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人者易发病,原居住区的病例多集中于儿童 B.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历史 C.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 D.常受污染的水源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一次大量污染可导致爆发 E.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等措施后可控制流行
A.爆发为主 B.常呈散发 C.与个人卫生习惯无关 D.与明显的季节性 E.以上都不是
A.光化学烟雾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胎儿性水俣病 D.黑脚病事件 E.伦敦烟雾事件
A.灯泡厂 B.油漆涂料 C.汽车尾气 D.冶炼厂 E.煤炭燃烧
A.氮、磷等元素过度增加 B.氮、钾等元素过度增加 C.氮、钙等元素过度增加 D.钾、磷等元素过度增加 E.铁、磷等元素过度增加
A.毒理学指标 B.感官性状指标 C.一般化学指标 D.细菌学指标 E.放射性指标
A.通过污水灌田 B.经大气沉降 C.化肥农药的使用 D.工业废渣 E.生活垃圾
A.血吸虫卵和钩虫卵 B.大肠菌值 C.寄生虫卵沉降率 D.蚊子、苍蝇 E.甲烷菌量
A.烟 B.蒸气 C.雾 D.粉尘、烟或蒸气 E.以上都不是
A.热水 B.酒精 C.肥皂水 D.硼酸 E.碳酸氢钠
A.以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苯 B.改革生产工艺,使工人不接触或少接触苯 C.通风排毒 D.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E.以上均是
A.就业前检查 B.定期体检 C.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D.健康状况分析 E.职业病的治疗
A.脑 B.舌 C.内脏 D.瘦肉 E.肥肉
A.执行职务的卫生防疫人员 B.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 C.个体开业医生 D.A+B E.A+B+C
A.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B.卫生许可证 C.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D.药品经营许可证 E.营业许可证
A.处分 B.没收违法所得 C.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D.民事责任 E.刑事责任
A.社会环境和原生环境 B.社会环境和次生环境 C.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E.自然环境和次生环境
A.单亲家庭 B.贫困家庭 C.受社会歧视的家庭 D.吸毒、酗酒者家庭 E.精神病患者、残疾者,长期重病者家庭
A.个体正常躯体活动受限,迁移受限,自我照料能力下降 B.体力下降,迁移受限,自我照料能力下降 C.躯体活动受限,迁移受限,运动受限 D.体力下降,运动受限,迁移受限 E.个体的经济状况
A.经验的积累 B.知识的获得 C.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 D.能力的提高 E.认知的突破
A.美化医院的医疗环境 B.提高医生的医德品质 C.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D.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E.培养又红又专的卫技人才
A.年龄、环境和学习 B.遗传、经济和学习 C.年龄、环境和经济 D.遗传、经济和学习 E.遗传、年龄和经济
A.健康信念模式 B.知信行理论 C.强化理论 D.价值期望理论 E.认知理论
A.人群知识的增长和行为的改变呈正相关 B.人群知识的增长和行为的改变呈负相关 C.人群知识的增长并不总是伴随有行为的改变 D.两者无明显关系 E.知识的增长妨碍行为的改变
A.态度的变化 B.知识的提高 C.信息的增加 D.行为的变化 E.价值观的改变
A.受传者-信息-媒介-传播者-效果 B.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传者-效果 C.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D.受传者-媒介-信息-传播者-效果 E.传播者-信息-受传者-媒介-效果
A.工作内容、工作地点、负责人员、经费预算、人员培训 B.工作内容、工作地点、人员培训、经费预算、特殊要求 C.工作计划、工作地点、负责人员、人员培训、特殊要求 D.工作内容、人员培训、负责人员、经费预算、特殊要求 E.工作内容、工作地点、负责人员、经费预算、特殊要求
A.过程评价 B.效应评价 C.形成评价 D.近期效果评价 E.远期效果评价
与β2受体结合后出现的效应是()。
A.心跳加强 B.胃肠平滑肌舒张 C.瞳孔扩大 D.汗腺分泌 E.骨骼肌收缩
A.性激素 B.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C.胰高血糖素 D.盐皮质激素 E.胰岛素
A.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 B.幼年时生长素分泌过多 C.幼年时甲状腺功能减退 D.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E.胰岛素分泌不足
