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M升高 B.VLDL升高 C.LDL升高 D.LDL及VLDL升高 E.IDL升高
A.单位时间内最大量的免疫复合物 B.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 C.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期 D.抗体过剩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E.小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颗粒
A.无菌操作的导尿 B.清洁尿道口后的中段尿 C.晨尿 D.随机尿 E.24h尿
A.区带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 B.电泳与单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 C.电泳与双向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技术 D.区带电泳与免疫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E.电泳与环状沉淀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A.生产中组分投料量不足、生产后组分稳定性差和运输和储存不当 B.生产中组分投料量不足、标本中被测物含量过高和生产后组分稳定性差 C.标本中被测物含量过高、生产后组分稳定性差和标本中被测物含量过低 D.生产后组分稳定性差、标本中被测物含量过低和运输和储存不当 E.生产中组分投料量不足、标本中被测物含量过低、运输和储存不当
A.WBC显著升高,可达1000×109/L B.PLT常增高,可达1000×109/L C.以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增多为主 D.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E.嗜碱性粒细胞可高达10%~20%
A.血小板层 B.白细胞层 C.有核红细胞层 D.还原红细胞层 E.带氧红细胞层
A.α2β2 B.α2γ2 C.ξ2β2 D.α2ε2 E.ξ2ε2
A.与稀释液相当 B.与鞘液相当 C.与清洗液相当 D.与溶血剂相当 E.与血小板相当
A.新亚甲蓝 B.硫化氨基酸 C.碱性槐黄O D.伊红 E.亚甲蓝
A.精子头部长5.1μm,顶体清楚,顶体帽覆盖头部表面的1/2 B.精子头部长3.9μm,顶体清楚,顶体帽覆盖头部表面的1/3 C.精子头部长3.9μm,尾部细长,长47μm D.精子头部长4.5μm,顶体清楚,尾部细长,长52μm E.精子头部长4.7μm,顶体清楚,尾部细长,长69μm
A.大约有10%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量在正常范围内 B.胃酸测定对普通型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C.当PAO<15mmol/h时,可完全排除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性 D.术后若BAO仍>5mmol/h,MAO>15mmol/h时,应考虑溃疡复发的可能 E.一般认为BAO超过5mmol/h时,对胃溃疡有诊断意义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E.A1型
A.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B.组织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多毛细胞白血病
A.白细胞数>0.01×109/L B.涂片中见到白血病细胞 C.蛋白>450mg/L,潘氏实验阳性 D.压力增高,>1.9kPa(200mmH2O),或>60滴/分 E.糖含量升高
A.POX B.PAS C.NAP D.AS-D-NCE E.ACP
A.篮细胞 B.Reed-Sternberg细胞 C.Caucher细胞 D.Niemann-Pick细胞 E.柴捆细胞
A.单纯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B.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C.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D.凝血和纤溶异常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E.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A.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B.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C.共同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D.各种血栓与止血改变处于代偿阶段 E.血液循环中存在抗凝物质
A.Ⅴ B.Ⅻ C.Ⅷ D.Ⅸ E.Ⅺ
A.HIV抗体阳性 B.并发卡氏肺囊虫肺炎 C.CD4+/CD8+比值显著下降 D.外周血红细胞数下降、血沉增快 E.并发Kaposi肉瘤
A.血清病 B.严重免疫缺陷 C.皮肤肿瘤 D.GVH反应 E.食物过敏
A.患急性乙型肝炎 B.患慢性乙型肝炎 C.患慢性迁延性肝炎 D.乙肝恢复期 E.患慢性活动性肝炎
A.可分为特异性结合阶段和可见反应阶段 B.第一阶段反应相对较快 C.第二阶段反应相对较慢 D.反应速度受温度等反应条件影响 E.两阶段能严格分开
A.生物工程表达的梅毒螺旋体蛋白 B.超声粉碎提取的梅毒螺旋体蛋白 C.牛的心肌脂质蛋白 D.牛的多糖蛋白 E.病变组织中提取纯化的蛋白
