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E.结核病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性的产生
A.促使网织红细胞从骨髓稀出 B.促进红系干细胞增生和成熟 C.主要由肾皮质近曲小管管周细胞分泌 D.贫血时,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 E.与红系干细胞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A.作用于甲状腺细胞核内受体 B.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受体 C.抑制甲状腺中酪氨酸的碘化及耦联过程 D.抑制已合成的甲状腺素的释放 E.抑制促甲状腺素(TSH)的分泌
A.抑制血栓素A2合成 B.促进前列环素的合成 C.促进血栓素A2合成 D.抑制前列环素的合成 E.抑制凝血酶原
A.头孢拉定 B.头孢呋辛 C.头孢孟多 D.头孢唑啉 E.头孢哌酮
男性,12岁,因发热、头痛、右侧面颊肿痛2天入院。入院检查:急性病容,右侧面颊以耳垂为中心肿大。边界不清,血象白细胞总数为10.8×109/L,N65%,L35%。不容易出现下列哪种并发症 ()
A.白血病 B.脑膜炎 C.胰腺炎 D.心肌炎 E.肾炎
A.改变商品名 B.老药增加新适应症 C.改变已有药品的酸根、碱基 D.改变剂型 E.改变给药途径
A.高脂溶性,短T1/2 B.高亲和力,高内在活性 C.低亲和力,低内在活性 D.低亲和力,高内在活性 E.高亲和力,低内在活性
A.氟喹诺酮类药物 B.青霉素 C.四环素 D.卡那霉素 E.利福平
A.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 B.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每日口服总剂量 C.药物的药理作用与滴注总量 D.药物的药理作用与药物剂型中药物的含量 E.药物的药理作用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
A.5~10年 B.10年以上 C.3~5年 D.12~18月 E.6~12月
A.肠出血 B.中毒性心肌炎 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D.伤寒性肝炎 E.肠穿孔
A.复燃 B.复发 C.先后二批病原体侵入 D.青霉素治疗后反应 E.迟发型变态反应
A.病毒被排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潜在性感染
A.接种对象是6个月以下婴儿 B.采用皮内注射法 C.防止发病、制止流行 D.效果只能维持短期 E.用丙种球蛋白进行免疫
A.美沙酮 B.哌替啶 C.纳洛酮 D.曲马朵 E.喷他佐辛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利福平 D.庆大霉素 E.红霉素
A.所有药物都是通过激动或抑制相应受体并发挥作用的 B.受体与配体或激动药结合后,都能引起兴奋性效应 C.受体是通过遗传基因生成的,其分布密度是固定不变的 D.受体都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E.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是可逆的
A.异烟肼本身所致 B.异烟肼抑制PABA的合成 C.异烟肼抑制GABA的合成 D.异烟肼减少体内维生素B6含量 E.异烟肼代谢产物所致
A.革兰染色阳性 B.无鞭毛 C.各型痢疾杆菌均能产生外毒素 D.有荚膜及菌毛 E.只有某些型的痢疾杆菌能产生内毒素
A.药物的分布容积 B.药物的肾清除率 C.药物的半衰期 D.药物的受体结合量 E.药物与血浆蛋白亲和力的强弱
A.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结核 C.肺孢子虫肺炎 D.绿脓杆菌性肺炎 E.支原体肺炎
A.可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 B.可抑制缓激肽降解 C.可减轻心室扩张 D.增强醛固酮的生成 E.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A.高血钾 B.高蛋白饮食 C.便秘 D.消化道出血 E.低钠血症
A.中华按蚊 B.微小按蚊 C.大劣按蚊 D.伊蚊 E.雷氏按蚊嗜人血亚种
A.发热伴腹痛和呕吐,腹泻 B.发热伴轻咳 C.畏寒、发热、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D.发热伴鼻塞、流涕、咽喉 E.发热、腰痛伴尿急、尿频、尿痛
A.O效价1:20,H效价1:80 B.O效价1:40,H效价1:40 C.O效价1:40,H效价1:80 D.O效价1:80,H效价1:80 E.O效价1:160,H效价1:320
A.NMDA受体 B.AMPA受体 C.KA受体 D.GABA受体 E.mGluRs
A.尚不需抗病毒治疗 B.目前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C.目前应使用免疫调节剂 D.尚不需抗病毒治疗,应定期随访 E.使用长春新碱预防卡波齐肉瘤
A.胃肠道过程 B.靶器官过程 C.血液循环过程 D.细胞内过程 E.细胞外液过程
A.静脉滴注大剂量 B.开始时肌注小剂量 C.疗程2周以上 D.每日只需用药1次 E.退热后即可停药
A.苯扎贝特 B.氯苯丁酯 C.吉非贝齐 D.环丙贝特 E.非诺贝特
A.代谢和排泄都加快 B.代谢和排泄都减慢 C.代谢加快,排泄减慢 D.代谢和排泄均有时快、有时慢 E.代谢减慢,排泄加快
A.心率加快 B.搏动性头痛 C.直立性低血压 D.升高眼压 E.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A.病人--病人 B.病人--工作人员 C.人体正常菌群的移位 D.环境获得的感染 E.粪-口传播
