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B.16% C.8% D.10%
A.固定资产投资 B.流动资产投资 C.固定资产投资与铺底流动资金之和 D.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之和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增长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以精神文明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A.放弃保护价格或实行配给制 B.实行保护价格或政府采购 C.实行最高限价或政府采购 D.放弃最高限价或实行配给制
A.产出和收入差距 B.产出、就业和价格 C.收入差距、失业率和价格 D.产出、收入差距和价格
A.名义GDP B.实际GDP C.国民生产总值 D.潜在GDP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净值 C.国民生产净值 D.国民生产总值
A.摩擦性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非自愿失业
A.结构性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与成本推进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
A.摩擦性失业率和结构性失业率之和 B.摩擦性失业率和周期性失业率之和 C.摩擦性失业率和自愿失业率之和 D.结构性失业率和周期性失业率之和
A.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 B.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 C.产品供给和消费品供给 D.消费品供给和投资品供给
A.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 B.资源要素转化为资本 C.资本转化为资源要素 D.商品转化为资本
A.贬值 B.消耗 C.折旧 D.老化
A.收益率 B.周转率 C.利息率 D.利润率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 D.消费资料
A.法律手段 B.经济手段 C.技术手段 D.计划手段
A.20% B.25% C.30% D.35%
A.省级 B.市级 C.地级 D.县级
A.公平 B.诚信 C.公开 D.法制
A.社会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专项性支出 D.投资性支出
A.权威性 B.全局性 C.宏观调控 D.法律效力
A.购买证券、土地等活动,不能作为经济学所考察的投资 B.投资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 C.工程咨询所研究的投资,指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D.投资主体只能是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机构
A.灵活性 B.无偿性 C.强制性 D.固定性
A.一次课征制 B.两次课征制 C.三次课征制 D.多次课征制
A.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是行长负责制 B.城市商业银行应设立在地级以上城市 C.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所在城市范围内设立分社 D.村镇银行可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
A.免赔额 B.免赔条款 C.赔付限额 D.赔付比例
A.年增长率法 B.建设周期法 C.投资率法 D.增长率法
A.再贴现 B.发放短期债券 C.公开市场业务 D.发行商业票据
A.微观经济运行情况 B.结构调整情况 C.政府职能履行程度评估 D.规划对发展环境的适应程度
A.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B.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C.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D.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A.重要支撑 B.出发点和落脚点 C.重要着力点 D.重要动力
A.最惠国税率 B.协定税率 C.普通税率 D.特惠税率
A.经济发展 B.社会管理 C.农村发展 D.科学发展
A.5% B.6% C.7% D.8%
A.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 B.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C.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县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D.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A.资本项目 B.商品进出口项目 C.经常项目 D.劳务费用项目
A.现代化 B.经济化 C.技术化 D.信息化
A.5% B.30% C.35% D.20%
A.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 B.构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交通系统 C.构建以合理经济技术布局的综合交通系统 D.构建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的综合交通系统
A.县域 B.省域 C.中心城镇 D.农村
A.优先贷款 B.优先受偿 C.优先办理 D.优先投资
A.东北部 B.西南部 C.中西部 D.中东部
A.编制计划和规划 B.实行节能考核 C.调整产业政策 D.开展节能宣传教育
A.加大政府节能激励政策 B.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 C.开展节能教育和培训 D.加强能源计量管理
A.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B.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 C.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4个百分点 D.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A.23% B.40% C.60% D.80%
A.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 B.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油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业带 C.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棉花产业带 D.优质水稻、专用玉米、大豆和畜产品产业带
A.进一步界定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核定空间大小 B.进一步界定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范围 C.在界定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禁止开发区域人口转移的要求,对管护人员实行定编 D.归并位置相连、均质性强、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禁止开发区域
A.松花江、辽河区 B.长江、西南诸河区 C.长江、东南诸河区 D.黄河、淮河、海河区
A.公共财政预算 B.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C.政府性基金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A.资源配置 B.调整结构 C.可持续发展 D.和谐社会发展
A.固定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和自由浮动 B.固定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 C.固定汇率和有管理的浮动 D.固定汇率和自由浮动
A.公开市场业务 B.存款准备金 C.再贴现 D.贴现
A.金融机构监管 B.金融活动监管 C.信息披露监管 D.对外国参与者监管
A.储蓄小于投资 B.储蓄大于投资 C.储蓄等于投资 D.储蓄略大于投资
A.科学发展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D.社会和谐稳定
A.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B.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C.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D.巩固生态退耕成果
A.6% B.7% C.8% D.9%
A.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B.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 C.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D.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1%
A.15% B.20% C.10% D.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