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量少 B.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量少 C.大小不等,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量少 D.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内可见大量蜂窝状颗粒 E.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染色质较粗,核仁可见,浆内可见大量蜂窝状颗粒
A.维生素,半胱氨酸,果糖,氨基酸等可促进铁的吸收 B.萎缩性胃炎及腹泻不会影响铁的吸收 C.吸收部位主要是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 D.食物中含铁量多,铁吸收增加 E.主要功能是作为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游离钙 B.羟磷灰石 C.血浆蛋白结合钙 D.钙结合蛋白 E.钙调蛋白
A.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B.TBG C.TRH D.TSH E.一碘甲状腺原氨酸
A.苏氨酸 B.色氨酸 C.酪氨酸 D.赖氨酸 E.组氨酸
A.1~2倍 B.2~3倍 C.3~4倍 D.4~5倍 E.5~6倍
A.鲜红色 B.暗红色 C.褐色 D.樱红色 E.紫色
A.淡紫色 B.粉红色 C.无色 D.深紫色 E.蓝色
A.红细胞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B.中性粒细胞管型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C.蜡样管型和脂肪管型 D.细菌管型和真菌管型 E.宽大管型和结晶管型
A.血红蛋白管型 B.脂肪管型 C.红细胞管型 D.蜡样管型 E.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A.干化学试带法 B.加热乙酸法 C.磺基水杨酸法 D.丽春红法 E.考马斯亮蓝法
A.泌尿系结石 B.重金属中毒 C.巨球蛋白血症 D.糖尿病肾病 E.药物中毒
A.胆管结石 B.胆管癌 C.急性黄疸性肝炎 D.胰头癌 E.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A.消化性溃疡 B.胃癌 C.食动物血 D.肠结核 E.溃疡性结肠炎
A.清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甲胎蛋白 E.血红蛋白
A.前列腺液中出现淀粉样体对前列腺炎有临床意义 B.前列腺炎症时,卵磷脂小体常减少 C.正常前列腺液白细胞平均<5个/HP D.前列腺癌时,涂片染色常可找到癌细胞 E.前列腺液出现前列腺颗粒细胞的临床意义通常不大
A.精液标本应放在洁净的玻璃或塑料容器中 B.能用避孕套采集标本 C.送检时间不超过2小时 D.少精症患者一般应间隔1~2周重复检查,连续2~3次 E.应保温运送
A.红细胞 B.单核细胞 C.淋巴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软骨细胞
A.抗核抗体阳性 B.类风湿因子阳性 C.狼疮细胞阳性 D.蛋白质含量减低 E.出现脂类结晶
A.腺癌 B.鳞癌 C.未分化癌 D.霍奇金病 E.移行细胞癌
A.红细胞 B.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巨核细胞
A.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单核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粒细胞 D.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A.明显减低 B.正常 C.增高 D.常为"0" E.正常或减低
A.7% B.10% C.15% D.25% E.30%
A.cyCD3、CD5 B.CD7、cyCD3 C.CD19、CD7 D.CD20、CD19 E.CD5、CD25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B.骨髓细胞学检查 C.浆膜腔穿刺 D.外周血白细胞分类 E.淋巴结穿刺
A.原始粒细胞可>50% B.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 C.原始粒细胞POX(+)>3% D.单核细胞可增多>20% E.原始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A.贫血 B.出血 C.低钙血症 D.肾功能不全 E.骨痛
A.明显→不明显 B.不明显→明显 C.没有变化 D.蓝→红 E.有→无
A.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B.渗透脆性试验 C.淋巴结穿刺 D.骨髓细胞学检查 E.浆膜腔穿刺
A.血小板功能 B.血小板数量 C.血管壁的收缩功能 D.血浆凝血因子 E.血管壁的完整性
A.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B.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 C.甲型和乙型血友病 D.接触因子(Ⅺ、Ⅻ)缺乏 E.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A.M4型 B.M5型 C.M3型 D.M2型 E.M6型
A.阐述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 B.疾病时组织细胞的病理形态改变 C.开发应用临床化学检验方法和技术 D.对检验结果及其临床意义作出评价 E.帮助临床作出诊断和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A.补充血糖的重要来源 B.绝大多数细胞获得能量的途径 C.机体在缺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D.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 E.生成有活性的葡萄糖醛酸
A.内分泌性低血糖 B.药物引起的低血糖 C.特发性低血糖 D.营养性低血糖 E.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伴有的低血糖
A.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B.位于细胞膜上能与脂蛋白结合的蛋白质 C.将LCAT催化生成的胆固醇酯由HDL转移至VLDL、IDL和LDL中 D.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 E.由脂质和载脂蛋白组成的同一类物质
A.构成并且稳定脂蛋白的结构 B.修饰并影响和脂蛋白有关的酶的代谢和活性 C.一些酶的辅助因子 D.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决定和参与脂蛋白和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E.各种载脂蛋白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小肠
