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糖酵解加强 B.糖有氧氧化加强 C.脂肪动员加强 D.氨基酸分解代谢加强 E.核酸分解代谢加强
A.RF检测 B.ANA检测 C.抗乙酰胆碱受体检测 D.白细胞分类计数 E.抗dsDNA抗体检测
A.抗胰岛细胞抗体 B.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C.抗线粒体抗体 D.抗红细胞抗体 E.抗胃壁细胞抗体
A.血细胞的计数 B.内分泌激素的测定 C.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 D.临床化学检查 E.临床免疫学检查
A.血氧含量降低 B.乳酸增加 C.清蛋白增加 D.转氨酶增加 E.pH下降
A.EDTA B.肝素 C.草酸钠 D.草酸铵 E.枸橼酸钠
A.5.4 B.6.4 C.7.4 D.8.4 E.9.4
A.有核红细胞 B.网型 C.破网型 D.点粒型 E.丝球型
A.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C.红细胞染成蓝色 D.胞内可见灰蓝色嗜碱性网状结构 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此种细胞
A.激光源的多色光扫描 B.激光源的杂光扫描 C.激光源计数50%的细胞 D.散色光的角度为0°~90° E.激光源的单色光直接扫描进入计数敏感区的每一个细胞
A.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集 C.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 D.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 E.受血者红细胞不使其血浆发生凝集
A.尿色素 B.尿胆原 C.尿胆素 D.尿卟啉 E.酮体
A.尿外观近无色,量常增多,比重较高,尿糖定性试验阳性 B.尿外观近无色,量常增多,比重较低,尿糖定性试验阴性 C.尿外观近无色,量常增多,比重较低,尿糖定性试验阳性 D.尿外观近乳白色,量常增多,比重较高,尿糖定性试验阳性 E.尿外观近乳白色,量常增多,比重较低,尿糖定性试验阴性
A.慢性胆囊炎 B.急性胰腺炎 C.细菌性痢疾 D.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E.胆汁淤积性黄疸
A.血红蛋白 B.白蛋白 C.蔗糖 D.乳糖 E.果糖胺
A.细胞体积较小 B.常为多角形、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 C.细胞常成堆或散在分布 D.核较大,染色质浓染不均 E.胞质多
A.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B.缺乏特异系列抗原表面标志 C.绝大多数表达CD34 D.高表达CD38 E.具有进一步分化能力
A.血友病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D.凝血障碍 E.出凝血性疾病
A.强阳性 B.阴性 C.弱阳性 D.阴性或弱阳性 E.弱阳性或阳性
A.血友病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A.血红蛋白病 B.妊娠 C.巨幼红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恶性肿瘤
A.颅内压>1.96kPa B.白细胞数>0.01×109/L C.涂片不一定见到白血病细胞 D.蛋白>0.45g/L,或潘氏试验阳性 E.葡萄糖含量降低
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E.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A.t(15;17) B.t(8;21)(q22;q22) C.t(6;9)(p23;q34) D.t(9;22)(q34;q11) E.t(11;17)(q13;q21)
A.白血病合并感染 B.白血病合并溶血 C.血液中存在组织凝血活酶样促凝物质 D.白血病细胞浸润 E.血小板减少
A.在大部分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出现 B.仅出现中性粒细胞 C.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所特有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后,Phl染色体消失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出现
A.病理组织学 B.骨髓涂片检查 C.骨髓活检 D.细胞化学检验 E.免疫表型检验
A.清蛋白 B.T-H糖蛋白 C.免疫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轻链 E.β球蛋白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B.红白血病 C.骨髓纤维化 D.缺铁性贫血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A.粒细胞生成或成熟障碍 B.粒细胞消耗过多 C.粒细胞释放障碍 D.粒细胞分布异常 E.粒细胞异常增生
A.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共同途径 B.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 C.原发性激活途径、继发性激活途径和共同途径 D.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和继发性激活途径 E.内源性激活途径、外源性激活途径和原发性激活途径
A.血小板计数 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C.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D.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E.血清FDP测定
A.>7.0mmol/L B.<6.11mmol/L C.>7.8mmol/L D.>11.1mmol/L E.>8.9mmol/L
A.胆固醇 B.甘油三酯 C.磷脂 D.糖脂 E.蛋白质
A.前清蛋白 B.清蛋白 C.血红素结合蛋白 D.C-反应蛋白 E.α1抗胰蛋白酶
A.ALP B.ACP C.AMY D.LD E.GGT
A.酶合成异常 B.细胞酶的释放 C.酶在细胞外间隙的分布和转运 D.血液中酶的清除 E.妊娠
A.皮肤 B.肺 C.肠道 D.肾脏 E.肝脏
A.pH B.血红蛋白量 C.2,3-DPG D.PO2 E.温度
