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去枕平卧位 B.半卧位 C.头低足高位 D.头肩抬高15°~30° E.勤翻身,变换体位
A.血红蛋白检查 B.X线检查 C.OT试验 D.痰液结核菌检查 E.白细胞数检查
A.违拗 B.遗尿 C.依赖母亲 D.攻击性行为 E.吮手指
A.计划免疫 B.整体护理 C.健康教育 D.健康保健 E.临床护理
A.精心护理住院小儿 B.调查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C.制定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D.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E.进入家庭为散居小儿服务
A.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B.精心护理住院小儿 C.调查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D.制定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E.进入家庭为散居小儿服务
A.诚实的品格,较高的素质 B.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C.掌握多门语言 D.敏锐的观察能力 E.开展科研的能力
A.牛乳 B.羊乳 C.配方乳 D.豆浆 E.米汁
A.110kcal、150ml B.150kcal、110ml C.550kcal、620ml D.660kcal、680ml E.770kcal、800ml
A.以固体为主 B.粗细搭配 C.可以吃坚硬、辛辣食物 D.定时进餐 E.每日3餐加2~3次点心
A.轻度营养不良开始供给热量585kJ/kg(140kcal/kg) B.中、重度营养不良开始供给热量500~727kJ/kg(120~170kcal/kg) C.蛋白质摄入量每天从3.0~4.5g/kg供给 D.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应从小量开始 E.对于食欲很差、吞咽困难、吸吮力弱者鼓励经口进食
A.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B.防止皮肤破损 C.做好口腔护理 D.做好保护性隔离 E.留置静脉通道
A.抬头 B.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 C.可从仰卧位变为侧卧位 D.握持反射消失 E.可用拇、示指取物
A.抬头并能自由转动 B.交替踢腿 C.原地转动身体 D.捏、敲物体 E.独足跳
A.注意的发展 B.记忆的发展 C.性格的发展 D.社会行为的发展 E.学习行为的发展
A.时间较长 B.不易变化 C.不易冲动 D.反应不一致 E.反应平淡
A.条件反射的形成标志着心理活动发育的开始 B.新生儿没有想象能力 C.新生儿无意志 D.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E.幼儿时期有一定的自主感
A.口服泼尼松 B.冲击疗法 C.静脉滴注地塞米松 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E.输注大量血小板
A.静脉滴注,每天0.4g/kg,连用5天 B.肌肉注射,每天0.4g/kg,连用5天 C.静脉滴注,每天0.4g/kg,连用1~2天 D.肌肉注射,每天1g/kg,连用1~2天 E.静脉滴注,每天1g/kg,连用5天
A.发作时应就地抢救 B.保持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C.家长随便停药只会耽误疾病的恢复,不会诱发惊厥 D.避免一切刺激 E.将患儿周围的硬物移开
A.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和餐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B.每年秋、冬季对幼儿园、中小学生进行普查、普治1~2次 C.人类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当肥料使用和提供对污水处理的卫生设施 D.消灭苍蝇和蟑螂 E.不生食肉类
A.介绍病情、治疗和住院目的 B.取得患儿的信任 C.为患儿安排一日生活 D.鼓励患儿每日定时学习 E.维护患儿的自尊
A.静脉输液法 B.静脉推注法 C.膏剂外敷法 D.肌内注射法 E.口服法
A.特点是快速见效 B.一般选择臀大肌外上方注射 C.采取"两快一慢"注射技术 D.静脉推注时勿使药液外渗 E.用于急重症及不宜口服的患儿
A.5天左右 B.7天左右 C.10天左右 D.15天左右 E.20天左右
A.口内有马牙 B.乳腺肿大 C.生后3~4天体温39℃,一般情况良好 D.面色苍白,拒乳 E.出现拥抱反射
