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肠系膜淋巴结 B.胆囊 C.肾脏 D.咽喉部 E.角膜
A.载体和通道蛋白 B.受体蛋白 C.泵蛋白 D.免疫蛋白 E.表面蛋白
A.外源性的ADP B.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 C.血小板内的ADP D.血小板释放的5-HT E.外源性cAMP
A.2~3L B.4~6L C.6~7L D.9~10L E.11~12L
A.肺内压+跨肺压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D.肺内压+跨胸壁压 E.大气压-肺回缩力
A.保护小肠黏膜 B.分解蛋白质 C.激活胰蛋白酶原 D.激活胃蛋白酶原 E.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A.辐射散热 B.传导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传导散热和对流散热
A.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B.水利尿 C.渗透性利尿 D.尿崩症 E.囊内压升高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下丘脑 D.激素 E.cAMP
A.酶浓度 B.底物浓度 C.产物浓度 D.温度 E.pH
A.磷酸己糖异构酶 B.醛缩酶 C.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D.6-磷酸果糖激酶-1 E.烯醇化酶
A.活性中心的底物结合部位 B.活性中心以外特殊部位 C.活性中心以外任何部位 D.活性中心的催化亚基 E.酶的SH基
A.发热 B.创伤性休克 C.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D.呼吸衰竭 E.炎症
A.肾炎性水肿 B.肾病性水肿 C.心源性水肿 D.肝性水肿 E.肺水肿
A.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A.肺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 B.急性肺瘀血水肿 C.急性肺不张 D.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 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SOD D.CAT E.NADH氧化酶
A.红细胞增多 B.血流重新分布 C.紧张源性扩张 D.肌红蛋白增加 E.红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
A.PaO2降低 B.PCaO2降低 C.PaO降低伴PaCO2升高 D.PaCO2正常 E.PaCO2降低伴PaCO2正常
A.血氨浓度增加 B.血短链脂肪酸增加 C.血脑屏障破坏 D.血硫醇含量增加 E.血支链氨基酸减少
A.皮质内皮细胞肿胀 B.髓质内皮细胞肿胀 C.肾小管内皮细胞窗变小、减少 D.内皮细胞释放舒血管因子减少 E.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肾毛细血管内凝血
A.肾前性肾衰竭 B.肾后性肾衰竭 C.肾性肾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衰竭 E.器质性肾衰竭
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B.大量胰脂肪酸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C.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大量组织凝血酶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A.激活激肽释放酶原 B.激活凝血酶原 C.激活凝血因子Ⅲ D.激活凝血因子Ⅷ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B.凝血物质被大量消耗 C.凝血因子Ⅻ被激活 D.抗凝血酶物质增加 E.血管通透性增高
A.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B.严重贫血 C.心肌炎 D.心肌梗死 E.高血压病
A.尿钾浓度增高 B.尿比重增高 C.尿钠浓度降低 D.尿量减少 E.GFR降低
A.质粒 B.核质 C.细胞膜 D.噬菌体 E.转座子
A.类毒素 B.丙种球蛋白 C.抗菌血清 D.胎盘球蛋白 E.微生态制剂
A.污染病毒的食物等经消化道传播 B.污染病毒的血液经输血传播 C.污染病毒的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D.患病母亲的乳汁传播 E.患者的尿液传播
A.梅毒 B.伤寒 C.结核 D.菌痢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流感嗜血杆菌 B.艰难梭菌 C.肉毒梭菌 D.脆弱拟杆菌 E.白喉棒状杆菌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E.链激酶
A.肺炎链球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肺炎支原体 D.新生隐球菌 E.钩端螺旋体
A.细胞壁中蛋白质多 B.细胞壁含类脂A多 C.细胞壁缺少磷壁酸 D.细胞壁含糖量少 E.细胞壁中少量肽聚糖层外还有3层外膜结构
A.机体免疫力低下 B.伤口的厌氧微环境 C.破伤风梭菌的繁殖体污染伤口 D.破伤风梭菌的芽胞污染伤口 E.菌群失调
A.单纯疱疹病毒1型 B.人乳头瘤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普氏立克次体 E.支原体
