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化妆品 B.洗涤剂 C.涂料 D.黏合剂 E.杀虫剂
A.5~10℃ B.10~15℃ C.15~20℃ D.20~30℃ E.30~35℃
A.K+ B.NaCl C.NaCl和尿素 D.NaCl和KCl E.KCl和尿素
A.近球小管 B.髓袢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各段肾小管
A.瞳孔缩小 B.逼尿肌收缩 C.肠蠕动增强 D.心率加快 E.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A.引起触觉 B.引起牵涉痛 C.调节内脏活动 D.维持睡眠状态 E.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A.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 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作用 C.甲状腺的自身调节作用 D.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 E.大脑皮质的控制作用
A.肽键 B.氢键 C.盐键 D.疏水键 E.二硫键
A.5′-TTGCAATGCAGG-3′ B.5′-GGACGTAACGTT-3′ C.5′-AACGTTACGTTC-3′ D.5′-AACGUUACGUCC-3′ E.5′-UUCGAAUCGACC-3′
A.FAD B.FMN C.NAD+ D.CoQ E.NADP+
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体内CO2固定和羧化过程的维生素是()
A.泛酸 B.叶酸 C.维生素C D.生物素 E.焦磷酸硫胺素
A.苹果酸→草酰乙酸 B.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琥珀酰辅酶A→琥珀酸 E.延胡索酸→苹果酸
A.ATP/ADP B.FADH2 C.O2 D.Cytaa3 E.NADH+H+
A.心脏 B.肝 C.脑 D.肺 E.骨髓
A.鸟氨酸 B.谷氨酸 C.天冬氨酸 D.色氨酸 E.半胱氨酸
A.原有的两股DNA链都是模板 B.随后链是模板 C.有意义链是模板 D.反意义链是模板 E.前导链是模板
A.与CO结合后在450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 B.与N2结合后在450nm处具有最大吸收峰 C.含有血红蛋白辅基 D.基因具有多态性 E.催化氧化反应使一个氧原子加入到作用物,另一个氧原子生成水
A.毛果芸香碱 B.新斯的明 C.毒扁豆碱 D.筒箭毒碱 E.乙酰胆碱
A.氢氯噻嗪 B.硝苯地平 C.哌唑嗪 D.卡托普利 E.可乐定
A.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B.降低普肯耶纤维自律性 C.抑制心房的异位起搏点 D.减慢房室传导 E.抑制窦房结
可以同时阻滞K+、Na+、Ca2+通道的抗心律失常的药是()
A.奎尼丁 B.胺碘酮 C.维拉帕米 D.利多卡因 E.普萘洛尔
A.多饮水 B.酸化尿液 C.避免长期用药 D.与TMP合用 E.定期检查尿常规
A.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减少 B.阻断肾小球旁器β1受体,肾素分泌减少 C.扩张外周血管 D.阻断突触前膜β2受体,递质释放的正反馈调节作用减弱 E.阻断心血管中枢β受体,外周交感神经张力下降
A.水和电解质紊乱 B.耳毒性 C.胃肠道反应 D.高尿酸血症 E.减少K+外排
A.中和细菌毒素 B.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C.使淋巴细胞减少 D.抗休克 E.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
A.溶血性链球菌 B.铜绿假单胞菌 C.淋球菌 D.肺炎球菌 E.脑膜炎球菌
A.氯霉素+庆大霉素 B.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戊唑 C.庆大霉素+羧苄西林 D.链霉素+青霉素 E.克拉霉素+青霉素
A.不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B.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弱 C.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D.对胃肠平滑肌作用较弱 E.作用方式为既可激动受体亦可影响递质
A.术后止痛 B.便秘 C.心源性哮喘 D.腹泻 E.癌症止痛
A.白细胞计数 B.住院天数 C.门诊就诊人数 D.患者年龄 E.患者治疗结果评定(治愈、好转、有效、无效)
A.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E.随机抽样可以消除抽样误差
A.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均数和中位数 E.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A.随n增加而增大 B.随n增加而减小 C.不改变 D.趋近于某个固定值 E.不能确定,因为标准差是由变量值之间变异大小决定的
A.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相同 B.标准差的单位与原始数据的单位相同 C.标准差没有度量衡单位 D.同一资料的标准差一定比均数大 E.标准差就是标准误
已知t0.01,3=5.841(双侧),理论上有99%的t值落在()
A.(-∞+5.841) B.(-∞,-5.841) C.(-5.841,+∞) D.(+5.841,+∞) E.(-5.841,+5.841)
A.μ1=μ2 B.μ1≠μ2 C.两样本均数相同 D.样本均数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E.现有的样本均数差异是由于抽样原因引起的可能性很小
四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其备择假设H1应为()
A.μ1=μ2=μ3μ4 B.μ1≠μ2≠μ3≠μ4 C.至少有两个样本均数不等 D.任两个总体均数间有差别 E.各总体均数不全相等
A.明显增大犯第Ⅰ类错误的概率 B.使结论更加具体 C.明显增大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 D.使计算更加简便 E.提高检验效能
A.SS组内组间 B.MS组内组间 C.MS总=MS组内+MS组间 D.SS总>SS组内+SS组间 E.SS总=SS组内+SS组间
A.q检验 B.u检验 C.成组t检验 D.配对t检验 E.χ2分割
A.钙含量低 B.蛋白质含量低 C.膻味大,新生儿不易接受 D.脂肪不易被消化 E.维生素B2含量低
A.空白对照 B.自身对照 C.标准对照 D.实验对照 E.安慰剂对照
A.随机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对照原则 D.重复原则 E.抽样原则
A.100% B.<100% C.>100% D.不确定值 E.100
A.总体中有95%的个体值在此范围内 B.若有100个人,其中95个人在此范围内 C.100个总体阳性率,有95个分布在此范围内 D.总体率一定,每100个阳性者中有95个在此范围内 E.π一定时,随机抽取n相等的100个样本率,平均有95次推断正确
A.治疗2人治愈1人,其治愈率为50% B.构成比和率的作用是相同的 C.几个组的率可直接相加求平均率 D.内部构成比影响总率比较时要做率的标准化 E.计算相对比时分子和分母必须性质相同
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的两样本率分别为P1和P2,其合计率Pc的计算为()
A.P1+P2 B.(P1+P2)/2 C.(P1+P2)/N D. E.
