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淋巴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各阶段幼稚细胞 E.单核细胞
A.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选择性IgA缺乏症 C.选择性IgG亚类缺陷症 D.多发性骨髓瘤 E.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速发型
A.生物活性专一 B.特异性强 C.纯度高 D.大多来自于人-人杂交瘤细胞 E.无效蛋白含量少
A.可变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B.与肝癌无关 C.没有保护性 D.表示已HCV感染过 E.可进一步做HCV-RNA检测
A.三酰甘油 B.球蛋白 C.胆固醇 D.白蛋白 E.纤维蛋白原
A.10% B.12% C.15% D.18% E.20%
A.较成人多 B.较成人少 C.与成人相同 D.变化不定 E.尚未形成
A.检孕卡法 B.放射免疫试验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
A.晨尿较浓缩和酸化 B.随机尿适用于急诊患者 C.餐后尿对检出病理性糖尿较敏感 D.1h尿标本用于尿液有形成分计数 E.24h尿用于化学成分的定量
A.过氧化物 B.盐酸 C.维生素C D.青霉素 E.链霉素
A.尿液中完整RBC可呈阳性反应 B.尿液中游离Hb呈阴性反应 C.肌红蛋白可呈阳性反应 D.尿液维生素C浓度过高导致假阴性 E.高浓度蛋白尿可降低灵敏度
A.淋巴细胞酯酶法 B.单核细胞酯酶法 C.嗜碱粒细胞酯酶法 D.中性粒细胞酯酶法 E.嗜酸粒细胞酯酶法
A.正常为黄褐色 B.服铁剂后为黑色 C.阻塞性黄疸时为白陶土色 D.急性肠炎时为鲜红色 E.细菌性痢疾时为脓血便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脑脊髓梅毒 E.白血病细胞脑转移
A.LD B.ADA C.AMY D.AKP E.ACP
A.2种 B.4种 C.6种 D.3种 E.5种
A.清蛋白 B.凝血酶原 C.免疫球蛋白 D.纤维蛋白原 E.前清蛋白
A.心脏功能不全 B.糖尿病 C.肾盂肾炎所致的远端肾单位浓缩功能障碍 D.脱水 E.高热
A.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荧光分析法 D.电化学分析法 E.电泳技术
A.三点双项同测终点法试剂盒 B.快速反应试剂盒 C.三点双项同测连续监测法试剂盒 D.抗干扰反应试剂盒 E.三点双项同测终点速率法测定的试剂盒
A.氧化脱氨 B.还原脱氨 C.直接脱氨 D.转氨基 E.联合脱氨
A.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 B.Km值与酶的结构有关 C.Km值与酶所催化的底物的种类有关 D.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酶的浓度 E.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A.黏蛋白 B.清蛋白 C.糖蛋白 D.球蛋白 E.肌红白蛋白
A.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场所 B.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C.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D.过滤作用 E.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进行阴性选择的场所
A.尿量少,比密升高 B.尿量多,比密低 C.尿量多,比密高 D.尿量少,比密低 E.尿量多,比密正常
A.花环沉降分离法 B.自然沉降法 C.尼龙纤维分离法 D.亲和板结合法 E.流式细胞仪分离法
A.HCO-3 B.Na C.K D.Ca E.Cr
A.D-型 B.L-型 C.E-型 D.F-型 E.H-型
A.醛固酮缺乏,易引起储钠、排钾功能减退,导致高血钾和轻度代偿性酸中毒 B.糖异生作用减弱、肝糖原消耗、可发生低血糖、脂肪消耗,脂质的动员和利用皆减弱 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见于老年人,成年人和幼年者较少见 D.可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沉着 E.肾排水能力减弱,大量饮水后可出现稀释性低血钠
A.胃炎 B.急性肝炎 C.腮腺炎 D.心肌炎 E.肾炎
A.10-6g/L B.10-10g/L C.10-16g/L D.10-13g/L E.10-4g/L
A.准确度 B.线性范围 C.稳定性 D.外包装完整牢固 E.抗干扰作用
A.过度通气 B.肺气肿 C.呕吐 D.食入过量NaHCO E.饥饿
A.肽键 B.羧基 C.氨基 D.组氨酸 E.色氨酸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Ⅰ型、Ⅱ型超敏反应
A.晶状体蛋白 B.精子 C.甲状腺球蛋白 D.皮肤 E.葡萄膜
A.HCG与LH的β亚基相似 B.HCG与LH的α亚基相似 C.HCG与LH的分子量相似 D.试验方法的敏感度过高 E.HCG与LH的生物活性接近
A.20g B.25g C.30g D.40g E.50g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B.葡萄糖激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磷酸果糖激酶
A.Alb B.IgG C.IgA D.IgM E.β2m
A.准确度 B.精密度 C.灵敏度 D.特异度 E.以上均可
