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呼吸道给药 B.皮肤给药 C.黏膜给药 D.腔道给药 E.静脉给药
A.均为丸剂 B.均可滴制法制备 C.均选用明胶为成膜材料 D.均采用PEG(聚乙二醇)类基质 E.均含有药物的水溶液
A.不与主药起反应 B.对人无害 C.有适宜熔点 D.水溶性强 E.不破坏药物效应
A.含毒性药品的散剂 B.眼用散剂 C.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D.含低共熔成分的散剂 E.含浸膏的散剂
A.组分的堆密度 B.含易吸湿成分 C.组分的吸湿性与带电性 D.组分的比例 E.各组分的色泽
A.糊精 B.聚维酮 C.糖粉 D.硬脂酸镁 E.微粉硅胶
A.混合→饲料→压片→出片 B.混合→压片→出片 C.压片→出片 D.饲料→压片 E.饲料→压片→出片
A.黏冲 B.硬度不够 C.花斑 D.裂片 E.崩解迟缓
A.糖浆和滑石粉 B.稍稀的糖浆 C.食用色素 D.川蜡 E.10%CAP的乙醇溶液
A.(0.4~0.6):1:1 B.1:(0.4~0.6):1 C.1:1:1 D.0.5:1:1 E.1:0.5:1
A.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 B.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 C.可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D.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减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生产条件较易控制,含量较准确
A.含量准确 B.仅适用于剂量小的药物 C.成膜材料用量较多 D.起效快且可控速释药 E.配伍变化少
A.眼结膜囊内给药 B.口服给药 C.口含给药 D.吸入给药 E.舌下给药
A.司盘类 B.吐温类 C.月桂硫酸钠 D.卖泽类 E.泊洛沙姆
A.羊毛脂 B.蜂蜡 C.硅酮 D.凡士林 E.聚乙二醇
A.乳化作用 B.油脂性基质 C.分散作用 D.促渗作用 E.保湿作用
A.肥皂 B.甘油 C.水 D.液体石蜡 E.乙醇
A.在处方前,全面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学与药物动力学特性 B.确定最佳的给药途径,并选择适当的剂型 C.选择合适的辅料或添加剂,采用适当的测试手段,考察制剂的各项质量指标 D.进行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制剂的处方和工艺 E.对处方和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优化或完善
A.凡例中 B.正文中 C.附录中 D.前言中 E.具体品种的标准中
A.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B.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C.新原料药的研究与开发 D.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E.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A.喷射的粒子越小,吸收越好 B.药物在肺泡中的溶解度越大,吸收越好 C.抛射剂的蒸气压越大,吸收越好 D.药物的脂溶性越小,吸收越好 E.喷射的粒子越大,吸收越好
A.水解反应 B.聚合反应 C.氧化反应 D.变旋反应 E.差向异构
A.pH B.离子强度 C.赋形剂或附加剂 D.光线 E.溶剂
A.明胶 B.羧甲基纤维素 C.乙基纤维素 D.聚维酮 E.聚乳酸
A.分子态>无定形>微晶态 B.无定形>微晶态>分子态 C.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 D.微晶态>分子态>无定形 E.微晶态>无定形>分子态
A.抗生素 B.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 C.药效剧烈的药物 D.吸收很差的药物 E.氯化钾
A.羟丙甲纤维素 B.卡波姆 C.聚乙烯 D.蜡类 E.乙基纤维素
A.增加塑性 B.促进药物的吸收 C.起分散作用 D.起致孔剂的作用 E.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A.DNA-柔红霉素结合物 B.药物-抗体结合物 C.氨苄西林毫微粒 D.抗体-药物载体复合物 E.磁性微球
A.靶向制剂又叫自然靶向制剂 B.靶向制剂是指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至肝、脾等器官的剂型 C.靶向制剂是将微粒表面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向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 D.靶向制剂是通过载体使药物浓集于病变部位的给药系统 E.靶向制剂是利用某种物理或化学的力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制剂
A.溶解法和稀释法 B.稀释法和浸渍法 C.浸渍法和渗漉法 D.渗漉法和煎煮法 E.煎煮法和溶解法
A.1~3 B.3~8 C.8~16 D.7~9 E.13~16
A.降低 B.显著降低 C.升高 D.不变 E.不规则变化
A.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B.吐温80>吐温60>吐温40>吐温20 C.吐温80>吐温40>吐温60>吐温20 D.吐温40>吐温20>吐温60>吐温80 E.吐温40>吐温80>吐温60>吐温20
A.有起昙现象 B.有起浊现象 C.有Krafft点 D.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E.是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A.乳化作用 B.助溶作用 C.增溶作用 D.潜溶作用 E.絮凝作用
A.可作矫味剂、助悬剂,片剂包糖衣材料 B.蔗糖浓度高时渗透压大,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 C.糖浆剂为高分子溶液 D.冷溶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糖浆剂,制备的糖浆剂颜色较浅 E.热溶法制备有溶解快,滤速快,可以杀死微生物等优点
A.乳剂液滴的分散度大 B.乳剂中药物吸收快 C.乳剂的生物利用度高 D.一般W/O型乳剂专供静脉注射用 E.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分布较快,有靶向性
A.硬脂酸钠 B.硬脂酸钙 C.聚山梨酯80 D.十二烷基硫酸钠 E.阿拉伯胶
A.乳化剂的HLB值 B.乳化剂的量 C.乳化剂的HLB值和两相的量比 D.制备工艺 E.两相的量比
A.西黄蓍胶 B.卖泽 C.硬脂酸钠 D.皂土 E.氢氧化镁
A.单分子乳化膜 B.多分子乳化膜 C.固体粉末乳化膜 D.复合凝聚膜 E.液态膜
A.输液从配制到灭菌以不超过12小时为宜 B.输液灭菌时一般不需预热 C.输液灭菌时可不必排除空气 D.输液灭菌时间应确证达到灭菌温度后计算 E.输液灭菌完毕后为节省灭菌时间应立即打开灭菌器门
