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1/5 B.1/2~1/4 C.1~1/2 D.1/4~1/6 E.1~1/3
A.游离性积液 B.包裹性积液 C.肺下积液 D.液气胸 E.局限性积液
A.房间隔缺损 B.室间隔缺损 C.动脉导管未闭 D.法洛四联征 E.主动脉缩窄
A.骨肉瘤 B.尤文肉瘤 C.骨纤维肉瘤 D.骨囊肿 E.骨软骨瘤
A.颅缝增宽 B.蝶鞍缩小 C.脑回压迹减少 D.颅骨骨质吸收 E.颅骨骨质硬化
A.管电流 B.管电压 C.曝光时间 D.电源容量 E.接地电阻
A.λmean=3λmin B.λmean=2.5λmin C.λmean=2λmin D.λmean=1.5λmin E.λmean=λmin
A.kg·m2 B.m2·kg+1 C.m·kg+1 D.m2·kg+2 E.kg2·m+2
A.淋巴组织 B.生殖腺 C.造血组织 D.神经组织 E.皮肤
A.0.124nm B.0.0124nm C.0.0124cm D.1.24nm E.1.24cm
A.口腔专用机 B.乳腺专用机 C.心血管专用机 D.胃肠专用机 E.体层专用机
A.只发射电子 B.发射电子并聚焦 C.发射光子并聚焦 D.只有聚焦作用 E.接受电子轰击产生X线
A.黄油 B.酒精 C.机油 D.银 E.铁
A.三相六管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1s时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B.单相全波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1s时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C.自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1s时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D.单相全波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0.1s时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E.三相九管整流电路中,曝光时间为0.1s时能承受的最大负荷
A.5°~10° B.12°~19° C.20°~30° D.30°~40° E.40°~50°
A.管套内阳极端 B.管套内阴极端 C.管套外阳极端 D.管套外阴极端 E.管套窗口处
A.零钮控制方式 B.四钮控制方式 C.三钮控制方式 D.两钮控制方式 E.一钮控制方式
A.肺动脉段突出 B.肺门舞蹈征 C.左心室增大 D.右心房增大 E.右心室增大
A.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 B.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晰 C.一般情况下无骨膜增生 D.周围软组织多无肿块影 E.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模糊
A.左心室增大 B.间质性肺水肿 C.奇静脉扩张 D.肺循环淤血 E.左心房增大
A.1eV=1.6×10-19J B.1eV=1.6×10-16J C.1eV=1.6×10-13J D.1eV=1.6×10-10J E.1eV=1.6×10-9J
A.空气、脂肪、肌肉、骨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骨、脂肪、肌肉、空气 D.骨、肌肉、空气、脂肪 E.空气、肌肉、脂肪、骨
A.甲种工作条件 B.丙种工作条件 C.戊种工作条件 D.丁种工作条件 E.乙种工作条件
A.肋骨 B.肌肉 C.肺 D.牙齿 E.腓骨
A.立柱 B.平板检测器 C.监视器 D.高压发生器 E.准直器
A.1.5s B.1.2s C.0.5s D.0.1s E.0.01s
A.10mA B.30mA C.50mA D.100mA E.200mA
A.mA表 B.接触器 C.限时电阻 D.定子线圈 E.高压交换闸
A.半导体层→芯线→绝缘层→屏蔽层→保护层 B.芯线→绝缘层→半导体层→屏蔽层→保护层 C.屏蔽层→芯线→半导体层→绝缘层→保护层 D.绝缘层→芯线→屏蔽层→半导体层→保护层 E.保护层→屏蔽层→半导体层→绝缘层→芯线
A.人工调整管电压 B.人工调整电容电流 C.人工调整电源电压 D.人工调整曝光时间 E.人工调整接地电阻
A.金属探测器、液体探测器 B.液体探测器 C.荧光体探测器、电离室探测器 D.液体探测器、晶体探测器 E.晶体探测器、金属探测器
