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状腺癌变 B.诱发甲亢危象 C.粒细胞减少 D.突眼恶化 E.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A.大于150mg/d B.小于0.5g/d C.小于1.0g/d D.1~3g/d E.大于3.5g/d
A.消除蛋白尿 B.消除血尿 C.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D.改善消化道症状 E.消除水肿
A.上肢静脉血栓 B.慢性肾衰竭 C.冠心病 D.感染 E.动脉粥样硬化
A.球蛋白 B.白蛋白 C.高密度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 E.必需氨基酸
A.食的摄入减少 B.血液透析失血及频繁抽血化验导致失血 C.红细胞生存周期缩短 D.叶酸缺乏 E.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A.双下肢对称性可凹性水肿 B.胸腔积液 C.晨起眼睑及头面部水肿 D.腹水 E.腰骶部水肿
A.蛋白质摄入量为0.6~0.8g/(kg·D.,50%以上为优质蛋白质 B.能量供应为125.5U/(kg·D. C.脂肪占供能的30%~40% D.钠的摄入量为1~2.5g/d E.注意补充锌、铁、多种维生素等
A.如身体一般状况良好,可从事轻体力工作 B.避免劳累,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 C.进行提高呼吸道抵抗力的锻炼 D.禁忌吸烟、饮酒 E.平时多服用一些有保健作用的中药
A.贫血 B.冠心病 C.易发生感染 D.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E.出血倾向
A.出血 B.致热原反应 C.低血压 D.失衡综合征 E.过敏反应
A.注意保暖和室内空气消毒 B.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 C.床单、被褥应平整、柔软,防止擦破皮肤 D.勤用温水和肥皂擦身,保持个人卫生 E.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A.卧床休息 B.控制病人的入液量,一般为前一天出液量+500ml C.供给能量应大于125.5kJ/(kg·D. D.根据病情决定病人摄入蛋白质的量 E.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库存血
A.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B.透析液应提前水浴加温至37℃ C.应用"Y"或"O"形管,可使腹膜透析感染率明显下降 D.定时监测生命体征1~3次/日 E.准确填写透析记录,24小时小结一次出入量
A.定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尿的颜色 B.注意有无腰痛、腹痛等情况 C.平卧12小时并在床上大小便 D.嘱病人多饮水以免血块阻塞尿路 E.遵医嘱术后3天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等
A.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当超过近曲小管回吸收量时形成大量蛋白尿 B.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同时肾小管对重吸收的蛋白进行分解,导致低白蛋白血症 C.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外渗,加上水钠潴留,导致水肿 D."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形成肾性水肿 E.肝合成脂蛋白增加及脂蛋白分解和外周利用减弱导致高脂血症
A.正常成人24h尿量为1000~2000ml B.24h尿量>2500ml为多尿 C.24h尿量<400ml为少尿 D.24h尿量<100ml为无尿 E.夜尿持续大于500ml为夜尿增多
A.保持外阴清洁 B.隔天一次抗生素 C.多饮水,勤排尿 D.每天尿道口消毒 E.每次尿后冲洗膀胱
A.高热量饮食 B.高蛋白饮食 C.无肌酐饮食 D.高纤维素饮食 E.正常饮食
A.少尿、高血钾 B.中度贫血 C.乏力、食欲减退 D.水肿、低钠血症 E.呼气有尿臭味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E.肾病综合征
A.卧床休息 B.低糖饮食 C.利尿降压 D.激素疗法 E.中医疗法
A.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增加肾血流量和尿量 B.急性期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每日盐的摄入低于3g C.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天入水量为前一天的出量加1000ml D.出现氮质血症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E.注意保护患者皮肤,避免发生破损
A.葡萄球菌 B.变形杆菌 C.大肠埃希菌 D.副大肠杆菌 E.粪链球菌
A.少饮水、少排尿以避免排尿时疼痛 B.注意个人卫生,每天淋浴并清洗会阴部 C.不穿紧身裤 D.避免过度劳累 E.坚持体育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A.出血 B.致热原反应 C.低血压 D.失衡综合征 E.变态反应
A.铁的摄入减少 B.毒素抑制骨髓造血 C.毒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D.叶酸缺乏 E.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A.用温水擦洗皮肤。 B.洗澡后涂抹润肤霜 C.用肥皂彻底清洗皮肤 D.勤换内衣 E.按摩身体受压部位
A.高血压病 B.慢性肾炎 C.肾结石 D.尿毒症 E.隐匿性肾炎
A.尿潴留 B.尿失禁 C.少尿 D.无尿 E.排尿正常
A.弥漫性对称性肿大 B.有震颤和杂音 C.表面光滑 D.质地柔软 E.随吞咽上下移动
A.肠蠕动过快 B.甲状腺素过少 C.高热 D.饮水过多 E.进食纤维素过多