A.GLP B.GUP C.GEP D.GRP E.GCP
A.重量减轻 B.排出量增加 C.动脉壁血管内膜增厚 D.血流量增加 E.收缩力加强
A.药品流通监督管理方法 B.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C.药品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D.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 E.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A.向心性肥胖 B.高血钙 C.低血糖 D.高血钾 E.磷的排泄减少
A.脑血管狭窄 B.脑血管栓塞 C.急性溶血 D.过敏反应 E.红细胞黏附成团
A.抑制性 B.二重性 C.身体依赖性 D.兴奋性 E.精神依赖性
A.减慢排空速率,有利于药物吸收 B.提高排空速率,不利于药物吸收 C.减慢排空速率,不利于药物吸收 D.减慢排空速律,有利于药物吸收,反之吸收减少 E.正相关性
患者男,26岁,农民,因“高热、头痛10天”入院。查体:体温38.9℃,烦躁,头面及颈胸皮肤潮红,左腹股沟有1焦痂,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眼结膜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颈软,心肺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胸部CT:心肺正常;肝功能ALT150U/L;尿常规:蛋白();血常规:血红蛋白98g/L,白细胞5.8×109/L,中性0.75,淋巴0.25。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 B.钩体病 C.流行性出血热 D.败血症 E.恙虫病
A.应减少一半剂量给药 B.应严格按年龄给药 C.应严格按体重给药 D.应根据患者的情绪给药 E.应根据个体情况具体制定给药方案
A.恙虫病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发生凝集反应 B.第4周开始效价下降 C.最早可于第4病日出现阳性 D.操作繁琐,但特异性好 E.一般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意义
A.分光光度法 B.气相色谱法 C.高效液相色谱法 D.免疫学方法 E.容量分析法
A.甲酰四氢叶酸钙 B.维生素B12 C.红细胞生成素 D.硫酸亚铁 E.叶酸
4岁患儿,于夏季高热8小时,抽搐2小时,呕吐一次来院,体温40℃,血压6/2kPa(46/18mmHg),昏睡状,面色苍白,腮腺不大,颈有抵抗感,四肢肌肉张力增加,肢冷,膝反射亢进,皮肤花纹状,心、肺、腹未见异常,外周血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0.86,淋巴细胞0.14,粪镜检WBC2-8个/HP,应首先考虑 ()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中毒性菌痢 C.脑型疟疾 D.流行性腮腺炎伴脑膜脑炎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输血疟疾 B.新发疟疾病人 C.疟原虫携带者 D.复发 E.再燃
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X类
A.硝苯地平 B.普萘洛尔 C.卡托普利 D.胺碘酮 E.利多卡因
A.药物动力学缺陷和药效动力学缺陷 B.药物动力学缺陷 C.药效动力学缺陷 D.药效学缺陷 E.生理学缺陷
A.氧哌嗪青霉素 B.羧苄青霉素 C.氨苄青霉素 D.丙氟哌酸 E.头孢哌酮
A.高热 B.缺氧 C.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 D.低钙 E.碱中毒
A.庆大霉素 B.左氧氟沙星 C.亚胺培南 D.万古霉素 E.氯霉素
A.胞饮转运 B.离子障转运 C.被动扩散 D.载体主动转运 E.载体易化扩散
A.过敏性休克 B.肾功能损害 C.永久性耳聋 D.胆汁淤积性黄疸 E.伪膜性肠炎
A.肝性脑病Ⅳ期 B.肝性脑病Ⅲ期 C.肝性脑病Ⅱ期 D.肝性脑病Ⅰ期 E.亚临床肝性脑病
A.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B.与四环素合用治疗鼠疫 C.与异烟肼合用治疗结核病 D.与氨苄西林合用预防细菌性心内膜炎 E.与白喉抗毒素合用治疗白喉
A.内毒素 B.外毒素 C.溶菌酶 D.自溶酶 E.溶血素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A.肠结核并淋巴结结核 B.恶性组织细胞病 C.淋巴瘤 D.艾滋病 E.克罗恩(Crohn)病
A.多巴胺 B.硝酸甘油 C.山莨菪碱 D.酚妥拉明 E.去甲肾上腺素
A.苯巴比妥 B.双嘧达莫 C.吲哚美辛 D.四环素 E.阿司匹林
A.感染中毒型 B.黄疸出血型 C.肺出血型 D.肾功衰竭型 E.脑膜脑炎型
A.监督 B.监察员 C.研究者 D.受试者 E.申办者
A.硫酸喹宁伯氨喹 B.磺胺甲氧吡嗪伯氨喹 C.青蒿素伯氨喹 D.乙胺嘧啶伯氨喹 E.盐酸甲氟喹伯氨喹
A.所有地方性传染病 B.以虫媒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 C.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D.以家畜,家禽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 E.凡是动物源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原性传染病
A.过高热 B.脑水肿、脑血形成 C.中枢性呼吸衰竭 D.外周性呼吸衰竭 E.循环衰竭
A.细菌性痢疾 B.霍乱 C.败血症 D.流行性出血热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