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正中牙合时,牙合面有广泛的接触 B.正中牙合、前伸牙合和侧方牙合无早接触 C.前伸牙合时,上下前牙呈组牙接触,后牙无接触 D.侧方牙合时,上下颌牙呈组牙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 E.侧方牙合时,上下颌牙呈组牙接触,非工作侧有接触
A.对于肝炎患者污染的器械,应煮沸30分钟 B.消毒时间应自器械浸入开始计算,一般需5~20分钟 C.适用于耐热、耐温物品 D.可损伤刀刃的锋利性 E.加入2%碳酸氢钠可缩短消毒时间,并可防锈
A.1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E.30分钟
A.甲醛蒸气消毒,40%甲醛持续20分钟 B.甲醛蒸气消毒,40%甲醛持续40分钟 C.甲醛蒸气消毒,20%甲醛持续20分钟 D.甲醛蒸气消毒,20%甲醛持续30分钟 E.甲醛蒸气消毒,20%甲醛持续40分钟
A.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 B.沿颌骨长轴发展 C.下颌多见 D.牙根吸收多呈截断状 E.囊肿可向舌侧膨隆
A.正畸需要拔除 B.可能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诱因的阻生第三磨牙 C.临床无症状的完全骨阻生牙 D.阻生第三磨牙反复引起冠周炎者 E.阻生第三磨牙本身有龋坏,或引起相邻磨牙病变者
A.拔除患牙 B.龈袋烧灼 C.龈袋冲洗上药 D.切开引流 E.开髓引流
A.坏死组织 B.污染组织 C.多余组织 D.整齐的组织 E.可能坏死的组织
A.咀嚼无力 B.鼻孔出血 C.骨折区疼痛 D.张口受限和骨折区疼痛 E.患者要求治疗
A.口干 B.干燥性结膜炎 C.腮腺肿大 D.类风湿关节炎 E.睾丸炎或附件炎
A.典型的关节弹响病史,继之有间断性关节绞锁史 B.进而弹响消失,开口受限 C.开口时下颌偏向患侧 D.测被动开口度时,开口度不能增大 E.开口运动时髁突挤压变形的关节盘不能复位
A.出生后即刻 B.1~2个月 C.3~6个月 D.6~12个月 E.1~2岁
A.丁卡因 B.布比卡因 C.利多卡因 D.普鲁卡因 E.阿替卡因
A.保持乐观情绪 B.注意关节保护 C.纠正不良咀嚼习惯 D.多食质硬食物 E.避免长时间大张口
A.颞下颌关节脱位 B.颞下颌关节有骨质改变及明显的间隙改变 C.开闭口过程中有连续摩擦音 D.发现有关节弹响、绞锁及明显的运动受限 E.关节内占位性病变
A.血友病 B.高血压 C.糖尿病 D.心绞痛 E.肝炎
A.产道感染 B.脐带感染 C.母亲患化脓性乳腺炎 D.泪囊感染 E.医源性感染
A.免疫因素 B.关节内微小创伤与精神心理因素 C.两侧关节发育不对称和关节囊薄弱 D.夜磨牙和偏侧咀嚼 E.不良充填体和修复体
A.持续性隐痛 B.阵发性剧痛 C.间歇性隐痛 D.持续性剧痛 E.持续性刀割样疼痛
A.拔出注射针,重新注射 B.退出1.0cm,加大进针角度 C.退出1.0cm,减小进针角度 D.退至黏膜下,加大进针角度 E.退至黏膜下,减小进针角度
A.手术失血量 B.全身健康状况 C.手术损伤情况 D.是否伴发腭裂 E.年龄
A.面下1/3垂直距离变短 B.下颌牙弓变宽 C.下颌磨牙舌向倾斜 D.下颌前牙唇侧倾斜 E.发生于成年者,咬合错乱不明显
A.关节器质性改变 B.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C.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D.关节盘后区损伤 E.翼外肌痉挛
A.1mm B.2mm C.2.5mm D.3~4mm E.6mm以上
A.避免牙髓再度受刺激 B.保持患牙的牙位 C.避免牙合面磨损 D.保持近、远中间隙 E.为戴冠提供便利
A.1周 B.2周 C.3周 D.6个月 E.1~3个月
