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精神依赖性严重 B.生理依赖性严重 C.精神依赖性严重,有一定生理依赖性 D.人吸食后有明显的欣快感 E.滥用可引起中毒性精神病
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伤寒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细菌性痢疾 E.疟疾
A.吲哚洛尔 B.噻吗洛尔 C.美托洛尔 D.普萘洛尔 E.阿替洛尔
A.氢氯噻嗪 B.阿米洛利 C.呋塞米 D.乙酰唑胺 E.螺内酯
A.GDP B.GSP C.GLP D.GMP E.GCP
A.保障受试者个人权益 B.保障试验的科学性 C.保障药品的有效性 D.保障试验的可靠性 E.保障申办方的权益
A.生成抗体 B.生成化合物 C.生成单体 D.生成复合物 E.生成难吸收的络合物
A.与药物作用速度有关 B.与药物作用强度无关 C.是口服吸收的量与服药量之比 D.首过消除过程对其有影响 E.与曲线下面积成正比
A.复发 B.再燃 C.重复感染 D.混合感染 E.再感染
A.他克林 B.占诺美林 C.石杉碱甲 D.加兰他敏 E.美曲膦酯
A.速发型超敏反应(Ⅰ型) B.细胞毒性超敏反应(Ⅱ型) C.免疫复合物超敏反应(Ⅲ型) D.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 E.自身免疫反应(Ⅴ型)
昼夜不同时间口服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发现,9︰00用药与21︰00用药比较,血中阿米替林浓度的tmax显著缩短,Cmax显著升高,而t1/2和AUC完全没有差别,镇静作用增强,由此可判断口服阿米替林因给药时间不同引起的药动学参数的差别是由于昼夜()
A.肝脏代谢的差异 B.消化道吸收速度的差异 C.肾脏排泄的差异 D.肝肠循环的差异 E.血浆蛋白含量的差异
A.受试药100例,对照药100例 B.受试药300例,对照药300例 C.受试药300例,对照药100例 D.受试药100例 E.受试药200例
A.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外斐反应) B.肥达氏反应 C.血培养 D.焦痂渗出作细菌涂片 E.血常规
A.受体有活化状态与失活状态两种,不能互变 B.活化状态受体与激动药有亲和力 C.失活状态受体与拮抗药有亲和力 D.激动药与拮抗药同时存在时,效应取决于各自与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比例 E.部分激动药对两种受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亲和力
A.药物依赖性 B.药物滥用 C.药物耐受性 D.精神依赖性 E.药物成瘾性
A.缩瞳,眼压升高,调节痉挛 B.扩瞳,眼压降低,调节痉挛 C.缩瞳,眼压降低,调节痉挛 D.扩瞳,眼压升高,调节麻痹 E.缩瞳,眼压升高,调节麻痹
A.支气管肺炎 B.中毒性心肌炎 C.肠穿孔 D.肠出血 E.急性胆囊炎
A.竞争性拮抗醛固酮的作用 B.长期应用引起低血钾反应 C.单用可用于治疗严重性水肿 D.治疗尿崩症 E.作用于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减少钠离子重吸收,抑制钾离子分泌
A.青霉素过敏反应,立即停用 B.为钩端螺旋体病原发症状,继续用青霉素治疗 C.为赫氏反应,立即用氢化可的松300mg静脉滴注 D.为青霉素治疗有效证据,钩端螺旋体被杀灭,继续使用 E.链霉素过敏反应,即刻停用
A.发热、腰痛、贫血、网积红细胞增多 B.皮肤搔痒、白陶土样大便、肝内外胆管扩张 C.消化道症状、黄疸、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D.少年多见,长期轻至中度黄疸 E.发热、出血、蛋白尿
A.大肠埃希菌 B.葡萄球菌 C.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肠球菌
A.四环素 B.磺胺类药物 C.甲氨蝶呤 D.呋喃妥因 E.以上都不是
地高辛t1/2为36小时,按逐日给予治疗剂量,血中药物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是()
A.10天 B.12天 C.6天 D.3天 E.9天
A.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B.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引起的 C.用药后给病人带来的不舒适的反应 D.在治疗剂量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E.停药后,残存药物引起的反应
A.20~30 B.100 C.300 D.2000 E.1000
A.12周 B.15周 C.8周 D.20周 E.18周
A.恶心、呕吐 B.腹泻 C.过敏反应 D.心功能不全 E.心绞痛发作
A.随药物剂型而变化 B.随给药次数而变化 C.随给药剂量而变化 D.随血浆浓度而变化 E.固定不变
A.几乎填充了CNS内神经元件的空隙 B.神经胶质细胞参与CNS的生理功能调节 C.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无相关性 D.已经成为研制神经保护药的重要靶标 E.参与神经修补过程
A.2003年1月1日 B.2003年12月1日 C.2003年9月1日 D.1998年9月1日 E.1998年12月1日
A.个别机体对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敏感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B.内毒素致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C.肠粘膜病变重,出现脓血便 D.内毒素引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E.脑微循环障碍,引起脑水肿
A.1/10~1/20 B.1/20~1/40 C.1/40~1/60 D.1/5~1/10 E.1/60~1/80
A.阻断心脏M受体 B.激动神经节NN受体 C.阻断心脏β1受体 D.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受体 E.激动心脏β1受体
A.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合用 B.氯解磷定和毛果芸香碱合用 C.阿托品和毒扁豆碱合用 D.氯解磷定和毒扁豆碱合用 E.氯解磷定和阿托品合用
A.细胞 B.蛋白质 C.ALT D.AST E.内源性亮氨酸脑啡肽
A.脑水肿、昏迷 B.肺弥漫性出血 C.眼部虹膜睫状体炎 D.肾功能衰竭 E.肝功能衰竭
A.该病传染性的大小 B.病情严重的程度 C.按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排出方式与时间而定 D.潜伏期长短 E.病程的长短