A.二芯高压电缆 B.三芯高压电缆 C.四芯高压电缆 D.五芯高压电缆 E.六芯高压电缆
A.相干散射和光电效应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C.相干散射 D.康普顿效应 E.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
A.1800r/min B.1800r/s C.3800r/min D.2800r/min E.2800r/s
A.1HU=1.414J B.1HU=0.4J C.1HU=0.9J D.1HU=0.71J E.1HU=1.0J
A.密封管套,空调散热 B.密封管套,自然散热 C.密封管套,风扇散热 D.闭路油循环风冷散热 E.管套内冷水循环散热
A.A表 B.V表 C.mAs表 D.mA表 E.电秒表
A.在高压发生器内 B.结构要求牢固,稳定性好 C.线圈采用高压得电 D.有很高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 E.接点压力强,接触面积大
A.高压变压器外壳接地 B.高压次级中心点接地 C.诊断床接地 D.操作台金属外皮接地 E.电机中心头接地
A.铝基板 B.荧光体层 C.隔离层 D.光电面 E.屏蔽层
A.灯丝电路的通断 B.电源电路的通断 C.高压次级电路的通断 D.高压初级电路的通断 E.保护电路的通断
A.2个 B.8个 C.18个 D.32个 E.50个
A.看不见 B.带负电 C.有穿透力 D.感光作用 E.生物效应
A.管电压 B.管电流 C.滤过板 D.靶物质 E.高压波形
A.短波长X线的μ值小 B.X线的能量大,μ值大 C.原子序数大的μ值大 D.物质密度大的μ值大 E.每克物质的电子数多,μ值大
A.屏蔽防护 B.缩短受照时间 C.增大射线源距离 D.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E.采用隔室操作检查
A.肺动脉闭缩 B.肺气肿 C.二尖瓣狭窄 D.肺动脉血栓栓塞 E.上叶肺不张
A.桡骨远端关节面2~3cm内的骨折 B.骨折远段向背侧移位 C.桡骨前倾角减小或呈负角 D.常伴有尺、桡骨远端关节脱位 E.跌倒时手腕掌屈,手背触地所致
A.三尖瓣闭锁 B.室间隔缺损 C.单心室 D.贫血 E.动脉导管未闭
A.保护层 B.半导体层 C.金属屏蔽层 D.高压绝缘层 E.导电芯线
A.可降低对高压器件绝缘性能的要求 B.高压发生时接在中心点的电流表是地电位 C.高压次级可由2个相同的绕组构成 D.高压发生器可以做成正负2个,串联使用 E.中心接地是保护接地
A.0.4Ω B.4Ω C.40Ω D.0.4kΩ E.4kΩ
A.扫描架连续旋转 B.X线连续发生 C.扫描床连续移动 D.连续采集数据 E.螺距连续变化
A.改善服务质量活动 B.专业培训活动 C.统一质量共识活动 D.PDCA的思想活动 E.组织管理活动
A.质量管理 B.质量控制 C.质量保证 D.全面质量管理 E.全面质量控制
A.影像增强器 B.硒鼓检测器 C.非晶硅探测器 D.CCD探测器 E.影像板(IP)
A.各系统硬、软件可扩展,并保持系统间通讯 B.各系统能与其他计算机平台很好地兼容 C.各系统的结构、数据和功能应保持不变 D.各系统功能相对独立 E.各系统数据共享
A.结合能 B.结合力 C.原子能级 D.电子能量 E.电子能级
A.铜 B.铝 C.铅 D.锡 E.钨
A.光速 B.波长 C.能量 D.动质量 E.静止质量
A.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B.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被吸收而衰减 C.X线透过物质后,质和量都有改变 D.透过物质后的射线平均能量降低 E.透过物质后的平均能量接近它的最高能量
A.X线剂量 B.健康情况 C.照射方式 D.照射部位 E.球管散热方式
A.铅当量 B.铝当量 C.铜当量 D.钨当量 E.锡当量
A.DR影像 B.DF影像 C.CR影像 D.CT影像 E.X线影像
A.单相自整流 B.单相半波整流 C.单相全波整流 D.三相四波整流 E.三相12波整流
A.阳极热容量 B.阳极散热率 C.生热曲线 D.冷却曲线 E.生热与冷却曲线
A.CT机 B.X线摄影机 C.X线治疗机 D.透视胃肠机 E.移动式X线机
A.45° B.90° C.180° D.270° E.360°
A.钨丝 B.灯丝 C.集射罩 D.加速电板 E.发射电子
A.题目的决定 B.现状把握 C.原因分析 D.对策的探讨 E.对策的实施
A.Q=2、N=2 B.Q=1、N=2 C.Q=1、N=1 D.Q=3、N=2 E.Q=2、N=3