A.轴沟的深度为1mm,由龈端向切端逐渐变浅 B.轴沟与牙舌面的切2/3平行 C.两则轴沟微向龈方聚合 D.两侧轴沟微向切方聚合 E.轴沟位于邻面舌1/3与中1/3交界处
A.患牙所能承受的牙合力 B.患牙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C.患牙在牙列中的位置 D.患牙缺损的程度 E.对颌牙的牙合面形态
A.与牙根外形一致的圆锥体 B.从根管口到根尖逐渐缩小呈锥形 C.各部横径都不超过根径的1/3,与根部外形一致 D.与根管壁密合 E.冠桩直径是根径的1/4
A.患者的舒适度 B.患者的美观性 C.基牙牙周储备力 D.基牙的牙合力 E.牙槽嵴吸收程度
A.降低桥体牙尖斜度 B.降低桥体牙合面高度 C.采用金属与树脂材料 D.设计悬空龈面形态 E.尽量扩大锥间隙
A.屈矩反应 B.挠曲变形 C.固位力降低 D.连接强度降低 E.美观性差
A.溶解性能 B.机械性能 C.物理性能 D.化学性能 E.生物性能
A.人工牙 B.固位体 C.基牙 D.连接体 E.基托
A. B. C. D. E.
A.间隙卡 B.双臂卡环 C.三臂卡环 D.联合卡环 E.对半卡环
A.黏膜支持式义齿 B.混合支持式义齿 C.牙支持式义齿 D.前磨牙缺失的义齿 E.少数前牙缺失的义齿
A.没有亚类 B.义齿鞍基在一侧基牙远中 C.远中一侧为游离端,另一侧为非游离端 D.在基牙前份的鞍基不超过中线 E.双侧远中为游离端
A.基牙的高点线 B.基牙的支点线 C.支点线的垂线 D.义齿的回转线 E.导线
A.下颌隆突 B.颧突 C.舌侧翼缘区 D.切牙乳头 E.牙槽骨骨尖
A.1~2mm B.3~4mm C.5~6mm D.>6mm E.为下前牙舌侧龈缘至口底距离的1/2
A.使用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甩干刷毛上的水分 B.清洁甩干后将牙刷头向上放入漱口杯中 C.将牙刷清洗甩干后放入密闭的牙刷盒内 D.定期用专用清洁剂对牙刷进行消毒 E.将牙刷插入过氧化氢液浸泡数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甩干
A.缺失的牙数 B.因龋丧失的牙数 C.因牙周病丧失的牙数 D.因病拔除的牙数 E.除外生理脱落所丧失的牙数
A.牙龈炎症状况 B.牙龈萎缩状况 C.牙周的部分健康状况 D.牙槽骨吸收状况 E.牙周附着丧失状况
A.1~2岁 B.3~4岁 C.5~6岁 D.7~8岁 E.9~10岁
A.已做充填的牙数 B.需要做充填的牙数 C.因龋已做充填的牙数 D.因非龋疾患已做充填的牙数 E.因龋坏而需要做充填的牙数
A.形成氟磷灰石,增强牙釉质的抗酸性 B.提高牙釉质的再矿化 C.增强牙体组织免疫力 D.抑制细菌的产酸力 E.抑制致龋菌的生长
A.作为显示牙面不洁程度的手段 B.作为检查牙面龋坏范围的手段 C.作为评价刷牙效果的手段 D.作为确定残留菌斑的手段 E.作为提高口腔清洁技术的手段
A.地区分布 B.时间分布 C.城乡分布 D.年龄分布 E.微生物种群分布
A.提高口腔医疗服务质量,预防病残,恢复口腔功能 B.做好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传播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C.进行自我口腔保健指导 D.发展口腔疾病预防技术 E.预测口腔保健的需要
A.69人 B.92人 C.115人 D.138人 E.161人
A.去除牙颈部的牙垢与菌斑 B.去除龈沟内的牙垢与菌斑 C.去除牙合面的食物残渣 D.去除牙邻面的牙垢与菌斑 E.按摩牙龈,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