A.mRNA B.tRNA C.rRNA D.DNA E.蛋白质
A.夜盲症 B.软骨病 C.脚气病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坏血病
A.乙酰CoA羧化酶 B.HMG-CoA合成酶 C.HMG-CoA还原酶 D.脂肪酰CoA合成酶 E.脂肪酰CoA脱氢酶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线粒体 E.核蛋白体
A.在吞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 B.需要UDPGA参加 C.以与清蛋白结合的形式运输 D.在肠道内形成后大部分随粪便排出 E.部分胆素原以肠粘膜吸收回肝脏,然后再排入肠道
A.PCO2 B.pH C.AB D.SB E.BE
A.多巴胺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普萘洛尔 E.酚妥拉明
A.地西泮 B.硫喷妥纳 C.阿司匹林 D.氯丙嗪 E.洛贝林
A.迪森病 B.发型流脑 C.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D.接触性皮炎 E.带状疱疹
A.u检验 B.四格表X2 C.配对X2 D.行×列表X2 E.秩和检验
A.直条图 B.百分条图 C.统计地图 D.半结数线图 E.线图
A.相对危险度(RR) B.特异危险度(AR) C.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D.比值比(OR) E.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A.直接通过飞沫传播 B.直接接触传播 C.经接触疫水传播 D.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E.经污染媒介物间间接传播
A.预防接种 B.消毒杀虫 C.疾病监测 D.三级预防 E.对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的接触者的措施
A.汽车尾气 B.甲基异氰酸盐 C.131I、Ru、137Cs D.硫化氢 E.SO2和烟尘
A.粮谷类 B.根茎类 C.动物性食品 D.蔬菜水果类 E.豆类
A.挑除霉粒 B.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 C.加碱破坏毒素 D.控制含水量 E.紫外线照射法
A.沙门氏菌属食物性中毒 B.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C.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D.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E.肉毒杆菌毒素食物中毒
A.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有关精神病 B.持有婚前医学检查证明或者医学鉴定证明 C.出具婚前医学检查证明 D.申请医学技术鉴定,取得医学鉴定证明 E.提出医学意见:应当暂缓结婚
A.弗洛伊德 B.坎农 C.华生 D.马斯洛 E.贝克
A.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 B.强调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发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 C.强调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病症的产生都是自我实现受阻的结果 D.强调人的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因为个人非理性认识、评价的结果 E.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学习而习得的条件反射
A.A型行为 B.B型行为 C.C型行为 D.内向型性格 E.外向型性格
A.胰岛素 B.珠蛋白锌胰岛素 C.苯乙双胍 D.甲苯磺丁脲 E.格列本脲
A.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B.病例对照研究 C.队列研究 D.描述性研究 E.流行病学理论性研究
A.病人的基本医疗权 B.病人参与医疗的权利 C.病人的医疗自主和知情同意的权利 D.病人的拒绝治疗的权利 E.病人的保密隐私权
A.50/400=12.5% B.(30+20)/350=14.29% C.50/350=14.29% D.15/400=3.75%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A.0.06 B.0.12 C.0.18 D.0.92 E.2.57
A.环保部门 B.卫生防疫机构 C.卫生行政部门 D.环卫部门 E.工商部门
A.完全随机 B.配对设计 C.配伍组设计 D.A、B、C均可 E.A、B、C均不可
A.使尿钙、尿磷增加;血钙、血磷降低 B.使尿钙、尿磷减少;血钙、血磷升高 C.使尿钙减少,尿磷升高 D.促进溶骨作用 E.使血钙减少,血磷升高
A.术后5年生存概率为0.6123 B.第5年术后生存概率为0.6123 C.术后活满4年不到5年的生存概率为0.6123 D.术后活满过0年再活5年的生存概率为0.6123 E.术后活满过5年不到6年的生存概率为0.6123
