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用限流熔断器保护的低压电器和导体 B.当引接电缆的载流量不大于熔件额定电流的2.5倍 C.用限流断路器保护的低压电器和导体 D.当采用保护式磁力起动器或放在单独动力箱内的接触器时
A.电压+5%,频率+2% B.电压-5%,频率+2% C.电压+5%,频率-2% D.电压-5%,频率-2%
A.耦合电容器(或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引线与旁路母线边相之间距离不得小于B1值 B.两组母线隔离开关之间或出线隔离开关与旁路隔离开关之间的距离,要考虑其中任何一组在检修状态时对另一组带电的隔离开关之间的距离满足B1值 C.当运输道路设在电流互感器与断路器之间时,被运输设备与两侧带电体之间的距离(考虑晃动时)按B1值校验 D.网状遮拦至带电部分按B1值校验
A.该500kV电力线路的充电功率 B.该500kV电力线路的相间电容 C.限制潜供电流的要求 D.并联电抗器中性点绝缘水平
A.高压工作厂变Dd0,高压起备变YNdll B.高压工作厂变Dyl,高压起备变YNyOdll(dll系稳定绕组) C.高压工作厂变Ydll,高压起备变YNdll D.高压工作厂变Ydl,高压起备变DNd0
A.选用10kV母线分段电抗器 B.两台主变分列运行 C.选用高阻抗变压器 D.装设10kV线路电抗器
A.共箱封闭母线超过20m长的直线段 B.共箱封闭母线不同基础的连接段 C.共箱封闭母线与设备连接处 D.共箱封闭母线长度超过30m时
A.离地10m高,3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 B.离地10m高,2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 C.离地15m高,1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 D.离地10m高,30年一遇20min平均最大风速
A.当地下较深处的土壤电阻率较低时,可采用井式、深钻式接地极或采用爆破式接地技术 B.当接地网埋深在1m左右时,可增加接地网的埋设深度 C.在水电站和变电站2000m以内有较低电阻率的土壤时,敷设引外接地极 D.具备条件时可敷设水下接地网
A.两台以上主变压器时,可装设两台容量相同可互为备用的所用变压器,两台所用变压器可分别接自主变压器低压侧 B.初期只有一台变压器且所用电作为交流控制电源时,应由所外可靠电源引接 C.两台以上主变压器时,由变压器低压侧分别引接两台容量相同的所用变压器,并应从所外可靠电源引接一台专用备用变压器 D.当有一台变压器时,除由所内引接一台工作变压器外,应再设置一台由所外可靠电源引接的所用工作变压器
A.所用电低压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额定电压采用380/220V,动力和照明合用供电 B.所用电低压系统采用三相三线制,系统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系统额定电压采用380V供动力负荷,设380/220V照明变压器 C.所用电母线采用按工作变压器划分的单母线,相邻两段工作母线间不设分段断路器 D.当工作变压器退出时,备用变压器应能自动切换至失电的工作母线段继续供电
A.在线路上装设氧化锌避雷器 B.在线路上装设高压并联电抗器 C.在线路上装设串联电容器 D.在线路上装设良导体避雷线
A.采用不击穿断路器 B.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加装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C.限制操作方式 D.在断路器与电动机之间加装R-C阻容吸收装置
A.主控制室、网络控制室和计算机室控制屏 B.主厂房 C.反射条件较差的场所,如运煤系统 D.办公室
A.需要事故照明的场所 B.需防止电磁波干扰的场所 C.开关灯频繁的场所 D.照度高、照明时间长的场所
A.220~500kV隔离开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宜能远方和就地操作 B.110kV及以下隔离开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宜就地操作 C.检修用的隔离开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宜就地操作 D.隔离开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必须有操作闭锁措施
A.电缆通道的走向应尽可能与高压母线平行 B.控制回路及直流配电网络的电缆宜采用辐射状敷设,应避免构成环路 C.控制室、二次设备间、电子装置应有可靠屏蔽措施 D.电缆的屏蔽层应可靠接地
A.切除发电机 B.切除负荷 C.原动机减功率 D.某些系统解列
A.接在低压侧中性线上的零序电流保护 B.利用高压侧的三相过电流保护 C.接在高压侧中性线上的零序电流保护 D.利用低压侧的三相电流保护
A.蓄电池组应经隔离电器和保护电器接入直流系统 B.充电装置应经隔离电器和保护电器接入直流系统 C.试验放电设备应经隔离电器和保护电器接入直流主母线 D.直流分电柜应有2回直流电源进线,电源进线应经隔离电器及保护电器接入直流母线
A.500kV及以上线路应架设双地线 B.220kV线路不可架设单地线 C.重覆冰线路地线保护角可适当加大 D.雷电活动轻微地区的110kV线路可不架设地线
A.330kV配电装置采用3/2断路器接线 B.进、出线回路均未装设隔离开关 C.主变压器高压侧中性点经小电抗器接地 D.线路并联电抗器回路装有断路器
A.中性导体已进行了过电流保护 B.在正常工作时,含谐波电流在内的中性导体预期最大电流等于中性导体的允许载流量 C.铜相导体截面小于或等于16mm2的三相四线制线路 D.单相两线制线路
A.变电站应避开火灾、爆炸及其他敏感设施,与爆炸危险气体区域邻近的变电站站址选择及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1992)的有关规定 B.变电站应根据所在区域特点,选择适合的配电装置形式,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规定 C.城市中心变电站宜选用小型化紧凑型电气设备 D.变电站主变压器布置除应运输方便外,并应布置在运行噪声对周边影响较小的位置
A.应由保安电源供电的负荷有:引风机油泵、热力系统阀门、汽动给水泵盘车、主厂房直流系统充电器、锅炉房电梯、主变压器冷却器 B.属于Ⅰ类负荷的有:引风机、引风机油泵、主变压器冷却器 C.应由保安电源供电的负荷有:引风机油泵、热力系统阀门、汽动给水泵盘车、主厂房直流系统充电器、锅炉房电梯、汽机房电动卷帘门 D.属于Ⅰ类负荷的有:引风机、主变压器冷却器、汽机房电动卷帘门
A.接触电位差和跨步电位差满足要求 B.应采用扁钢与二次电缆屏蔽层并联敷设,扁钢应至少在两端就近与接地网连接 C.保护接地至厂用变的低压侧应采用TT系统 D.应采取防治转移电位引起危害的隔离措施
A.在1.1倍额定电流下连续运行(谐波含量与制造厂协商) B.在1.3倍额定电流下连续运行(谐波含量与制造厂协商) C.在1.3倍额定电压下连续运行 D.在1.1倍额定电压下连续运行
A.电厂送出线路有两回及以上时,任一回线路事故停运后,若事故后静态稳定能力小于正常输电容量,应按事故后静态能力输电。否则,应按正常输电容量输电 B.对于火电厂的交流送出线路三相故障,发电厂的直流送出线路单极故障,应不需要采取措施保持稳定运行和电厂正常送出 C.对于利用小时数较低的水电站、风电场等电厂送出,应尽量减少出线回路数,确定出线回路数时可不考虑送出线路的"N-1"方式 D.对核电厂送出线路出口,应满足发生三相短路不重合时保持稳定运行和电厂正常送出
A.满足初充电要求 B.满足均衡充电要求 C.满足核对性充电要求 D.满足浮充电要求
A.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 B.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 C.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导线的安全系数 D.稀有风和稀有冰气象条件时,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导、地线拉断力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