A.及时汇报医生并诊治 B.将内容物挤出 C.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D.对新生儿进行消毒 E.无需处理,并告知家长正确认识
A.溃疡 B.马牙 C.上皮珠 D.螳螂嘴 E.板牙
A.给氧 B.改善通气 C.纠正酸中毒 D.维持血压稳定 E.降低体温
A.持续高流量给氧 B.患儿取侧卧位 C.立即气管插管 D.频繁吸痰 E.禁食
A.给氧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B.轻度缺氧,给予鼻导管或头罩吸氧 C.缺氧严重时,可考虑气管插管 D.持续高流量给氧 E.根据缺氧程度选择氧流量
A.呋塞米 B.乙酰唑胺 C.小剂量10%甘露醇 D.小剂量20%甘露醇 E.卡巴克络
A.立即给予退热药物 B.温水擦浴 C.清除创口,松解包被 D.立即抽血做细菌培养 E.保证营养供给
A.生后1天内起病 B.生后1周尤其是3天内起病 C.生后3~7天后发病 D.出生7天后发病 E.出生10天发病
A.胎膜早破 B.产道分泌物 C.助产时消毒不严格 D.羊膜腔感染 E.脐部感染灶
A.保护性隔离 B.喂养要细心,少量多次哺喂 C.降温后2小时复测体温1次 D.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E.清除局部感染病灶
A.指导体格锻炼 B.生长发育监测 C.重视早期教育 D.建立访视制度 E.培养各种良好习惯
A.观察面色、呼吸、体温等情况 B.了解睡眠、排便等情况 C.观察皮肤、脐部及口腔黏膜情况 D.给予喂养、日常护理等健康教育 E.重要治疗措施亦可在家中进行
A.与照顾者之间建立信赖感 B.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性 C.有进取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 D.形成勤奋的个性 E.确立自我认同感
A.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式 B.训练失败时避免责备口气 C.环境突然改变可改变排便习惯 D.大便训练常比小便训练晚 E.大便训练有较强的规律性
A.在成人指导下学习刷牙 B.每天早、晚刷牙1次 C.不需饭后漱口 D.少吃易致龋齿的食物 E.定期进行口腔保健检查
A.月经病 B.自杀 C.酗酒、吸毒 D.意外伤害 E.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A.卡介苗为减毒活结核菌混悬液 B.每次接种剂量0.1ml C.接种后于8岁、13岁时进行复查,结核菌素阴性时不必复种 D.个别小儿接种后腋下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E.接种后4~6周局部有小溃疡
A.母乳喂养 B.加强体格锻炼 C.避免着凉 D.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E.加强保护性隔离
A.2~3ml B.2~4ml C.3~5ml D.4~6ml E.6~8ml
A.体温正常,咳嗽消失 B.体温正常后3~4天,症状消失 C.体温正常后6~10天,症状消失 D.体温正常后5~7天,肺部体征消失 E.体温正常后5~7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天
A.持续高流量给氧 B.严格无菌操作 C.观察患儿呼吸频率 D.吸痰时间不超过20秒 E.频繁吸痰
A.灌肠前钡灌肠定位 B.选择粗细适宜的肛管 C.插管深度超过乙状结肠 D.忌用清水灌肠 E.插管深度超过肠狭窄段
A.不显性失水多 B.肾脏调节功能差 C.年龄越小体内水分的比例越小 D.对缺水的耐受性较成人差,易发生脱水 E.新生儿生后数日血钙、钠和碳酸氢盐偏低
A.5%碳酸氢钠 B.2:1液 C.10%葡萄糖溶液 D.1:1液 E.口服补液盐(ORS)溶液
A.精神状态 B.眼泪 C.大便次数 D.尿量 E.眼窝及前囟凹陷的程度
A.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 B.肉眼血尿消失、血压下降 C.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自觉症状好转 D.水肿减退、体温正常 E.血沉正常、体温正常、自觉症状好转
A.尿少、水肿时限盐 B.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C.一般不必严格限水 D.氮质血症时给予优质蛋白饮食 E.水肿消退恢复正常饮食
A.0.5g B.1g C.1~2g D.2g E.2.5g
A.严格禁止钠的摄入 B.绝对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 C.保持患儿皮肤湿润 D.少翻身以免皮肤擦伤 E.休息时在肢体突出部位垫棉垫
A.每日消毒会阴部1~2次 B.尿培养标本在1小时内送检 C.清洗会阴时要自后向前擦洗 D.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 E.取尿培养标本时为避免污染可下导尿管取尿
