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介入治疗 B.母婴同室 C.滥用抗生素 D.气管切开 E.呼吸机辅助呼吸
A.1~3个层次 B.2~4个层次 C.3~5个层次 D.4~6个层次 E.5~7个层次
A.ICU(重症监护病房) B.心内科病房 C.门诊接诊室 D.放射科 E.门诊注射室
A."知"指知识、学习 B."信"指信念、态度 C."行"指行为、行动 D."信"是动力 E."行"是基础
A.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3cfu/ml B.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4cfu/ml C.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5cfu/ml D.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E.痰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7cfu/ml
A.1:2 B.1:3 C.1:4 D.1:1 E.2:3
A.1m以上 B.0.8m以上 C.1.5m以上 D.2m以上 E.2.5m以上
A.1类 B.3类 C.5类 D.7类 E.9类
A.25% B.30% C.40% D.50% E.10%
A.2g B.4g C.6g D.8g E.10g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E.E级
A.X理论认为人不愿负责任,宁愿被人领导 B.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 C.Y理论认为人对工作是负责任的,能够自我控制 D.Y理论认为人不愿负责任,人是懒惰的 E.Y理论认为人是喜欢工作的
A.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滴注时,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 B.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采用连续给药方案,避免毒性反应 C.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采用间歇式给药方案,不宜静脉推注 D.原则上选用生理盐水作为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溶液 E.两种抗生素不宜同时静脉滴注
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 D.巩固发展阶段 E.自我发展阶段
A.方法灵活 B.约束力小 C.不需借助非正式沟通以弥补不足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比较严肃 B.约束力较强 C.比较容易保密 D.效果较好 E.速度较慢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真菌 E.弓形虫
A.使用抗菌药物不恰当 B.外科手术 C.插管或介入治疗 D.免疫功能降低 E.细菌结构变化
A.查找感染源 B.对感染病人和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C.隔离病人 D.制定防范措施 E.调换所有工作人员
A.储物架及运送车要保持干净 B.无菌物品应有合格标志,并标明灭菌日期 C.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物品不论是否潮湿,均可保存7~14天 D.储藏房间要保持湿式清扫,避免扬尘 E.无菌物品应与未无菌物品分开存放
A.传播健康信息 B.实施健康行为干预 C.帮助服务对象树立健康观念 D.帮助服务对象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 E.提高生活质量
A.促进服务对象健康 B.强化健康人群的健康意识 C.帮助服务对象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 D.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E.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卫生知识
A.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 B.便于对病人进行监护 C.将感染源与传播的途径分开 D.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 E.方便家属探视
A.第二个步骤 B.第三个步骤 C.第四个步骤 D.第五个步骤 E.第六个步骤
A.严格监督 B.明确动机 C.满足需要 D.及时反馈 E.观察效果
A.发送者、信息渠道、接收者 B.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内容 C.发送者、传递者、信息渠道 D.接收者、信息、信息渠道 E.发送者、信息、信息渠道
A.高度危险性物品 B.中度危险性物品 C.低度危险性物品 D.高度水平消毒物品 E.中度水平消毒物品
A.同桌进餐 B.性接触 C.母婴传播 D.静脉吸毒 E.输血
A.管理与政策诊断 B.组织诊断 C.环境诊断 D.社会诊断 E.行为诊断
A.本扎溴铵 B.聚维酮碘 C.戊二醛 D.乙醇 E.氯己定
A.大肠埃希菌 B.肺炎克雷伯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李斯特菌
A.基础质量管理 B.成效管理 C.环节质量管理 D.过程质量管理 E.终末质量管理
A.甲型、丙型肝炎病毒 B.甲型、戊型肝炎病毒 C.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D.乙型、戊型肝炎病毒 E.甲型、乙型肝炎病毒
A.结构简单 B.责权明确 C.权力过于集中 D.联系不便 E.管理成本较高
A.明确人员配备 B.确立组织目标 C.形成组织结构 D.明确组织任务 E.确定职责和权限
A.开放性骨关节伤 B.甲状腺手术 C.子宫肌瘤切除术 D.胆囊切除术 E.膝软骨摘除术
A.可以选聘、使用优秀人才 B.可提高工作效率 C.可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D.可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E.可以杜绝人员犯错误
A.感染源、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B.感染源、原位菌群失调、抵抗力下降 C.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D.感染源、接触传播、抵抗力下降 E.感染源、细菌移位、易感生态环境
