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降低违约风险 B.根据交易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降低融资成本 C.管理利率风险 D.丰富融资渠道 E.管理汇率风险
A.17.3% B.22.1% C.14.2% D.18.1%
A.余额3250万 B.余额2250万 C.缺口2250万 D.缺口1000万
商业银行在投资决策时,根据理性投资原则,下列投资组合方案最佳的是()。
A.投资组合A B.投资组合B C.投资组合C D.投资组合D
A.不合理,因为企业会产生新的费用,导致利润率下降 B.不合理,因为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长期投资 C.合理,企业可以用利润来偿还贷款 D.合理,流动资金贷款可以给银行带来利息收入
A.流动性风险 B.可获得性 C.不可获性 D.最终收益
A.产能明显过剩 B.市场需求出现明显下降 C.出现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D.行业标杆企业因经营不善出现亏损
A.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B.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因素的贷款,属于关注类贷款 C.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属于可疑类贷款 D.对贷款以外的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也应按照五级进行分类
A.资产以固定利率为主,负债以浮动利率为主,则利率上升有助于增加收益 B.购买票面利率为3%的国债,当期资金成本为2%,则该交易不存在利率风险 C.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有助于降低利率上升可能造成的风险 D.以3个月LIBOR为参照的浮动利率债券,其债券利率风险为0
假设商业银行的一个资产组合由相互独立的两笔贷款组成(如下表所示),则该资产组合一年期的预期损失为()万元。
A.36 B.15 C.28 D.4
A.需要业务授权时,甲输入乙的密码进行授权 B.两人密码互相知悉 C.各自定期或不定期更换密码并严格保密 D.乙用甲密码为客户办理业务
A.违约概率 B.不良贷款率 C.违约频率 D.违约损失率
A.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体系,用来检验评级体系、过程和风险因素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B.商业银行必须定期进行模型的验证 C.商业银行必须定期比较每个信用等级的违约频率和违约概率 D.商业银行必须在违约的频率持续高于违约概率的情况下,下调违约频率
A.5.5% B.5% C.4.7% D.5.2%
A.普遍性、非营利性和可转化性 B.普遍性、营利性和不可转化性 C.特殊性、非营利性和可转化性 D.特殊性、营利性和不可转化性
A.公开市场业务 B.交易和销售 C.零售银行业务 D.公司金融
A.公允价值 B.历史成本 C.模型 D.预期损失
A.50%,50% B.30%,70% C.20%,80% D.40%,60%
A.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B.不良贷款率 C.客户授信集中度 D.贷款风险迁徙率
A.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股东利益 B.良好的内部控制和机构利益 C.维护股东利益 D.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公众利益
A.不动产抵押 B.企业连带责任保证 C.定金与留置 D.支票、汇票、本票、债券、存款单等质押
A.银行机构风险和合规性的分析、评价 B.财务报表检查 C.关注财务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D.会计资料规定性
A.锁定未来借款成本 B.锁定未来借款利润 C.对冲未来信用风险 D.增加货币头寸
A.钢铁业 B.汽车业 C.水泥业 D.建筑业
A.全面风险管理 B.资产风险管理 C.资产负债风险管理 D.负债风险管理
A.历史模拟法 B.基于外部评级体系的方法 C.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方法 D.VaR方法
A.保持不变 B.减小 C.无法判断 D.增加
A.风险对冲 B.风险补偿 C.风险规避 D.风险转移
A.流动性指标分析法既能进行短期分析,又能够对未来流动性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B.流动性指标分析属于动态分析 C.流动性指标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做出准确判断 D.流动性指标分析法简单实用,有助于理解当前和过去的流动性状况
A.在80价位建立日元/美元的货币期货的空头头寸 B.在75价位建立日元/美元的货币期货的空头头寸 C.在80价位建立日元/美元的货币期货的多头头寸 D.在75价位建立日元/美元的货币期货的多头头寸
A.客户历史信誉状况越好,限额越高 B.客户所有者权益越高,限额越高 C.客户信用等级越高,限额越高 D.客户资产负债率越高,限额越高
A.员工利益 B.连续营业方案 C.资本实力 D.风险管理措施
A.项目因素 B.行业因素 C.地区因素 D.宏观性因素
A.2.76% B.2.53% C.2.98% D.3.78%
A.情景分析法 B.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C.制作风险清单 D.专家调查列举法
A.高级计量法 B.内部评级法 C.内部模型法 D.基本指标法
A.30 B.300 C.50 D.250
A.25.00% B.22.22% C.36.75% D.43.27%