A.汇管区炎症,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B.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出现碎屑样坏死 C.肝界板破坏,出现桥接坏死 D.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 E.肝细胞嗜酸性变,气球样变,嗜酸小体形成
A.是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B.病人及健康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C.临床类型与病原体型别无关 D.临床表现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免疫状态 E.在国内肺出血型是
A.各型痢疾杆菌均可释放内毒素 B.我国流行的菌型以福来痢疾杆菌为主 C.急性期的基本病变是肠粘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D.粪便常规发现吞噬细胞是菌痢特有的改变 E.中毒型菌痢的结肠病变很轻
A.曲霉菌 B.毛霉菌 C.念珠菌 D.新型隐球菌 E.难辨梭菌
A.甲状腺危象 B.轻、中度甲状腺功能亢进 C.甲亢的手术前准备 D.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的病变 E.粘液性水肿
A.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B.开放性试验 C.制定标准试验规程 D.受试药的二次临床观察 E.受试药在一年内进行两期的药效和安全性观察
A.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B.抗菌活性强 C.不良反应少 D.抗菌谱广 E.大多口服吸收好
A.药物是否具有亲和力 B.药物是否具有内在活性 C.药物的酸碱度 D.药物的脂溶性 E.药物的极性大小
A.要消耗能量 B.可受其他化学品的干扰 C.有化学结构特异性 D.比被动转运较快达到平衡 E.转运速度有和限制
A.母婴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注射途径传播 D.普通生活接触传播 E.性接触传播
A.烟碱 B.洛伐他汀 C.EPA D.考来烯胺 E.非诺贝特
A.格列吡嗪 B.格列齐特 C.吸入型胰岛素 D.格列本脲 E.氯磺丙脲
A.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菌药物(病情严重者除外) B.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菌药物 C.提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D.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 E.应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A.特异性抗体检查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B.特异性IgM检查可用于早期诊断 C.恢复期特异性抗体阳性或滴度升高2倍以上即有重要诊断价值 D.感染早期特异性抗体可为阴性 E.免疫功能缺损者特异性抗体可为阴性
A.HIV抗体相隔6月多次检测阴性 B.HIV病毒载量检测阴性 C.CD4T细胞在正常范围内 D.P24抗原检测阴性 E.患者无不适
A.配子体 B.红细胞内期 C.速发型子孢子 D.迟发型子孢子 E.裂殖子
A.多巴胺 B.麻黄碱 C.去甲肾上腺素 D.异丙肾上腺素 E.肾上腺素
A.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发病率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为主 B.均有寒战、高热、皮疹及休克 C.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D.真菌败血症常为院内感染的疾病 E.条件致病菌常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致病
A.短期用药 B.清洁-污染手术 C.肿瘤化疗患者 D.污染手术 E.以上均不是
A.血培养 B.骨髓液培养 C.尿培养 D.粪培养 E.引流胆汁培养
A.产生协同作用 B.提高药物的疗效 C.产生体外的相互作用 D.减少药物的某些副作用 E.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可延长疗程,从而提高药物的效果
A.主要降低血浆TC B.明显升高血浆HDL C.主要降低VLDL,轻度升高HDL D.主要降低血浆LDL-C E.明显降低TC、LDL-C,轻度升高HDL
A.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 B.肠粘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C.肠粘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 D.肠壁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E.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
A.目前尚无逆转衰老药物 B.滋补药物能有效地防止衰老 C.抗衰老药尚处在研究阶段 D.维生素类也应适量合理的服用 E.大量使用维生素同样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A.胸片 B.血培养 C.心电图 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人血清抗麻疹IgM E.咽拭真菌培养
A.体位性低血压及晕厥 B.头颈部皮肤潮红 C.发绀 D.水肿 E.头痛
A.室性早搏 B.室性心动过速 C.房性心动过速 D.房室传导阻滞 E.二联律
药物的t1/2主要取决于()
A.吸收速度 B.消除速度 C.血浆蛋白结合 D.剂量 E.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
A.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B.磺胺 C.头孢呋辛酯 D.头孢曲松 E.阿奇霉素
A.随时报告制度 B.越级报告制度 C.每月报告制度 D.逐级、定期报告制度 E.每季报告制度
A.青霉素钠 B.氯喹 C.氨苄西林 D.阿奇霉素 E.红霉素
A.黄嘌呤氧化酶 B.醛氧化酶 C.醇脱氢酶 D.P-450酶 E.假性胆碱酪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