A.可检测抗原 B.可检测抗体 C.诊断试剂为抗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 D.红细胞为致敏颗粒 E.检测标本为全血
A.ABO血型鉴定 B.E玫瑰花环形成试验 C.Coombs试验 D.细菌菌种鉴定 E.肥达反应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法 D.胶乳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可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下图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原理示意图,其技术类型是()
A.直接法 B.间接法 C.双抗体夹心法 D.竞争法 E.捕获法
A.PEG用于沉淀蛋白,对蛋白生物活性有影响 B.标本中蛋白分子量越大,用以沉淀的PEG浓度越小 C.分离血清免疫球蛋白一般采用的最终浓度为3%~4%PEG D.操作简便快速 E.不能反映小分子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情况
A.血小板 B.红细胞 C.支原体 D.革兰阴性杆菌 E.革兰阳性菌
A.IgG和IgM B.淋巴因子 C.致敏T细胞 D.IgE E.细胞因子
A.20~30秒 B.20~30分 C.2~3小时 D.18~20小时 E.2~3天
A.生物拮抗作用 B.营养作用 C.免疫作用 D.维持肠道的渗透压 E.抗衰老作用
A.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B.胆汁溶菌试验 C.明胶液化试验 D.杆菌肽试验 E.尿素分解试验
A.直接涂片作抗酸染色 B.作厚涂片,作抗酸染色 C.离心沉淀后,作抗酸染色 D.抽取标本后立即接种分离培养 E.置24小时后,取其表面网膜形成物作涂片或分离培养
A.烧伤创面感染 B.肺炎 C.泌尿系统感染 D.败血症 E.腹膜炎
A.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B.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C.分解蛋黄中卵磷脂 D.分解蛋黄中胆固醇 E.液化明胶
A.注射TAT B.利福平 C.青霉素 D.高压氧舱 E.万古霉素
A.<0.5 B.0.5~1 C.1~2 D.>2 E.<1
A.VanA、VanB B.VanA、VanC C.VanB、VanC D.VanA、VanB、VanC E.VanB、VanD
A.斑疹伤寒 B.伤寒 C.恙虫病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钩端螺旋体病
A.M-H培养基 B.5%血M-H培养基 C.HTM D.Middlebrook7H10 E.布氏血琼脂
A.人乳头瘤病毒(HPV) B.巨细胞病毒(CMV) C.假丝酵母菌 D.乳酸杆菌 E.淋病奈瑟菌
A.最具"代表性"的时间 B.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时间 C.症状最稳定的时间 D.诊断最有价值的时间 E.以清晨空腹为佳,减少饮食影响
A.可靠性 B.稳定性 C.准确性 D.真阳性 E.真阴性
下列图形中箭头所指的“点”违背Westgard基本质控规则的是()
A.41s B.13s C.22s D.R4s E.10Xbar
A.肠梗阻 B.溶血 C.碱中毒 D.胆道梗阻 E.肝细胞性黄疸
A.空腹血糖6~7mmol/L B.口服葡萄糖30~60分钟达最高峰 C.葡萄糖峰值>10mmol/L D.2小时血糖水平在7~8mmol/L E.血糖峰值<10mmol/L
A.2~3周 B.4~5周 C.6~7周 D.8~9周 E.10~14周
A.具有运输胆红素的功能 B.分子结构中含氨基酸残基的个数为850个 C.分子结构中含二硫键的个数为13个 D.不能运输青霉素 E.在血液偏酸性时,其氨基和羧基以-NH2和-COO-形式存在
A.纤溶酶 B.胆碱酯酶 C.铜氧化酶 D.脂蛋白酯酶 E.转氨酶
A.毒性减弱 B.毒性增加 C.毒性减弱或增加 D.水溶性下降 E.脂溶性增强
A.渗入肠道 B.在肝脏合成尿素 C.经肾脏泌氨随尿排出 D.生成谷氨酰胺 E.再合成氨基酸
A.性别 B.年龄 C.职业 D.饮食 E.地域
A.国际单位 B.荧光强度 C.酶比活力 D.酶活性 E.分子量
A.不移动,但峰高值减小 B.不移动,但峰高值增大 C.向长波长方向移动,且峰高值增大 D.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且峰高值减小 E.向短波长方向移动,且峰高值增大
A.应用的抗体最好为多克隆抗体 B.用抗βTSH亚基的抗体可能导致假性增高 C.应使用特异性针对TSHα亚基的抗体 D.用抗αTSH亚基的抗体可能导致假性降低 E.应使用特异性针对TSHβ亚基的抗体
A.血浆蛋白 B.血红蛋白 C.碳氧血红蛋白 D.HCO E.HPO
A.CO2CP↓,pH↑ B.CO2CP↓,pH不变 C.CO2CP↑,pH↑ D.CO2CP↓,pH↓ E.CO2CP↑,pH↓
A.40~50ml/min B.50~60ml/min C.70~80ml/min D.80~120ml/min E.120~150ml/min
A.肾排泌磷酸盐的能力下降 B.磷酸盐摄入过多 C.磷向细胞外转移 D.维生素D缺乏 E.维生素D中毒
A.火焰光度法 B.邻甲酚酞络合铜法 C.过锰酸钾滴定法 D.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E.EDTA络合滴定法
A.LD1>LD2>LD3>LD4>LD5 B.LD2>LD1>LD3>LD4>LD5 C.LD3>LD1>LD2>LD4>LD5 D.LD4>LD1>LD2>LD3>LD5 E.LD5>LD2>LD1>LD3>LD4
A.铁 B.钴 C.铜 D.铬 E.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