A.盈利能力 B.资产收益率 C.资本充足率 D.资本收益率
A.声誉风险 B.法律风险 C.战略风险 D.流动性风险
A.金融机构"重前台、轻后台"的发展模式从长期来看可能导致损失 B.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当地多家商业银行造成损失 C.未在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先落实抵押手续、后放款" D.信贷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接受各种形式的贿赂/好处协助骗贷
A.(2)>(1)>(3)>(4) B.(1)>(2)>(3)>(4) C.(2)>(1)>(4)>(3) D.(1)>(2)>(4)>(3)
A.资产负债比率对借款人违约概率的影响较大 B.通常收益波动性大的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方面比较困难 C.在预期收益相等的条件下,收益波动性较低的企业更容易出现违约 D.如果借款人过去总能及时、全额地偿还本金与利息,则更容易以较低的利率获得银行贷款
A.业务部门 B.风险管理部门 C.高级管理层 D.风险管理委员会
A.压力测试属于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B.压力测试单独使用可以发挥最大效力 C.压力测试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D.频繁进行压力测试意味着高水平的风险管理
A.预期损失是商业银行预期可能会发生的损失 B.预期损失是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 C.预期损失等于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与违约风险暴露三者的乘积 D.预期损失代表大量贷款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最高损失
A.2 B.1.5 C.1 D.2.5
A.15% B.20% C.25% D.30%
A.职责分工 B.员工培训 C.外部监管 D.内部控制
A.利率风险 B.汇率风险 C.商品价格风险 D.操作风险
A.汇率风险 B.基准风险 C.期权性风险 D.重新定价风险
A.100% B.20% C.0% D.50%
A.市场竞争状况 B.业务经营的合法合规性 C.资本充足性 D.风险状况
A.替代标准法是用前三年贷款余额的算术平均数与3.5%的乘积替代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条线的总收入 B.替代标准法是最初级的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C.替代标准法的业务条线归类原则、对应系数和监管资本计量方法与标准法存在明显差异 D.标准法与替代标准法相比,能够降低操作风险重复计量的程度
A.识别、评估新业务中包含的市场风险 B.审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C.识别、计量和监测市场风险 D.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独立的市场风险报告
A.-1 B.1.5 C.-1.5 D.1
A.增强对客户的透明度 B.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C.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D.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支持发展目标和股东价值的实现
A.此类银行不具备抵御经营环境起伏变化的能力,存在的问题可能会造成重大损失 B.此类银行基本稳健,存在一些性质不是很严重且可在正常业务经营中改正的问题 C.此类银行存在重大不遵守法律、法规的严重问题 D.此类银行经营稳健,所需监管关注较少
A.市场风险 B.声誉风险 C.战略风险 D.信用风险
A.企业是否具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 B.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 C.企业当期利润是否足够偿还贷款本息 D.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
A.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从根本上消除各类金融风险 B.风险管理战略应纳入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 C.商业银行应致力于持久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 D.良好的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A.如有足够资金可以提供担保 B.经银行同意即可提供担保 C.无资格提供担保 D.有资格提供担保
A.替代标准法 B.高级计量法 C.标准法 D.内部评级法
A.负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B.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 C.建立适用全行的操作风险基本控制标准 D.落实各项操作风险控制措施
A. B. C. D.
A.买方期权持有者的最大损失是期权费 B.买方期权的收益为标的资产市场价格与期权费的差额 C.随着执行价格的下降,买方期权的价值减少 D.随着标的资产市场价格下降,买方期权的价值增加
A.下跌0.874% B.上涨0.870% C.下跌0.870% D.上涨0.874%
A.股本收益率(ROE. B.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 C.资本充足率(CAR) D.资产收益率(ROA.
