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外源凝血途径的试验 B.纤溶系统活性的试验 C.抗凝因子活性的试验 D.内源凝血途径的试验 E.血小板活化的试验
A.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衰老
A.无特异性 B.不需抗原预先刺激 C.不受MHC限制 D.不需与靶细胞直接接触 E.可反复杀伤多个靶细胞,而自身不受损伤
A.IgA B.IgD C.IgE D.IgG E.IgM
A.CD3 B.TCR C.BCR D.CD4 E.CTLA-4
A.桥本甲状腺炎 B.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C.SLE D.类风湿关节炎 E.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类风湿关节炎 C.恶性贫血 D.重症肌无力 E.皮肌炎
A.心磷脂抗原 B.结核菌素 C.肿瘤相关抗原 D.核抗原 E.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A.与抗原结合牢固 B.对热稳定 C.高度特异性 D.与之结合的抗原不同 E.生物活性多样性
A.桥本甲状腺炎 B.干燥综合征 C.多发性肌炎 D.SLE E.RA
A.抗HAV-IgM B.抗-HBs C.抗-HCV D.抗HBc E.抗HBe
A.2×109/L以上 B.5×109/L以上 C.10×109/L以上 D.18×109/L以上 E.20×109/L以上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骨髓纤维化症 D.溶血性贫血 E.理化损伤
A.铜绿假单胞菌 B.葡萄球菌 C.结核杆菌 D.链球菌 E.隐球菌
A.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胰岛素生物学作用有关基因缺陷所致糖尿病 D.特发性糖尿病 E.GDM
A.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金属离子 B.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非金属离子 C.在催化反应中不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D.在反应中作为底物传递质子、电子 E.与酶蛋白共价结合成多酶体系
A.红细胞中LD含量比血清高 B.LD有冷变性的特点 C.该酶有组织特异性,只存在于心脏 D.有5种同工酶 E.同工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不同
A.碳酸氢钠/碳酸缓冲系统 B.磷酸氢盐缓冲系统 C.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D.碳酸氢钾/碳酸缓冲系统 E.蛋白质缓冲系统
A.是血浆中主要蛋白质 B.参考值为35~50g/L C.半衰期为15~19d D.分子量为30000 E.是机体的营养指标 A.是血浆中主要蛋白质 B.参考值为35~50g/L C.半衰期为15~19d D.分子量为30000 E.是机体的营养指标
A.是心肌的特异性抗原 B.不是心肌的特异性抗原,骨骼肌中也存在 C.分子量比TnI小 D.血清正常参考值是0~15mg/L E.肌钙蛋血仅由TnT一个亚单位组成
A.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B.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C.血钙升高,血磷升高 D.血钙降低,血磷降低 E.尿钙降低,尿磷升高
A.H-H方程 B.米氏方程 C.朗比定律 D.波尔定律 E.都不是
A.切除胰腺 B.切除唾液腺 C.子宫切除术后 D.切除乳腺 E.切除膀胱
A.脂代谢障碍,面部和躯干脂肪堆积为本病的特征 B.大量皮质醇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 C.大量皮质醇促进肝糖原异生,并拮抗胰岛素作用,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D.大量皮质醇有储钠、排钾作用 E.以上均正确
A.>5μg/L B.>10μg/L C.>15μg/L D.>20μg/L E.>25μg/L
A.结晶 B.红细胞 C.白细胞 D.维生素C E.管型
A.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肠球菌 C.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和厌氧菌 D.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 E.产气杆菌、变形杆菌、芽胞菌及酵母菌
A.白陶土色 B.黄色 C.红色 D.绿色 E.黑色
A.胰岛素分泌异常 B.胰岛素作用受损 C.胰岛素合成异常 D.胰岛素受体缺陷 E.胰岛素抵抗
A.烟酸 B.泛酸 C.硫胺素 D.磷酸吡哆醛 E.四氢叶酸
A.肾小管不能对原尿中的蛋白质重吸收 B.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肾小球滤过屏障发生异常 C.机体内蛋白质合成过多 D.机体组织中蛋白质分解过多,需从尿中排泄 E.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多
A.分子大小有关 B.分子(离子)数量有关 C.分子(离子)所带负电荷有关 D.离子大小有关 E.分子(离子)所带正电荷有关
A.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 B.是人体含量最高的无机盐 C.儿童期水平高于成人 D.都可以用比色法测定 E.甲状旁腺素可降低其浓度
A.甲状腺素 B.甲状旁腺激素 C.维生素D D.降钙素 E.生长激素
A.肝炎 B.肿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C.艾迪生病(Addison病) D.肝癌 E.胃炎
A.>5μg/L B.>10μg/L C.>15μg/L D.>20μg/L E.>30μg/L
A.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B.2型糖尿病 C.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所致糖尿病 D.特发性糖尿病 E.妊娠期糖尿病(GDM)
A.CETP B.HMGCoA还原酶 C.LPL D.HL E.LCAT
A.ALT B.AST C.ALP D.GGT E.AMY
