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尾骨 B.骶椎 C.髋关节 D.骶尾关节 E.腰骶关节
A.指骨 B.楔骨 C.月骨 D.钩骨 E.掌骨
A.股骨下段 B.胫骨上段 C.关节间隙 D.半月板 E.胫骨内上髁
A.中心线垂直射入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B.必须包括尺、桡骨远端5~8cm C.腕关节轴位 D.腕关节正位 E.腕关节侧位
A.病指正位 B.病指侧位 C.病指轴位 D.病指斜位 E.病指切线位
A.肱骨上端正位 B.肱骨近端侧位 C.肱骨上端斜位 D.肱骨下端侧位 E.肱骨上端正、侧位
A.膝关节正、侧位 B.踝关节正、侧位 C.腕关节正、侧位 D.肘关节正、侧位 E.手正、侧位
A.双手正位 B.腕关节正位 C.骨盆正位 D.颅骨正侧位 E.双腕关节正侧位
A.右侧位 B.仰卧前后位 C.仰卧前斜位 D.站立后前位 E.仰卧左侧位
A.倾斜X线管--使胸椎投影推移 B.采用短距离--使后肋模糊 C.呼吸曝光--使肋骨产生运动模糊 D.短时间曝光--增加背景的运动模糊 E.中心线倾斜30°~40°--心脏投影于胸骨左面
A.听骨 B.乳突 C.眶下裂 D.内听道 E.眶上裂
A.汤氏位--双15° B.许氏位--双25° C.伦氏位--双35° D.梅氏位--双45° E.欧文位--双55°
A.侧位 B.正位 C.切线位 D.半轴位 E.梅氏位
A.瓦氏位-Runstrom B.瓦氏位-Water C.柯氏位-Law D.柯氏位-Towne E.柯氏位-Mayer
A.颈椎正位 B.颈椎斜位 C.颈胸段侧位 D.颈椎过屈位 E.1、2颈椎开口位
A.狭颅症--头颅正位 B.颅盖骨骨折--头颅正位、侧位 C.颅骨肿瘤--头颅正、侧位 D.颅底凹陷--高颈椎头颅侧位 E.颅底骨折--仰卧水平侧位
A.尺神经沟病变--肘部轴位 B.科雷骨折--腕关节正、侧位 C.腕部舟骨骨折--腕关节尺偏位 D.肩胛骨高位症--双侧肩胛骨正位 E.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正、侧位
A.足正位 B.足侧位 C.全足正位 D.足内斜位 E.足负重侧位
A.股骨正位 B.股骨侧位 C.股骨轴位 D.股骨颈前后位 E.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
A.髋关节侧位 B.髋关节蛙形位 C.髋关节外展侧位 D.双髋外展内旋位 E.髋关节及股骨干上段正位
A.标准仰卧正位 B.俯卧正位 C.肋骨广角位 D.肋骨斜位 E.标准侧卧正位
A.站立胸部后前位 B.站立胸部前后位 C.胸部仰卧侧位 D.侧卧后前位 E.半坐前后位
A.茎突 B.额窦 C.蝶窦 D.喙突 E.乳突
A.许氏位--25°角侧位 B.梅氏位--双45°角位 C.许氏位--显示颅后窝 D.许氏位--显示双侧乳突侧位像 E.梅氏位--显示双侧乳突轴位像
A.张口位:第1、2颈椎显示于上、下齿列之间 B.正位:第3-7颈椎投影于照片正中 C.斜位: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 D.斜位:椎间孔呈卵圆形 E.侧位:下颌骨与椎体重叠
A.正位:两侧骶髂关节显示不对称 B.正位:棘突序列于椎体正中 C.侧位:照片包括棘突 D.侧位:棘突与腰骶关节清晰显示 E.斜位:腰骶关节于照片正中显示
A.体位:骶尾椎正位 B.体位:骶尾椎侧位 C.体位:骨盆正位 D.正位:显示耻骨联合与骶尾椎重叠 E.侧位:骶尾椎及腰骶关节位于照片正中
A.颈胸段正、侧位 B.胸椎正、侧位 C.脊柱正位 D.脊柱正、侧位 E.腰骶部正位
A.仰卧正位 B.照片显示横膈 C.照片显示肋骨 D.照片显示胃泡 E.照片显示骶尾骨
A.站立,上腹部后前正位 B.站立位,胶片上缘齐乳头 C.左侧卧位,胶片头侧齐乳头 D.不能站立者可摄取左侧卧位 E.中心线水平方向经第10胸椎中点射入胶片
A.站立腹部后前正位 B.胶片上齐肋弓 C.胶片下至耻骨联合 D.用合适尺寸的胶片 E.中心线水平经脐射入胶片
