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髌骨 B.腓骨小头 C.胫骨上端 D.髁间隆起 E.股骨内、外髁
A.支气管 B.胸膜反褶 C.肺动脉 D.肺静脉 E.肋软骨
A.胃体部斜行 B.胃窦部偶呈斜行 C.胃底部不规则形 D.胃小弯部锯齿形 E.宽度小于0.5cm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E.6个
A.第1腰椎 B.第2腰椎 C.第3腰椎 D.第4腰椎 E.第5腰椎
A.3°~5° B.12°~15° C.20。~30° D.35°~40° E.45°~55°
A.胸部右前斜位 B.胸部左前斜位 C.胸部后前位 D.胸部前凸位 E.胸部侧位
A.枕外隆突 B.外耳孔 C.外眦 D.蝶鞍 E.鼻根
A.胸部后前位 B.胸部前后位 C.心脏右前斜位 D.膈上肋骨斜位 E.肺尖部前凸位
A.眉间与枕骨最远点的直线距离 B.鼻根与枕骨最远点的直线距离 C.眶下缘与枕骨最远点的直线距离 D.上颌齿槽与枕骨最远点的直线距离 E.下颌齿槽与枕骨最远点的直线距离
A.剑突水平 B.剑突下3cm C.脐上3cm D.脐水平 E.脐下3cm
A.离子型对比剂属阳性对比剂 B.泛影葡胺属于无机碘对比剂 C.非离子对比剂常用于心血管 D.复方泛影葡胺属于碘对比剂 E.碘对比剂均属于阳性对比剂
A.空气是一种阴性对比剂 B.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较大 C.空气容易产生气体栓塞 D.空气在器官内吸收较慢 E.氮气是一种常用对比剂
A.1min B.3min C.15min D.30min E.90min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E.紫色
A.1.71nm B.1.71μm C.1.71mm D.1.71cm E.1.71dm
A.影像清晰度上升 B.影像对比度减小 C.影像分辨力增加 D.影像斑点现象减少 E.摄影曝光条件减小
A.D0位于特性曲线的起始点 B.D0由片基密度和乳剂灰雾组成 C.D0是胶片曝光后产生的最小密度值 D.D0与乳剂感光中心的大小和数目有关 E.D0是照射量为零时照片具有的密度值
A.肾脏长20~25cm B.肾脏宽5~6cm C.一般右肾比左肾位置稍低 D.两肾上极相距略近 E.肾脏长轴略指向外下方
A.肺门位于中肺野内带 B.由内向外肺野分为内带和外带 C.第2肋前端下缘以上为上肺野 D.第2-4肋前端下缘之间为中肺野 E.第4肋前端下缘以下为下肺野
A.关节间隙内无任何解剖结构 B.儿童的关节间隙较成人为宽 C.关节面是由骨端骨皮质构成 D.通常成人关节面软骨常显影 E.儿童关节囊为软组织均显影
A.横断面 B.冠状面 C.耳状面 D.矢状面 E.正中矢状面
A.听眉线 B.听眦线 C.听眶线 D.听鼻线 E.听口线
A.摄影床面至胶片的距离 B.X线焦点至肢体的距离 C.X线焦点至床面的距离 D.X线焦点至胶片的距离 E.被检肢体至胶片的距离
A.后前位 B.左侧位 C.右前斜位 D.左前斜位 E.轴位
A.平静呼吸下曝光 B.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C.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D.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E.均匀缓慢浅呼吸中曝光
A.前后方向 B.后前方向 C.切线方向 D.冠状方向 E.轴方向
A.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B.脐上3cm C.脐中点 D.脐下3cm E.脐下5cm
A.原子量高 B.比重较大 C.密度较高 D.可为气体 E.X线不宜透过
A.密度 B.感光度 C.感色性 D.MTF E.宽容度
A.正色片 B.全色片 C.色盲片 D.彩色片 E.反转片
A.互易律失效 B.间歇曝光效应 C.透光程度 D.反转现象 E.压力效应
