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治疗后好转的ITP患者 E.Evan综合征
A.检测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 B.可用做定量分析 C.可定性检测 D.可用于新生儿溶血检测 E.可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双抗体夹心法 D.补体法 E.双标记法
A.火箭峰呈云雾状 B.火箭峰呈圆形 C.火箭峰尖而清晰 D.火箭峰顶部与基底同宽 E.火箭峰呈纺锤状
A.Mg2+ B.Ca2+ C.Zn2+ D.Fe3+ E.P3+
A.2.50×1012/L B.3.00×1012/L C.5.00×1012/L D.6.25×1012/L E.10.00×1012/L
A.10×109/L B.12×109/L C.15×109/L D.18×109/L E.20×109/L
A.波峰右移、峰底不变 B.波峰左移、峰底变宽 C.波峰右移、峰底变宽 D.波峰左移、峰底不变 E.直方图不变
A.A型或O型 B.A型或B型或O型 C.O型 D.AB型或O型 E.AB型或A型
A.甲醛 B.麝香草酚 C.甲苯 D.冰乙酸 E.浓盐酸
A.1~2倍 B.2~3倍 C.3~4倍 D.4~5倍 E.5~6倍
A.来自细胞的变性分解 B.可见于急性肾炎 C.可见于慢性肾炎 D.正常人尿中有少量粗颗粒管型 E.提示肾实质病变
A.磷酸钙结晶 B.尿酸结晶 C.胱氨酸结晶 D.草酸钙结晶 E.胆固醇结晶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组织性蛋白尿
A.Rothera法 B.Gerhardt法 C.片剂法 D.折射仪法 E.试带法
A.阴性 B.弱阳性 C.阳性 D.强阳性 E.可疑
A.出现阳性的程度 B.出现阳性的颜色深浅 C.出现阳性的持续时间 D.标本采集的方法 E.出现阳性的早晚
A.化脓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病毒性脑膜炎 D.乙型脑炎 E.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A.萎缩性胃炎 B.部分胃溃疡 C.胃癌 D.胃泌素瘤 E.恶性贫血
A.正常前列腺液外观为黏稠的淡乳白色半透明液体 B.前列腺脓肿时,外观呈不同程度的脓性或脓血性液 C.前列腺癌时,前列腺液可呈不同程度的血性液体 D.生殖系统结核时,可用按摩的方法采取标本 E.前列腺液是精液的主要组成成分
A.Ⅰ度 B.Ⅱ度 C.Ⅲ度 D.Ⅳ度 E.Ⅴ度
A.标本取材恰当、新鲜 B.申请单、涂片、报告单编号不正确 C.观察不仔细或方法不正确而发生的漏误 D.肿瘤细胞分化好,与正常细胞不易区别 E.经放化疗后,正常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易误诊为癌细胞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溶血性贫血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类白血病时则明显升高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明显升高 C.PNH病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则明显升高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积分明显升高,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无明显变化 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明显升高,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明显降低
A.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B.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型) C.粒细胞缺乏症 D.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巨幼红细胞贫血
A.M1 B.M2 C.M3 D.M4 E.M5
A.细胞大小较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染色质疏松,核仁可见,浆较多 B.细胞大小不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染色质疏松,核仁可见,浆较多 C.细胞大小不一致,以小细胞为主,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少 D.细胞大小一致,以小细胞为主,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少 E.细胞大小不一致,以大细胞为主,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少
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毛细胞白血病 C.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继发骨髓纤维化 E.再生障碍性贫血
A.骨髓粒、红两系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5%,环铁幼粒细胞>15% B.骨髓粒、红两系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5%,环铁幼粒细胞<15% C.骨髓粒、红两系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5%~20%,单核细胞>1×109/L D.骨髓粒、红两系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21%~30%,单核细胞<1×109/L E.骨髓粒、红两系病态造血,骨髓原始细胞5%~20%,单核细胞<1×109/L
A.骨骼疼痛 B.不规则发热 C.广泛性出血 D.反复感染 E.贫血
A.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4周内,持续时间1~3个月 B.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高峰为2~3周内,持续时间3~6个月 C.出现于发病后2~3周内,高峰为3~4周内,持续时间6~9个月 D.出现于发病后3~4周内,高峰为4~5周内,持续时间9~12个月 E.出现于发病后24小时,高峰为1周内,持续3~6个月
A.肝素钠 B.肝素锂 C.3.13%枸橼酸钠 D.EDTA-K2 E.草酸钠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脾功能亢进 D.甲型血友病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出血时间、束臂试验、凝血时间 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聚集试验 C.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E.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出血时间
