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铁剂 B.维生素C C.动物血 D.铋剂 E.鱼肉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酮体 B.脓液 C.维生素C D.白细胞 E.含氯石灰
A.透明管型 B.蜡样管型 C.细胞管型 D.脂肪管型 E.颗粒管型
A.采用还原法原理 B.尿十项中不含维生素C C.只能检测氧化型抗坏血酸 D.可引起ERY、GLU等出现假阴性 E.测定目的是了解其他分析项目是否可靠
A.M4a B.M4b C.M4c D.M5a E.M5b
A.用固相免疫电泳法检测抗Sm抗体和抗dsDNA抗体 B.乳胶凝集试验检测RF C.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抗ssDNA抗体 D.检测抗磷脂抗体 E.检测抗血小板抗体
A.ELISA法 B.免疫扩散法 C.免疫散射比浊法 D.免疫印迹法 E.免疫组织化学法
A.杂交瘤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骨髓瘤细胞 E.脾细胞
A.营养不良 B.恶性肿瘤 C.多发性骨髓瘤 D.急性肝炎 E.肾病综合征
A.比色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核素稀释质谱法 E.酶法
A.雌激素 B.胎盘催乳素 C.胎盘专一性蛋白 D.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E.孕激素
A.血尿素 B.血肌酐 C.血尿酸 D.尿肌酐 E.内生肌酐清除率
A.白蛋白 B.IgM C.β2-微球蛋白 D.IgG E.脂蛋白
A.280~320Osm/kgH2O B.320~400Osm/kgH2O C.280~500Osm/kgH2O D.600~1000Osm/kgH2O E.1000~2000Osm/kgH2O
A.痛风 B.肾功能损害 C.白血病 D.恶性肿瘤 E.肝硬化
A.ALT升高 B.总蛋白降低 C.血糖降低 D.三酰甘油升高 E.胆汁酸降低
A.化学显色法 B.生物法 C.荧光分析法 D.放射性核素分析法 E.非核素免疫分析法
A.3.5mmol/L B.4.0mmol/L C.4.5mmol/L D.5.0mmol/L E.5.5mmol/L
A.荧光法 B.滴定法 C.电量分析法 D.比色法 E.离子选择电极法
A.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B.α-酮戊二酸和天门冬氨酸 C.丙酮酸和α-酮戊二酸 D.丙酮酸和天门冬氨酸 E.乙酰乙酸和丙氨酸
A.加样本不准或错误 B.加试剂不准或错误 C.质控物质变质 D.仪器光源减弱 E.计算错误
A.±1SD B.±2SD C.±3SD D.取百分位数法第5%和第95%百分位的数值 E.±2.5SD
A.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和医务人员年度考核 B.定期考核和医德考评 C.医疗机构等级评审 D.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E.以上都对
A.小于50nm B.200~400nm C.600~800nm D.400~760nm E.大于500nm
A.α1球蛋白 B.α2球蛋白 C.T-H糖蛋白 D.β2微球蛋白 E.核蛋白
A.小肠 B.大肠 C.盲肠 D.回肠 E.直肠
A.猫 B.犬 C.猪 D.羊 E.牛
A.溶组织内阿米巴 B.蓝氏贾第鞭毛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阴道毛滴虫 E.弓形虫
A.肺炎链球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化脓性链球菌 D.肠球菌 E.B群链球菌
A.大肠埃希菌 B.腐生葡萄球菌 C.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淋病奈瑟菌
A.CAMP试验 B.触酶试验 C.氧化酶试验 D.血浆凝固酶试验 E.新生霉素敏感试验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均不是
A.核酸 B.核酸外围的蛋白质 C.核酸外围的多肽 D.核酸外围的脂类 E.核酸外围的糖蛋白
A.丝状 B.颗粒状 C.卷曲发状 D.细条状 E.油煎蛋状
A.原体 B.始体 C.包涵体 D.吞噬体 E.溶原体
A.葡萄糖发酵 B.麦芽糖发酵 C.蔗糖发酵 D.果糖发酵 E.甘露糖发酵
A.黏质沙雷菌 B.奇异变形杆菌 C.肺炎克雷伯菌 D.大肠埃希菌 E.福氏志贺菌
A.分子间吸引 B.流体静电吸引力 C.电吸引力 D.化学共价键 E.A+B
A.总T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抑制性T细胞 D.细胞毒性T细胞 E.总B细胞
A.CD8 B.CD4 C.TCR D.CD2 E.CD10
A.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检测时所有结果的符合程度 B.样品的检测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C.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D.样品测定值与标准品值的符合程度 E.样品测定的最低浓度
A.抗体分子周围形成水化层 B.抗体分子电荷的相吸作用 C.抗体分子不是胶体分子 D.抗体分子带负电 E.抗原分子带负电
A.肿瘤 B.感染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细胞凋亡
A.此原则是绝对的,最基本的 B.临床中存在的很多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情况,有些是可以避免的 C.对病人的不伤害,只是指生理上的不伤害 D.对病人的不伤害,是指对病人心理的不伤害 E.如果不伤害原则与其他原则冲突,应该以满足不伤害原则为最终选择
A.两者之间相互结构的互补性和亲和性 B.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C.两者分子的电子去吸引力 D.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E.A+B
A.对流免疫电泳 B.火箭免疫电泳 C.免疫电泳 D.免疫转印技术 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 E.NK细胞
