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白菜 B.土豆 C.豆制品 D.冬瓜 E.绿色蔬菜
A.2%碘酊 B.0.2%苯扎溴铵 C.75%酒精 D.0.2%过氧乙酸 E.0.5%碘伏
A.基本需要层次论 B.一般系统论 C.沟通理论 D.应激与适应理论 E.信息论
A.潜在期 B.青春期 C.婴儿期 D.成人期 E.老年期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A.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使病人舒适 B.引流尿液,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 C.收集尿标本,作细菌培养 D.避免尿液潴留在膀胱内 E.测尿量及比重,了解肾血流灌注情况
A.计划者 B.教育者 C.护理者 D.协调者 E.管理者
A.碳酸氢钾 B.碳酸氢钠 C.碳酸钙 D.亚硝酸钠 E.乳酸钠
A.环氧乙烷 B.碘伏 C.甲醛 D.戊二醛 E.过氧乙酸
A.左侧卧位 B.平卧位 C.半卧位 D.端坐位 E.右侧卧位
A.色微蓝 B.管壁薄、易压瘪 C.不易滑动 D.离心方向血流 E.注射阻力小
A.0.9%生理盐水 B.5%葡萄糖 C.复方氯化钠 D.平衡液 E.5%葡萄糖盐水
A.尿中有效成分不受饮食的影响 B.尿中磷酸盐浓度较高 C.尿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高 D.尿中酸碱度尚未改变 E.尿素,尿酸浓度较高
A.药液稀释在5ml以内 B.吸气时按住出气口,做深吸气动作 C.湿化瓶内加入蒸馏水 D.呼气时松开出气口 E.氧流量为6~8L/min
A.嘱病人多饮水 B.将药物研碎 C.给药前测量脉率、心率 D.待病人服下后离开 E.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禁用
A.血清酶测定 B.肝功能测定 C.血钠测定 D.血钾测定 E.尿素氮测定
A.热水袋敷腰部 B.观察血压、尿量 C.余血送验作血型鉴定和交叉试验 D.减慢输血速度 E.立即通知医生
A.协助病人变换体位 B.配合叩击 C.使用超声雾化吸入 D.滴入化痰药物 E.增加负压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爱与归属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A.氯己定(洗必泰) B.碘酊 C.乙醇 D.甲醛 E.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A.皮丘隆起,出现红晕硬块,直径>1cm,或红晕周围有伪足、痒感 B.试验处皮肤有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 C.皮丘红肿,硬结>1.5cm,红晕>4cm D.局部有出血点,直径>1cm E.局部有伪足,直径>1cm
A.腹部 B.足底 C.前额 D.胸前区 E.耳廓
A.拔针后另外穿刺,继续输血 B.热敷患者穿刺局部 C.使用恒温器加热血液 D.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E.给予吸氧
A.1%,0.5~1.0ml B.0.1%,0.5~1.0ml C.2%,0.5~1.0ml D.0.2%,0.5~1.0ml E.0.5%,0.5~1.0ml
A.高流量给氧 B.测量血压、呼吸 C.四肢轮流用止血带结扎 D.使患者端坐位,两腿下垂 E.静脉缓慢注射强心药
A.否认期 B.愤怒期 C.协议期 D.抑郁期 E.接受期
A.严重恐惧 B.中度焦虑 C.重度焦虑 D.中度压抑 E.重度恐慌
A.生理盐水 B.复方硼砂溶液 C.0.02%呋喃西林 D.1%过氧化氢 E.2%碳酸氢钠
A.石膏对局部组织产生的压力 B.石膏内不平整对皮肤产生的摩擦力 C.石膏透气性差,患部出汗过多刺激皮肤 D.患者卧床时间相对增长 E.运动减少导致食欲减退,营养不良
A.上午 B.饭后 C.临睡前 D.饭前 E.必要时
A.5%碳酸氢钠 B.氨基酸 C.20%甘露醇 D.中分子右旋糖酐 E.浓缩白蛋白
A.卷心菜、五香牛肉 B.菠菜、红烧青鱼 C.茭白、鸡蛋 D.油豆腐、鸡血汤 E.青菜、炒猪肝
A.浅昏迷 B.昏睡 C.嗜睡 D.意识模糊 E.谵妄
A.1天3次 B.1天2次 C.每周1次 D.每周2次 E.4小时1次
A.初级预防 B.一级预防 C.二级预防 D.三级预防 E.四级预防
A.办理入院手续 B.立即沐浴更衣 C.立即会阴清洗 D.让产妇步行入病区 E.运送产妇产房待产
A.环境改变 B.焦虑情绪 C.内分泌变化 D.睡眠周期节律破坏 E.病房不能吸烟
A.1250mlB.1000mlC.750mlD.500mlE.250ml
A.吸入 B.皮下注射 C.舌下含服 D.口服 E.静脉注射
A.抬高患侧肢体 B.局部给予理疗 C.硫酸镁湿热敷 D.增加患肢活动 E.更换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