A.是主要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B.组织损伤后6~8h就可上升 C.急性时相反应时上升幅度可以很高 D.病毒感染时明显升高 E.致病因素消除后可很快恢复正常
A.[S] B.V C.1/[S] D.1/V E.KM
A.ALT B.ACP C.AST D.腺苷环化酶 E.K+-Na+-ATP酶
A.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所致 B.肾皮质病变 C.肾髓质病变 D.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 E.输尿管阻塞
A.肾小球 B.肾小管 C.尿道 D.膀胱 E.肾盂
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较快 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关消除强的药物 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 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
A.血钙常降低 B.血磷升高 C.尿磷升高 D.血PTH升高 E.1,25(OH)2D3生成增加
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B.免疫化学法 C.毛细管电泳技术(CE. D.荧光分光光度法 E.离子选择电极
A.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 B.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C.肾上腺皮质束状带肿瘤 D.1-羟化酶缺乏症 E.11-b羟化酶缺乏症尿
A.血淀粉酶 B.尿淀粉酶 C.血、尿淀粉酶 D.肌酐清除率 E.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的比值
A.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B.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C.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D.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E.遗传性椭圆红细胞增多症
A.外周血可见幼红和幼粒细胞 B.幼红细胞POX阳性 C.幼红细胞有巨幼样变 D.幼红细胞糖原染色阳性明显增高 E.骨髓红系明显增生
A.碱性磷酸酶 B.腺苷脱氨酶 C.淀粉酶 D.C-反应蛋白 E.溶菌酶
A.空腹血糖为6~7mmol/L B.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最高峰 C.葡萄糖峰值≥11.1mmol/L D.口服葡萄糖2h后血糖恢复到空腹水平 E.以上都不是
A.280nm B.340nm C.450nm D.560nm E.628nm
A.尿中蛋白主要为大分子量蛋白质 B.尿中蛋白主要为中分子量蛋白质 C.尿中大分子量和中分子量蛋白质同时存在 D.尿中主要出现小分子量蛋白质 E.尿中本-周蛋白明显增多
A.乳酸 B.葡萄糖 C.氨基酸 D.肌酐 E.肌酸
A.超过尿蛋白正常范围的上限而用蛋白定性的化学方法不能检出 B.多采用免疫化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 C.可随机留取标本,采用肌酐比值报告结果 D.可见于糖尿病性肾病 E.为晚期肾损伤的测定指标
A.6-磷酸果糖 B.糖原 C.果糖 D.半乳糖 E.糖异生途径
A.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B.佝偻病 C.维生素D摄入过多 D.急性肾衰竭 E.恶性肿瘤骨转移
A.钾离子 B.钠离子 C.钙离子 D.镁离子 E.氯离子
A.维生素,半胱氨酸,果糖,氨基酸等可促进铁的吸收 B.萎缩性胃炎及腹泻不会影响铁的吸收 C.吸收部位主要是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 D.食物中含铁量多,铁吸收增加 E.主要功能是作为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微弱的自身免疫应答可起免疫稳定的作用 B.自身抗体是能与机体组织成分起反应的抗体 C.正常情况下机体可产生微弱的自身免疫应答 D.正常人血清中不存在自身抗体 E.正常人血清中可能存在致敏淋巴细胞
A.1:4 B.1:8 C.1:16 D.1:64 E.1:128
A.Ca2+ B.vWF C.血小板衍生促生长因子(PDGF. D.β-TG E.纤维蛋白原
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5%白细胞总数,或其绝对值>0.25×109/L B.临床以下午3时采血做直接计数较为合适 C.分类计数增多15%~50%,直接计数为(1.5~5.0)×109/L属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D.所有病例血象中均可见到幼稚细胞,甚至有原始细胞 E.骨髓象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可见幼稚型,以嗜酸中晚幼粒细胞多见
A.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浑浊 B.血清浑浊 C.血清浑浊或澄清 D.血清澄清 E.血清上层"奶油样",下层澄清
A.高血钠 B.低血钾 C.低血钙 D.高血糖 E.皮肤色素沉着
A.胚胎性抗原 B.糖类抗原 C.酶类 D.激素类 E.蛋白质类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汗腺 B.皮肤 C.肾 D.肠道 E.肺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 C.髓襻降支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A.创伤 B.结核 C.恶性肿瘤 D.穿刺损伤 E.类风湿病
A.抗RNP抗体 B.抗Sm抗体 C.抗SSA抗体 D.抗dsDNA抗体 E.抗SSB抗体
A.氨苄西林 B.万古霉素 C.庆大霉素(120μg/片) D.头孢菌素 E.青霉素
A.肺部 B.尿路 C.腹部 D.腿部 E.脑部
A.100~300mg/L B.200~400mg/L C.300~500mg/L D.400~600mg/L E.500~700mg/L
A.40~50mg/dl B.45~50mg/dl C.30~35mg/dl D.36~40mg/dl E.没有固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