A.IgG B.IgA C.IgM D.IgE E.IgD
A.血清铁减低 B.血清铁蛋白减低 C.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 D.血清总铁结合力减低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凝血功能检查 B.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 C.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D.骨髓涂片检查 E.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
A.嗜酸、嗜碱粒细胞增高 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C.Ph染色体阳性 D.脾脏显著肿大 E.原粒和早幼粒细胞之和>5%
A.原始细胞中应无Auer小体 B.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C.有白血病裂孔现象 D.以中性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增生为主 E.Ph染色体阳性
A.血小板计数、BT和凝血时间(试管法) B.血小板计数、P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 C.TT、3P试验和血清FDP测定 D.优球蛋白溶解时间、3P试验和TT E.APTT、PT、TT
A.3P试验 B.血清FDP试验 C.TT D.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E.PT、APTT
A.粒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 B.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 C.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例 D.幼稚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 E.有核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地中海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淋巴瘤 D.脾功能亢进 E.溶血性贫血
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3) B.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LL-M3) C.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LL-M5) D.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LL-M7) E.急性红白血病(ALL-L6)
A.ALL-L2 B.ALL-M6 C.ALL-M3 D.ALL-M7 E.ALL-M4
A.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B.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C.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 D.白细胞分类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E.血小板增多
A.体积偏大 B.体积大小较为一致 C.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D.结构正常 E.染色正常
A.A抗原 B.B抗原 C.H抗原 D.A、H抗原 E.B、H抗原
A.耳垂 B.指尖 C.脚趾 D.足跟 E.头皮
A.前者产生的能量比后者少2倍 B.前者产生的能量是后者的2倍 C.前者产生的能量是后者的19倍 D.前者产生的能量是后者的38倍 E.前者产生的能量是后者的50倍
A.带有F因子的细菌 B.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 C.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D.带有R因子的细菌 E.带有Col因子的细菌
A.红细胞压积测定 B.白细胞计数 C.血小板计数 D.凝血常规检查 E.血涂片检查
A.白细胞的移动速度 B.白细胞内胞浆颗粒大小 C.白细胞自身的体积大小 D.白细胞的比密 E.加入溶血剂后的白细胞体积大小
A.HBO B.HbreD C.SHb D.HbCO E.A+B
A.有核红细胞 B.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原始红细胞 E.异型淋巴细胞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正常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A.防腐 B.防止细胞黏附 C.调节细胞渗透压 D.固定红细胞形态 E.抗凝
A.L B.dl C.ml D.μl E.fl
A.血红蛋白 B.白蛋白 C.球蛋白 D.黏蛋白 E.肌红蛋白
A.嗜酸性粒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灵敏度高 B.无假阳性 C.是定性试验确诊方法 D.凡阳性结果就有临床意义 E.是蛋白定量首选方法
A.甲醛 B.麝香草酚 C.甲苯 D.二甲苯 E.复方防腐片
A.白细胞 B.肾小管上皮细胞 C.鳞状上皮细胞 D.变形红细胞 E.脓细胞
A.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A.纤维蛋白原 B.球蛋白 C.β2微球蛋白 D.白蛋白 E.血红蛋白
A.10g/L B.15g/L C.20g/L D.25g/L E.50g/L
A.ITP B.淋巴瘤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免疫防御过高 B.免疫监视低下 C.免疫自稳失调 D.免疫耐受增强 E.免疫防御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