A.对诊断糖尿病的患者需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 B.对非妊娠成人葡萄糖负载量为100g C.试验前数天患者应该严格糖尿病饮食 D.不需停用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药物 E.对不能耐受口服葡萄糖或胃切除后的患者,可采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A.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 B.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C.糖尿病已经控制的患者 D.无糖尿病 E.糖耐量受损的患者
A.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B.Ⅱ型高脂蛋白血症 C.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D.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E.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A.IgG增高 B.IgA增高 C.清蛋白增高 D.α1球蛋白升高 E.α2球蛋白升高
A.佝偻病 B.胆道梗阻 C.成骨细胞瘤 D.甲状腺功能低下 E.甲状腺功能亢进
A.Mb B.cTnT C.cTnl D.TnC E.NP/NT-proBNP
A.肾功能衰竭 B.哮喘 C.糖尿病酮症 D.严重腹泻 E.严重呕吐
A.乳酸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酮症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代谢性碱中毒
A.医学决定水平 B.吸收分数 C.表观分布容积 D.检测周转时间 E.BE
A.ALT B.AST C.AST/ALT D.c-AST E.m-AST
A.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 B.胰蛋白酶 C.促胰酶素-促胰液素试验 D.血钾 E.转氨酶
A.高血糖抑制GH释放试验 B.ACTH兴奋试验 C.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GnRH兴奋试验 E.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
A.电泳法 B.离子选择性电极分析法 C.凝胶层析法 D.离心法 E.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沉淀离心法 B.电泳法 C.层析法 D.超滤法 E.超速离心法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试管凝集反应 D.协同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A.二条直线相交叉 B.二条弧线完全融合 C.二条弧线部分融合 D.二条弧线不连接 E.二条直线平行
A.该激素在血清中的含量越高 B.该激素在血清中的含量越低 C.游离的标记激素的浓度越高 D.与激素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浓度越高 E.结合的标记激素越少
A.微量清蛋白 B.激素 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D.转氨酶 E.CA-125
A.抗原 B.相应抗体 C.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抗C3抗体
A.病原体及其抗体 B.Ig、补体、肿瘤标志物等蛋白质 C.非肽类激素 D.药物 E.半抗原
A.敏感性更高 B.可用电镜观察 C.便于对细胞微细结构的分辨 D.可同时检测多种抗原 E.染色标本可长期保存
A.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B细胞
A.重链病 B.轻链病 C.多发性骨髓瘤 D.半分子病 E.巨球蛋白血症
A.每天进行检测 B.每周检测一次 C.定时进行检测 D.每天与送检标本一起检测 E.每周与送检标本一起检测一次
A.寻找失控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纠正,然后重新测定,再决定是否可发出报告 B.先发出患者结果,然后寻找原因 C.发出患者结果,不寻找原因 D.增加质控物个数,提高误差检出 E.增加质控规则,提高误差检出
A.ASO B.HLA-B27 C.ANA D.补体C3、C4 E.RF
A.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 B.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C.患者造血干细胞无异常改变 D.患者有骨质破坏 E.患者预后不良,感染和肾功能损害为本病的死因
A.T细胞缺陷病 B.B细胞缺陷病 C.联合免疫缺陷病 D.吞噬细胞缺陷病 E.补体缺陷病
A.CA125 B.CA199 C.CA15-3 D.NSE E.PSA
A.自体移植 B.同系移植 C.同种移植 D.异种移植 E.胚胎组织移植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E.判定细菌的免疫性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流通蒸气灭菌法 D.高压蒸气灭菌法 E.间歇灭菌法
A.动物的种类 B.动物的健康状况 C.动物的年龄 D.动物的性别 E.动物的毛色
A.血平板 B.EMB培养基 C.巧克力培养基 D.卵黄平板 E.麦康凯平板
A.真菌培养基 B.伊红亚甲蓝 C.碱性琼脂/庆大霉素-亚碲酸钾 D.巧克力平板 E.SS琼脂
A.3天 B.1周 C.2周 D.3周 E.1个月
A.水解酪蛋白(MH)琼脂 B.罗氏(L-J)培养基 C.鲍金(B-G)培养基 D.Korthof培养基 E.沙氏(SDA.培养基
A.分离病毒 B.ELISA法 C.放射免疫法 D.免疫荧光法 E.Western印迹法
A.K-B法 B.肉汤稀释法 C.琼脂稀释法 D.E试验 E.浓度梯度法
A.亚胺培南 B.甲氧西林 C.红霉素 D.舒巴坦 E.克林霉素
A.仪表可靠性的检查 B.化学指标的检查 C.操作步骤检查 D.生物指标检查 E.仪器性能检查
A.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B.试剂染色剂的质量控制 C.标本检验的质量控制 D.标准菌株的保存 E.盲点测验
A.形状 B.大小 C.颜色 D.卵壳 E.内含物
A.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B.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C.象皮肿 D.鞘膜积液 E.乳糜尿
A.1小滴 B.2大滴 C.3小滴 D.3大滴 E.2小滴
A.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B.巨核细胞增多和有成熟障碍现象 C.巨核细胞增多和明显左移现象 D.血小板巨大,异形和染色深 E.以上都是
A.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 B.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胆碱 C.糖蛋白Ⅱb/Ⅲa和糖蛋白Ⅰb D.糖蛋白Ⅲb和糖蛋白Ⅴ E.以上都不是
A.白细胞计数<3×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 B.白细胞计数<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C.白细胞计数<2.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 D.白细胞计数<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109/L E.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