A.血浆蛋白定量 B.免疫固定电泳 C.血浆蛋白电泳 D.测定血浆渗透压 E.血浆清蛋白定量
A.同工酶比总酶稳定 B.同工酶释放入血的时间早于总酶 C.同工酶有明显的组织分布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特异性强 D.检测同工酶的灵敏度高 E.同工酶的分子量小
A.CK、GGT B.CK、LD C.LD、AST D.ALT、AST E.GGT、ALT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低钾血症
A.非扩散钙包括柠檬酸钙 B.可扩散钙即为游离钙 C.非扩散钙即为结合钙 D.结合钙均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 E.血浆总钙中约40%为非扩散钙,60%为可扩散钙
A.使尿磷增加,血磷降低 B.使尿磷减少,血磷升高 C.使尿钙减少,血钙升高 D.促进溶骨作用 E.促进维生素D3转变
A.清除率 B.半衰期 C.消除速度常数 D.吸收速度常数 E.吸收分数
A.Mb B.cTnT C.cTnl D.TnC E.BNP/NT-proBNP
A.肝脏 B.肾脏 C.前列腺 D.胰腺 E.肠
A.尿中转铁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 B.尿中前清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 C.尿中清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 D.尿中尿酶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 E.尿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在30~300mg/24h范围内
A.总蛋白 B.前清蛋白 C.清蛋白 D.C-反应蛋白 E.免疫球蛋白
A.心 B.肝 C.骨骼肌 D.肾 E.肺
A.具有溶解细胞、促进吞噬的作用,但无炎症介质效应 B.是一组具有酶促反应活性的脂类物质 C.参与免疫病理反应 D.对热稳定 E.在血清中C1含量为最高
A.25℃ B.30℃ C.33℃ D.37℃ E.40℃
A.亲和层析 B.选择性沉淀 C.超速离心 D.离子交换层析 E.免疫电泳
A.不能通过胎盘 B.易于穿透血管或组织 C.采用干细胞技术 D.属基因工程抗体 E.不含Fc段
A.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抗体 B.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抗原 C.一种间接凝集试验 D.凝集为阳性 E.常常用于检测病毒
A.分子量大 B.灵敏度高 C.双特异性抗体分子片段可在体外构建 D.能同时结合两种抗原表位 E.亲和力大
A.带现象 B.前带 C.后带 D.等价带 E.拖尾现象
A.微量蛋白质 B.激素 C.小分子药物 D.肿瘤标记物 E.免疫球蛋白
A.人清蛋白 B.人球蛋白 C.牛血清清蛋白 D.牛血清球蛋白 E.鼠清蛋白
A.IgA B.IgM C.IgG D.IgD E.IgE
A.检出CIC B.病变部位查到固定的IC沉积 C.CIC水平显著升高 D.临床症状 E.CIC>10μg/ml
A.肥大细胞,NK细胞 B.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NK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E.NK细胞,巨噬细胞
A.抗SS-DNA和抗Sm抗体 B.抗SS-DNA和抗ds-DNA抗体 C.抗ds-DNA和抗Sm抗体 D.抗ENA和抗Sm抗体 E.抗ENA和抗ds-DNA抗体
A.只要有一条膜带(gp41/gp120/gp160)出现 B.有三条膜带(gp41/gp120/gp160)同时出现 C.只要P24带出现 D.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出现的同时,还需有P24带出现 E.有两条膜带(gp41/gp120/gp160)出现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
A.T细胞缺陷病 B.B细胞缺陷病 C.联合免疫缺陷病 D.吞噬细胞缺陷病 E.补体缺陷
A.TSTA B.TAA C.TSA D.LAA E.TRA
A.真菌 B.细菌 C.放线菌 D.螺旋体 E.支原体
A.干热灭菌法 B.湿热灭菌法 C.紫外线杀菌法 D.滤过除菌法 E.超声波杀菌法
A.1~3次 B.1次 C.2次 D.3次 E.2~3次
A.大鼠 B.小鼠 C.豚鼠 D.家兔 E.猪
A.蛋白胨水 B.尿素培养基 C.KIA培养基 D.SS琼脂 E.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A.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B.直接凝集反应采用颗粒抗原 C.间接凝集反应不能采用可溶性抗原 D.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俗称凝集素 E.可用于鉴定菌种及菌型
A.API反应试条 B.添加试剂 C.操作规程 D.编码本或电脑软件 E.微量发酵管
A.溶血素 B.杀白细胞素 C.肠毒素 D.表皮剥脱毒素 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A.ETEC B.EPEC C.EIEC D.EHEC E.EAggEC
A.内激素 B.外毒素 C.普通菌毛 D.荚膜 E.Vi抗原
A.慢性胃炎 B.慢性气管炎 C.慢性肺炎 D.肠道感染 E.慢性支气管炎
A.死菌苗 B.减毒活疫苗 C.类毒素 D.抗毒素 E.荚膜多糖疫苗
A.食物中毒 B.间质性肺炎 C.腹泻 D.大叶性肺炎 E.百日咳
A.蚤 B.蜱 C.螨 D.蚊 E.虱
A.空气飞沫 B.皮肤伤口感染芽胞 C.接触疫水 D.犬咬伤 E.性接触
A.主要侵犯表皮、毛发和指(趾)甲 B.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 C.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D.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 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
A.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B.类风湿关节炎 C.尿路感染 D.风湿热 E.蜂窝织炎
A.间日疟原虫 B.杜氏利什曼原虫 C.刚地弓形虫 D.溶组织内阿米巴 E.蓝氏贾第鞭毛虫
A.日本血吸虫 B.美洲板口线虫 C.卫氏并殖吸虫 D.华支睾吸虫 E.蓝氏贾第鞭毛虫
A.猪 B.猫 C.羊 D.狗 E.骆驼
A.广州管圆线虫 B.结膜吸吮线虫 C.美丽筒线虫 D.丝虫 E.棘颚口线虫
A.微丝蚴 B.腊肠期蚴 C.杆状蚴 D.感染期虫卵 E.感染期丝状蚴
A.细胞 B.细菌 C.蛋白 D.结晶 E.性激素
A.5.0~7.6 B.5.5~7.6 C.6.0~7.6 D.6.0~8.0 E.5.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