A.升高血钙、血磷 B.降低血钙、血磷 C.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D.升高血磷,降低血钙 E.降低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
A.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 B.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的百分比 C.血清铁和血清微量元素总和的百分比 D.血清铁和运铁蛋白的百分比 E.血清铁与血红蛋白中铁的百分比
A.滑面内质网 B.粗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高尔基复合体 E.细胞核
A.0.15g B.0.5g C.1.0g D.2.0g E.10g
A.肾小管性蛋白尿 B.肾小球性蛋白尿 C.溢出性蛋白尿 D.血浆性蛋白尿 E.尿毒症
A.渗透溶质清除率 B.自由水清除率 C.选择性指数 D.尿渗量 E.浓缩-稀释试验
A.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 B.促进糖原异生 C.促进蛋白质合成 D.促进脂肪分解 E.有弱的储钠排钾作用
A.CM B.IDL C.VLDL D.LDL E.HDL
A.25℃ B.20℃ C.4℃ D.37℃ E.15℃
A.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B.几秒钟至几分钟内即完成 C.可用散射比浊测定反应结果 D.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E.肉眼见不到免疫复合物
A.盐析沉淀法 B.有机溶剂沉淀法 C.凝胶过滤 D.离子交换层析 E.亲和层析
A.抗体向含有抗原的琼脂内扩散 B.抗原向含有抗体的琼脂内扩散 C.抗原和抗体同时向琼脂内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沉淀线 D.可对抗体进行定量分析 E.可对抗原进行定量分析
A.ELISA B.放射免疫技术 C.化学发光技术 D.荧光抗体技术 E.金免疫技术
A.聚氯乙烯 B.聚苯乙烯 C.硝酸纤维素膜 D.磁性微粒 E.尼龙膜
A.生物素 B.亲和素 C.生物素化的抗体 D.酶标生物素 E.第一抗体
A.有核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E.粒细胞
A.C1 B.C2 C.C3 D.C4 E.C9
A.室间质量评价是由实验室以及某个机构来进行的 B.没有进行室内质控的实验室也可以参加 C.室间质评是为了提高实验室常规检测的准确度 D.室间质评不能代替室内质控 E.在我国室间质评是由卫生部临检中心和各省市临检中心组织的
A.1次结果处于2SD B.2次结果连续处于一侧的2SD之内 C.2~3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D.3~4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E.5~7次结果连续偏向横轴的一侧
A.IgA、IgG B.IgM、IgG C.IgE、IgG D.IgA、IgM E.IgA、IgE
A.自己体内的抗体 B.自身产生的抗体 C.能与自身反应的抗体 D.能与自身正常组织成分或改变的组织成分起反应的抗体 E.能与自身正常隐蔽的组织成分或改变了的组织起反应的抗体
A.抗甲状腺球蛋白和微粒体抗体 B.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C.抗平滑肌抗体 D.抗心肌抗体 E.抗线粒体抗体
A.T细胞异常 B.B细胞异常 C.裸细胞异常 D.单核细胞异常 E.中性粒细胞异常
A.由单株浆细胞增殖引起 B.由多株浆细胞增殖引起 C.理化性质十分均一的Ig增高 D.可分为原发恶性、原发良性、继发性 E.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属于此类疾病
A.TAA B.TSA C.TSTA D.LAA E.TRA
A.3.2~3.6 B.4.2~4.6 C.5.2~5.6 D.6.2~6.6 E.7.2~7.6
A.煮沸法 B.高压蒸汽灭菌法 C.化学消毒法 D.紫外线照射法 E.滤过除菌法
A.1~4小时 B.1~4天 C.1~4周 D.3个月 E.6个月
A.cm B.nm C.dm D.mm E.μm
A.此法主要用于杂菌多的标本 B.取多量标本接种 C.于平板1/2处密集涂布 D.密集涂布后,来回作曲线连续划线 E.线与线间应有交叉
A.VP B.NIT C.TDA D.ZYMA E.James
A.巧克力平板 B.嗜盐菌选择培养基 C.血琼脂培养基 D.SS培养基 E.碱性蛋白胨水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肠球菌 E.表皮葡萄球菌
A.胆盐 B.蔗糖 C.硫代硫酸盐 D.枸橼酸盐 E.亚硝酸盐
A.胸膜炎患者 B.尿路感染患者 C.肠道感染患者 D.烧伤患者 E.恶性肿瘤患者
A.钩端螺旋体 B.解脲脲原体 C.肺炎支原体 D.放线菌 E.沙眼衣原体
A.呼吸道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垂直传播 D.直接接触传播 E.粪-口途径传播
A.钩端螺旋体病 B.布氏菌病 C.炭疽 D.流行性斑疹伤寒 E.地方性斑疹伤寒
A.肺炎支原体 B.生殖器支原体 C.解脲脲原体 D.人型支原体 E.穿透支原体
A.血液 B.骨髓 C.淋巴结 D.大脑海马回 E.外周神经组织
A.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氧气 B.皮肤能提供皮肤癣菌生长的营养 C.皮肤癣菌不具备穿透皮肤的能力 D.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 E.皮肤癣菌对人体内的酶不具有抗性
A.幽门螺杆菌 B.腺病毒 C.埃可病毒 D.葡萄球菌 E.链球菌
A.能将寄生虫完全清除,但对再感染无免疫力 B.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C.不能清除寄生虫,对再感染也无免疫力 D.能将寄生虫完全清除,对再感染亦有完全的免疫力 E.虽不能将虫体全部清除,但对再感染有完全的免疫力
A.小肠 B.回盲部 C.淋巴系统 D.血液内 E.横纹肌中
A.蛲虫成虫夜间在肛门周围产卵 B.丝虫微丝蚴夜间出现于外周末梢血液中 C.日本血吸虫童虫夜间移行于肺血管内 D.白蛉夜间吸血而传播前鞭毛体 E.疟疾患者出现夜间周期性发热
A.消除性免疫 B.伴随免疫 C.带虫免疫 D.免疫缺陷 E.缺少有效的获得性免疫
A.机械性损伤 B.夺取营养 C.占位病变 D.毒性作用 E.免疫损伤
A.第5天 B.第6天 C.第7天 D.第8天 E.第9天
A.红细胞 B.白细胞 C.淀粉颗粒 D.植物纤维 E.上皮样细胞
A.出现血凝块 B.二管均呈红色,一管无色 C.离心后,上清液无色 D.离心后,上清液呈黄色 E.迅速形成薄膜
A.家畜 B.野生动物 C.猴和人 D.啮齿动物 E.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