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氨曲南 B.头孢哌酮 C.青霉烷砜 D.头孢西丁 E.阿莫西林
A.3日 B.4日 C.5日 D.6日 E.7日
A.1/2 B.1/3 C.一倍 D.两倍 E.三倍
A.以主药命名,前面加"复方" B.药名结合品种数 C.写出每种原料药 D.音、意简缩名 E.组方相同但比例不同的制剂可增列序号
A.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 B.贵重药品、急诊药品 C.毒性药品、麻醉药品、急诊药品 D.毒性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中药饮片 E.一类精神药品、贵重药品、急诊药品
A.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B.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C.药品检验制度 D.退药制度 E.过期药品管理制度
A.先用洗涤剂清洗,再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漂洗干净 B.收集洗涤、漂洗用水的收集管与排污管的连接处用纱布包裹严实 C.洗涤剂瓶及漂洗容器应放在生物安全柜外 D.防止污物溅出及含有悬浮粒子的气体逸出 E.漂洗时纱布应经常更换
A.医疗废物袋中 B.废物袋中 C.密闭的废物袋中 D.普通垃圾袋中 E.手套放于密闭的废物袋中,防护衣回收清洗
A.在EVA袋中比在PVC袋中更稳定 B.在PVC袋中比在EVA袋中更稳定 C.在EVA袋中与在PVC袋中一样稳定 D.在PVC袋中最多放置6天 E.在EVA袋中最多放置2天
A.经4℃冷藏后,取出即可使用 B.经4℃冷藏后,不能立即使用,需要加热处理 C.经4℃冷藏后,放至室温方可使用 D.冷冻储藏后,不能立即使用,需要加热处理 E.冷冻储藏后,放至室温方可使用
A.左二分之一 B.右二分之一 C.左三分之一 D.右三分之一 E.中间
A.30%~45% B.45%~55% C.45%~60% D.45%~75% E.60%~75%
A.不超过45% B.不超过60% C.超过75% D.不低于45% E.不低于60%
A.西药和中药 B.一类毒性药品和二类毒性药品 C.管制药品和非管制药品 D.毒性原料和毒性制剂 E.弱毒性药品和强毒性药品
A.放射性药品 B.化疗药品 C.生物制剂 D.贵重药品 E.稀有药品
A.问题归类 B.查阅文献 C.明确提出的问题 D.获取附加的信息 E.回答问题
A.餐前 B.空腹 C.餐中 D.睡前 E.餐后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B.《马丁代尔大药典》 C.《新编药物学》 D.《药名词典》 E.《中国药学年鉴》
A.氯喹 B.甲巯咪唑 C.氨基苷类药物 D.噻嗪类药物 E.阿司匹林
A.头孢美唑 B.氯唑西林 C.红霉素 D.甲基多巴 E.硝普钠
A.肝脏 B.肾脏 C.心脏 D.肺脏 E.脾脏
A.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B.甲巯咪唑 C.氨基苷类药物 D.噻嗪类药物 E.氯喹
A.一般药 B.大众药 C.柜台药 D.OTC E.一般用医药品
A.指责医师不好 B.指责这种药物不好 C.只注意那些不很明显的副作用 D.不局限在很容易被发现的副作用,也注意那些不很明显的副作用 E.只注意自己感觉最明显的副作用
A.服用咽喉含片时让其在口中溶解不要咀嚼 B.服用咽喉含片,在药物溶解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吃东西或饮用任何液体 C.咽喉含片都可以用来缓解喉咙疼痛、止咳或治疗咽喉炎 D.用喉部喷雾剂给药时,应张大嘴并尽可能向口腔后部喷射药物 E.咽下喉部喷雾剂没有害处,因此都可以咽下
A.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B.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D.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E.使用方便
A.年龄大于70岁 B.长期治疗 C.两性霉素B同时使用 D.庆大霉素谷浓度低于2mg/ml E.同时使用西司他丁
A.药物效应动力学评价指标 B.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指标 C.药剂学评价指标 D.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标 E.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A.新药临床评价和药物上市后再评价 B.药物临床评价 C.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D.临床评价和实验室评价 E.临床前研究和上市后药品的实验室评价
