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以上
A.环境消毒 B.合理使用抗生素 C.洗手 D.隔离患者 E.提高机体抵抗力
A.血制品及血液 B.药品及药液 C.诊疗器械 D.病例记录单 E.医务人员的手
A.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C.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平衡 D.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病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E.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A.绝大部分是需氧菌 B.在人体特定部位定植 C.与定植区黏膜上皮细胞关系密切 D.密度极高 E.与人体之间保持生态平衡
A.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静态生理性组合 C.达到定量平衡 D.达到定位平衡 E.达到定性平衡
A.慢性咽喉炎 B.心肌炎 C.慢性腹泻 D.口腔炎 E.阴道炎
A.存在的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B.存在的已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C.存在的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D.存在的实际发生的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E.存在的新发生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A.70%以上 B.75%以上 C.80%以上 D.85%以上 E.90%以上
A.全部住院患者 B.门诊患者 C.医务人员 D.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E.门诊及住院患者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灭菌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甲醛(福尔马林)熏24小时 E.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A.灭菌 B.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C.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D.低中水平的消毒方法 E.清洁擦拭
A.≤10cfu/ml B.≤50cfu/ml C.≤100cfu/ml D.≤200cfu/ml E.≤500cfu/ml
A.≤10cfu/每件 B.≤20cfu/每件 C.≤30cfu/每件 D.≤100cfu/每件 E.≤200cfu/每件
A.先消毒,再清洁 B.先清洁,后消毒或灭菌 C.先灭菌,再消毒,后清洁 D.先消毒,再灭菌 E.先消毒,再清洁,后灭菌
A.先消毒,再倾倒罐中液体 B.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消毒 C.先倾倒罐中液体,再清洁,最后消毒 D.先灭菌,再清洁 E.先灭菌,再消毒,最后清洁
A.压力蒸汽灭菌 B.环氧乙烷灭菌 C.紫外线消毒 D.喷雾消毒法 E.干热灭菌
A.冲洗、漂洗、洗涤、再冲洗 B.冲洗、洗涤、漂洗、再洗涤 C.冲洗、洗涤、漂洗、终末冲洗 D.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E.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洗涤
A.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3个月 B.使用一次性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 C.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D.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一年 E.使用一次性纸塑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
A.1~5℃ B.5~10℃ C.15~30℃ D.40~60℃ E.70~80℃
A.应距地面高度0~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B.应距地面高度1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C.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50cm D.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花板100cm E.应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20~30cm,距天花板50cm
A.≥1mm B.≥2mm C.≥3mm D.≥5mm E.≥6mm
A.器械轴节可不打开 B.可拆卸的零部件尽量不拆开 C.管腔类器械应使用专用清洗架 D.精细器械和锐利器械可随意放置 E.冲洗、洗涤、漂洗时可使用自来水
A.不耐热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B.不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C.粉剂 D.油类 E.裸露的耐热、耐湿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A.过氧化氢应在4℃冷冻下储存 B.过氧化氢对金属有腐蚀性 C.过氧化氢对织物无漂白作用 D.过氧化氢喷雾对皮肤黏膜无不良作用 E.一旦溅上过氧化氢不宜使用清水冲洗
A.≤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B.≤1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C.≤1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D.≤20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E.≤2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A.一般的环境以消毒为主 B.清洁的程序遵循从洁到污的原则 C.清扫患者房间应先感染患者房间,后一般患者房间 D.地面应采用干燥拖把清洁 E.患者房间家具清洁应做到一屋一巾
A.隔离区域的设立应包括清洁区和污染区 B.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可不设立缓冲区 C.隔离区域应备有洗手设施、口罩、隔离衣、帽子、手套等防护用物 D.隔离区的设立要符合洁污统一的原则 E.各区域应用同一颜色的标识
A.一次性口罩 B.医用防护口罩 C.外科口罩 D.清洁手套 E.一次性无菌手套
A.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B.患者使用后的心电图机应清洗后方可给其他患者使用 C.允许家属探视 D.每周进行一次病室消毒 E.为患者输液时只需戴手套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更换抗菌药物时 E.应用抗菌药物有效时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E.急性肠炎
A.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B.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C.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 D.鳞状上皮细胞<15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0个/低倍视野 E.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30个/低倍视野
A.≥5cfu/ml B.≥10cfu/ml C.≥100cfu/ml D.≥500cfu/ml E.≥1000cfu/ml
