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口含片经口腔黏膜吸收后,经肝代谢药物降低 B.药物服用后经过的第一个关卡 C.药物口服吸收后经肝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D.药物口服后胃酸破坏,使吸收入血的药量减少 E.药物首次服用时被机体破坏
A.2010年1月1日 B.2010年5月1日 C.2010年10月1日 D.2005年7月1日 E.2010年12月1日
A.%ml/ml B.%g/g C.%g/ml D.%ml/g E.mol/L
A.沉降速率与分散介质密度成正比 B.沉降速率与微粒半径成正比 C.沉降速率与微粒粒径平方成正比 D.沉降速率与分散介质黏度成正比 E.沉降速率与存放时间成正比
A.调节pH B.避光 C.采用空气洁净技术 D.添加抗氧剂 E.制成固体制剂
A.耐高温陶瓷制品 B.耐高温玻璃制品 C.滑石粉 D.橡胶 E.金属制品
A.苯甲酸钠 B.硫代硫酸钠 C.依地酸二钠 D.碳酸钠 E.氯化钠
A.多肽 B.氨基酸 C.生长素 D.脂多糖 E.磷脂
A.需研碎分散成细粉后直接服用 B.崩解迅速,分散良好 C.能够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D.可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一般在20℃左右的水中于3min内崩解
A.从溶剂中带入 B.从原料中带入 C.从容器、管道中带入 D.制备过程中污染 E.从输液器带入
A.用于外伤和手术的滴眼剂应无菌 B.一般滴眼剂可多剂量包装,一般<20ml C.塑料滴眼瓶洗净后应光照灭菌 D.玻璃滴眼瓶先用自来水洗净,再用蒸馏水洗净,备用 E.滴眼剂在制备中均需加入抑菌剂
A.奏效快 B.剂量可随意增减 C.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D.制法简单 E.运输携带方便
A.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应在15min内全部溶化 B.所含药物应是脂溶性的 C.药物在舌下发挥局部作用 D.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就在5min内全部崩解 E.可以含有大量刺激唾液分泌的药物
A.主药含量 B.外观 C.溶出度 D.硬度 E.装量差异
A.溶液剂 B.滴丸剂 C.散剂 D.片剂 E.膜剂
A.软膏剂应均匀、细腻,涂于皮肤无刺激性 B.用于创面的软膏剂均应无菌 C.软膏剂不得加任何防腐剂或抗氧剂 D.应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于涂布 E.软膏剂应无酸败、异臭、变色等现象
A.液状石蜡 B.二氧化硅 C.硬脂酸镁 D.水 E.PEG200
A.溶剂的挥发、成分的解吸与溶解 B.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解吸与溶解、浸出成分的扩散与置换 C.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浸出成分的扩散与置换 D.溶剂的浸润、浸出成分的解析 E.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溶解扩散
A.助溶剂 B.调节渗透压 C.金属离子合剂 D.表面麻醉剂 E.潜溶剂
A.增溶 B.润湿 C.助溶 D.乳化 E.复溶
A.酚羟基氧化 B.酯键水解 C.芳伯氨基氧化 D.金属离子络合反应 E.内酯开环
A.硬度 B.崩解时间 C.融变时限 D.脆碎度 E.溶出度
A.吸收和分布 B.吸收、分布和排泄 C.分布和排泄 D.分布和代谢 E.吸收、代谢和排泄
A.90% B.80% C.70% D.20% E.10%
A.肝 B.脾 C.胆 D.肾 E.汗腺
A.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B.药物的化学结构不是决定药效的唯一因素 C.生物药剂学的研究为新药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评价依据 D.药效指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包括不良反应 E.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对控制药物制剂内在质量很有意义
A.抗氧化剂 B.金属离子络合剂 C.乳化剂 D.去角质剂 E.保湿剂
A.制成包合物 B.包糖衣 C.制成口崩片 D.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 E.制成分散片
A.化学原料药 B.中药饮片 C.卫生材料 D.生物制品 E.中药材
A.国家制定的 B.各省自己制定的 C.行业协会制定的 D.企业自己制定的 E.药学会制定的
A.有效性 B.安全性 C.稳定性 D.均一性 E.专属性
A.一级以上医院 B.二级以下医院 C.二级以上医院 D.三级以下医院 E.三级以上医院
A.医务部门 B.药学部门 C.检验室 D.质控办 E.临床药学部门
A.查对制度 B.领发制度 C.新药备案制度 D.差错登记制度 E.交接班制度