A.站立侧位 B.站立后前正位 C.正位片显示肺门 D.正位片显示肺尖 E.侧位片显示心尖
A.纵隔选择胸部侧位摄影 B.观察前纵隔选择钡餐检查 C.中纵隔结构有主动脉弓等 D.中纵隔体层观察肺门和气管 E.后纵隔结构有食管等
A.掌骨骨折 B.科雷骨折 C.三角骨病变 D.腕部舟骨骨折 E.腕部豌豆骨病变
A.头颅正位 B.汤氏位(TownE. C.颅底颌顶位 D.视神经孔轴位 E.颈静脉孔颏枕位
A.颈静脉孔位 B.头颅正位 C.头颅侧位 D.颅底位 E.汤氏位
A.游走肾 B.肠梗阻 C.泌尿系结石 D.急性胃肠道穿孔 E.先天性肛门闭锁
A.泛影葡胺 B.碘肽葡胺 C.碘苯酯 D.泛影钠 E.优维显
A.观察全尿路情况 B.不受肾功能的限制 C.显示肾、输尿管疾患 D.尿道狭窄采用逆行肾盂造影 E.了解肾、输尿管与邻近器官关系
A.简单易行 B.常用50%泛影葡胺 C.摄影体位选择双侧肾区正位 D.可观察整个泌尿系统解剖结构 E.急性泌尿系炎症用静脉肾盂造影
A.静脉肾盂造影显影不良 B.肾盂积水严重 C.先天性多囊肾 D.尿道狭窄 E.肾功能差
A.胆管 B.子宫 C.尿路 D.膀胱 E.胃
A.胆系先天畸形 B.慢性胆囊炎 C.胆系肿瘤 D.胆结石 E.肝炎
A.摄影试验 B.口服试验 C.皮内试验 D.静脉注射试验 E.眼结膜试验
A.重度反应时出现休克 B.轻度反应一般不需要治疗 C.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药 D.碘化钠中毒时可继续进行造影 E.循环系统衰竭时皮下注射1‰肾上腺素0.5~1ml
A.胆囊显影率高 B.不需做碘过敏试验 C.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禁忌 D.适应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者 E.常规摄取俯卧位片,右侧抬高30°
A.首先应计算放大倍数 B.X线中心线对准标记 C.容易引起肢体运动模糊 D.肢体不同层面的放大率是一致的 E.曝光条件较普通X线摄影稍大
A.正确运用头颅体表定位点面、线 B.根据轨迹特征选择体位 C.选择适当的体层方式 D.精确地选用层间距离 E.除去人工阴影
A.用大圆轨迹 B.支气管体层层间距离为0.5cm C.胸部正位用直线轨迹10°~15° D.胸部正侧位起始层:F=M±H E.气管正位定层:气管分叉处胸部前后径的1/2
A.层间距1.0cm B.标准头颅的后前正位 C.了解窦腔和窦壁骨质的情况 D.用小圆轨迹8°~10° E.用直线轨迹30°
A.采用柯氏位 B.听眶线与台面成67° C.鼻根下5cm处对应胶片中心 D.观察眼眶内有无不透过性异物 E.中心线经检查侧眼眶中心垂直摄入胶片
A.要具备密度计和曝光仪 B.管理用片要选择使用量最大的片种 C.管理光楔片制作采用简易铝梯曝光取得 D.冲洗机启动5min后,冲洗管理光楔片 E.光楔片密度控制在Dmin≤0.25,Dmax≥3.0
A.20~23℃ B.24~26℃ C.27~32℃ D.33~35℃ E.36~40℃
A.宽容度是产生密度0.25~2.0对应曝光量范围 B.胶片感光度为产生密度1.0所需曝光量倒数 C.反差系数为照片对比度与射线对比度之比 D.反差系数大组织间影像锐利度高 E.反差系数大宽容度大
A.距离法 B.密度仪测定法 C.感光仪测定法 D.铝梯定量测定法 E.时间阶段曝光法
A.显影剂--菲尼酮-海得 B.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C.促进剂--醋酸 D.缓冲剂--偏硼酸钠 E.抑制剂--5-甲基苯并三唑
A.定影剂:硫代硫酸铵 B.坚膜剂:钾矾、络矾 C.保护剂:无水亚硫酸钠 D.中和剂:使pH值上升 E.中和剂:无机酸、有机酸
A.中和剂常冰醋酸 B.抑制剂常用溴化钾 C.保护剂常用无水硫酸钠 D.使冲洗影像始终稳定 E.降低显影液开始时的pH值
