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蛋白总量>450mg/L B.潘氏试验阴性 C.葡萄糖含量降低 D.脑脊液和血清中β2-微球蛋白比值增高 E.LDH同工酶升高
A.化学法 B.免疫沉淀法 C.ELISA法 D.免疫比浊法 E.Clauss法
A.46,XY B.46,XX C.23,XX D.44,XX E.44,XY
A.早幼粒细胞 B.原始单核细胞 C.早幼红细胞 D.中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A.t(8;21) B.t(15;17) C.t(9;22) D.t(6;9) E.t(8;16)
A.AML-M0 B.AML-M1 C.AML-M3 D.AML-M5 E.AML-M7
A.0.5×109/L B.1.0×109/L C.2.0×109/L D.3.0×109/L E.4.0×109/L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 C.G-6-PD缺陷症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D.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电泳 E.PNH-冷热溶血试验
A.包括异常血红蛋白病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HbH病是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一个亚型 C.HbA2明显增高是α-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一个特点 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往往降低 E.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HbF往往明显增高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小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A.摄入减少 B.慢性失血 C.胃酸缺乏 D.需要量增加 E.胃大部切除术
A.FⅧ B.FⅨ C.vWF D.FX E.FⅪ
A.确定血小板减少 B.筛查血小板功能缺陷 C.确定是否贫血 D.了解贫血程度 E.筛查凝血障碍
A.A群链球菌 B.B群链球菌 C.C群链球菌 D.D群链球菌 E.E群链球菌
A.节肢动物叮咬 B.输血 C.吸入气溶胶 D.摄入污染食物 E.母婴垂直传播
A.37℃ B.25℃ C.4℃ D.-20℃ E.-70℃
A.皮肤 B.血液 C.上呼吸道 D.外耳道 E.肠道
A.麻疹 B.破伤风 C.淋病 D.结核病 E.风疹
A.20min一代 B.2h一代 C.6h一代 D.18h一代 E.96h一代
A.肝脏 B.前列腺 C.肾脏 D.胰腺 E.脾脏
A.1g水中含有1mol不能电离的溶质时,该溶液的渗量为losm/gH20 B.100ml水中含有1mol不能电离的溶质时,该溶液的渗量为1osn-i/100mlH2O C.1ml水中含有1mol不能电离的溶质时,该溶液的渗量为1osm/mlH2O D.1mg水中含有1mol不能电离的溶质时,该溶液的渗量为1osm/mgH2O E.1kg水中含有1mol不能电离的溶质时,该溶液的渗量为1osm/kgH2O
A.大量蛋白尿 B.低凝状态 C.低蛋白血症 D.高脂血症 E.水肿
A.NAG不通过肾小球滤过,因而尿中排出量不受血中其来源的影响 B.其为溶酶体酶的一种 C.分子量为140kD,在肾皮质含量最高 D.在肾单位远曲小管细胞内含量最丰富 E.其活性对肾小管活动性损伤有灵敏反应
A.1.0mmol/L B.1.6mmol/L C.2.2mmol/L D.2.8mmol/L E.3.4mmol/L
A.无糖尿病症状,随机或空腹血糖异常者 B.无糖尿病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 C.无糖尿病症状,但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 D.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病、感染,出现糖尿者 E.有糖尿病症状,且随机或空腹血糖已经够诊断标准,为了解胰岛功能
A.心悸、出汗 B.溶血性贫血 C.低血压休克 D.头晕 E.酮症酸中毒
A.T3 B.T4 C.T3、T4 D.结合型T3、T4 E.游离型T3、T4
A.CK-MB B.CK C.LDH D.AST E.HBDH
A.ALT B.ACP C.AST D.腺苷环化酶 E.K+-Na+-ATP酶
A.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 B.属糖皮质激素 C.排钠 D.保钾 E.血钠、钾是影响其释放的主要因素
A.肾小管性酸中毒 B.急性肾衰竭 C.慢性肾衰竭 D.糖尿病 E.胃大部切除术后
A.Cu2+ B.NaOH C.酒石酸钾钠 D.碘化钾 E.Fe3+
A.标本盘 B.离心机 C.混合管 D.恒温器 E.比色计
A.1Km B.2Km C.3Km D.5Km E.10Km
A.肾脏 B.脂肪组织 C.小肠黏膜 D.血浆 E.肝脏
A.成虫 B.未受精卵 C.蚴虫 D.受精虫卵 E.感染性虫卵
A.滋养体 B.成熟裂殖体 C.子孢子 D.环状体 E.卵囊
A.猪 B.人 C.牛 D.狗 E.猫
A.一边加速采血,一边给患者吸氧 B.加速采足血量,然后拔出针头 C.紧急向上级领导汇报 D.迅速换用葡萄糖液注射 E.立即拔出针头,让患者平卧休息
A.增多 B.减少 C.正常 D.恒定 E.变化不定
A.伤寒 B.心绞痛 C.急性溶血 D.恶性肿瘤 E.急性心肌梗死
