抗原,IRMA使用标记抗体 B.RIA中抗体结合标记抗原的量与被测抗原浓度成反比关系,而IRMA中则相反 C.RIA中需对BF分别作放射强度测定,IRMA只测定上清液的放射强度 D.RIA用于检测抗原,IRMA用于检测抗体 E.RIA属于竞争抑制,IRMA属于竞争结合
A.器官的来源不同 B.器官的抗原性不同 C.器官的组成成分不同 D.器官的HLA抗原不同 E.器官的细胞成分不同
A.λ与κ B.α与γ C.γ与λ D.μ与α E.ε与γ
A.微生物致病性是指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能力 B.致病能力强弱的程度称为毒力 C.致病性有种属特征 D.致病性有赖于细菌的侵袭力 E.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与人体的免疫力无关
A.形态与结构变异 B.S-R变异 C.耐药性变异 D.毒力变异 E.生长能力变异
A.干烤 B.烧灼 C.煮沸 D.高压蒸汽灭菌 E.间歇灭菌
A.厌氧装置的催化剂失活 B.标本在空气中放置过久 C.未用新鲜配制的培养基 D.培养基未添加必要的补充物质 E.以上均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B.产毒性大肠杆菌肠毒素 C.白喉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类脂A
A.发热反应 B.促进淋巴细胞分裂增殖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激活补体和凝血因子 E.以上都是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6周 E.7周
A.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B.在送检过程中,对脑膜炎球菌标本要进行保温 C.在检验容器上要贴好标签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E.以上都是
A.可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为蛋白质 C.60~80℃,30分钟被破坏 D.毒害效应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 E.毒性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