A.监视冲洗机温度指示与控制是否正常 B.用水银式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 C.用金属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 D.用电子温度计测量药液温度 E.每月最少监测一次
A.取用量最大的胶片作为管理专用片 B.冲洗机药液温度调整到标准要求值 C.用21级铝梯或冲洗控制感光仪曝光 D.中间密度灰阶不超过密度1.20 E.取密度平均值最接近2.50为高密度灰阶
A.本底灰雾上限为+0.03 B.中间密度(MD.界限为±0.10 C.密度差(DD.界限为±0.01 D.MD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加以纠正 E.DD超出管理限制范围±0.15,尚可冲洗照片
A.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B.软组织扫描模式 C.重叠扫描方式 D.局部放大扫描 E.标准扫描模式
A.10~20ml B.20~40ml C.40~60ml D.80~100ml E.100~150ml
A.-30~-40 B.30~40 C.70~100 D.100~250 E.350~600
A.外耳孔与鼻翼的连线 B.外耳孔与外眼眦的连线 C.外耳孔上缘与眶下缘的连线 D.外耳孔与眉上缘中点的连线 E.外耳孔上缘与眶上缘的连线
A.横断面、矢状面 B.横断面、冠状面 C.矢状面、冠状面 D.斜面、矢状面 E.横断面、斜面
A.坐位,头后仰 B.仰卧,下颌内收 C.半蹲位,下颌前伸 D.仰卧,成标准的顶颏位 E.俯卧,听眶线与台面平行
A.由于声带震动会产生运动伪影 B.由于平卧时发“咿”声较困难 C.由于发“咿”声检查效果不好 D.由于发“咿”声的方法已淘汰 E.由于发“咿”声时男、女效果不同
A.W1500~2000,C-350~-500 B.W1350~1500,C-350~-500 C.W1350~1500,C-600~-800 D.W300~400,C35~50 E.W600~800,C-600
A.自胰腺上5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B.自胰腺上1cm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C.自横膈面向下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D.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上1cm E.自横膈面向下至脐孔
A.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B.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上 C.俯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D.仰卧,两手上举,手心向下 E.俯卧,两臂下垂,手心向上
A.静脉团注法 B.静脉滴注法 C.静脉团注滴注法 D.静脉多次团注法 E.静脉滴注团注法
A.扫描基线取听眉线 B.从颅底向上扫描至颅顶 C.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D.层厚10mm、层距10mm E.窗宽70~80,窗位30~40
A.能区分良恶性肿瘤 B.采用软组织扫描模式 C.病人平静呼气后屏住呼吸 D.检查前半小时口服阴性对比剂 E.扫描范围自膈面向下扫完整个脾脏
A.病人仰卧,采用颏顶位 B.病人俯卧,采用顶颏位 C.垂体扫描层厚、层距分别为2mm、2mm D.机架倾斜角度使X射线与听眉线垂直 E.垂体扫描前方达前床突根部、后方达鞍背
A.动脉瘤 B.碘过敏 C.急性出血 D.颅脑外伤 E.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A.第一层 B.第三层 C.第五层 D.第七层 E.第九层
