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B.13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C.132℃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需15min D.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20min E.12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需30min
A.入院后24小时发生感染 B.入院后48小时发生感染 C.入院后32小时发生感染 D.入院后16小时发生感染 E.入院后4小时发生感染
A.血常规检查 B.血培养检查 C.肝功能检查 D.腹水常规及培养 E.腹腔镜检查
A.免疫功能亢进 B.免疫功能低下 C.防御功能良好 D.皮肤黏膜完整无损 E.以上都是
A.2 B.3 C.4 D.5 E.6
A.5% B.6% C.7% D.8% E.10%
A.立即将发病患者转入传染病院 B.调查了解发病情况 C.查阅病历及细菌检查结果 D.切断传播途径 E.掌握暴发流行的时间及分布
A.14/100 B.14/86 C.86/100 D.86/114 E.14/114
A.灭菌 B.消毒 C.高水平消毒 D.中水平消毒 E.低水平消毒
A.接触病人、无菌操作、戴口罩及穿脱隔离衣前后洗手 B.洗手范围为手心、指缝。手背、手关节、指腹、指尖、腕部 C.流动水洗手,时间不少于10~15秒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A.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 B.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前后要洗手 C.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后要洗手 D.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要洗手 E.戴无菌手套后要洗手
A.2~10天 B.2~10周 C.2~10月 D.2~10年 E.2~5年
A.免疫功能低下 B.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C.慢性病诱发 D.介入治疗与各种导管的应用 E.体弱
A.常为多重耐药菌株 B.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的转移菌或条件致病菌 C.常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宿主 D.大肠杆菌是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E.同一种细菌,医院外分离出的病原体菌株的耐药性更强、更广
A.8/20 B.8/25 C.8/12 D.8/17 E.8/33
A.5% B.10% C.15% D.20% E.25%
A.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0.8 B.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1.2 C.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值为0.5 D.可计算比值比,值为0.8 E.可计算比值比,值为1.2
A.包括综合性监测和目标监测 B.需要监测医院感染各科室发病率 C.漏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30% D.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10% E.目标监测开展的期限不应少于1年
A.适用于耐高温、不耐湿热或不宜穿透物品的灭菌 B.温度为160℃时,灭菌时间仅需要1h C.灭菌时不要与箱底部及四壁接触 D.物品包装不可超过10cm×10cm×20cm E.物品高度不能超过箱高度的2/3
A.重量不超过10kg B.灭菌时间需要20min C.若不同类的物品,以最易达到的温度和时间为准 D.装载量不超过柜室容积的90% E.与敷料包同时灭菌时,放于柜室的上层
A.清洗充分,刷洗到位 B.酶清洗液多次使用 C.腹腔镜部件复杂,不能拆卸 D.消毒液浓度不够 E.浸泡消毒时间不足,只达到高水平消毒,未达到灭菌效果
A.用热水器将水预先加热到37℃备用,以保护手部皮肤 B.液体皂液容器中的皂液少于1/4时,添加新液备用 C.在水龙头旁放置纸巾,洗手后拿纸巾去关闭水龙头 D.为防止溅水,将适量纱布缠绕在水龙头上 E.擦手毛巾请洁、干燥,每周消毒
A.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B.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洗手→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C.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换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D.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戴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 E.洗手→戴手套→换甲病人引流袋→摘手套→洗手→戴手套→换乙病人引流袋→洗手→摘手套
A.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B.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C.层流洁净系统 D.紫外线灯消毒 E.臭氧消毒
A.<180m3/h B.<360m3/h C.>180m3/h D.>360m3/h E.>720m3/h
A.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病室时,不得有人在室内;不能离开病室者,应适当遮盖 B.照射时间应少于20min C.用于治疗室台面的消毒时,应将紫外线灯置于台面上方1m处 D.当病室内湿度过大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E.用于病室内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吸顶安装
A.≥50mg/m3 B.≥20mg/m3 C.≥10mg/m3 D.≤20mg/m3 E.≤1mg/m3
