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分枝菌酸 B.蜡质D C.蛋白质 D.磷脂 E.索状因子
A.肾小球性蛋白尿 B.肾小管性蛋白尿 C.混合性蛋白尿 D.溢出性蛋白尿 E.偶然性蛋白尿
A.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脱水 D.急性肾功能不全 E.维生素D缺乏
A.使用草酸盐抗凝剂 B.维生素D中毒 C.血液中未加抗凝剂 D.输入柠檬酸盐抗凝的血液 E.多发性骨髓瘤
A.草酸钾 B.草酸铵 C.肝素 D.EDTANa2 E.枸橼酸钠
A.2~6h B.2~12h C.12~24h D.24~36h E.36~72h
A.侏儒症 B.巨人症 C.肢端肥大症 D.库欣综合征 E.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A.外周血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 B.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 C.与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D.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的核右移属病理现象 E.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
A.每个计数室的边长均为9mm B.每个大方格的长宽均为1mm C.每个计数室被划分成16个大方格 D.每个计数室四角上的四个大方格用单线划成16个方格 E.每个计数室的中央大方格用单线划成25个中方格
A.消化性溃疡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最好采用玻片法染色 B.必须使用新亚甲蓝染色 C.涂片厚而均匀 D.最好用瑞氏染色复染 E.严格掌握网织红细胞的识别标准
A.A型B.O型C.AB型D.B型E.Rh阳性
A.慢性尿潴留 B.慢性膀胱炎 C.有机磷中毒 D.酮症酸中毒 E.膀胱癌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黄色 B.蓝色 C.绿色 D.棕色 E.无色
A.败血症 B.肺炎 C.遗传性疾病 D.伤寒 E.磷中毒
A.黏液便 B.米泔样便 C.鲜血便 D.脓血便 E.胨状便
A.流行性脑膜炎 B.化脓性脑膜炎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结核性脑膜炎 E.病毒性脑膜炎
A.生殖道结核 B.精囊炎 C.生殖道肿瘤 D.梅毒 E.尿道球腺炎
A.腹腔积液淀粉酶升高对胰腺炎有诊断价值 B.积液/血清碱性磷酸酶有助于良性恶性积液的鉴别 C.漏出液中LD水平与血清比较接近 D.积液中溶菌酶活性明显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 E.渗出液标本易形成凝块
A.阴道杆菌 B.上皮细胞 C.白细胞 D.细胞 E.杂菌
A.无核异质细胞 B.少量轻度核异质细胞,但无恶性证据 C.有较多重度核异质细胞,但不能肯定为恶性 D.有大量重度核异质细胞,但缺乏恶性的证据 E.发现典型恶性肿瘤细胞
A.胸骨 B.胫骨 C.棘突 D.颈椎骨 E.髂骨
A.列为"分类不明细胞" B.应按成熟方向的下一阶段计算 C.应按成熟方向的上一阶段计算 D.忽略不计 E.应按分裂细胞计算
A.中性粒细胞随细胞的成熟阳性程度逐渐增强 B.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最强,嗜碱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 C.原单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和单核细胞呈弥散状弱阳性反应 D.淋巴细胞系呈阴性反应 E.巨核细胞系呈阴性反应
A.阴性 B.阴性或弱阳性 C.弱阳性 D.强阳性 E.弱阳性或阳性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红细胞贫血 C.红血病 D.G6PD缺乏症 E.血红蛋白病
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E.阻塞性黄疸
A.核分叶过少 B.不分叶 C.核分叶过多 D.一般分为两叶呈眼镜核 E.一般分为三叶
A.是单核系较特异的抗原 B.成熟单核细胞表达 C.在M5a中常阳性 D.在M5b中常阳性 E.在M5a中常阴性
A.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外周血见到大量幼稚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一般高于正常 C.血小板计数一般偏少 D.外周血分类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E.白细胞可减少或正常
A.CD13(+)、CD33(+)、HLA-DR(+)、CD34(+) B.CD13(+)、CD33(-)、HLA-DR(+)、CD34(+) C.CD13(-)、CD33(+)、HLA-DR(+)、CD34(+) D.CD13(+)、CD33(+)、HLA-DR(-)、CD34(-) E.CD13(-)、CD33(-)、HLA-DR(+)、CD34(+)
A.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B.易见蓝细胞 C.可见到胞浆内Auer小体 D.PAS反应阳性 E.老年患者多见
A.缺铁性贫血 B.骨髓纤维化 C.巨幼红细胞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血糖升高 B.血中酮体升高 C.尿潴留 D.多尿 E.血脂异常
A.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患者血糖的总体变化 B.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 C.一种葡萄糖负荷试验 D.了解患者的肾糖阈 E.β羟丁酸测定
A.CM升高 B.VLDL升高 C.HDL升高 D.LDL和VLDL升高 E.CM和VLDL升高
A.电泳法 B.匀相测定法 C.超速离心法 D.HPLC法 E.聚乙烯硫酸盐沉淀法
A.TnT B.sTnT C.cTnT D.Mb E.CK
A.肝病变严重 B.前列腺癌 C.乳腺癌 D.多发性肌炎 E.急性胰腺炎
A.3.5~5.5mmol/L B.2.0~3.5mmol/L C.3.0~5.0mmol/L D.3.0~5.5mmol/L E.3.5~5.0mmol/L
A.缺乏维生素D B.长期吸收不良 C.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D.慢性肾病 E.碱中毒
A.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 B.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血浆 C.生物转化提高药物极性和水溶性 D.转化后有利于药物排出体外 E.转化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
A.溶栓治疗后出现再灌注 B.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C.出现心力衰竭 D.再次出现心肌梗死 E.伴有脑组织损伤
