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青蒿素 B.桂皮醛 C.樟脑 D.大黄素甲醚 E.维生素A
A.钾离子的平衡电位 B.钠离子的平衡电位 C.氯离子的平衡电位 D.钠离子的平衡电位和钾离子的平衡电位的总和 E.钙离子的平衡电位
A.心房内的压力 B.大动脉血压 C.快速射血期的心室内压 D.减慢射血期的心室内压 E.等容收缩期的心室内压
A.无效腔的气体量 B.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C.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D.每分钟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E.每分钟进入或出肺的气体量
A.促胃液素 B.促胰液素 C.胆囊收缩素 D.抑胃素 E.球抑胃素
A.脑 B.肝脏 C.皮肤 D.肺 E.尿液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肾小囊内压 E.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后电位 E.静息电位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甲状腺素 D.生长激素 E.胰岛素
A.只带正电荷 B.只带负电荷 C.静电荷为零 D.负电荷大于正电荷 E.正电荷大于负电荷
A.磷酸化修饰 B.乙酰化修饰 C.甲基化修饰 D.腺苷化修饰 E.SH与-S-S-互变
A.心跳停止 B.脑死亡 C.呼吸停止 D.瞳孔散大 E.脑电波处于零电位
A.等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低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水肿
A.组织间液增多 B.血容量急剧增加 C.细胞外液增多 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增多 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
A.5%葡萄糖液 B.0.9%NaCl液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A.高热 B.休克 C.长期不进食 D.持续大量呕吐 E.急性肾衰竭
A.慢性支气管炎 B.硅沉着病 C.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D.慢性贫血 E.氰化物中毒
A.胆汁反流 B.酸中毒 C.胃黏膜缺血 D.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 E.碱中毒
A.脉压<1.33kPa(<100mmHg) B.尿量小于15ml/h C.中心静脉压0.69~0.9kPa(7~8cmH2O) D.皮肤苍白甚至发绀 E.收缩压<10.8kPa(<80mmHg)
A.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B.凝血因子Ⅲ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活物的生成 E.凝血因子V的激活
A.ATP供给不足 B.心肌细胞死亡 C.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 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A.外毒素 B.螺旋素 C.溶血素 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E.细胞毒因子
A.潜隐子 B.潜隐子和代谢产物 C.裂殖子和疟色素等 D.裂殖子和内毒素等 E.疟原虫体和外毒素
A.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B.抑制甲状腺轴 C.胰岛素抵抗 D.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E.以上都对
A.亦称应激蛋白 B.可由各种应激原诱导生成 C.可为细胞的结构蛋白 D.属分泌型蛋白 E.具有"分子伴娘"的功能
A.单核吞噬细胞 B.成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D.肝细胞 E.血管内皮细胞
A.生物合成 B.维持细菌固有外形,抗低渗 C.呼吸作用 D.产生能量 E.决定细菌的物质交换
A.发热反应 B.白细胞反应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对不同机体组织有选择毒性作用 E.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A.病毒 B.衣原体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E.螺旋体
A.抗生素 B.抗毒素 C.类毒素 D.肠毒素 E.内毒素
A.菌毛 B.鞭毛 C.荚膜 D.内毒素 E.肠毒素
A.为链球菌所共有 B.具有抗吞噬和抵抗细胞内杀菌作用 C.与链球菌致病性密切相关 D.抗原性可能与心肌成分有交叉 E.链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A.普氏立克次体 B.变形杆菌 C.梅毒螺旋体 D.衣原体 E.支原体
A.细胞壁 B.鞭毛 C.菌毛 D.核质 E.芽胞
A.抗菌药物 B.乙型溶素 C.抗菌抗体 D.维生素 E.干扰素
A.隔离患者 B.消毒排泄物 C.改善环境卫生 D.服用减毒活疫苗 E.加强饮食卫生管理
A.破伤风梭菌 B.志贺菌 C.伤寒沙门菌 D.白喉棒状杆菌 E.肉毒梭菌
A.破伤风梭菌产生内毒素 B.破伤风梭菌破坏中枢神经细胞 C.破伤风梭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D.破伤风痉挛毒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E.破伤风溶血素破坏中枢神经细胞
A.秋水仙碱 B.毒毛花苷K C.苦参碱 D.喜树碱 E.甘草酸
A.二环二萜类化合物 B.单萜类化合物 C.三环二萜类化合物 D.倍半萜类化合物 E.三萜类化合物
