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酸奶 B.消毒奶 C.淡炼乳 D.配方奶粉 E.脱脂奶粉
A.免疫水平的高低 B.潜伏期的长短 C.身体素质的强弱 D.接触传染病的密切程度 E.自然人群中的年龄构成
A.属观察性研究 B.不需设立对照组 C.不能分析因果联系 D.必须设立对照组 E.可以得到时点患病率
A.发病率 B.患病率 C.罹患率 D.死亡率 E.生存率
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随意抽样
A.注意产妇情绪的变化 B.推荐孕产妇营养膳食 C.注射乙肝疫苗 D.指导母乳喂养 E.注意卫生
A.注意抽样方法 B.减少抽样误差 C.样本越大越好 D.杜绝重复、遗漏 E.限制调查范围
A.发病率 B.患病率 C.发病密度 D.累计发病率 E.死亡率
A.不是流行病学病因调查的测量指标 B.在估计公共卫生措施的影响时比特异危险度更有用 C.在调查特定疾病的病因时比归因危险度更有用 D.无效假设值为零 E.以上都不是
A.错分偏倚 B.奈曼偏倚 C.失访偏倚 D.混杂偏倚 E.信息偏倚
A.电话访问 B.自填问卷 C.定期体检 D.利用人事、劳保、保险等档案资料 E.工作单位的出勤记录
A.适用于观察时间较长、人口变动较大的人群 B.分子为一个人群在期内新发生的病例数 C.分母为研究人群的观察人时 D.量值变化范围是从0到1 E.量值变化范围是从0到无穷大
A.乙人群实际死亡数/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 B.乙人群实际死亡数×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 C.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D.乙人群实际死亡数/甲人群预期人数 E.甲人群预期死亡数/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A.病例组选择怀疑患某种疾病的人,对照组选择未患该种疾病的人 B.病例组为确定患某种疾病的人,对照组为怀疑患该种疾病的人 C.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确定患某种疾病 D.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是患某种疾病的人 E.病例组应是确定患某种疾病的人,对照组是不患该种疾病的人
A.Berkson偏倚 B.检出征候偏倚 C.调查偏倚 D.混杂偏倚 E.回忆偏倚
A.未知的危险因素 B.可疑的危险因素 C.未知的混杂因素 D.可疑的混杂因素 E.已知的混杂因素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的混杂因素
A.单纯随机抽样 B.机械抽样 C.分层抽样 D.整群抽样 E.多阶段抽样
A.实验流行病学 B.现况研究 C.队列研究 D.临床研究 E.专题调查
A.对某个人群的全部人员进行调查 B.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诊断试验确诊病人的过程 C.在某个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人进行检查的过程 D.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或其他方法确诊病人的过程 E.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A.妊娠16周内 B.妊娠8周内 C.妊娠12周内 D.妊娠28周内 E.妊娠37周内
A.灵敏度 B.特异度 C.一致性 D.正确指数 E.诊断准确性
A.阳性预测值愈高 B.阳性预测值愈低 C.阴性预测值愈高 D.阴性预测值愈低 E.灵敏度愈高
A.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 B.筛检试验应具备简单快速、经济、安全、可靠有效 C.筛检试验是将人群中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无病者鉴别开来 D.筛检试验的阳性者可直接确诊为病人 E.所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现阶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A.时间效应偏倚 B.无应答偏倚 C.志愿者偏倚 D.现患病例一新发病例偏倚 E.排除偏倚
A.采用多种对照 B.采用客观指标 C.应用盲法 D.校正仪器 E.制定严格的资料收集方法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疾病监测 E.疾病调查
A.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性接触传播 B.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经血传播 C.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D.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 E.以上都不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A.HIV感染者 B.与新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 C.X线胸片有既往结核征象者和新近阳转者 D.来自疾病高流行区的移民 E.以上均是
A.不良劳动条件 B.生产性因素 C.职业性有害因素 D.有害的生产过程 E.有害的劳动过程
A.氧需等于氧上限 B.氧需不超过氧上限 C.氧需超过氧上限 D.氧债几乎等于氧需 E.氧债等于氧需
职业紧张引起的心理反应,不包括 ()
A.感情淡漠 B.注意力不集中 C.情绪异常 D.对工作不满意 E.过量吸烟
A.能量消耗水平高,易疲劳 B.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不易疲劳 C.能量消耗水平高,但不易疲劳 D.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但易疲劳 E.能量消耗水平高,但做功少
A.吸氧 B.人工呼吸 C.立即将患者移出现场 D.投予急救药物 E.打开现场门窗
A.FEP B.ALA C.ALAS D.ZPP E.ALAD
A.眼结膜损伤 B.咽喉炎 C.肺炎 D.肺水肿 E.脑水肿
A.脑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B.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量测定 C.呕吐物中有机磷量测定 D.全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E.全血有机磷量测定
A.苯 B.氯乙烯 C.甲苯 D.二甲苯 E.三硝基甲苯
A.远距离操作 B.彻底革新生产设备 C.以无矽物质代替使用含石英材料 D.密闭发生粉尘场所 E.全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
