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半值全宽 B.对比度指数 C.百分线对数(LP%) D.线对数每厘米(LP/cm) E.线对数每平方厘米(LP/cm2)
A.人体直立,两眼向前方平视 B.双上肢下垂置躯干两侧 C.两下肢并拢 D.足尖呈外展 E.掌心向前
A.近头为上 B.近足侧为下 C.近腹面为前 D.近肢侧为近端 E.近正中矢状面为内侧
A.矢状面--人体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面 B.冠状面--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面 C.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 D.冠状线--将人体上下分开的线 E.正中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
A.焦-片距又称FFD B.肢-片距减小,模糊度增大 C.焦-物距是焦点到被照体的距离 D.肢-片距是被照体到胶片的距离 E.焦-片距是焦点到胶片的距离
A.俯卧位是腹部向下的卧位 B.半坐位是坐位姿势背部向后倾斜 C.前斜位是一侧向前倾斜与床面成角 D.立位是被检者站立矢状面与地面垂直 E.侧卧位中右侧向下的卧位姿势称左侧卧位
A.前后方向--中心线经被照体前方射入,后方射出 B.切线向--与病灶边缘相切 C.左右方向--中心线经被照体左侧射向右侧方向 D.腹背方向--中心线经被照体的腹侧射向背侧 E.左前斜方向--中心线经被照体左前方射向右后方
A.乳突劳氏位 B.仰卧位 C.侧卧位 D.后斜位 E.站立位
A.喙突 B.肩峰 C.关节盂 D.肱骨头 E.大结节
A.胫骨和距骨 B.腓骨和距骨 C.胫腓骨下端和距骨 D.胫腓骨下端和舟骨 E.胫腓骨下端和跟、距骨
A.管电压:55~65kV B.FFD选用100~120cm C.髋关节必须选用8:1的滤线器 D.骨结核应减少20%~25%的mAs E.骨折后石膏处应酌情减少5~8kV值
A.诊断细节可见度增加 B.曝光条件宽容度增大 C.图像对比度提高 D.图像层次丰富 E.需要高栅比的滤线器
A.听眶线--人类学的基准线 B.听眉线--与听眦线约呈25° C.听鼻线--与听眦线约呈25° D.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E.听眦线--与听眶线呈12°~15°
A.与地面垂直 B.与矢状面垂直 C.将人体左右等分 D.与人体水平面垂直 E.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A.听眦线 B.听鼻线 C.听眶线 D.正中线 E.听眉线
A.半坐位--身体呈坐位姿势 B.立位--身体呈站立姿势 C.左前斜位--身体右前方贴片,且与胶片成一定角度 D.仰卧位--腹侧在下,平卧摄影床上 E.坐位--在坐位姿势下,背部向后倾斜
A.剑突平第10胸椎 B.成人胸廓呈圆桶形 C.胸骨位于胸前壁的正中 D.胸骨角平第4胸椎下缘 E.剑胸关节相当于第9胸椎水平
A.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B.纵隔面中间高处为肺门 C.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 D.左肺因心脏而窄长 E.右肺因肝脏而宽短
A.气管分颈段和胸段 B.支气管为连接心脏和肺的管道 C.支气管末端与肺泡相通 D.气管分叉位于胸骨角水平 E.颈段与喉相接于第7颈椎水平
A.20块 B.23块 C.26块 D.29块 E.32块
A.外耳 B.内耳 C.中耳 D.内耳道 E.上颌骨
A.颧骨 B.鼻骨 C.泪骨 D.额骨 E.舌骨
A.第5颈椎--甲状软骨平面 B.第6胸椎--胸骨体剑突关节平面 C.第11胸椎--剑突末端平面 D.第5腰椎--脐下3cm E.尾骨--耻骨联合平面
A.检查前一日晚睡前服缓泻剂 B.检查前清洁肠道 C.常规摄取仰卧前后正位 D.腹部摄片不用滤线栅 E.深呼气屏气后摄片
A.骨骼清晰可见 B.肾脏轮廓可见 C.肾盏清晰可见 D.腹部肠道清洁良好 E.两侧腰大肌清晰可见
A.腰大肌影可见 B.椎弓根清晰可见 C.骨小梁结构不显示 D.棘突和横突均清晰可见 E.可显示腰骶关节
A.摄影距为100~120cm B.一般总滤过≥2.5mmAI当量 C.一般为平静呼吸下屏气 D.屏-片组合的感度为400 E.管电压>90kV
A.肺尖充分显示 B.可显示纵隔阴影 C.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D.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内 E.两胸锁关节对称显示
A.与周围组织器官能形成密度差 B.葡甲胺盐是离子型对比剂 C.包括阴性及阳性对比剂 D.能显示空腔器官的形态大小 E.非离子型属于盐类
A.空气和二氧化碳是阴性对比剂 B.二氧化碳易产生气体栓塞 C.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大 D.空气在器官内吸收较慢 E.空气易产生气体栓塞