A.注射菌苗 B.注射丙种球蛋白 C.注射抗毒素 D.注射胎盘球蛋白 E.注射类毒素
A.汉防己甲素 B.莨菪碱 C.氧化苦参碱 D.苦参碱 E.小檗碱
A.水 B.甲醇 C.正丁醇 D.氯仿 E.苯
A.五碳醛糖 B.六碳醛糖 C.甲基五碳糖 D.2,6-二去氧糖 E.糖醛酸
A.芸香糖 B.阿魏酸 C.红花黄素 D.蛇床子素 E.胡椒酮
A.甾类或三萜 B.不饱和五元内酯环 C.2-去氧糖 D.2-硝基苯基甲酮 E.吡喃环结构
A.结构中碳原子数不同 B.结构中环的个数不同 C.结构中含双键数的不同 D.结构中E环的环合状态 E.结构中F环的环合状态
A.结构中B环的连接位置不同 B.3位有无含氧取代基 C.2,3位双键是否打开 D.两苯环之间的三碳链是否为开链结构 E.5位有无含氧取代基
A.麻黄碱 B.小檗碱 C.喜树碱 D.莨菪碱 E.苦参碱
A.异羟戊酸铁 B.三氯化铁 C.盐酸-镁粉 D.三氯化铝 E.碘化铋钾
A.黄酮 B.二氢黄酮 C.橙酮 D.查耳酮 E.黄酮醇
A.吡喃环 B.内酯环 C.苯环 D.异戊烯基 E.羟基
A.大豆苷 B.葛根素 C.红花黄素 D.芦丁 E.槲皮素
A.吗啡的氧化产物 B.吗啡的还原产物 C.吗啡的水解产物 D.吗啡的氯化物 E.吗啡的开环产物
A.酰胺基 B.羧基 C.β-内酰胺环 D.苯环 E.噻唑环
A.呈紫堇色后变为蓝色 B.呈永久红色 C.呈绿色后退色 D.呈粉色后变为红色 E.呈棕色
A.CBS B.CDS C.CAS D.CES E.CVS
A.硫原子氧化 B.苯环羟基化 C.侧链去N-甲基 D.侧链氧化 E.侧链环化
A.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B.抗菌谱窄C.口服给药D.对绿脓杆菌无活性E.属于第三代头孢类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氨基苷类抗生素 C.β-内酰胺类抗生素 D.四环素类抗生素 E.氯霉素类抗生素
A.产生β-内酰胺酶 B.将药物泵出体外 C.改变蛋白质合成途径 D.改变细胞膜对药物的渗透性 E.产生钝化酶
A.金霉素 B.土霉素 C.四环素 D.多西环素 E.以上都不是
A.侧链为对羟基苯甘氨酸 B.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C.临床用其右旋体 D.口服吸收好 E.不会发生青霉素的降解反应
A.不能以水针剂供药,必须制成粉针,现用现配 B.不用进行皮试也可使用 C.不与其他青霉素类发生交叉变态反应 D.是一个耐酸耐酶青霉素 E.在酸性条件下稳定
A.羰基 B.无机酸根 C.酚羟基 D.共轭体系 E.连二烯醇
A.维生素D B.1α,25-(OH)2D2 C.25-(OH)D3 D.1α,25-(OH)2D3 E.24,25-(OH)2D3
A.双氯芬酸钠 B.苯妥英钠 C.美洛昔康 D.布洛芬 E.卡马西平
A.环己烷骈菲 B.环戊烷骈菲 C.环戊烷骈多氢菲 D.环己烷骈多氢菲 E.苯骈蒽
A.1-异丙氨基-3-[对-(2-甲氧基乙基)苯氧基]-2-丙醇 B.1-(2,6-二甲基苯氧基)-2-丙胺 C.1-异丙胺基-3-(1-萘氧基)-2-丙醇 D.1,2,3-丙三醇三硝酸酯 E.2,2-二甲基-5-(2,5-二甲苯基氧基)戊酸
A.硫酸奎尼丁 B.盐酸美西律 C.卡托普利 D.华法林钠 E.利舍平
A.甲基多巴 B.氯沙坦 C.利多卡因 D.盐酸胺碘酮 E.硝苯地平
A.Ia钠通道阻滞剂 B.Ib钠通道阻滞剂 C.Ic钠通道阻滞剂 D.Id钠通道阻滞剂 E.Ie钠通道阻滞剂
A.卡托普利 B.洛伐他汀 C.地尔硫 D.氯沙坦 E.硝苯地平
A.凡例 B.正文 C.附录 D.索引 E.序言
A.BP B.CP C.JP D.Ch.P E.USP
A.0.2~0.6 B.0.2~0.7 C.0.3~0.5 D.0.3~0.7 E.0.3~0.8
A.灵敏度和精密度 B.准确度和专属性 C.灵敏度和专属性 D.灵敏度和线性 E.线性和专属性
A.尸体解剖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B.尸体解剖可以验证临床诊断,总结医疗经验 C.尸体解剖可以发现新疾病,获得规律性信息,为研究和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D.尸体解剖可以分为法医解剖和病理解剖两种 E.尸体解剖必须事先得到相应的授权
A.含量均匀度 B.重量差异 C.崩解时限 D.溶出度 E.释放度
A.稀硝酸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磷酸 E.稀高氯酸
A.硫代乙酰胺 B.硫化氢 C.硫化钠 D.醋酸汞 E.碘化钾
A.10% B.15% C.20% D.25% E.30%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D.万分之一 E.十万分之一
A.精密度 B.准确度 C.专属性 D.线性 E.耐用性
A.永停法 B.指示剂法 C.电位法 D.不可逆指示剂法 E.电导法
A.碘化铋钾 B.溴水 C.醋酐-浓硫酸反应 D.三氯化铁-冰醋酸反应 E.Molish反应
A.探针 B.盐析 C.Tm值 D.遗传密码 E.亚基
A.潮气量 B.肺活量 C.功能残气量 D.残气量 E.用力呼气量
A.相对保留时间 B.相对标准偏差 C.比旋度 D.比移值 E.半衰期
A.衣壳 B.核酸 C.包膜 D.核衣壳 E.壳粒
A.硝苯地平 B.氯贝丁酯 C.尼群地平 D.硝酸异山梨酯 E.洛伐他汀
A.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B.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物有抗菌和收敛作用 C.体内乙酰化率较高,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造成尿路感染 D.治疗和预防流脑的首选药物 E.为砖红色或暗红色结晶性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