A.以听眶线为基准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D.仰卧位,冠状面扫描 E.层厚、层距分别为10mm、10mm
A.CT检查可鉴别该部位的良、恶性肿瘤 B.鼻和鼻咽部不能做增强扫描 C.扫描期间不能做吞咽动作 D.层厚、层距分别为5mm、5mm E.仰卧位,横断面扫描
A.10~20HU B.30~40HU C.50~60HU D.70~90HU E.100~110HU
A.蝶鞍 B.脑萎缩 C.颅脑外伤 D.颅骨病变 E.内听道病变
A.确定眼眶内异物的方位 B.有利于多方位图像重组 C.显示的图像更为直观 D.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E.主要在增强扫描时使用
A.从舌骨上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B.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下缘 C.从舌骨下缘至主动脉弓上缘 D.从舌骨上缘至胸锁关节上缘 E.从舌骨下缘至胸锁关节上缘
A.25层左右 B.22层左右 C.20层左右 D.18层左右 E.16层左右
A.-10~20HU B.1~10HU C.20~30HU D.60~80HU E.80~150HU
A.是显示断层图像与相应解剖断面图像间的差异 B.是声像图中回声信息特殊的增添、减少或失真 C.衰减声影、后方回声减少 D.聚焦调节不当 E.反射、折射导致回声失落
A.一般需要空腹 B.最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 C.正常肝实质回声较密、均匀、细小 D.成人检查探头频率在3.5~5.0MHz E.选用实时、高灰阶低分辨率超声诊断仪
A.心脏采用2~3MHz探头 B.腹部采用3.5~5MHz探头 C.浅表器官采用>7MHz探头 D.测浅表组织低速血流用低频率探头 E.深部组织血流多普勒频移用较低频率探头
A.剑突下:正中线剑突下 B.心尖部:心尖搏动最弱处 C.胸骨旁:胸骨左缘3-5肋间 D.胸骨上窝:位于颈静脉切迹处 E.胸骨上窝:常用切面主动脉弓长轴
A.患者双手上抬或抱头 B.需排除骨骼、脂肪、肌肉干扰 C.肺外周小病变用2.5~5MHz凸阵探头 D.充分利用呼气、吸气状态观察病变 E.超声窗窄小病变用3~4MHz小凸阵探头
A.可靠的显像性能 B.适度的放射性活度 C.放射化学纯度要高 D.进入靶器官的时间早 E.最适宜的γ射线能量40~150keV
A.123I常选用低能型准直器 B.99Tc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C.131I则选用高能型准直器 D.考虑显像器官大小及厚度 E.考虑放射性活度
A.肾动态显像每30~60s采集10帧 B.肝胆动态显像每5~15min采集1帧 C.心脏首次通过显像每50ms左右采集1帧 D.显像剂在体内运转较慢时,采集的速度要慢 E.显像剂在体内运转速度快,采集的时间间隔应短
A.血流显像时,病人取仰卧位 B.血流显像采用高能通用准直器 C.静态显像常规采用前位平面采集 D.静态显像静脉注射99TcO-474~185MBq E.甲状旁腺显像检查前30min口服过氯酸盐
A.静态采集宜选用较小矩阵 B.显像检查前必须确定采集矩阵 C.显像检查前确定每帧采集的时间 D.仪器最佳工作状态获得清晰图像 E.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宜选用较小矩阵
A.单侧腕关节正位 B.双侧腕关节正位 C.单侧腕关节侧位 D.双侧腕关节侧位 E.双侧腕关节斜位
A.10°~15° B.20°~25° C.30°~35° D.45°~55° E.70°~75°
A.5°~10° B.15°~20° C.25°~35° D.60°~70° E.80°~85°
A.矩阵大小 B.兴趣区 C.灰阶标尺 D.视野 E.激光胶片的分辨率
A.泛影钠 B.优维显 C.碘苯酯 D.泛影葡胺 E.碘肽葡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