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3cfu/ml B.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4cfu/ml C.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5cfu/ml D.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E.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7cfu/ml
A.1m以上 B.0.8m以上 C.1.5m以上 D.2m以上 E.2.5m以上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E.E级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真菌 E.弓形虫
A.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 B.外科手术 C.插管或介入治疗 D.免疫功能降低 E.细菌结构变化
A.查找感染源 B.对感染病人和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C.隔离病人 D.制定防范措施 E.调换所有工作人员
A.严格监督 B.明确动机 C.满足需要 D.及时反馈 E.观察效果
A.本扎溴铵 B.聚维酮碘 C.戊二醛 D.乙醇 E.氯己定
A.甲型、丙型肝炎病毒 B.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C.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D.乙型、戊型肝炎病毒 E.甲型、乙型肝炎病毒
A.可以选聘、使用优秀人才 B.可提高工作效率 C.可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D.可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E.可以杜绝人员犯错误
A.管理 B.协调 C.领导 D.组织 E.计划
A.沟通渠道不恰当 B.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C.信息传递程序或路径模糊 D.沟通对象选择错误 E.组织结构不合理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健康相关行为 E.心理因素
A.去污染 B.消毒 C.灭菌 D.消炎 E.隔离
A.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B.已有成功案例证明的行为 C.与传统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 D.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E.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为
A.植入 B.转移 C.定植 D.定居 E.易位
A.使用负压 B.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 C.护士戴高效口罩 D.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如病人离开病房应戴口罩 E.采用呼吸道隔离
A.细菌 B.病毒 C.衣原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A.消毒剂每季度生物监测1次 B.灭菌剂每个月生物监测1次 C.过氧乙酸每天化学监测 D.含氯消毒剂每周化学监测2次 E.戊二醛每周化学监测2次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B.病毒感染应少量使用抗生素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D.适宜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E.严格选药,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A.容易理解 B.符号通用 C.针对性 D.预见性 E.指导性
A.在手术后1~3小时使用 B.应有明确的指征 C.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D.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还需通过导泻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 E.一般不使用万古霉素
A.控制 B.人员管理 C.评价 D.组织 E.计划
A.老年患者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术后患者 E.年轻人
A.立即将感染患者转入传染病院 B.调查了解发病情况 C.查找感染源 D.掌握暴发流行的时间及分布 E.切断传播途径
A.适用于门诊慢性疾病病人 B.针对病人个体制定疾病预防措施 C.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D.可减少疾病残疾 E.适用于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门诊慢性病人 B.首次入院的病人 C.再次住院的病人 D.即将出院的病人 E.术后康复期的病人
A.人均平均寿命 B.覆盖率 C.慢性病发病率 D.慢性病患病率 E.死亡率
A.普通手术室 B.产房 C.妇产科检查室 D.婴儿室 E.烧伤病房
A.清创、消毒、记录 B.冲洗伤口、包扎、报告 C.挤血、包扎、报告 D.挤血并冲洗伤口、清创、消毒、包扎、报告和记录 E.清创、包扎、报告和记录
A.人的从众心理 B.人是"经济人" C.人是"社会人" D.人具有二重性 E.人是"自然人"
A.30m×30cm×40cm B.20cm×30cm×25cm C.30cm×30cm×25cm D.30cm×25cm×25cm E.30cm×30cm×20cm
A.体温表 B.透析器 C.气管镜 D.压舌板 E.避孕环
A.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静态生理性组合 C.达到定量平衡 D.达到定位平衡 E.达到定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