A.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B.重症肌无力 C.心脏手术后 D.长期卧床 E.剧烈运动
A.溶血可使其偏高 B.有5种同工酶 C.需冷冻保存 D.专一性不强 E.有两种亚单位
A.ALb B.球蛋白 C.前清蛋白 D.总蛋白 E.糖蛋白
A.游离脂肪酸 B.钠离子 C.水杨酸类药物 D.磺胺药 E.胆汁酸
A.尿渗量 B.选择性蛋白尿 C.自由水清除率 D.肾小球滤过率 E.内生肌酐清除率
A.16α-羟雄烯二酮 B.16α-羟睾酮 C.雌二酮 D.雌三酮 E.雄烯二酮
A.肾小管 B.肾上腺皮质 C.肾上腺髓质 D.甲状腺 E.甲状旁腺
A.最适温度 B.活化剂 C.底物的种类和浓度 D.辅因子 E.辅构剂
A.放射免疫测定 B.补体介导的溶血试验 C.酶联免疫 D.免疫酶染色 E.荧光免疫法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D.协同凝集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A.常用于颗粒性抗原的检测 B.抗原抗体的结合瞬间肉眼可见 C.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测 D.不能用于定量检测 E.可不考虑抗原抗体的比例
A.琼脂内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 B.蛋白质电泳 C.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D.在电场作用下抗原与抗体所带电荷相反沉淀速度加快 E.加速度的凝胶内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A.标记一定量的抗原 B.标记过量的抗体 C.标记过量的抗原 D.属于非竞争抑制结合 E.无需分离结合与游离的抗原
A.分子力 B.氢键 C.多种机制共同作用 D.共价键 E.静电引力
A.双抗体夹心法 B.间接法 C.竞争法 D.双抗原夹心法 E.双位点一步法
A.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B.红细胞与粒细胞 C.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与粒细胞 E.淋巴细胞与血小板
A.抗肿瘤 B.抗病毒 C.免疫调节 D.抗原呈递 E.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A.刺激T细胞生长 B.诱导细胞毒作用 C.促进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D.抑制B细胞的生长及分化 E.增强巨噬细胞的杀伤力
A.多发性骨髓瘤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自身溶血性贫血 D.甲状腺肿大 E.萎缩性胃炎
A.±1SD B.±2SD C.±3SD D.±4SD E.±5SD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非变态反应
A.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Ig升高 B.Ig含量波动与疾病活动及稳定有相关性 C.Ⅱ、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自身免疫病,活动期补体升高 D.Ⅱ、Ⅲ型变态反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期补体下降 E.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补体无明显变化
A.SmIg的检测 B.CD的测定 C.同种血型凝集素测定 D.Ig浓度测定 E.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的测定
A.pH2~5 B.pH4~5 C.pH5~6 D.pH5~7 E.pH6~8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微热 E.马鞍热
A.早期采集 B.无菌采集 C.根据目的菌的特性选用采集方法 D.采集适量标本 E.每天清晨采集
A.为临床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B.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用药信息 C.为医院提供耐药动态信息 D.改进或更新微生物检验方法 E.监测寄生虫感染
A.荧光染色 B.抗酸染色 C.革兰染色 D.鞭毛染色 E.异染颗粒染色
A.血平板 B.巧克力培养基 C.SS培养基 D.TCBS培养基 E.EMB培养基
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 B.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 C.获得足够的单个菌落 D.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 E.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
A.色氨酸 B.苯丙氨酸 C.精胺酸 D.鸟氨酸 E.酪氨酸
A.触酶试验 B.氧化酶试验 C.脂酶试验 D.硝酸盐还原试验 E.DNA酶
A.鉴定病原微生物 B.测定细菌毒力 C.制备免疫血清 D.生物制品的毒性试验 E.完全等同于人类病原感染结果
A.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沙门菌 D.志贺菌 E.链球菌
A.O2 B.CO2 C.H2S D.N2 E.NO2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痢疾志贺菌8a亚型
A.普通琼脂培养基 B.需要特殊的培养基 C.CO2培养箱内进行 D.严格厌氧培养 E.普通培养箱内进行
A.血液 B.粪便 C.尿液 D.痰液 E.骨髓
A.下疳分泌物 B.皮疹渗出液 C.淋巴结穿刺液 D.病损组织 E.血清、血浆
A.血液 B.尿液 C.局部淋巴结抽出液 D.梅毒疹渗出液 E.下疳渗出液
A.肝吸虫 B.血吸虫 C.姜片吸虫 D.肺吸虫 E.斯氏狸殖吸虫
A.成虫寄生小肠并损伤肠黏膜 B.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特别是脑组织 C.成虫掠夺营养造成维生素缺乏 D.虫体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E.成虫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
A.虱 B.蚤 C.蜱 D.螨 E.臭虫
A.每次测定前应按室温进行温度补偿调校 B.温度不会影响测定结果 C.混浊尿液不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 D.若尿液中含蛋白质,每增加10g/L蛋白质,比重应减去0.003 E.若尿液中含糖,每增加10g/L糖,比重应减去0.005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糖发酵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E.以上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