A.SFDA药品审评中心 B.国家药典委员会 C.国家药品检验机构 D.省级以上药品检验机构 E.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A.处方管理办法 B.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 C.药品管理法 D.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E.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A.处以行政拘留 B.处以罚款 C.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D.承担赔偿责任 E.承担行政责任
A.食品标准 B.药用要求 C.药包材标准 D.行业标准 E.可按化妆品用标准
A.未标明生产批号的 B.更改有效期的 C.擅自添加防腐剂的 D.所标明的适应证超出规定范围的 E.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未经批准的
A.组织再评价合格后使用 B.企业自己销毁 C.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企业销毁 D.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销毁 E.撤销该药品的批准文号或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A.GVP B.GLP C.GCP D.GMP E.TQM
A.使用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B.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C.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 D.变质的 E.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未经批准的
A.进出口证 B.准许证 C.检验报告书 D.通关证 E.批准文号
A.通用名称 B.注册名称 C.商品名称 D.化学名 E.结构式名
A.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C.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E.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A.标签 B.产地证明 C.检验报告 D.质量合格标志 E.运输证明
A.持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批准文件,经广告发布地的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换发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方可发布 B.持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批准文件,经广告发布地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换发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方可发布 C.发布前向发布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方可发布 D.持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查批准文件,在广告发布地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方可发布 E.在发布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办理药品广告批准文件,方可发布
A.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 B.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的物质 C.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 D.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的药品和其他物质 E.列入麻醉药品目录、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的物质
A.11种 B.27种 C.28种 D.29种 E.45种
A.砒石 B.斑蝥 C.生附子 D.毛果芸香碱 E.艾司唑仑
A.处方药品 B.国家基本药物 C.新药 D.自费药品 E.精神药品
A.查剂型、查用法、查重复用药、查配伍禁忌 B.查剂型、查药品、查剂量用法、查给药途径 C.查处方、查药的性状、查给药途径、查剂型 D.查处方、查药品、查配伍禁忌、查用药合理性 E.查给药途径、查重复给药、查用药失误、查药品价格