A.妊娠妇女 B.哺乳妇女 C.青春发育期少儿 D.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 E.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
A.怕热多汗、多食消瘦 B.粪便呈糊状 C.粪便有不消化食物 D.肠鸣音亢进 E.粪便次数多
A.T3降低 B.T4降低 C.TSH增高 D.甲状腺摄碘率低于正常 E.TRAB阳性
A.神经过敏、失眠 B.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 C.肠蠕动增快、腹泻 D.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E.怕热、多汗、食欲亢进
A.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 B.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盐 C.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盐 D.低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 E.低热量、低蛋白质、低盐
A.抬高头部 B.鼓励多食略咸食品 C.外出时用眼罩 D.生理盐水纱布局部湿敷 E.抗生素眼膏涂眼
A.年龄>25岁的甲亢 B.有重度浸润性突眼 C.甲亢合并妊娠 D.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 E.白细胞计数<3×109/L
A.甲巯咪唑 B.丙硫氧嘧啶 C.复方碘液 D.糖皮质激素 E.大量普萘洛尔
A.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和高碘饮食 B.甲亢危象药物治疗可选用丙硫氧嘧啶和碘剂 C.甲亢伴恶性突眼首选手术治疗 D.妊娠妇女禁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E.18岁女青年,中度甲亢宜用放射性131I治疗
A.甲状腺素大量破坏 B.机体消耗大量甲状腺素 C.腺垂体功能亢进 D.大量甲状腺素释放入血 E.下丘脑功能亢进
A.从小剂量开始 B.用药前后测脉搏 C.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D.定时测体重 E.症状控制后可停药
A.低血压 B.高血压 C.淋巴结肿大 D.骨质疏松 E.阳痿
A.高糖、高蛋白质、高脂、高维生素、低钾、高钠 B.高糖、高蛋白质、低脂、高维生素、低钾、高钠 C.低糖、低脂(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高蛋白质、低盐、高维生素、富含钾和钙的饮食 D.高糖、高蛋白质、低脂、低维生素、低钾、不限钠 E.低糖、高蛋白质、高脂、高维生素、低钾、低钠
A.老年人肾小球排糖少 B.吃糖过多,短期内无法排出 C.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D.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E.老年人肾小管重吸收糖多
A.晨起空腹 B.餐前半小时 C.餐后即刻 D.餐后1小时 E.睡前
A.神经病变 B.冠心病 C.视网膜病变 D.贫血 E.肾病
A.感染 B.外伤及手术 C.妊娠及分娩 D.饮食不当 E.胰岛素过量
A.酮症酸中毒 B.心脑血管病变 C.感染 D.糖尿病肾病 E.非酮症性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
A.白内障 B.角膜溃疡 C.视神经炎 D.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E.玻璃体出血
A.高血压 B.低蛋白血症 C.水肿 D.血肌酐、尿素氮增高 E.微量蛋白尿
A.尿糖定性试验 B.尿糖定量测定 C.空腹血糖测定 D.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E.胰岛细胞抗体测定
A.感染是常见的诱因 B.需用皮下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C.在1型、2型糖尿病均可发生 D.需持续静脉小剂量胰岛素治疗 E.输液是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首要措施
A.发生中和反应 B.加速胰岛素降解 C.丧失短效胰岛素的速效特性 D.降低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 E.增加胰岛素的不良反应
A.低血糖 B.过敏反应 C.酮症反应 D.肾功能损害 E.胃肠道反应
A.低钠血症 B.低钾血症 C.低钙血症 D.低血糖 E.低血压
A.注射胰岛素 B.口服优降糖 C.饮食疗法 D.卧床休息 E.纠正电解质紊乱
A.低血糖反应 B.急性呼吸衰竭 C.呼吸性酸中毒 D.酮症酸中毒 E.乳酸酸中毒
A.低血压 B.低血糖 C.静滴过快 D.药物过敏 E.精神紧张
A.改用胰岛素治疗 B.增加运动疗法 C.加大降糖药剂量 D.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E.住院进一步待查
A.加大胰岛素剂量 B.加用优降糖 C.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 D.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E.应用呼吸兴奋剂
A.按实际体重计算再酌增 B.按实际体重计算再酌减 C.按理想体重计算 D.按理想体重计算再酌增 E.按理想体重计算再酌减
A.低血压 B.低血糖 C.甲亢 D.药物过敏 E.精神紧张
A.坚持长期规律用药 B.可适当参加活动(如游泳、驾驶等) C.避免精神紧张、过度劳累 D.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有精神症状、粒细胞缺乏等,及时就诊 E.避免感染
A.疲劳试验 B.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 C.重复电刺激 D.脑电图 E.血清AChR抗体滴度测定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5-羟色胺 D.肾上腺素 E.a-氨基丁酸
A.嗜睡 B.意识模糊 C.昏睡 D.浅昏迷 E.深昏迷
A.特殊感觉障碍 B.浅感觉障碍 C.深感觉障碍 D.复合感觉障碍 E.感觉倒错