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应注意()
A.资料必须呈正态分布 B.资料必须方差齐 C.拒绝H0并不意味两两有差别 D.总可以应用专用公式,与理论数T无关 E.对于两组等级资料,比较两种处理方法有无差别可以应用X2检验
χ2值的取值范围是()
A.-∞<χ2<+∞ B.-∞<χ2<0 C.0χ2<+∞ D.-1<χ2<1 E.χ2≤1
对n=300,k=5的多个样本率资料作χ2检验,其自由度为()
A.299 B.295 C.1 D.4 E.3
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n2>n1)的两组定量资料比较,用秩和检验时,则()
A.秩次范围为1,2,…,n1 B.秩次范围为1,2,…,n2 C.秩次范围为1,2,…,n1+n2 D.秩次范围为1,2,…,2-n1 E.无限个秩次1,2,…
A.正秩和与负秩和相差不会很大 B.正秩和与负秩和可能相差很大 C.正秩和的绝对值大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D.正秩和的绝对值小于负秩和的绝对值 E.差值为正的秩和与差值为负的秩和肯定相等
A.t检验 B.χ2检验 C.秩和检验 D.F检验 E.t′检验
有n对变量值(Xi,yj)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要求()
A. B. C. D. E.
A.复相关系数 B.偏相关系数 C.偏回归系数 D.回归均方 E.决定系数
A.依存关系 B.函数关系 C.相关关系 D.因果关系 E.主次关系
A.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变化速度宜选用线图 B.多组连续型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比较宜选用箱式图 C.表示某现象数量随另一现象而变动的趋势宜选用半对数线图 D.无连续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分组资料宜选用直方图 E.构成比资料宜选用条图
A.言语发展 B.动作训练 C.同伴交流 D.个性的萌芽 E.行为习惯
A.圆图 B.线图 C.直方图 D.条图 E.散点图
A.该校所有在校生 B.该校所在地的部分学生 C.该校所有视力减退的学生 D.该校所有视力减退的在校生 E.该校部分学生
A.添加的品种由一种到多种 B.辅食添加的量由少到多 C.婴儿4~6个月应及时添加辅食 D.4~6个月可添加米汤、蛋黄 E.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随时添加辅食
A.新生儿出生情况 B.预防接种情况 C.喂养及护理指导 D.出生缺陷的早期发现 E.体重监测
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 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 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 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
A.城市居民 B.乡村农民 C.燃柴农户 D.燃煤农户 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地区的人群
A.着床前期 B.着床期 C.器官形成期 D.器官形成后期 E.胎儿期
A.捕捉烟波采样 B.烟波下方采样 C.棋盘式布点 D.四周布点 E.扇形布点
A.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B.尿氟 C.尿羟脯氨酸 D.尿酚 E.血铅
A.2种 B.4种 C.6种 D.9种 E.12种
A.6岁以后 B.16岁以后 C.26岁以后 D.36岁以后 E.46岁以后
A.肝 B.毛发、皮肤 C.肺、脾 D.肠、胃 E.肾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消化道和呼吸道 E.皮肤和消化道
A.COD B.BOD C.DO D.TOD E.TOC
A.水中能与砷形成化合物的有机物 B.水中能与氯形成化合物的有机物 C.水中能与酚形成化合物的有机物 D.水中能与氰形成化合物的有机物 E.水中能与苯形成化合物的有机物
A.清洗期、成熟期、过滤期 B.成熟期、过滤期、清洗期 C.过滤期、成熟期、清洗期 D.过滤期、清洗期、成熟期 E.成熟期、清洗期、过滤期
A.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但成本高,且受pH影响 B.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不受pH影响,但成本高 C.消毒效果不稳定,但能够消除水色,成本较低,不受pH影响 D.消毒效果稳定,但对水色效果不明显,成本高,且受pH影响 E.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成本较低,但受pH影响
A.土壤颗粒粒径 B.地面的雨雪水量 C.土壤所含化学元素 D.土壤中空气 E.土壤有机物含量
A.污染物主要在土壤深层 B.污染物集中在土壤表层 C.污染物在土壤中均匀分布在各层 D.污染物在土壤中浓度与大气中浓度无关 E.污染物在土壤中分布不受气象因素影响
A.卫生填埋 B.焚烧 C.热解 D.堆肥 E.低温氧化法
A.人为性和不完整性 B.复杂性和脆弱性 C.聚集性与稀缺性 D.分散性和复杂性 E.完整性和脆弱性
A.生命神圣论 B.生命质量论 C.生命价值论 D.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相统一的理论 E.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统一的理论
A.医务人员对服务对象的一种承诺 B.不以获得权力为前提 C.以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 D.以规章制度为保障 E.以法律规范为保障
A.医学高技术手段的大量应用 B.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医生日益专科化 C.医生工作量加大 D.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降低 E.患者过多依赖医学高技术的检测手段
A.约束 B.调整 C.疏导 D.规范 E.指导
A.平等-互补型 B.指导-合作型 C.共同参与型 D.主动-被动型 E.共同协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