A.与执业医师一起开写处方权 B.可以处方修改但在修改处要签名 C.当医师开写处方有错误时,药师有重开处方权 D.对于错误处方应进行干预 E.处方医师不在时可以更正处方
A.处方内容包括前记、正文、签名三部分 B.处方中所用药品名可以为规范的中文名或规范的英文名 C.处方具有经济上、法律上、技术上、管理上等多方面的意义 D.发生药疗事故时,处方是追查责任的依据 E.药师具有处方审核权,但没有处方修改权
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C.《药品经营许可证制度》 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E.《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流通管理暂行规定》
A.1:4 B.4:1 C.2:1 D.1:2 E.1:1
A.前1个月 B.前3个月 C.前6个月 D.前9个月 E.前12个月
A.凡士林 B.甘油 C.山梨酸 D.明胶 E.异丙醇
A.两种产品在吸收的速度上没有差别 B.两种产品在吸收速度和程度上没有差别 C.两种产品峰浓度没有差别 D.两种产品在体外溶出上没有差别 E.两种产品外观一致
A.明胶囊壳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的缘故 B.囊材残存的赖氨酸残基发生氨缩醛反应而致 C.明胶囊壳对湿、氧敏感所致 D.内装药物溶出度低导致 E.胶囊锁口和印字所致
A.亲水性 B.吸湿性 C.辅料的颗粒度 D.脂溶性 E.与胶囊壳的亲和性
A.乳剂 B.混悬剂 C.酊剂 D.乳膏剂 E.凝胶剂
A.使在体内代谢为原药后起效 B.调整原药的药动学表现 C.可改变药物的理化特性 D.有可能改变给药途径 E.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A.溶出、分布、代谢 B.突释、扩散、溶蚀 C.释放、溶出、分布 D.溶解、溶蚀、水解 E.分布、溶解、吸收
A.药物吸收减少 B.修饰产物因水解而不稳定 C.血药浓度波动引起不良反应 D.药物免疫原性增强 E.诱导耐药病毒变异株的产生
A.药液过滤除菌 B.表面和空气灭菌 C.包装材料灭菌 D.口服液灭菌 E.注射液灭菌
A.非离子表面活剂HLB值介于0~20 B.HLB值越小表示此物质越具亲水性 C.一般而言,HLB值在8~18的适合O/W型乳化剂 D.HLB系统一般适用于聚氧乙烯山梨坦类表面活性剂 E.HLB值的理论计算值可能超过20
A.硬脂酸镁 B.丙烯酸树脂 C.甲基纤维素 D.聚乙二醇 E.乙基纤维素
A.卵磷脂 B.单硬脂酸丙二酯 C.黄原胶 D.聚山梨酯60 E.聚乙二醇
A.月桂氮酮 B.聚乙二醇 C.二甲基亚砜 D.薄荷醇 E.尿素
A.加快药物溶解 B.排除氧气防止氧化 C.调节渗透压 D.避免熔封时发生焦化 E.增加药物的活性
A.增溶剂 B.崩解剂 C.促渗剂 D.片剂包衣 E.稳定剂
A.中华药品标准大典 B.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C.中国药品标准手册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质量标准 E.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生产规范
A.主成分为炉甘石和氧化锌 B.清洁创面用 C.制剂为淡红色,是含有氧化铁的缘故 D.作为皮肤用的保护药及收敛剂 E.可用于皮肤炎症、亚急性皮炎
A.产率 B.包封率 C.载药量 D.分散度 E.不溶性微粒
A.聚合度 B.脂肪酸取代基 C.水溶性 D.颜色 E.HLB值
A.0.2~0.8h B.0.5~1h C.2~6h D.24~30h E.30h以上
A.0.22nm B.0.58μm C.0.22μm D.0.45μm E.0.75μm
A.18% B.30% C.36% D.64% E.95%
A.20℃/95% B.20℃/75% C.40℃/75% D.60℃/98% E.30℃/97%
A.30万级 B.10万级 C.100级 D.1000级 E.万级
A.Sol B.Pj C.Tab D.Mcc E.Syr
A.W/O型 B.O/W型 C.W/O/W型 D.混悬型 E.均质型
A.成品干燥中不易除去的 B.沸点较高的 C.尽量安全,毒性低的 D.在产品中易残留的 E.毒性尚不清楚的
A.成品中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性 B.成品的稳定性 C.成品的粒径 D.成品的载药量 E.成品的流动性
A.促进主药的吸收 B.加强主药的生物活性 C.提高主药的水溶性 D.产生抑菌效果 E.减少主药在输液器具上的吸附
A.乙醇 B.乙基纤维素 C.羧甲基纤维素钠 D.液状石蜡 E.苯甲醇
A.硅油 B.乙醇 C.氯仿 D.纯化水 E.注射用油
A.高压蒸汽灭菌法 B.用抑菌剂加热灭菌 C.滤过除菌法 D.紫外线灭菌 E.流通蒸汽灭菌
A.白色 B.绿色 C.淡绿色 D.淡红色 E.淡黄色
A.表面活性剂 B.栓剂 C.水溶性粉体 D.聚乙烯醇 E.注射用油
A.蓄积 B.第二相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 D.生物等效性 E.酶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