A.近期曾用或正在用抗菌药物 B.出现腹泻,伴有大便性状改变 C.发热,≥37.5℃ D.腹痛或腹部压痛 E.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C.切口有红、肿、热、痛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A.老年人长期卧床 B.加强肺活量的训练 C.咳嗽反射减弱 D.呼吸系统纤毛运动、清除功能下降 E.脏器功能低下
A.定期体检 B.建立健康档案 C.调入时不进行体检 D.了解受感染情况 E.调离时进行体检
A.挤血并冲洗伤口 B.清创和消毒 C.报告和记录 D.跟踪监测 E.直接包扎
A.用清水擦拭 B.用低效消毒剂擦拭 C.用高效消毒剂擦拭 D.用紫外线照射 E.用清洁剂擦拭
A.同桌进餐传播 B.握手传播 C.拥抱传播 D.母婴传播 E.共用浴具传播
A.管理是管理者协调人及其他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B.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C.管理具有科学性及艺术性 D.管理具有社会性而无自然性 E.管理是人类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协作活动,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
A.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B.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辞退与开除 C.人员的选择、面试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时间的利用 E.人员的选择、聘任、考核、晋升及信息的收集整理
A.目标管理又称成果管理 B.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员工共同参与的 C.目标管理是组织设计的重要因素 D.制定目标应具体、可行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 E.以共同制定的目标为依据来检查和评价目标达到情况
A.ABC时间管理法 B.PDCA法 C.总结法 D.总分总法 E.加成法
A.直线型 B.职能型 C.直线-参谋型 D.分部型 E.委员会
A.人力资源管理是对各种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聘、培训和考评 B.目的是配备合适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服务 C.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发现、选聘、使用和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D.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E.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非生产非效益部门
A.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可能接触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污染的器械 B.护理两个病人之间 C.脱手套后 D.护理人员给病人测血压后,进行导尿前 E.与病人交谈后
A.加强营养 B.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缩短住院时间 C.术前2天开始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 D.缩短手术时间 E.术前做好术区皮肤准备
A.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8CFU/ml B.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7CFU/ml C.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D.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5CFU/ml E.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4CFU/ml
A.10天内 B.30天内 C.60天内 D.120天内 E.180天内
A.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可感染乙肝 B.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透析装置也可传播乙肝 C.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行传播 D.HBsAg阳性者是传染源之一 E.患有乙肝的妇女所生的婴儿一定会得乙肝
A.人为属性和环境属性 B.人际关系和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客观性和自然属性 E.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A.思想教育方法 B.法律方法 C.社会心理学方法 D.行政方法 E.经济方法
A.法约尔 B.泰勒 C.韦伯 D.梅奥 E.卢因
A.以经济为中心 B.以整体人为中心 C.以工作为中心 D.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E.以人际关系为中心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微观决策 D.个人决策 E.战略决策
A.名义集体决策法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法 D.电子会议法 E.个人决策法
A.文化性 B.实践性 C.自觉性 D.整合性 E.综合性
A.责权一致原则 B.分工协作原则 C.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D.最少层次原则 E.目的统一性原则
A.处理医嘱 B.输液前准备 C.交接班 D.晨间护理 E.书写护理记录
A.品格因素 B.才能因素 C.资历因素 D.知识因素 E.感情因素
A.方法一致 B.途经一致 C.目标一致 D.感情一致 E.认知一致
A.传统观点 B.人际关系观点 C.相互作用观点 D.建设性冲突观点 E.现代观点
A.故意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B.失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C.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D.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E.失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A.最基本的反射 B.自我控制 C.顺应 D.应对 E.应激
A.2~5人 B.3~6人 C.6~10人 D.10~15人以上 E.15~20人
A.开放式提问 B.封闭式提问 C.探索式提问 D.复合式提问 E.偏向式提问
A.插入"是的"等语言 B.点头 C.微笑 D.沉默 E.插入"是吗"、"哦"等语言
A.确保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B.行为干预 C.确立健康教育的诊断 D.健康教育的过程 E.健康教育的效果
A.社会诊断 B.流行病学诊断 C.行为诊断 D.环境诊断 E.资源诊断
A.对生活满意度的感受 B.生活的物理环境 C.生活的经济环境 D.生活的文化状况 E.目标人群的疾病状况
A.医嘱 B.咨询 C.口头教育 D.书面 E.辅助
A.入院教育 B.出院教育 C.门诊教育 D.病房教育 E.社区教育
A.医疗效果 B.病情现状 C.发病机制 D.继续用药 E.定期复查
A.动态体语 B.仪表形象语言 C.同类语言 D.时空语言 E.模糊反馈语言
A.在项目中运用的干预策略和活动 B.吸烟人群对干预活动的满意程度 C.吸烟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D.吸烟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E.干预后吸烟人群健康行为是否发生改变
A.评定错误 B.暗示效应 C.霍桑效应 D.选择因素 E.回归因素
A.强化因素 B.促成因素 C.倾向因素 D.环境因素 E.学习因素
A.门诊咨询处方 B.自我保健处方 C.治疗处方 D.健康教育处方 E.治疗方案
A.直接评估法 B.间接评估法 C.病历评估法 D.非语言评估法 E.语言评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