A.CT B.CR C.DR D.DSA E.MRI
A.便于开展介入操作 B.便于检查中监护病人 C.便于儿科与不合作病人检查 D.克服了对金属器材使用的限制 E.克服了幽闭恐俱病人应用的限制
A.X线波长仅与管电压有关B.内层轨道电子发射出的X线为特征放射C.X射线谱是连续能量谱D.电压升高特征放射能量增加E.管电压升高特征射线的百分比减少
A.X线能量增加,光电作用的百分数下降 B.原子序数大的物质μ值大 C.物质密度大的μ值小 D.组织密度决定组织阻止射线的能力 E.每克物质的电子数是X线减弱的主要因素
A.入射窗--铝和钛金属制成 B.输出屏--碘化铯晶体膜 C.光电极--将荧光层的光信号转换成电子像 D.输出屏--形成可见光 E.集束电极--将光电子加速、聚集
A.滤过器 B.准直器 C.窗口 D.探测器 E.定位系统
A.有直接转换型和间接转换型 B.其极限分辨率比屏-片系统低 C.其MTF比屏-片系统低 D.其DQE比屏-片系统高 E.DQE比CR系统高
A.对比度--纵隔与横膈密度匹配良好 B.对比度--肩胛骨与侧方向重叠的肋骨处于可见范围 C.锐利度--心脏与横膈边缘清晰锐利 D.颗粒度--肩胛骨下方的软组织未见颗粒性斑点 E.颗粒度--脂肪线不可见
A.MRI B.DSA C.CR D.CT E.DR
A.双排探测器系统应用 B.螺旋CT扫描设备应用 C.多层螺旋CT应用 D.滑环技术的应用 E.电子束CT技术的应用
A.存储系统 B.显示设备 C.数据库系统 D.通讯网络系统 E.图像采集装置
A.I0为自X线管发出的X线强度 B.I为X线穿过厚度为X的物体后的强度 C.x为吸收物质的厚度 D.e为自然对数的底 E.μ为物质对X线的衰减系数
A.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X线 B.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X线 C.无线电波,X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D.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线 E.X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A.电子源 B.旋转阳极 C.保持管内高度真空 D.适当的障碍物(靶面) E.阴极与阳极间加以高电压
A.0.02×10+8~0.3×10+8cm B.0.04×10+8~0.4×10+8cm C.0.06×10+8~0.5×10+8cm D.0.08×10+8~0.6×10+8cm E.0.10×10+8~0.8×10+8cm
A.照射量--拉德 B.剂量当量--希沃特(Sv) C.吸收剂量--库仑每千克(C·kg+1) D.比释动能--戈瑞每秒(Gy·S+1) E.吸收剂量率--伦琴每秒(Gy·S+1)
A.物理阶段 B.化学阶段 C.生物学阶段 D.生化学阶段 E.物理化学阶段
A.汗腺 B.肾腺 C.唾液腺 D.生殖腺 E.甲状腺
A.先确认摄影技术是否符合诊断要求 B.按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X线征象 C.区分正常与异常的X线影像 D.详细分析异常X线表现特征等 E.影像分析与诊断无需结合临床
A.骨组织 B.肺组织 C.肝组织 D.软组织 E.所在器官正常组织
A.低密度,高比重 B.低原子序数,高熔点 C.低原子序数,低熔点 D.高原子序数,高熔点 E.高原子序数,低熔点
A.整流器 B.交换闸 C.阳极启动定子线圈 D.灯丝变压器 E.高压变压器
A.仅调整管电压 B.仅调整管电流 C.仅调整时间 D.管电压、管电流联动调整 E.管电压、管电流、时间单项调整
A.活动式 B.固定式 C.全自动式 D.红外遥控式 E.粗纹静止式
A.质量 B.管理 C.质量控制 D.质量保证 E.全面质量管理
A.总结 B.标准化制定 C.效果的确认 D.对策的实施 E.对策的探讨
A.阳极头由阳极体和靶面组成 B.阳极柄的主要作用是热传导 C.灯丝的主要作用是发射电子 D.阴极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次电子 E.靶面受到高速电子轰击时产生X线
A.由输入屏、电子透镜、输出屏组成 B.由增强器、光学系统、摄像机组成 C.由管套、增强管、吸气泵组成 D.由增强管、管套、电源组成 E.由增强管、物镜、监视器组成
A.X-Bay B.X-Day C.X-Hay D.X-Lay E.X-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