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5~110℃ B.110~115℃ C.110~118℃ D.116~118℃ E.116~120℃
A.丹参、赤芍、红花、川芎、降香 B.碳酸钙 C.硬脂酸镁 D.70%乙醇 E.CMS-Na
A.口腔黏膜 B.咽喉 C.气管 D.支气管 E.肺泡
A.药物的药理作用 B.药物的分布 C.药物的代谢 D.药物的吸收 E.药物的排泄
A.当归 B.车前子 C.淫羊藿 D.厚朴 E.川乌
A.生品内服用于痈疽肿毒,顽癣 B.制后增强止痛作用 C.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D.制后消除不良反应,增强活血作用 E.生品具有泻下的不良反应,脾虚患者不可使用
A.麦麸 B.蛤粉 C.纸 D.滑石粉 E.面粉
A.何首乌 B.牵牛子 C.大黄 D.苍耳子 E.肉豆蔻
A.13~18℃ B.18~25℃ C.25~30℃ D.30~35℃ E.35~40℃
A.吴茱萸 B.蜂蜜 C.黑豆 D.豆腐 E.醋
A.姜汁 B.酒 C.吴茱萸 D.醋 E.蜂蜜
A.酒 B.醋 C.姜汁 D.盐水 E.蜂蜜
A.《炮炙大法》 B.《雷公炮炙论》 C.《五十二病方》 D.《本草蒙筌》 E.《修事指南》
A.陈壁土 B.灶心土 C.黄土 D.赤石脂 E.黑土
A.浸润法 B.泡润法 C.洗润法 D.吸湿回润法 E.蒸润法
A.心 B.毛 C.芦 D.核 E.皮壳
A.碾捣 B.揉搓 C.制绒 D.拌衣 E.刨片
A.五味子 B.雄黄 C.商陆 D.柴胡 E.党参
取牛黄粉末少许,加氯仿1ml,摇匀,再加H2SO4与30%过氧化氢溶液2滴,振摇,即显()
A.黄色 B.褐色 C.暗红色 D.棕色 E.绿色
A.动物的某一部分 B.动物的全体 C.动物的病理产物 D.动物的分泌物 E.动物的生理产物
A.黑色,具3条白色条纹 B.棕色,具黑色条纹 C.棕色,具黄白色条纹 D.黑色,具3条红色条纹 E.黑色,具3条黄色或黄棕色横纹
A.东马鹿茸 B.马鹿茸 C.砍茸 D.二茬茸 E.花鹿茸
某药物按一级反应分解,反应速度常数K为0.0069天-1,该药物的t1/2约为()
A.10天 B.50天 C.100天 D.110天 E.1100天
A.连刀 B.掉边 C.炸心 D.翘片 E.油片
A.开胸顺气丸 B.木瓜丸 C.加味逍遥丸 D.祛风止痛片 E.风湿马钱片
A.乙醇 B.甘油 C.丙二醇 D.液状石蜡 E.水
A.淀粉浆 B.水 C.糖浆 D.糊精浆 E.不同浓度的乙醇
A.半夏曲、六神曲 B.百药煎、建曲 C.淡豆豉、半夏曲 D.百药煎、沉香曲 E.沉香曲、淡豆豉
A.山东 B.山西 C.河南 D.江苏 E.四川
A.横切面类白色 B.外皮淡棕色 C.外皮光滑 D.味微甜 E.断面纤维性强
A.大黄 B.黄芪 C.牛膝 D.甘草 E.白芍
A.桑白皮 B.厚朴 C.黄柏 D.牡丹皮 E.甘草
A.安徽、湖北 B.广东、广西 C.河北、山西 D.东北 E.四川、云南
A.气孔指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的气孔数目 B.脉岛数是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脉岛数目 C.栅表比等于单位面积上的栅栏细胞数目 D.栅表比是指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E.栅栏组织通常为一层圆形的细胞
A.吴茱萸 B.小茴香 C.砂仁 D.五味子 E.槟榔
A.兰科 B.百合科 C.菊科 D.唇形科 E.天南星科
A.呈不规则条形、块状或者扁块状 B.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有瘤状突起 C.体重质坚实,入水下沉 D.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粉末中菌丝团,大多无色 E.草酸钙结晶多呈双锥八面体或正方八面体
A.《雷公炮炙论》 B.《炮炙大法》 C.《修事指南》 D.《本草纲目》 E.《本草蒙筌》
A.黄连 B.丹参 C.厚朴 D.枇杷叶 E.金樱子
A.去头尾 B.去残肉 C.去皮骨 D.去芦 E.去心
A.焦山楂 B.山楂 C.白术 D.山楂炭 E.山药
A.苍耳子 B.王不留行 C.槐花 D.莱菔子 E.决明子
A.10~15kg B.15~20kg C.20~25kg D.25~30kg E.以能掩盖药材为度
A.养阴清热 B.止血安络 C.益肺润燥 D.滋阴补血 E.活血化瘀
A.先热锅再投入麦麸 B.火力是中火 C.待麦麸炒至灵活状态时投药 D.待麦麸冒烟时投药 E.炒至焦黄色,有焦香气时取出,筛去麦麸
A.处方一次有效,由患者保存处方 B.对处方做出明显标记,以利患者再次使用 C.处方二次有效,取药后调配部门保存1年备查 D.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调配部门保存2年备查 E.可不凭处方零售,但应向患者说明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