A.作业工人体质比较虚弱 B.接触的粉尘浓度较高 C.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高 D.接触粉尘年限较短 E.脱尘时X线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A.滑石肺 B.云母肺 C.石棉肺 D.石墨肺 E.水泥肺
A.夏季车间内气温超过30℃ B.车间内气温比室外夏季通风平均温度高2℃及以上 C.夏季车间内气温超过35℃ D.车间内热源散热量每小时每立方米大于209.2kJ(50kcal) E.未明确规定
A.砖 B.铜、铝 C.水泥 D.塑料 E.玻璃
A.潮湿 B.高温 C.寒冷 D.热辐射 E.以上都不是
A.从卫生和安全角度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 B.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接触时间 C.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安排车间布局 D.避免使用有毒物质或用低毒代替有毒原料 E.尽量做到有毒生产过程的密闭、隔离和通风
A.气温高,多云天气 B.气温高,高气湿天气 C.气温高,大风天气 D.气温高,低气湿天气 E.高气湿,多云天气
A.赖氨酸 B.苏氨酸 C.蛋氨酸 D.色氨酸 E.苯丙氨酸
A.学生日常活动 B.教师讲课 C.机动车驾驶 D.车床操作 E.电工安装
A.牛奶 B.鸡蛋 C.猪肉 D.羊肉 E.鸡肉
A.毕脱斑 B.暗适应能力 C.毛囊角化 D.角膜穿孔 E.皮肤干燥
A.酮体的生成 B.酪氨酸的代谢 C.α-酮酸的氧化脱羧 D.烟酸的合成 E.血红蛋白的合成
A.β-胡萝卜素 B.硫胺素 C.维生素D D.钙 E.钠
A.维生素B1、维生素B2 B.维生素B2、烟酸 C.胡萝卜素、维生素E D.维生素B12、维生素B6 E.维生素B1、烟酸
A.铁 B.铜 C.维生素B6 D.维生素B2 E.维生素C
A.100~200g B.200~300g C.300~500g D.400~500g E.500g以上
A.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 B.食品腐败变质的标志 C.食品曾受到人和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 D.食品受到各种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标志 E.预测食品耐储藏的期限
婴儿代乳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为()
A.<5ppb B.<5ppm C.<1ppb D.<2ppb E.不得检出
A.禁用一切有害农药 B.加强食品毒理学研究 C.限制使用品种和残留量 D.加强食品检验 E.不生产、不进口化学农药
A.只能诱发少数实验动物的肿瘤 B.只有通过消化道摄入才可诱发肿瘤 C.一次大量给药不具有致癌作用 D.不能通过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作用 E.可诱发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和器官的肿瘤
A.甜菜红 B.赤鲜红 C.萝卜红 D.越橘红 E.高粱红
A.阳光 B.糖原含量 C.微生物 D.渗透压 E.组织酶
A.肉类食品 B.海产品 C.乳类及其制品 D.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E.糕点类食品
A.二巯基丙磺酸钠 B.阿托品 C.亚甲蓝 D.肾上腺皮质激素 E.亚硝胺异戊酯
下列能使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为Fe3+的化学性污染物是()
A.亚硝胺 B.亚硝酸钠 C.多环芳烃 D.杂环胺 E.丙烯酰胺
A.HDCCP B.HNCCP C.HACCP D.HECCP E.HMCCP
A.健康行为和非健康行为 B.常态行为和非常态行为 C.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 D.基本健康行为和特殊健康行为 E.A型行为和C型行为
A.行为比较 B.行为诊断 C.行为研究 D.行为改变 E.行为分析
A.开发领导 B.动员群众参与 C.树立典型和培养骨干 D.行为矫正技术 E.应用竞争机制
A.人均GDP B.GDP C.出生率 D.死亡率 E.平均期望寿命
A.有利于科学地制定改善社会卫生措施 B.找出主要社会卫生问题、重点保护人群和重点防治对象 C.动员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 D.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E.了解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提供
A.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B.发病率、患病率 C.患病率、病死率 D.出生率、死亡率 E.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
A.健康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变态心理学 D.神经心理学 E.临床心理学
A.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B.接受现实,确立奋斗目标 C.消除心理代沟 D.性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和法制教育 E.以上都正确
A.110~119 B.90~109 C.80~89 D.70~79 E.69以下
A.患者中心疗法 B.精神分析治疗 C.行为治疗 D.认知治疗 E.暗示治疗
A.申请复议或申诉 B.申请复议或起诉 C.申诉或起诉 D.先申请复议再起诉 E.先申诉再申请复议
A.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进行 B.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进行 C.按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学专业的范围进行 D.按照患者的需要进行 E.按照医疗行业的惯例进行
A.法律、行政规章 B.行政法规和规章 C.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D.卫生国际条约 E.部门规章
A.母婴保健指导 B.孕妇、产妇保健 C.胎儿保健 D.胎儿性别鉴定 E.新生儿保健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管理、健康教育、依靠群众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划区管理、依靠科学、依靠教育 D.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片管理、健康教育、依靠群众 E.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层级管理、依靠科学、健康教育
A.给予医疗机构负责人行政处分 B.予以取缔并处10万元以上罚款 C.没收违反所得并处15万元以下罚款 D.处10万元以上的罚款 E.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