A.1~15岁 B.15~20岁 C.25~30岁 D.30~35岁 E.35~45岁
A.<正常、<正常、正常 B.<正常、正常、正常 C.正常、<正常、正常 D.<正常、<正常、<正常 E.正常、<正常、<正常
A.数量成正比 B.体积成正比 C.核体积成正比 D.颗粒数成正比 E.内部结构复杂性成正比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5个
A.结晶 B.红细胞 C.白细胞 D.维生素C E.管型
A.<50000/h B.<70000/h C.<100000/h D.<140000/h E.<200000/h
A.放射免疫法 B.生物学法 C.胶乳凝集抑制试验 D.酶联免疫吸附法 E.单克隆胶体金法
A.胃癌 B.痔疮 C.肛裂 D.痢疾 E.消化不良
A.总蛋白 B.清蛋白 C.黏蛋白 D.球蛋白 E.糖蛋白
A.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B.脑瘤 C.神经梅毒 D.病毒性脑膜炎 E.蛛网膜下腔出血
A.胆汁刺激 B.炎症 C.外伤 D.淋巴管回流受阻 E.血管通透性增加
A.双头 B.双尾 C.尾部消失 D.体部肿胀 E.短尾
A.IgG B.IgM C.SIgA D.IgE E.IgD
A.病原微生物 B.细菌外毒素 C.异嗜性抗原 D.抗毒素 E.自身抗原
A.毒素中和作用 B.诱导溶菌作用 C.介导ADCC D.抗肿瘤效应 E.吞噬调理作用
A.报告患者单位 B.告诉患者家人 C.告诉患者 D.进一步送指定部门做确认实验 E.自己做确认实验
A.肥达试验 B.外斐试验 C.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D.Coombs试验 E.E花环试验
A.抗HAV-IgM B.抗HBs C.抗HCV D.抗HBc E.抗HBe
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B.只有免疫原性,而无免疫反应性 C.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 D.只有与蛋白质结合才具有免疫反应性 E.既无免疫原性,又无免疫反应性
A.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 B.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C.解离后抗体的特异性不变 D.解离后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E.解离后抗原的抗原性消失
A.ELISA B.IFA C.RIA D.PHA E.RT-PCR
A.HBcAg B.HBeAg C.HCV D.HEV E.HBsAg
A.15~20min B.2h C.24h D.48~72h E.7d
A.B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NK细胞
A.抗病毒 B.免疫调节 C.诱发炎症反应 D.抗肿瘤作用 E.中和毒素
A.吞噬反应 B.超敏反应 C.杀菌反应 D.沉淀反应 E.毒素中和反应
A.TBG B.TRH C.TSH D.T3、T4 E.FSH
A.采用指示剂蛋白误差原理 B.主要与球蛋白反应 C.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 D.尿pH>9可出现假阴性 E.酸碱指示剂法
A.折射计法 B.离心法 C.比重法 D.血液分析仪法 E.放射性核素法
A.球蛋白增多 B.胆固醇增多 C.C-反应蛋白增多 D.白蛋白增多 E.纤维蛋白原增多
A.加热乙酸法 B.染料结合法 C.沉淀法 D.免疫法 E.电泳法
A.脑脓肿 B.肝脓肿 C.肺脓肿 D.脾脓肿 E.皮肤脓肿
A.钩虫 B.蛲虫 C.绦虫 D.血吸虫 E.肝吸虫
A.肺癌 B.霍奇金病 C.支气管哮喘 D.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E.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结核病 B.接触放射线 C.严重化脓性感染时 D.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A.嗜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A.淀粉酶 B.溶菌酶 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D.腺苷脱氨酶 E.碱性磷酸酶
A.抗凝剂 B.器材 C.患者是否为空腹采血 D.温度 E.标本处理
A.脑膜炎 B.脑炎 C.白血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入侵 D.脑瘤合并脑压升高 E.脑膜刺激征
A.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多发性骨髓瘤 D.恶性组织细胞瘤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A.VitC检测 B.蛋白检测 C.葡萄糖检测 D.白细胞检测 E.比密检测
A.葡萄糖 B.蛋白质 C.隐血试验 D.尿白细胞 E.尿亚硝酸盐
A.BT时间延长 B.血小板数减少 C.PT时间延长 D.血块收缩不良 E.PDW可增高
A.因子Ⅻ的激活 B.激肽释放酶的生成 C.t-PA或u-PA的含量增多 D.凝血酶的生成 E.PAI增多或活性增高
A.肝脏疾病 B.慢性肠炎 C.维生素K缺乏 D.DIC E.口服避孕药
A.DR3、B8 B.DR4 C.DR2 D.B27 E.DR3、D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