A.提高药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B.控制药品费用增长 C.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D.为药品的市场营销提供科学的依据 E.为政府制定药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A.不同产品的经济学评价 B.不同给药途径的经济学评价 C.不同给药频率的经济学评价 D.评价临床药师对药疗方案的干预是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E.评价药物浓度监测是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节省住院时间和相关费用
A.降血脂药 B.降压药 C.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D.抗抑郁药 E.茶碱类抗哮喘药(除外长效制剂)
A.4只 B.6只 C.8只 D.10只 E.12只
A.DAS B.TDM C.Bayesian D.NONMEM E.MICHAELIS-Mentn
A.病例报告表 B.总结报告 C.研究者手册 D.试验方案 E.知情同意书
A.两种以上药物所产生的物理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变化所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 B.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体外所产生的物理学和化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些变化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 C.两种以上药物所产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在体内由这变化所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 D.药物的体外物理学变化对在体内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 E.药物的体外化学变化对在体内造成的药理作用改变
A.即第一关卡效应 B.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过门静脉到肝,大部分药物被破坏灭活 C.当有门脉吻合或肝内血管之间形成侧支循环时,降低药物原有的首过效应 D.在慢性或严重肝病时,也可使一些口服药物肝脏首过效应减少 E.在慢性或严重肝病时,血药浓度下降
A.影响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B.影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C.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 D.改变药物从肾小管重吸收 E.影响药物吸收
A.卡马西平 B.氢氯噻嗪 C.赖诺普利 D.普鲁卡因胺 E.维拉帕米
A.肾损伤 B.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C.粒细胞减少 D.肝损伤 E.胃肠道反应
A.血清钾离子浓度增高 B.血清钠离子浓度增高 C.血清钙离子增高 D.血浆清蛋白增高 E.血浆蛋白低下
A.变态反应 B.智力发育迟缓 C.特异质反应 D.后遗效应 E.耳聋、失明、智力低下,甚至死胎
A.米非司酮 B.麦角胺、麦角新碱 C.地诺前列酮 D.硫前列酮 E.地诺前列素
A.口服给药 B.直肠给药 C.静脉给药 D.皮下注射 E.肌内注射
A.不能滥用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及丙种球蛋白 B.严格掌握剂量,注意用药间隔,必要时监测血药浓度 C.选择适当给药途径,为防止婴儿哭闹,静脉滴注速度要快 D.对能吃奶的孩子尽量采用口服给药 E.较大的婴幼儿,循环较好的可以肌内注射
A.60% B.65% C.70% D.75% E.80%
A.1/5~1/4 B.1/4~1/3 C.1/3~2/5 D.2/5~1/2 E.1/2~3/5
A.1/18~1/14 B.1/14~1/7 C.1/7~1/5 D.1/5~1/4 E.1/4~1/3