A.7,4'-二羟基黄酮 B.5,7-二羟基黄酮 C.3,4-二羟基黄酮 D.5,4-二羟基黄酮 E.6,4-二羟基黄酮
A.天门冬素 B.田七氨酸 C.天花粉蛋白 D.半夏蛋白 E.灵芝多糖
A.蒽醌类 B.甾体类 C.香豆素类 D.黄酮类 E.苯丙酸类
A.槲皮素 B.山柰酚 C.芦丁 D.杨梅素 E.高良姜素
A.水蒸气蒸馏法 B.pH梯度萃取法 C.升华法 D.氧化铝色谱法 E.大孔吸附树脂色谱法
A.黄酮 B.羟基香豆素 C.银杏内酯 D.小檗碱 E.薯蓣皂苷
A.溶血反应 B.醋酐-浓硫酸反应 C.Molish反应 D.泡沫试验 E.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
A.NaCO3水溶液 B.NaOH水溶液 C.NaHCO3水溶液 D.氨水 E.丙酮
A.阿魏酸 B.黄芩苷 C.甘草酸 D.槲皮素 E.绿原酸
A.国际药品通用名 B.国际专利药品名称 C.国际药物化学命名 D.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 E.国际药品商品名
A.药品通用名 B.药品化学名 C.药品俗名 D.药品专利名 E.药品商品名
A.亲水部分和亲脂部分 B.亲水部分、中间部分和亲脂部分 C.离子基团和脂溶性基团 D.解离基团和非解离基团 E.芳环部分和脂肪链部分
A.药物亲脂性越大,活性越好 B.药物亲水性越大,活性越好 C.药物的脂溶性达到合理值时,活性最好 D.药物的活性与脂溶性无关 E.药物的脂溶性对药物的活性影响不大
A.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B.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方法和工艺 C.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的方法和工艺 D.减少化学药物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 E.为创制新药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
A.CDAN B.CADN C.CMAN D.CAMN E.CDMN
A.橙红色 B.绿色 C.蓝色 D.黑色 E.紫色
A.氮甲 B.氟尿嘧啶 C.阿霉素 D.顺铂 E.长春新碱
A.土霉素 B.氯霉素 C.克拉维酸 D.链霉素 E.红霉素
A.肝 B.心 C.脑 D.肾 E.肿瘤组织
A.青霉素 B.头孢氨苄 C.螺旋霉素 D.诺卡菌素 E.阿莫西林
A.(R)-4-[2-(甲氨基)-1-羟基乙基]-1苯二酚 B.(R)-4-(2-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 C.4-[(2一异丙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 D.(1R,2S)-2-甲氨基-苯丙烷 E.(R)-4-[2-(异丙氨基)-1-羟基乙基]-1,2-苯二酚
A.在酸碱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 B.有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 C.只有一种异构体有活性 D.pH6以上稳定 E.属于天然青霉素类
A.舒巴坦 B.氨曲南 C.青霉素G D.头孢氨苄 E.阿莫西林
A.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B.临床用其左旋体 C.水溶液在pH6时稳定 D.含有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 E.可以引起聚合反应
A.氯化钠 B.铁 C.氯化亚铁 D.乙醇 E.维生素E
A.天然的维生素E都为左旋体 B.合成品为消旋体,活性为天然的40% C.维生素E在有氧的条件下对热稳定 D.维生素E遇光不分解 E.维生素E用于治疗眼干症、夜盲症
A.N-1位 B.C-5位 C.C-6位 D.0-7位 E.C-8位
A.链霉素 B.卡那霉素 C.利福霉素 D.两性霉素B E.卷曲霉素
A.4-吡啶甲酰肼 B.4-哌啶甲酰肼 C.4-吡啶乙酰肼 D.4-吡咯甲酰肼 E.3-吡啶甲酰肼
A.凡例 B.正文 C.附录 D.索引 E.前言
A.单方制剂 B.复方制剂 C.中药材 D.原料药 E.饮片
A.容量分析法 B.重量法 C.光谱法 D.色谱法 E.生物检定法
A.微生物限度 B.无菌 C.热原或细菌内毒素 D.可见异物 E.不溶性微粒
A.98%~100% B.95%~100% C.90%~100% D.85%~100% E.80%~100%或更宽
A.鉴别 B.检查 C.含量测定 D.类别 E.鉴定
A.溶出度 B.释放度 C.含量均匀度 D.溶化性 E.溶散时限
A.精密度 B.准确度 C.专属性 D.定量限 E.灵敏度
A.治疗药物监测 B.药物滥用监测 C.药品质量控制 D.临床毒物分析 E.新药药物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研究
A.1/20~1/15 B.1/15~1/10 C.1/10~1/5 D.1/15~1/5 E.1/20~1/10
A.铈量法 B.银量法 C.溴量法 D.碘量法 E.亚硝酸钠法
A.重金属 B.砷盐 C.铁盐 D.氯化物 E.铵盐
A.坂口反应 B.三氯化铁反应 C.重氮化-偶合呈色反应 D.异羟肟酸铁反应 E.丙二酰脲反应
A.血小板有关 B.凝血因子有关 C.红细胞有关 D.中性粒细胞有关 E.血浆白蛋白有关
A.单体酶 B.单纯酶 C.结合酶 D.同工酶 E.变构酶
A.损伤的皮肤 B.消化道 C.呼吸道 D.泌尿生殖道 E.血液
A.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 B.利用生物碱特殊官能团的性质 C.利用生物碱或生物碱盐溶解度的差异 D.利用各生物碱极性差异而与吸附剂作用的强弱不同 E.利用各生物碱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
A.维生素A醋酸酯 B.维生素B6 C.维生素C D.维生素K3 E.维生素E
A.螺内酯 B.氨苯蝶啶 C.氢氯噻嗪 D.依他尼酸 E.尼可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