A.每月复查一次 B.每2个月复查一次 C.每3个月复查一次 D.每3~6个月复查一次 E.每6个月复查一次
A.补授法喂养 B.代授法喂养 C.完全代乳品喂养 D.酸牛奶喂养 E.米汤喂养
A.蛋白质仍以优质蛋白为主 B.以软食为主 C.为使小儿集中精力进食,花色尽量单一 D.按需进食 E.每日6餐
A.高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低血钙 D.低血糖 E.低血钾
A.检查接种场所的环境准备 B.做好小儿和家长的解释工作 C.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D.取得小儿及家长的合作 E.待小儿不适时再准备急救物品
A.用干净毛巾热敷 B.给予休息,多饮水 C.给予氧气吸入 D.立即注射肾上腺素 E.服用抗组胺的药物
A.提供适宜的安静温度和湿度 B.主动关怀患儿及其家属 C.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要做好解释工作 D.约束小儿以保证小儿安静休息 E.病室布置应适合小儿心理发育
A.体温升高 B.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C.心排血量减少 D.体温过低 E.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A.宣传预防高热惊厥的家庭护理知识 B.安慰家属心理,消除不安情绪 C.安排患儿舒适的修养环境 D.根据医嘱做好用药护理 E.各种检查待下次惊厥发生时再做
A.尽量选择远端静脉 B.尽量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 C.药液中有结晶不影响使用 D.缓慢静脉滴注 E.注射时药液不能漏到血管外
A.平卧位,保持安静 B.输液速度宜慢 C.腰椎穿刺放脑脊液 D.加快输液速度,防止休克 E.各项护理操作分开进行
A.绝对卧床休息 B.高蛋白饮食 C.严格限制水的入量 D.保持床单位清洁、柔软 E.用丁字带托起阴囊并保持干燥
A.给患儿讲清本病的病因 B.嘱咐家长按医嘱继续服药 C.嘱咐患儿不要到公共场所 D.嘱咐患儿不要进行预防接种 E.嘱咐患儿不要参加剧烈运动
A.给患儿增加营养 B.鼓励患儿多喝水 C.勤冲洗患儿会阴部 D.给患儿穿整裆裤 E.留尿标本时用乙醇消毒后取尿
A.放置留尿器取中段尿 B.洗净会阴后放置留尿器取尿 C.洗净会阴并用乙醇消毒后取尿 D.30分钟未取到尿液需再次消毒 E.尿标本若在30分钟内不能送检须放在冰箱内冷冻
A.尽量减少肌肉注射 B.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 C.不玩尖锐的玩具 D.可以进食坚硬的食物 E.指导识别出血征象
A.泼尼松 B.双嘧达莫 C.阿莫西林 D.青霉素 E.地西泮
A.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B.缺乏凝血因子 C.产生自身抗体 D.凝血和纤溶失衡 E.变态反应
A.监测肾功能 B.监测肝功能 C.监测听力 D.监测视力 E.监测血尿酸
A.INH+RFP+SM B.INH+RFP+PZA C.INH+RFP+EMB D.INH+PZA+SM E.INH+EMB+SM
A.3~6个月 B.6~9个月 C.9~12个月 D.1年 E.1~2年
A.维生素B B.维生素B C.维生素B D.维生素B E.维生素C
A.监测体温 B.保证营养摄入 C.指导合理用药 D.注意消毒隔离 E.绝对卧床休息
A.冰枕 B.酒精浴 C.退热药 D.散开包被 E.冷盐水灌肠
A.持续吸氧 B.吸氧时间不宜过长 C.呼吸机给氧 D.高浓度氧 E.吸氧浓度不宜过低
A.先喂止咳糖浆,后喂维生素 B.最后喂止咳糖浆不能喂水 C.喂止咳糖浆后喂水 D.在患儿咳嗽时喂药 E.吃奶后喂药并多喂水
A.温水擦浴 B.头部放冰袋 C.腋下、腹股沟放置冰袋 D.乙醇擦浴 E.注射解热药液
A.去枕平卧位 B.侧卧位 C.平卧,头偏向一侧 D.头低侧卧位 E.平卧,头肩部垫高
A.将患儿固定于屈曲位 B.向患儿及家长解释腰椎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操作的方法 C.消毒 D.准备好腰椎穿刺包 E.做好术中协助工作
A.第1~2腰椎间隙 B.第2~3腰椎间隙 C.第3~4腰椎间隙 D.第4~5腰椎间隙 E.第5~6腰椎间隙
A.10%水合氯醛 B.地西泮 C.10%葡萄糖酸钙 D.10%氯化钙 E.维生素D
A.人工呼吸 B.清理呼吸道 C.胸外心脏按压 D.给氧 E.使用呼吸机
A.30次/分 B.60次/分 C.90次/分 D.100次/分 E.120次/分
A.50~90ml/kg B.90~120ml/kg C.120~150ml/kg D.150~180ml/kg E.180~200ml/kg
A.1~2小时 B.2~6小时 C.6~12小时 D.12~24小时 E.24~48小时
A.口服 B.皮内注射 C.皮下注射 D.肌内注射 E.静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