A.对药物毒性无影响 B.降低药物毒性 C.降低药物作用 D.增加药物毒性 E.降低药物毒性
A.性早熟 B.骨质生长 C.牙齿黄染 D.佝偻病 E.身体增高
A.地高辛的分布容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B.老年人肝功能逐年下降 C.老年人肾功能无明显改变 D.老年人脂肪量减少,水增加 E.老年人胃酸增加,胃排空时间延迟
A.<15% B.<25% C.<35% D.<45% E.<50%
A."梅花K"黄柏胶囊 B.维拉帕米 C.利福平 D.特非那定 E.红霉素
A.生物利用度降低 B.血中游离药物减少 C.肝内清除率下降 D.血浆半衰期缩短 E.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
A.头孢噻肟 B.氨苄西林 C.美洛培南 D.阿米卡星 E.阿奇霉素
A.听神经和肾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B.肝功能损害 C.骨髓抑制 D.胃肠道不良反应 E.中枢神经不良反应
A.纳洛酮 B.卡马西平 C.氟马西尼 D.氟乙酰胺 E.甘氟
A.谷胱甘肽 B.烯丙吗啡 C.亚硝酸钠 D.双解磷 E.双复磷
A.先用大量水洗,然后用30%~50%乙醇擦洗,再用饱和硫酸钠溶液湿敷 B.用1%~5%氧化钠溶液冲洗 C.先用2%醋酸冲洗,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用5%~10%硼酸软膏外涂 D.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继用清水冲洗,再涂氧化镁甘油 E.用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冲洗
A.100例 B.300例 C.500例 D.700例 E.1000例
A.氰化物 B.汽油 C.硫化氢 D.棉酚 E.砒霜
A.一氧化碳 B.氰化物 C.有机磷杀虫药 D.四氯化碳 E.硫酸
A.法莫替丁+多潘立酮+甲硝唑 B.硫糖铝+贝那替嗪+雷尼替丁 C.甲硝唑+奥美拉唑+阿莫西林 D.雷尼替丁+呋喃唑酮 E.奥美拉唑+多潘立酮
A.停用泼尼松 B.加用多潘立酮 C.加用雷尼替丁 D.改用环磷酰胺 E.改用对乙酰氨基酚
A.肺炎球菌 B.系统真菌 C.革兰阳性杆菌 D.革兰阴性杆菌 E.病毒
A.红霉素 B.青霉素 C.甲硝唑 D.庆大霉素 E.环丙沙星
A.两性霉素 B.氟康唑 C.伊曲康唑 D.卡泊芬净 E.阿尼芬净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多黏菌素B D.异烟肼 E.氯霉素
A.喹碘方 B.巴龙霉素 C.大蒜素 D.甲硝唑 E.乙酰胂胺
A.碘苷 B.金刚烷胺 C.阿昔洛韦 D.阿糖腺苷 E.氟胞嘧啶
A.慢性消耗性腹泻 B.脑肿瘤引起的头痛 C.烧伤疼痛 D.骨折引起的头痛 E.心源性哮喘
A.胃肠绞痛 B.心动过缓 C.青光眼 D.中毒性休克 E.虹膜睫状体炎
A.乙琥胺 B.卡马西平 C.丙戊酸钠 D.苯妥英钠 E.氯硝西泮
A.地西泮 B.苯巴比妥 C.劳拉西泮 D.水合氯醛 E.异戊巴比妥
A.肝脏损害 B.血压下降 C.心律失常 D.肾功能下降 E.中枢神经症状
A.哌替啶 B.吗啡 C.氯丙嗪 D.氯噻平 E.利血平
A.咖啡因 B.匹莫林 C.甲氯芬酯 D.尼可刹米 E.贝美格
A.抗风湿 B.镇痛 C.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D.抗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形成 E.高剂量抑制PGI合成,促进血栓形成
A.静脉滴注 B.皮下注射 C.肌内注射 D.口服溶液 E.静脉注射
A.普鲁卡因胺 B.利多卡因 C.苯妥英钠 D.普萘洛尔 E.胺碘酮
A.直接扩张小动脉 B.抑制肾脏肾素分泌 C.抑制中枢交感活性 D.减少心排出量和心率 E.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
A.依那普利 B.可乐定 C.哌唑嗪 D.硝苯地平 E.普萘洛尔
A.硝苯地平 B.普萘洛尔 C.氢氯噻嗪 D.呋塞米 E.利血平
A.氢氯噻嗪 B.卡托普利 C.普萘洛尔 D.硝苯地平 E.氯沙坦
A.烟酸 B.考来替泊 C.氯贝丁酯 D.美伐他汀 E.洛伐他汀
A.《新编药物学》 B.《中国药典》(2005版) C.《药物研究》 D.《药名检索词典》 E.《中国药学文摘》
A.吸收速率常数 B.生物利用度 C.表观分布容积 D.生物半衰期 E.血浆蛋白结合率
A.氯法齐明 B.伊曲康唑 C.洛美沙星 D.新霉素 E.头孢唑林
A.>20μg/ml B.>12μg/ml C.50~80μg/ml D.>100μg/ml E.>150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