A.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E.呈电紧张性扩布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 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
A.每分钟每侧肾生成的原尿量 B.每分钟两肾生成的滤液量 C.每分钟每侧肾脏血浆滤过容量 D.每分钟每侧肾脏生成肾量 E.每分钟两侧肾生成终尿量
A.生长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盐皮质激素 E.雄激素
A.附睾和输精管 B.睾丸 C.前列腺 D.精囊腺 E.尿道球腺
A.核苷酸 B.蛋白质 C.核糖核酸 D.脱氧核糖核酸 E.氨基酸
A.辅酶 B.激酶 C.酶原 D.同工酶 E.水解酶
A.建造组织 B.构成细胞膜 C.分解供能 D.维持血容量 E.形成核苷酸
A.磷酸化酶 B.已糖激酶 C.糖原合成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葡萄糖磷酸变位酶
A.合成软脂酸 B.生成酮体 C.合成胆固醇 D.进入三羧酸循环 E.以上都是
A.尿素 B.NH2 C.胆红素 D.尿酸 E.肌苷
A.2个 B.3个 C.4个 D.6个 E.8个
1,25-(OH)2-D3的生理作用是()。
A.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B.降低血钙,升高血磷 C.升高血钙,升高血磷 D.降低血钙,降低血磷 E.抑制骨质重建
A.阻断DA受体 B.阻断M受体 C.阻断α受体 D.阻断β受体 E.激动M受体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量 B.扩张外周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 C.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 D.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率,减少心肌氧耗量 E.阻止Ca2+内流,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A.螺内酯 B.氨苯蝶啶 C.青霉素G D.庆大霉素 E.头孢他啶
A.呋塞米 B.螺内酯 C.氨苯蝶啶 D.阿米洛利 E.50%葡萄糖溶液
A.平均数不变,方差改变 B.方差不变,平均数改变 C.方差不变,标准差改变 D.标准差不变,方差改变
A.差别来自抽样误差的概率大于0.01 B.差别来自抽样误差的概率小于0.01 C.两样本均数差别非常大 D.两总体均数差别非常大 E.两总体均数的差别非常小
A.从人为联系到统计学联系 B.从间接联系到统计学联系 C.从间接联系到因果联系 D.从统计学联系到因果联系 E.从人为联系到因果联系
A.联系的程度愈大,成为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愈大 B.屡试不爽和特异性 C.疾病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与研究中的病因分布相一致 D.研究中的病因的量与发病率的量有相关关系 E.时间上先果后因
A.确定首发病例时间 B.追踪传染源 C.隔离传染源 D.迅速查明爆发因素 E.以上都不是
A.患病率高的疾病 B.患病率低的疾病 C.早期诊断可改善预后的疾病 D.病情严惩难以治愈的疾病 E.病死率较高的疾病
A.未知的混淆因子 B.可疑的混淆因子 C.未知的暴露因子 D.可拟的暴露因子 E.已知的混淆因子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的混淆因子
A.人为给予干预措施 B.不能计算AR C.随机分组 D.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E.研究周期短,省时省力
A.安全 B.增加效力 C.减少偏性 D.减少样本量 E.防止失访
A.主动监测 B.被动监测 C.一级预防 D.二级预防 E.三级预防
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B.疾病监测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 C.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关 D.疾病监测应对某病传播的可能性予以监测 E.疾病监测用来观察疾病的发生
A.合理营养 B.积极治疗疾病 C.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D.积极锻炼身体 E.主动获取健康知识
A.流行性感冒 B.病毒性肝炎 C.麻风 D.钩体病 E.乙型脑炎
A.免疫水平的高低 B.接触程度的强弱 C.身体体质的优劣 D.潜伏期的长短 E.医生诊断水平的差异
A.上行性传播 B.医源性传播 C.Z型传播 D.经胎盘传播 E.水平传播
A.体重肥胖 B.运动过少 C.盐摄入不足 D.A型血 E.以上均对
A.数量多,生存条件与肠道病原菌相似,检测较容易 B.数量多,自下而上时间比肠道病菌短 C.数量与肠道病原菌相似,检测较难 D.大肠菌群的数量少于肠道病菌原菌,检测较难 E.数量多,对氯的抵抗力比肠道病菌原体弱
A.酚污染水体可产生异臭和异味,影响水的感官性状 B.含酚水源加氯消毒时,可产生氯酚臭 C.由于酚在体内不易蓄积,故长期饮用不会引起慢性中毒 D.高浓度的酚能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长 E.酚有促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