A.0.58℃ B.0.52℃ C.0.56℃ D.0.50℃ E.0.85℃
A.HPLC法 B.热分析法 C.透析法 D.离心法 E.容量分析法
A.自来水→滤过→电渗析→蒸馏→离子交换→注射用水 B.自来水→滤过→离子交换→电渗析→蒸馏→注射用水 C.自来水→滤过→电渗析→离子交换→蒸馏→注射用水 D.自来水→离子交换→滤过→电渗析→蒸馏→注射用水 E.自来水→蒸馏→离子交换→电渗析→注射用水
A.容器在灭菌器内的数量和排布 B.待灭菌溶液的黏度,容器填充量 C.溶剂系统 D.容器的大小、形状、热穿透系数 E.药液的颜色
A.5.8g B.6.3g C.7.2g D.7.7g E.8.5g
A.无适应证用药 B.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 C.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D.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E.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
A.相对湿度35%~55% B.相对湿度40%~60% C.相对湿度40%~65% D.相对湿度40%~55% E.相对湿度35%~60%
A.登记-取样-鉴别-检验-含量测定-出具检验报告 B.登记-取样-检查-含量测定-鉴别-出具检验报告 C.取样-登记-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出具检验报告 D.取样-登记-检查-含量测定-鉴别-出具检验报告 E.取样-检验-鉴别-含量测定-出具检验报告-登记
A.便秘,使用麻仁丸等中药治疗 B.恶心、呕吐,使用镇吐药治疗 C.恶心、呕吐,使用氟哌啶类镇静、镇吐药治疗 D.严重呼吸抑制,注射0.4mg纳洛酮20分钟内呼吸无改善,应立即换药治疗 E.呼吸抑制,进行生命支持,同时使用阿片受体拮抗药治疗
A.大剂量、长期连续应用者 B.与其他可能形成依赖的药物合用者 C.长期饮酒依赖者或有酒精中毒史者 D.其他镇静剂成瘾者 E.有过大型手术史者
A.青霉素不可用于鞘内注射 B.静点青霉素可选用葡萄糖作为溶媒 C.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 D.无论采用何种给药途径,都需要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E.大剂量全身应用青霉素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即可 D.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E.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A.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B.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C.各级卫生主管部门 D.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E.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A.收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包装贴标签、复查处方、发药 B.收方、检查处方、协定处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发药 C.收方、协定处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发药 D.收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包装贴标签、发药 E.收方、检查处方、调配处方、复查处方、发药
A.按照销售假、劣药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B.没收其销售或者使用的假药、劣药和违法所得;但是,可以免除其他行政处罚 C.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D.没收其销售或者使用的假药、劣药和违法所得;同时给予警告 E.按照销售假劣药的规定从轻处罚
A.一次常用量 B.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C.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D.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E.不得超过21日常用量
A.预防用生物制品有效期的标注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注册标准执行 B.治疗用生物制品有效期的标注自分装日期计算 C.其他药品有效期的标注自生产日期计算 D.有效期若标注到日,应当为起算日期对应年月日的当天 E.有效期若标注到月,应当为起算月份对应年月的前一个月
A.用药合理、科学、安全、经济为目的 B.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科学为目的 C.用药有效、安全、经济、合理为目的 D.用药科学、有效、合理、安全为目的 E.用药经济、合理、有效、科学为目的
A.中药饮片 B.中药材 C.血液制品 D.卫生材料 E.抗生素
A.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销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申请后,应当于3日内到场监督医疗机构销毁行为 B.医疗机构购买药品付款应当采取银行转账或现金付款方式 C.在验收中发现缺少、缺损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应当双人清点登记,报药监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加盖公章后向供货单位查询、处理 D.医师开具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当在病历中记录 E.医疗机构应不定期对涉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药学、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A.麻黄碱生产企业自用麻黄碱必须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办理购用证明 B.麻黄碱购用证明一次使用有效,购买时不可以使用复印件 C.麻黄碱购销活动中当采取银行转账或现金付款方式 D.医疗单位开具的麻黄碱单方制剂处方每次不得超过七日常用量,处方留存两年 E.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每年七月底和一月底将上半年和上一年度调进调出以及库存数量汇总后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A.一次常用量 B.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 C.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D.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 E.处方用量可以适当延长,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A.必须建立验收、检验、保管、领发、核对等制度 B.必须建立验收、保管、养护、领发、核对等制度 C.必须建立健全保管、验收、领发、核对等制度 D.必须建立检验、验收、保管、领发、核对等制度 E.必须建立双人验收、复核检验、专人保管、领发、核对等制度