A.与造影的人体组织密度相同 B.毒、副作用少 C.易于吸收与排泄 D.使用方便且成本低 E.理化性能稳定
A.是阳性对比剂 B.是阴性对比剂 C.必须做过敏试验 D.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E.分有机碘化物和无机碘化物
A.泛影葡胺 B.胆影葡胺 C.碘番酸 D.碘化钠 E.碘必乐
A.碘番酸 B.泛影钠 C.胆影葡胺 D.泛影葡胺 E.甲泛葡糖
A.碘必乐 B.碘化钠 C.碘苯酯 D.胆影葡胺 E.泛影葡胺
A.硫酸钡--阳性对比剂 B.优维显--离子型对比剂 C.碘必乐--非离子型对比剂 D.二氧化碳--阴性对比剂 E.胆影葡胺--有机碘化物
A.通过体表穿刺 B.通过人体自然孔道 C.直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周围 D.通过口服对比剂进入血液循环后使脏器显影 E.钡剂灌肠检查
A.X线放大摄影 B.胸骨斜位摄影 C.X线体层摄影 D.眼球异物定位 E.乳腺X线检查
A.0.1mm B.0.2mm C.0.5mm D.1.0mm E.2.0mm
A.X线管运动轨迹平面 B.欲选成像层面 C.病灶所在层面 D.胶片所在平面 E.床面
A.小照射角--照射角<10° B.照射角大--体层面厚度大 C.照射角--工作角 D.荡角--摆杆与支点构成的夹角 E.照射角--中心线束与支点构成的夹角
A.肢体、胶片相对固定 B.X线管、支点相对移动 C.X线管、支点、胶片三者相对移动 D.X线管、支点、胶片三者相对固定 E.X线管与胶片、支点作同步反向匀速运动
A.指定层面影像有丰富的信息量 B.指定层面影像有良好的清晰度 C.指定层面影像有适当的密度 D.指定层面内影像清晰,层外模糊 E.指定层外组织影像清晰
A.复性感光材料 B.正性感光材料 C.反转感光材料 D.银盐感光材料 E.非银盐感光材料
A.胶片在10~15℃保存 B.储存条件要标准 C.避免有害气体接触 D.防止压力效应的产生 E.有效期限出厂24个月
A.氯化银 B.溴化银 C.氟化银 D.碘化银 E.溴化银加碘化银
A.盲色片 B.蓝敏片 C.直接反转胶片 D.荧光电影胶片 E.氨氖激光型胶片
A.卤化银颗粒在感光材料中是最大的 B.晶体颗粒分布不均匀时颗粒性好 C.晶体颗粒大小不一,宽容度大 D.晶体颗粒小,分辨率高 E.晶体颗粒大,感光度高
A.能提高乳剂的感光度 B.是一种保护性胶体 C.参与坚膜作用 D.是一种吸卤剂 E.黏性较差
A.基层 B.反射层 C.保护层 D.防光晕层 E.荧光体层
A.转换效率 B.发光效率 C.增感屏之间增感率的比较 D.达到密度1.0时,无屏与有屏所需曝光量之比 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荧光发光强度
A.稀土增感屏 B.同时多层增感屏 C.连续摄影用增感屏 D.高电压摄影用增感屏 E.乳腺摄影专用增感屏
A.钨酸钙屏 B.高千伏屏 C.乳腺屏 D.稀土屏 E.口腔屏
A.照片的颗粒性变差 B.影像对比度增加 C.影像清晰度下降 D.照片密度值降低 E.锐利度的下降
A.反射层提高了增感率 B.吸收层作用是吸收散射线 C.吸收层作用提高影像清晰度 D.吸收层防止荧光反射到胶片 E.反射层是一层光泽明亮的无机物
A.电子遇到感光中心被吸,带上负电荷 B.AgX中的X-受到光量子冲击释放出电子 C.晶体格内Ag+在静电吸引下移向感光中心 D.Ag+与感光中心的电子中和形成银原子 E.许许多多感光中心构成了被照体的潜影
A.KBr B.Na2SO3 C.Na2CO3 D.Na2S2O3 E.CH2COOH
A.作用增强 B.灰雾增加 C.显影颗粒细腻 D.显影剂活性加大 E.显影液疲劳度加速
A.冰醋酸--中和剂 B.溴化钾--保护剂 C.对苯二酚--显影剂 D.氢氧化钠--促进剂 E.硫代硫酸铵--定影剂
A.全部为化学显影 B.显影途径分物理显影和化学显影 C.物理显影与化学显影原理是一样的 D.将潜影转换成可见银影的化学反应过程 E.化学显影把乳剂中的Ag+作为还原银来源
A.易溶于水 B.强力显影剂 C.显影诱导期短 D.难溶于乙醚和乙醇 E.对pH值的要求严格
A.激光片成像 B.视频监视器 C.磁光盘 D.光盘 E.磁带
A.0.05mm B.0.10mm C.10LP/cm D.20LP/cm E.30LP/cm
A.白色 B.灰白 C.浅灰色 D.深灰 E.黑色
A.扇形射线束的厚度 B.物体的大小 C.重建算法 D.重建矩阵 E.扫描层厚
A.准直器 B.高压注射器 C.模数转换器 D.中央处理器 E.数据采集系统
A.空间分辨率高 B.密度分辨率高 C.以X线做能源 D.可进行全身检查 E.能作长度、面积的测量
A.β射线 B.散射线 C.一束γ射线 D.混合能谱射线 E.近似单一能谱射线
A.扫描层厚 B.像素噪声 C.焦点尺寸 D.光子的数量 E.物体的对比度
A.窗口 B.滤过器 C.准直器 D.探测器 E.定位系统
A.-1000HU B.-500HU C.OHU D.+500HU E.+1000HU
