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建立计量基准、计量标准 B、制造、修理计量器具 C、进行计量检定 D、使用教学用计量器具
A、按计量检定规程进行检定 B、使用超过有效期的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C、指派取得计量检定员证的人员开展计量检定工作 D、开展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工作
A、计量基准 B、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C、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D、工作计量标准
A、食品、金银饰品 B、化妆品 C、药品 D、以上全部
A、质量、体积、长度 B、面积 C、计数 D、以上全是
A、计量标准 B、抽样设备 C、测量设备 D、检测设备
A、顾客需要 B、仪器生产厂需要 C、计量检定机构要求 D、以上全是
A、工作时 B、工作前 C、工作后 D、以上都可以
A、查找不合格 B、查找不合格的原因 C、消除不合格 D、消除不合格原因
A、测量数据 B、财产 C、人员、设备 D、环境
A、消除氧化剂 B、消除点火源 C、配备灭火器材 D、培训消防人员
A、可以提高和维护从业人员的形象和声誉 B、是以行业的生存和兴旺为目标 C、不具有强制性,但通过培训和同业人员的相互影响发挥作用 D、以上都是
A、几何量、力学检定规程,电学、磁学检定规程,化学、核辐射检定规程 B、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地方检定规程 C、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地方检定规程、企业检定规程 D、检定规程、操作规程、校准规程
A、为进行计量检定,评定计量器具计量性能,判断计量器具是否合格而制定的法定性技术文件 B、计量执法人员对计量器具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法定依据 C、从计量基准到各等级的计量标准直至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程序的技术规定 D、一种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测试所依据的方法标准
A、为某主观期望的结论篡改、捏造测量数据,测量结果以数据为依据 B、投机取巧、断章取义、隐瞒或歪曲事实真象 C、违反科学规律、给出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结论 D、以上都是
A、风险评估 B、事故规律调查 C、危害范围评估 D、损失大小评估
A、质量 B、流量 C、电量 D、容量(容积)
A、米秒 B、秒米 C、米每秒 D、每秒米
A、w/(k.m) B、w/k.m C、w/k/m
A、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B、焦[耳]除以千克开[尔文] C、焦[耳]每千克美开[尔文] D、焦[耳]每开[尔文]千克
A、测量 B、科学实验 C、计量
A、计量 B、测试 C、测量
A、直接比较测量法 B、直接测量法 C、间接测量法 D、动太测量法
A、被测量 B、影响量 C、被测对象 D、测量结果
A、测量结果 B、真值 C、约定真值 D、被测量
A、修正值 B、校准值 C、校准因子 D、修正因子
A、定量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如准确度正负百分之一 B、定性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如准确度较高 C、定量说明测量结果与已知参考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D、描述测量值之间的分散程度
A、标准偏差 B、测量值取值区间的半宽度 C、实验标准偏差 D、数学期望
A、扩展不确定度 B、总不确定度 C、标准不确定度 D、B类标准不确定度
A、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值的计量器具 B、能将输入量转化为输出量的计量器具 C、能指示被测量值的计量器具 D、结构上一般有测量机构,是一种被动式计量器具
A、血压计 B、量块 C、电阻箱 D、刚卷尺
A、提供与输入量有确定关系的输出量的器件 B、一种指示式计量器具 C、输入和输出是同种量的仪器 D、通过转换得到的指示值或等效信息的仪器
A、量程 B、示值范围 C、标称范围 D、测量范围
A、鉴别力 B、灵敏度 C、分辨力 D、死区
A、重复性 B、稳定性 C、复现性 D、示值变化
A、-0.1V B、0.1v C、0.05V D、-O.O5V
A、+2% B、-2% C、+4% D、-2.5%
A、零值误差(即零值的基值误差) B、零位误差 C、固有误差 D、测量仪器的偏移
A、测量仪器的基本误差 B、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 C、测量仪器的重复性
A、极限条件 B、参考条件 C、额定操作条件 D、正常使用条件
A、100KN材料实验机 B、100KN国家力值基准 C、100KN0.1级标准测力计 D、100KN力标准机
A、工作计量器具 B、计量基准 C、标准物质 D、计量标准
A、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 B、省级计量行政部门 C、各级计量行政部门 D、国务院有关部门
A、全国的各级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的量值都要直接溯源于计量基准 B、计量基准是一个国家量值的源头 C、计量基准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作为统一全国量值的最高依据
A、可以判定其属于最高计量标准 B、可以判定其属于次级计量标准 C、无法叛定其属于最高计量标准还是次级计量标准 D、既可以作为最高计量标准又可以作为次级计量标准
A、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B、部门最高计量标准 C、企事业最高计量标准 D、企事业次级计量标准
A、在该企业内部开展强制检定 B、在该企业内部开展非强制检定 C、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强制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