A.试剂组分高度均一 B.瓶间差异小 C.性能较稳定,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D.测定重复性好 E.保存时间较长
A.0级 B.一级 C.二级 D.三级 E.混合级
A.抗C B.抗c C.抗D D.抗d E.抗E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非超敏反应
A.10%~20% B.30%~40% C.40%~50% D.60%~70% E.80%~90%
A.APC表面 B.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C.T淋巴细胞表面 D.胰岛β细胞表面 E.上皮细胞表面
A.T细胞缺陷病 B.B细胞缺陷病 C.联合免疫缺陷病 D.吞噬细胞缺陷病 E.补体缺陷病
A.检出CIC B.病变部位查到固定的IC沉积 C.CIC水平显著升高 D.临床症状 E.CIC>10μg/ml
A.肝脏 B.小肠 C.脾脏 D.肺脏 E.骨髓
A.血清淀粉酶 B.血清脂肪酶 C.淀粉酶同工酶 D.淀粉酶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的比值 E.尿胰蛋白酶
A.40万 B.5.4万 C.5.5万 D.6.4万 E.7.7万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A.KHCO3/H2CO3 B.NaHCO3/H2CO3 C.K2HPO4/KH2PO4 D.Na2HPO4/NaH2PO4 E.Na2CO3/NaHCO3
A.药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B.药物血浆消除半衰期不是恒定值 C.为恒比消除 D.为绝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 E.也可转化为零级消除动力学方式
A.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平行升高,其峰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2~400倍 B.两种胰蛋白酶的分布和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有关 C.轻型者80%~99%为游离胰蛋白酶原-1及极少的结合型的胰蛋白酶-1 D.重型者游离胰蛋白酶原-1可低到胰蛋白酶总量的30%,大部分以结合形式存在 E.胰蛋白酶原-1不可以和α11-抗胰蛋白酶或α22-巨球蛋白结合
A.都使用比色法进行测定 B.留样前都应停用中草药、四环素和维生素B2等药物,以防干扰 C.尿样都采用浓盐酸防腐 D.两者测定的敏感性相同 E.都受多种因素的干扰
A.95.00% B.95.45% C.68.27% D.98.00% E.99.00%
A.光源→分光元件→样品→检测器 B.光源→样品→分光元件→检测器 C.样品→分光元件→光源→检测器 D.样品→光源→分光元件→检测器 E.分光元件→样品→光源→检测器
A.酶分子能够变构 B.酶分子含有巯基 C.酶能改变米氏常数(Km) D.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E.酶能改变最适反应条件
A.嗜酸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红细胞 D.单核细胞 E.肥大细胞
A.可引起组织变性坏死 B.需T细胞参与 C.需B细胞参与 D.炎症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E.需MHC-Ⅰ、MHC-Ⅱ类分子参与
A.补体被激活,导致渗出和水肿 B.中性粒细胞浸润 C.充血和水肿 D.局部形成微血栓造成组织缺血 E.抗体和补体沿基底膜呈线状沉积
A.患者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 B.Coombs试验阳性 C.此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D.红细胞寿命延长 E.继发性者多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变
A.凝血因子生成减少 B.凝血因子结构异常 C.凝血因子功能异常 D.凝血因子消耗增多 E.凝血因子破坏过多
A.婴幼儿 B.儿童 C.青年人 D.中年人 E.老年人
A.温氏法 B.魏氏法 C.库氏法 D.潘氏法 E.ZSR法
A.标准差 B.标准误 C.变异系数 D.平均值和标准差 E.极差
A.竞争性抑制剂 B.非竞争性抑制剂 C.反竞争性抑制剂 D.重金属 E.增加辅酶用量
A.肾 B.肝 C.心脏 D.小肠 E.脂肪组织
A.产单核李斯特菌 B.蜡样芽孢杆菌 C.结核分枝杆菌 D.枯草芽孢杆菌 E.丹毒丝菌
A.ANA B.抗SS-A和抗SS-B抗体 C.唇黏膜活检 D.肾活检 E.泪液分泌实验
A.POX B.PAS C.SBB D.AS-DCE E.α-NAE
A.去甲肾上腺素 B.肾上腺素 C.VMA D.组织胺 E.多巴胺
A.年轻糖尿病患者多见 B.无酸中毒症状 C.血尿素升高 D.明显昏迷,可有病理反射征 E.血糖≥33.6mmol/L
A.血小板计数>100×109/LB.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C.血红蛋白浓度>90g/LD.外周血白血病细胞<5%E.骨髓中白血病细胞<10%
A.血清总蛋白 B.血清清蛋白 C.结合珠蛋白 D.C-反应蛋白 E.铜蓝蛋白
A.胆红素来源过多 B.胆红素摄取障碍 C.胆红素结合障碍 D.胆红素排泄障碍 E.胆红素肝肠循环障碍
A.变性 B.增生 C.化生 D.癌变 E.核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