A.光学成像 B.荧光成像 C.银盐成像 D.扫描数据重建 E.光电转换成像
A.又称为CT数 B.不是一个绝对值 C.其表示单位是HU D.随入射X线量的大小变化 E.是重建图像中的一个像素值
A.去除被检部位的金属物品 B.胸腹部检查病人作必要的呼吸训练 C.增强检查病人应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D.做腹部检查病人事先口服对比剂准备 E.盆腔扫描检查病人无需事先口服对比剂准备
A.速度显示:彩色及色调表示血流方向 B.速度显示:朝向探头的血流为黄色 C.速度显示:红色显示血流朝向探头 D.速度显示:蓝色表示血流背离探头 E.方差显示:高速血流显示五彩镶嵌
A.检测高速血流--连续波多普勒 B.检测外周血管--连续波多普勒 C.检测大血管间分流--连续波多普勒 D.检测表浅器官血流--脉冲波多普勒 E.检测中、低流速血流--脉冲波多普勒
A.声功率单位是W/cm2 B.产科胎儿IOB<20mW/cm2 C.声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声功率 D.探头发射超声脉冲时将电能转换为声能 E.声功率是单位时间内超声探头发出的声功
A.胆结石为极高回声 B.肝脾包膜为高水平回声 C.胸腹水为中高水平回声 D.肝为典型的中等水平回声 E.皮下脂肪组织为低水平回声
A.血液比尿液衰减程度高 B.血液比胆汁衰减程度高 C.血液比囊液衰减程度低 D.组织内含水分多,则声衰减低 E.液体中含蛋白成分多,则声衰减高
A.注意轮廓是否清晰完整 B.注意被检器官与邻近器官之间的关系 C.判断病变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是否增高 D.判断病变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是否缺如 E.以受检器官的病变组织放射性分布为基准
A.心脏断层,心脏长短轴与躯干长短轴一致 B.正确掌握不同脏器和组织的断层方位 C.一般器官横断面是自下而上获取 D.矢状面是自右向左获取断层影像 E.冠状面是自前向后获取断层影像
A.对比度大 B.影像轮廓完整 C.病灶显示清楚 D.解剖标志准确 E.图像失真度小
A.是用于体内诊断和治疗目的放射性核素 B.放射性核素来源有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C.放射性核素来源有核反应堆生产 D.放射性核素来源有回旋加速器 E.由反应堆制备的有111In
A.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制备 B.要求标记率大于90%以上 C.显像剂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10h D.标记化合物制备后要进行质量检测 E.选择不同的展开剂进行纸层析分析
A.根据中心线与被照体入射关系命名 B.根据中心线与病灶的入射关系命名 C.根据被照体与胶片的位置关系命名 D.根据被照体与摄影床位置关系命名 E.根据发明人名字命名
A.至少包括一个关节 B.幼儿骨关节应摄取双侧 C.全都使用滤线设备 D.焦一片距一般为75~100cm E.注意X线防护
A.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B.脐上3cm C.脐水平 D.脐下3cm E.脐下5cm
A.照片包括胸廓、肋膈角及全部肺野 B.肩胛骨完全位于肺野外方 C.肺纹理清晰可见 D.第1~12胸椎图像清晰 E.心影边缘的肋骨隐约可见
A.一般采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B.FFD一般为100cm C.凹陷骨折应采用切线位摄影 D.小部位摄影可不用增感屏 E.头颅外伤者尽量少搬动病人
A.皮肤荨麻疹 B.呼吸困难 C.恶心呕吐 D.腹腔积气 E.血压下降
A.6~7h B.8~9h C.10~11h D.12~14h E.15~16h
A."T"形管胆道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口服胆囊造影 D.子宫输卵管造影 E.颈内动脉造影
A.腹部加压 B.注入对比剂 C.碘过敏试验 D.X线照射 E.对比剂注射快
A.一般摄影用X线胶片 B.多幅相机和激光相机成像胶片 C.影像增强器记录胶片 D.X线特种胶片 E.彩色电影胶片
A.感光度 B.本底灰雾 C.感色性 D.最大密度 E.反差系数
A.菲尼酮 B.亚硫酸钠 C.溴化钾 D.碳酸钠 E.氢氧化钠
A.矢状线 B.正中线 C.水平线 D.冠状线 E.垂直线
A.正位 B.侧位 C.斜位 D.轴位 E.特殊位
A.月骨 B.钩骨 C.舟骨 D.距骨 E.楔骨
A.分阴性和阳性对比剂两类 B.可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 C.非离子型对比剂属于无机盐 D.非离子型对比剂毒性较小 E.与周围器官能形成密度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