A.主要依靠强大的氧化作用杀菌 B.臭氧发生器将空气中的氧气转换为臭氧 C.要求臭氧浓度≤20mg/m3 D.消毒时间应≥30min E.温度、湿度、pH值等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
A.预防措施是面向所有的病人 B.不关心其诊断是否是传染性疾病,均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标准预防 C.标准预防把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当成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D.目的是降低医务人员、病人、病人与病人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E.是仅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
A.有独立空调 B.单独的沐浴设备 C.住单间 D.房间为负压 E.有空气净化装置
A.护理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时应穿无菌隔离衣 B.隔离衣可以用前面对襟的工作衣代替 C.对于一次性隔离衣,脱掉时应将污染面向里 D.进入隔离室必须穿隔离衣 E.隔离衣湿了即认为无效,应立即更换
A.严密隔离 B.消化道隔离 C.呼吸道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接触隔离
A.给予低脂饮食 B.护理病人前后均应洗手 C.病人剩余的饭菜可用漂白粉混合搅拌后倒掉 D.接触病人应穿隔离衣 E.病人的排泄物直接倒入马桶冲入下水道
A.接触隔离 B.严密隔离 C.保护性隔离 D.呼吸道隔离 E.血液-体液隔离
A.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B.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C.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D.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E.已明确病毒感染的也可以加用抗菌药物
A.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B.损伤细胞膜 C.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E.抑制固醇类药物的合成
A.增强抵抗力,避免感染 B.定期随诊,复查,避免复发 C.不可擅自停药 D.经常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E.避免劳累
A.全髋关节置换术 B.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 C.输卵管结扎术 D.乳腺囊肿切除术 E.甲状腺切除手术
A.首选广谱抗生素 B.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β-酰胺类药物同瓶滴注 C.尽可能选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 D.将红霉素用注射用水溶解后放入500ml盐水中静脉滴注 E.急性胆囊炎,使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继续用药2周,以巩固疗效
A.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B.青霉素+红霉素 C.庆大霉素+红霉素 D.红霉素+磺胺类 E.青霉素+先锋霉素
A.老年妇女 B.幼女 C.哺乳期妇女 D.月经期妇女 E.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女性患者
A.慢性骨髓炎 B.结核 C.细菌性心内膜炎 D.急性尿道炎 E.腹腔脏器穿孔
A.尽量减少病人术后在监护室滞留的时间 B.伤口敷料湿透应立即更换敷料 C.处理同一病人不同部位的伤口不必洗手 D.厌氧菌感染切口的脏敷料须焚毁 E.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A.合理设计病室环境 B.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C.尽量减少介入性血流动力学监护的使用频率 D.制定防止感染的管理制度 E.合理使用抗生素
A.急性细菌性痢疾 B.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D.病毒引起的腹泻 E.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
A.实行消化道隔离 B.病人的餐具应用250~500mg/L有效氯浸泡30min C.废弃物应进行焚烧 D.接触甲肝病人前后可用0.5%氯己定消毒双手 E.不耐热的被污染物品可用过氧乙酸按0.1g/m3熏蒸
A.环境感染 B.交叉感染 C.自身感染 D.医源性感染 E.不属于医院感染
A.应将内衣裤、毛巾等进行煮沸消毒 B.病人的便器应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C.性生活时可向生殖器官上喷涂消毒剂预防感染 D.指导患者的性伴侣同时接受治疗 E.治疗期间避免性交
A.病室的地板门窗用含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剂擦拭 B.被褥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C.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用0.5%氯己定等消毒剂涂擦双手和皮肤 D.病人的血液不慎洒在地上,应就地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E.被污染的医疗用具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消毒
A.结核杆菌可耐受阳光和高热 B.病人吐出的痰液干燥后仍有传染性 C.病人痰液应用纸盒盛装后焚烧 D.洗必泰不能杀灭结核杆菌 E.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须用含氯2000~5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以上
A.炭疽的传染源是病畜和病人 B.炭疽杆菌只通过与破损的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内而感染 C.可使用含有效氯2000~5000mg/L的消毒液浸泡病人使用的餐具 D.病室空气可采用过氧乙酸3g/m3熏蒸1~2h E.炭疽病人用过的治疗废弃物应焚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