A.手 B.下肢 C.前臂 D.心脏 E.躯干
A.向下倾斜 B.向上倾斜 C.向近端倾斜 D.向远端倾斜 E.向体轴倾斜
A.顶颌位 B.下上轴位 C.上下轴位 D.额鼻位 E.后前位
A.胸骨体中点 B.胸骨剑突末端 C.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D.脐中点 E.脐上5cm
A.是头颅最大前后径与最大横径之比 B.中头型的头颅指数70%~80% C.短头型的头颅指数大于80% D.长头型的头颅指数小于70% E.头颅指数因人而异
A.胆影葡胺 B.泛影葡胺 C.复方泛影葡胺 D.碘酞葡胺 E.甲泛葡糖
A.立即请医生处理 B.头高足低左侧卧位 C.平卧或头低足高位 D.头高足低右侧卧位 E.立即停止造影进行急救
A.腹腔巨大肿块不能施行加压法 B.常用的对比剂是复方泛影葡胺 C.造影前必须进行碘过敏试验 D.肾盂造影片可显示肾上腺 E.疑肾盂积水应加大对比剂剂量
A.对比剂是经子宫颈口注入 B.常用碘化油作为对比剂 C.有使输卵管阻塞的危险 D.子宫恶性肿瘤者禁止造影 E.兼有治疗输卵管阻塞作用
A.影像清晰度下降 B.影像对比度增加 C.影像斑点减少 D.影像反差增加 E.影像分辨力下降
A.14~16℃ B.16~18℃ C.18~20℃ D.20~22℃ E.22~24℃
A.关节沿腹背轴运动时,角度变小 B.关节沿腹背轴运动时,角度变大 C.关节绕矢状轴旋转时,骨前面内旋 D.关节沿冠状面运动时,骨靠近正中矢状面 E.关节沿冠状面运动时,骨远离正中矢状面
A.胸围较大 B.胸骨较宽 C.胸骨下角较小 D.肋骨近于水平 E.胸骨上凹不明显
A.髋关节 B.膝关节 C.踝关节 D.骶髂关节 E.跗骨间关节
A.低kV、高栅比、单相高压整流 B.高kV、低栅比、四管全波整流 C.低kV、低栅比、三相六管整流 D.高kV、高栅比、三相六管整流 E.高kV、高栅比、单相高压整流
A.鼻骨 B.额骨 C.枕骨 D.犁骨 E.下颌骨
A.硫酸钡 B.碘化钠 C.优维显 D.碘番酸 E.二氧化碳
A.使用升压药 B.给病人吸氧 C.去掉局部加压 D.皮下注射阿托品 E.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A.外周静脉法 B.中心静脉法 C.选择性动脉DSA D.超选择性动脉DSA E.非选择性动脉DSA
A.直线移动型 B.弧线移动型 C.圆轨迹运行式 D.固定支点型 E.可调支点型
A.清洁用胶片 B.激光相机成像胶片 C.乳腺摄影用正色胶片 D.感绿胶片 E.感蓝胶片
A.荧光体的光扩散 B.荧光体种类 C.荧光交迭效应 D.X线斜射效应 E.增感屏与胶片的密着状态
A.激光图像可多机输入 B.打印格式多种,也可自行编辑 C.可连续打印,存储、打印可并行 D.激光打印图像是模拟图成像 E.同时带有质量控制程序
A.密度分辨率更高 B.可分辨组织的微小差别 C.可看到更多的软组织 D.使病变显示更清晰 E.提高组织的CT值
A.k值500,百分标尺1% B.k值1000,百分标尺1% C.k值2000,百分标尺0.5% D.k值500,百分标尺0.5% E.k值1000,百分标尺0.5%
A.W2000,C500 B.W1500,C-500 C.W1500,C300 D.W300,C40 E.W80,C40
A.FOV40cm,高分辨率模式 B.256×256矩阵,层厚1~2mm C.冠状面扫描,FOV25cm D.冠状、矢状面扫描,层厚3mm E.高分辨率模式,层厚1~2mm
A.矢状面 B.冠状面 C.水平面 D.垂直面 E.正中矢状面
A.头颅正位 B.蝶鞍侧位 C.颅底颏顶位 D.乳突许氏位 E.内听道经眶位
A.韧带松弛 B.内脏下垂 C.骨盆比例增大 D.肝比例较大 E.下腹明显隆凸
A.胸部范围大 B.前后组织重叠多 C.有大量的含气组织 D.呼吸、心搏动的干扰 E.极广范围的组织密度差异
A.第6颈椎 B.第7颈椎 C.第1胸椎 D.第2胸椎 E.第3胸椎
A.泛影钠 B.碘化钠 C.碘番酸 D.泛影葡胺 E.胆影葡胺
A.减轻过敏反应 B.增强病人体质 C.使胆道系统扩张 D.增加胆汁的生成 E.排空胆囊内存留的陈旧胆汁