A.160 B.50 C.200 D.120
A.业务员贪污或截留手续费 B.代客理财产品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造成损失 C.委托方伪造收付款凭证骗取资金 D.客户通过代理收款进行洗钱活动
A.战略发展计划 B.企业社会责任 C.盈利能力 D.领导能力
A.8.3% B.9.5% C.10% D.9.8%
A.经济资本的分配最终表现为信用限额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 B.对于不擅长的业务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 C.对于不擅长但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可提高风险容忍度和经济资本配置 D.经济资本的分配依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确定
A.风险管理应当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B.风险管理主要是控制风险 C.风险管理主要是幕后管理 D.风险管理应当以客户为中心
A.根据有关的风险信息,做出经营或战略方面的决策并付诸实施 B.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的风险信息 C.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同经营战略方面的矛盾进行协商 D.承担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任务
A.115% B.125% C.120% D.75%
A.0.03%,0.03% B.0.02%,0.04% C.0.02%,0.03% D.0.03%,0.04%
A.管法人、管经营、管风险、提高透明度 B.管股东、管风险、管效益、提高透明度 C.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D.管股东、管经营、管内控、提高透明度
A.违约频率 B.违约损失率 C.贷款不良率 D.违约概率
A.当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也随之加强 B.当缺口为负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流动性也随之减弱 C.当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流动性也随之加强 D.当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市场利率下降,流动性也随之加强
A.银行员工窃取客户账户资金 B.被不法分子以大额假存单、假国债、假人民币等诈骗资金 C.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故障,导致大量业务信息丢失 D.网上支付系统遭受黑客攻击,造成千万名用户的账户资料被盗 E.客户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进行洗钱活动
A.存贷款基准利率连续累计上调250个基点 B.所持有主要外币相对于本币贬值20% C.水、电等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超过30% D.GDP、CPI、失业率等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幅度超过50% E.市场收益率降低50%
A.业务外包和保险一样,都能够从根本上规避操作风险 B.X银行在通过业务外包来转移操作风险 C.外包有利于银行将工作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 D.外包服务最终责任人依然是X银行 E.业务外包本身也可能存在风险
A.验证可以通过统计手段检验不同等级违约频率的准确性 B.验证可以分析内部评级模型对客户违约风险的区分能力,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 C.验证是监管当局衡量银行内部评级模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D.验证可以评估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E.验证是银行优化内部评级模型的重要手段
A.避免商业银行的资产被迫廉价出售 B.降低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所需支付的风险溢价 C.增进市场信心、向市场表明商业银行是安全的并有能力偿还贷款 D.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 E.确保银行有能力实现贷款承诺,稳固客户关系
A.资本充足率 B.大额负债依赖度 C.成本收入比 D.正常贷款迁徙率 E.不良贷款迁徙率
A.第二 B.第三 C.第四 D.第五
A.货币利率 B.交易金额 C.期限 D.交割方式 E.即期汇率
A.要求企业增加贷款使用情况及重大资产变动的报告 B.要求企业增加其董事长个人住房作为抵押品 C.要求企业先偿还500万元,剩余部分展期半年 D.将该笔贷款调整为信用贷款 E.给予企业25%的利息减免
A.在日常经营中持有足够水平的流动资金 B.保持资产与负债币种匹配 C.以核心存款作为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 D.将大量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贷款 E.将贷款集中于几个优势行业
A.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债务逾期一个月以上 B.由于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银行核销了贷款 C.银行将贷款出售并相应承担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D.债务人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无法偿还银行债务 E.信贷人员认为借款人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A.期限 B.违约损失率 C.违约频率 D.违约概率 E.违约风险暴露
A.发放的贷款 B.核心存款 C.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 D.净利润 E.客户规模
A.货币互换 B.基金代销 C.票据贴现 D.外汇交易 E.同城票据交换
A.利率上升会导致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B.支付结算系统出现问题影响银行现金收支,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C.不良率上升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 D.良好的声誉能够确保银行资金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流动性风险 E.战略决策失误在长期内会影响银行流动性,短期内没有影响