A.管理 B.协调 C.领导 D.组织 E.计划
A.沟通渠道不恰当 B.几种媒介互相冲突 C.信息传递程序或路径模糊 D.沟通对象选择错误 E.组织结构不合理
A.老年患者 B.免疫性疾病患者 C.新生儿 D.术后患者 E.年轻人
A.每周消毒2次,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B.每日清洁,用后消毒,干燥保存 C.每日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D.每周1次消毒,用后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E.专人专用,用后进行终末消毒
A.产房 B.儿科病房 C.妇产科检查室 D.注射室 E.处置室
A.倾向因素 B.促成因素 C.强化因素 D.健康相关行为 E.心理因素
A.去污染 B.消毒 C.灭菌 D.消炎 E.隔离
A.1天 B.3天 C.2天 D.7天 E.14天
A.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B.已有成功案例证明的行为 C.与传统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 D.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 E.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为
A.植入 B.转移 C.定植 D.定居 E.易位
A.使用负压 B.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 C.护士戴高效口罩 D.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如病人离开病房应戴口罩 E.采用呼吸道隔离
A.使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B.呼吸机的湿化器用冷开水 C.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 D.做好气道护理 E.有效的吸痰、拍背
A.术前教育 B.健康教育处方 C.入院教育 D.病房教育 E.出院教育
A.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方便抽样
A.计划性 B.自主性 C.目的性 D.可塑性 E.差异性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实行科学化管理 C.调动人的积极性 D.体现公平的分配制度 E.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
A.肠镜每个月监测 B.胃镜的细菌数≤100cfu/件 C.气管镜的细菌数≤50cfu/件 D.腹腔镜每个月监测 E.关节镜的细菌数≤20cfu/件
A.细菌 B.病毒 C.衣原体 D.螺旋体 E.支原体
A.相对危险度 B.医院感染患病率 C.罹患率 D.医院感染发病率 E.比值比
A.消毒、去污、清洗、灭菌 B.去污、清洗、消毒、灭菌 C.清洗、去污、消毒、灭菌 D.去污、消毒、清洗、灭菌 E.清洗、灭菌、消毒、去污
A.消毒剂每季度生物监测1次 B.灭菌剂每个月生物监测1次 C.过氧乙酸每天化学监测 D.含氯消毒剂每周化学监测2次 E.戊二醛每周化学监测2次
A.心理卫生知识 B.疾病预防知识 C.就诊知识 D.随访知识 E.行为训练知识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B.病毒感染应少量使用抗生素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D.适宜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E.严格选药,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A.严密隔离 B.接触隔离 C.血液隔离 D.保护性隔离 E.昆虫隔离
A.医院环境中的致病菌 B.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C.医院工作人员携带的病菌 D.探视人员带入院内的致病菌 E.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致病菌
A.移位途径 B.细菌具有黏附力 C.细菌具有毒力 D.机体免疫能力降低 E.细菌易位
A.疑似细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B.清洁无菌手术术前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C.使用生理盐水作为静脉滴注抗生素的溶液 D.万古霉素不作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E.同时输入两种抗生素以增强疗效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B.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C.细菌缺乏药物的靶位点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A.容易理解 B.符号通用 C.针对性 D.预见性 E.指导性
A.有效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合理性原则 D.计划性原则 E.系统性原则
A.在手术后1~3小时使用 B.应有明确的指征 C.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D.择期的结-直肠手术前,还需通过导泻或灌肠进行肠道准备 E.一般不使用万古霉素
A.系统性原则 B.可考核性原则 C.重点原则 D.创新原则 E.弹性原则
A.质量控制 B.定期控制 C.整体控制 D.间接控制 E.前馈控制
A.自发形成 B.较强的约束力 C.组织内个人的职位不可以替代 D.比较灵活 E.沟通方便,内容广泛
A.接触病人的分泌物前 B.接触病人的血液前 C.脱去污染手套后 D.接触同一个病人身体的同一部位时 E.接触污染器械前
A.甲氧西林 B.万古霉素 C.氯霉素 D.利福平 E.头孢唑啉
A.病毒性感染者适当选用抗菌药 B.适宜的药物、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避免产生耐药菌株 C.联合应用须有严格指征 D.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 E.尽量减少或避免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