A.放大率 B.放大倍数 C.焦点面积 D.焦-片距离 E.模糊半影允许值
A.被照体的厚度 B.被照体的密度 C.被检病灶大小 D.照射角的大小 E.体层面的深度
A.感绿胶片 B.荧光缩影片 C.激光胶片 D.感蓝胶片 E.乳腺摄影用正色片
A.荧光体 B.塑胶体 C.硫酸钡 D.无机颜料 E.纤维化合物
A.硼酸 B.钾矾 C.冰醋酸 D.亚硫酸钠 E.硫代硫酸钠
A.利用X线直接成像 B.X线经模数转换后,由计算机重建成像 C.由探测器直接成像 D.经IP板读取,由计算机扫描成像 E.由非晶硒板直接成像
A.泛影葡胺 B.碘必乐 C.异泛影葡胺 D.泛影钠 E.碘化油
A.病人体位较舒服 B.显示视神经及眼外肌较好 C.有利于确定病变与眶底的关系 D.有利于需要时扩大扫描范围 E.有利于眼外诸肌肉的显示
A.50ml B.100ml C.300ml D.500ml E.750ml
A.纵向分辨率高 B.检查速度提高 C.对比剂利用率高 D.可一次屏气下扫完一个器官 E.可在任意断面进行回顾性重建
A.5° B.5°~10° C.10° D.10°~15° E.15°~20°
A.常规取站立后前位 B.右前斜位应服钡 C.摄影距离200cm D.常规取左侧位 E.深吸气屏气曝光
A.额骨 B.蝶骨 C.上颌骨 D.鼻骨 E.颧骨
A.光学原理 B.化学原理 C.物理学原理 D.几何学原理 E.感光学原理
A.单向 B.多向 C.弧形 D.直线 E.波动
A.胃肠道钡餐造影 B.逆行肾盂造影 C.口服胆囊造影 D.腹膜后充气造影 E.颈内动脉造影
A.X线激发下将其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释放出来的现象叫荧光现象 B.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叫荧光体 C.在X线激发下具有增感作用的器件称增感屏 D.荧光现象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伴有物质的变化 E.通过增感屏负载荧光体来获取荧光现象
A.足部 B.直线部 C.肩部 D.反转部 E.曲线部
A.X线管 B.阵列处理器 C.数据采集系统(DAS) D.硬磁盘 E.低压滑环
A.影像中出现同中心的圆 B.影像的中心部分出现指压样伪影 C.骨与软组织边缘出现条纹状伪影 D.物体的边缘出现星晕样伪影 E.整个影像模糊
A.扫描时采用的算法 B.扫描的层厚 C.物体的大小 D.空间采样频率 E.X线光子的数量
A.促进显影液还原作用 B.稳定显影液的性能并防止污染 C.提高显影液pH值 D.促进乳剂膜膨胀,加速显影 E.抑制灰雾的产生
A.稳定pH值 B.防止显影剂氧化 C.防止照片产生灰雾 D.促进乳剂膜收缩 E.提高胶片有效感光度
A.米吐尔与菲尼酮的组合 B.对苯二酚和菲尼酮的组合 C.米吐尔与对苯二酚的组合 D.米吐尔与菲尼酮、对苯二酚的组合 E.二氨基苯酚与菲尼酮的组合
A.米吐尔或对苯二酚--显影剂 B.硫代硫酸铵--定影剂 C.溴化钾--保护剂 D.冰醋酸--中和剂 E.氢氧化钠--促进剂
A.正中矢状面 B.水平面 C.矢状面 D.冠状面 E.横断面
A.f=t0/t1 B.f=t1/t0 C.f=t0-t1 D.f=t1-t0 E.f=t0+t1
A.脊柱 B.胸部 C.头颅 D.骨盆 E.四肢
A.摄影日期 B.病变性质 C.患者姓名 D.X线片号 E.被检肢体方位
A.钡剂灌肠造影 B.静脉肾盂造影 C.逆行肾盂造影 D.瘘管窦道造影 E.子宫输卵管造影
A.需固定肢体 B.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C.缩短曝光时间 D.尽量缩短焦-片距 E.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A.760nm B.780nm C.800nm D.820nm E.860nm
A.0.2mm B.0.4mm C.0.6mm D.0.8mm E.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