A.监控交易规模和头寸余额 B.至少逐日重新估量 C.至少逐月重新估量 D.期限过限额时,交易员有权继续按照原有交易策略管理头寸 E.设置头寸限额并进行监控
A.监管资本呈现逐渐向会计资本靠拢的趋势 B.会计资本的数量应当不小于经济资本的数量 C.会计资本的科目都可以计入监管资本 D.监管资本呈现逐渐向经济资本靠拢的趋势 E.会计资本的数量应当小于经济资本的数量
A.如果欧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上升,则该期权价值下降 B.如果欧元对美元的即期汇率下降,则该期权价值下降 C.如果欧元对美元的隐含波动率上升,则该期权价值下降 D.如果美元利率上升,则该期权价值下降 E.如果欧元利率上升,则该期权价值下降
A.治理结构 B.内部控制 C.最低资本要求 D.市场约束 E.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A.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B.资产负债比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脆弱 C.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承担着维护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 D.只有通过全面风险管理消除风险,才能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 E.必须努力确保其所承担的风险不危及公众利益与市场信心
A.通过事前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可根据每个机构的风险特点设计检查监管方案 B.明确监管的风险导向,提高银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 C.更多借鉴内部管理和审计的结果,减少低风险业务的测试量和重复劳动,减轻检查负担,节省监管资源,提高现场工作效率 D.明确了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职责,使二者分工更清晰、结合更紧密 E.把监管重心转移到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估上
A.自我评估 B.经济资本配置 C.限额管理 D.风险对冲 E.资产证券化
A.资本积累率是评价目标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越高越好 B.行业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行业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标,越高越好 C.行业产品产销率是衡量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力及其发展能力的重要指示,越高越好 D.行业盈亏系数是衡量行业风险程度的关键指标,越高越好 E.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生产技术水平及单位员工产出的重要指标,越高越好
A.非预期损失 B.灾难性损失 C.非可控性损失 D.可控性损失 E.预期损失
A.关键风险指标与操作风险状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B.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动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的变化情况 C.关键风险指标能够准确反映风险收益率 D.关键风险指标能够在现有数据、信息和技术条件下被准确量化 E.关键风险指标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和各业务部门的现实需要
A.金融产品/服务存在严重缺陷 B.国家监督政策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 C.内控缺失导致违规案件层出不穷 D.流动性恶化出现严重支付危机 E.缺乏经营特色和社会责任感
A.业务种类 B.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 C.成本 D.时间 E.资金数量
A.汇率风险 B.法律风险 C.利率风险 D.商品风险 E.股票风险
A.战略风险管理成本高,且未来收益难以确定,得不偿失 B.战略风险管理强化了商业银行对于潜在威胁的洞察力 C.良好的战略风险管理最终会使商业银行获益 D.战略风险管理是一种长期性管理 E.战略风险管理是一种短期性管理
A.有效识别信用风险 B.有效区分风险等级 C.自由调整评级结果 D.有效进行风险排序 E.准确量化风险参数
A.资本公积 B.长期次级债务 C.实收资本或普通股 D.损失准备缺口 E.盈余公积
A.区域法律法规明显调整 B.区域内客户资信状况普遍降低 C.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 D.区域经济整体下滑 E.区域的主导产业出现了衰退
A.提高银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B.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C.保护广大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的利益 D.增进市场信心 E.努力减少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稳定
A.操作风险 B.市场风险 C.信用风险 D.信誉风险 E.战略风险
A.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B.内部控制因素 C.情景分析结果 D.业务经营环境 E.外部相关损失数据
A.限额管理是管理贷款集中度的重要手段 B.经济资本配置能够有效限制高风险的信贷业务 C.贷款转让可以实现信用风险转移 D.贷款定价能够有效地实现信用风险对冲 E.资产证券化除了可以转移信用风险,还可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A.购买商业保险 B.外包非核心业务 C.设定风险限额 D.制定应急和连续营业方案 E.计提经济资本
A.强化一线实时监督检查,促进事后监管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 B.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并在系统中设置自动监控要点 C.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柜员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 D.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建立岗位操作规范和操作手册 E.解雇缺乏操作经验的柜员
A.经济资本配置 B.绩效考核 C.限额管理 D.计提准备金 E.贷款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