A.抗凝治疗 B.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C.脑保护治疗 D.超早期溶栓治疗 E.脱水降颅压治疗
A.注意休息,适当参加运动,预防脑血管意外 B.合理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C.睡醒后不要急于起床,最好在床边静坐10分钟再缓慢站起 D.坚持语言康复治疗 E.进食以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待吞咽功能完全恢复后再正常进食
A.将患者头侧向一边,使唾液流出口外 B.密切观察抽搐部位、持续时间、间隔时间 C.测患者的口温,以防高热 D.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 E.不可强行按压或捆绑抽搐肢体,以防骨折
A.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 B.股动脉穿刺者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C.定时测量血压和脉搏 D.股动脉穿刺点应用沙袋压迫止血2~4小时 E.术后24小时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A.协助病人早期进行适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B.指导偏瘫患者穿脱衣服时先穿健侧,并先脱患侧 C.勤翻身,防止压疮 D.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障碍物 E.保持肢体功能体位
A.注意环境安全,避免发生跌倒等外伤 B.供给足量较硬的固体食物,锻炼咀嚼功能 C.保证排便通畅 D.向患者讲解坚持服药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 E.指导患者注意纠正异常姿势,以防畸形
A.术中注意患者的脊柱与床面保持平行,骨盆与床面保持垂直 B.一般选择腰椎第1~2间隙 C.穿刺部位皮肤软组织有感染者,禁忌腰穿 D.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 E.术后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A.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 B.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C.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D.每次气管吸痰不超过10秒钟 E.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A.穿刺后去枕平卧6小时 B.低颅压头痛者可多饮水或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C.颅内压较高者宜多饮水 D.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 E.及早发现脑疝的前驱症状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酸中毒
A.>5ml B.30~50ml C.50~70m D.>100ml E.>200ml
A.监测生命体征 B.予以禁食 C.给予强效镇痛药 D.给予心理安抚 E.给予胃肠减压
A.活动性肠结核患者需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消耗 B.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C.腹泻患者要多吃些豆制品和牛奶 D.监测病人腹痛程度和性质的变化 E.患者用过的餐具和用品要进行消毒
A.呕血及黑便 B.腹痛 C.腹泻 D.恶心、呕吐 E.黄疸
A.戒烟戒酒 B.长期服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C.彻底治疗幽门螺杆菌 D.避免服用刺激性药物和食物 E.进食要有规律
A.大肠埃希菌 B.结核分枝杆菌 C.幽门螺杆菌 D.葡萄球菌 E.肺炎链球菌
A.肝肿大 B.脾肿大 C.腹水 D.呕血 E.交通支扩张
A.餐前 B.餐后1小时及睡前服用一次 C.两餐之间 D.每日清晨一次 E.进餐时与食物同服
A.急性肠梗阻 B.胆管结石 C.急性胰腺炎 D.溃疡穿孔 E.肾结石
A.西咪替丁 B.雷尼替丁 C.奥美拉唑 D.硫糖铝 E.枸橼酸铋钾
A.上腹痛 B.恶心、呕吐 C.营养不良 D.贫血 E.便血
A.穿孔 B.出血 C.幽门梗阻 D.癌变 E.营养不良
A.食管下段静脉曲张 B.脐周静脉曲张 C.腹壁静脉曲张 D.下肢静脉曲张 E.痔静脉曲张
A.甲胎蛋白测定 B.血清转氨酶测定 C.碱性磷酸酶测定 D.癌胚抗原测定 E.异常凝血酶原测定
A.使用镇痛泵 B.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 C.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D.遵照医嘱应用止痛药 E.限制止痛药的应用
A.生理盐水 B.肥皂水 C.新霉素液 D.弱酸性溶液 E.液状石蜡
A.定向力障碍 B.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C.睡眠障碍 D.神志丧失 E.昏睡
A.应禁食蛋白质,待病情好转后,可逐渐增加其摄入量 B.显著腹水者,摄入钠应限制在500~800mg/d C.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应以植物蛋白为宜,如豆制品 D.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应以动物蛋白为宜,如牛奶、瘦肉 E.提供足够的热量,以减少组织蛋白分解产氨
A.肺性脑病 B.肝性脑病 C.呼吸衰竭 D.肝癌 E.急性胰腺炎
A.避免便秘,保持大便通畅 B.及时处理上消化道出血 C.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 D.可用镇静安眠药和麻醉药 E.出现感染症状时及时给予抗生素
A.血清脂肪酶测定 B.尿淀粉酶测定 C.血钙测定 D.血清淀粉酶测定 E.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