A.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B.是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 C.是处理医疗诉讼的依据 D.是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 E.是处理药品不良事件的依据
A.《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 B.《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卡》 C.《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卡》 D.《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申请卡》 E.《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卡》
A.白色 B.淡绿色 C.淡蓝色 D.淡黄色 E.淡红色
A.实行大窗口发药 B.实行柜台式发药 C.实行大窗口或柜台式发药 D.实行个体化用药 E.实行单剂量配发药品
A.戒毒药品目录 B.抗肿瘤药品品种目录 C.放射性药品品种目录 D.医疗用毒性药品品种目录 E.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
A.由配方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B.由配方人员和复核人员共同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C.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士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D.由配方人员及具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E.由配方人员及具有主管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复核人员签名盖章后方可发出
A.所有不良反应 B.严重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D.严重和新的不良反应 E.迟发型不良反应
A.核发证书、进行药品注册 B.实施药品抽查检验 C.进行药品认证 D.实施药品审批检验 E.实施强制性检验
A.法定药品标准包括《中国药典》标准、局颁药品标准和地方标准 B.对疗效不确切、不良反应大或其他原因危害人民健康的药品应当撤销其批准文号或进口药品注册证 C.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D.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应当经常考察本单位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反应 E.在药品监督管理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城乡集贸市场出售的中药材、监督管理药品广告和药品商标
A.引起死亡 B.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C.导致对人伤害 D.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E.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A.舌下片 B.粉针 C.肠溶衣片 D.糖衣片 E.植入片
A.Industrialpharmacy B.Physicalpharmacy C.Pharmacokinetics D.Clinicalpharmacy E.Biopharmacy
A.溶剂法 B.交联剂固化法 C.胶束聚合法 D.注入法 E.饱和水溶液法
A.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B.葡萄糖注射液 C.山梨醇注射液 D.静脉脂肪乳注射液 E.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A.生产劣药行为 B.生产假药行为 C.从重处罚行为 D.无证经营行为 E.采购渠道不合法行为
A.由具有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B.由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C.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D.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E.由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A.应于不良反应发现之日起一个月内报告国家不良反应中心 B.首次获准进口之日满5年的,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C.首次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D.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E.首次获准进口之日5年内,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
A.应于不良反应发现之日起一个月内报告国家不良反应中心 B.首次获准进口之日满5年的,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C.首次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D.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E.首次获准进口之日5年内,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A.其包装应当明显区别或者规格项明显一标注 B.其标签应当明显区别或者规格项明显标注 C.其包装的内容、格式及颜色必须一致 D.其标签的内容、格式及颜色必须一致 E.两者的包装颜色应当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