A.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垂直 B.X线与胶片垂直 C.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及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 D.X线与被检查牙齿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平行 E.X线与咬合平面平行
A.嵌体 B.全冠 C.根内固位体 D.部分冠 E.桩核冠
A.卡环 B.基牙 C.桥体 D.大连接体 E.基托
A.去尽病变腐质 B.轴面最大周径线降至龈缘 C.提供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 D.适当磨改异常的对牙合牙 E.预防性扩展
A.越厚越好,固位力强 B.越薄越好,舒适 C.半圆形略越过唇颊沟 D.圆形伸展到唇颊沟 E.圆形离开唇颊沟
A.酸的发明 B.釉质结构、牙本质结构的了解 C.酸蚀技术的应用 D.粘结树脂的发明 E.酸蚀技术和粘结树脂的发展与完善
A.一级预防的促进健康 B.二级预防的早期诊断治疗 C.二级预防的特殊性预防措施 D.三级预防的防止功能障碍 E.三级预防的康复
A.横断面研究 B.历史常规资料分析 C.群组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实验研究
A.掌握口腔健康基线资料 B.将来评估预防项目时可以对比 C.了解人群口腔患病状况 D.设计预防项目的需要 E.计算机统计资料的需要
A.年龄 B.文化程度 C.性别 D.城乡 E.民族
A.DMFT B.dmfs C.CPI D.Dean指数 E.DMFS
A.不超过2% B.不超过4% C.不超过8% D.不超过10% E.不超过12%
A.0.1~0.4mg/d B.0.5~1.5mg/d C.1.6~2.6mg/d D.2.7~3.7mg/d E.3.8~4.8mg/d
A.控制菌斑 B.控制糖的摄入 C.氟化物的应用 D.增强机体免疫力 E.增强牙的抗龋能力
A.水果氟高 B.蔬菜氟高 C.空气氟高 D.煤油污染 E.垃圾污染
A.空气 B.饮水 C.植物性食物 D.动物性食物 E.氟化物的局部应用
A.口镜和敷料镊 B.口镜和一手的拇指 C.敷料镊和一手的示指 D.一手的拇指和示指 E.分别用双手的拇指和示指
A.1.7~2.5cm B.2.7~3.5cm C.3.7~4.5cm D.4.7~5.5cm E.5.7~6.5cm
A.用量要合适 B.塑料调和后,静置桌上 C.用具、手和桌面应清洁 D.修整好牙冠与基托的分界线 E.在压盒器上加压时,逐渐加大力量
A.基牙的牙周膜面积 B.基牙预备体的聚合度 C.基牙牙根的粗细 D.修复体轴面形态 E.两端基牙形态
A.活髓牙 B.牙体组织健康,完整无缺 C.牙周组织健康 D.基牙排列正常无倾斜 E.基牙不能咬合过紧
A.前牙缺失 B.多数后牙缺失 C.末端游离缺失 D.多数前后牙缺失 E.间隔缺失
A.0.5mm B.1.0mm C.2.0mm D.2.5mm E.3.0mm
A.回力卡环 B.延伸卡环 C.三臂卡环 D.圈形卡环 E.对半卡环
A.15岁少年的牙石平均检出区段数 B.15岁少年的简化牙石指数 C.15岁少年的简化软垢指数 D.15岁少年的菌斑指数 E.15岁少年的牙龈指数
A.随机误差 B.无应答偏倚 C.选择性偏倚 D.检查者之间偏性 E.检查者本身偏性
A.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方面 B.控制口腔疾病的发展方面 C.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方面 D.保持口腔卫生方面 E.口腔公共卫生方面
A.第一鳃弓 B.第二鳃弓 C.第三鳃弓 D.第四鳃弓 E.第五鳃弓
A.第2周初 B.第2周末 C.第3周初 D.第4周 E.第5周
A.单侧唇裂 B.双侧唇裂 C.正中唇裂 D.斜面裂 E.颌裂
A.口腔上皮 B.帽状期成釉器 C.钟状期成釉器 D.牙乳头 E.牙囊
A.釉质 B.牙本质 C.牙髓 D.牙骨质 E.牙槽骨
A.牙板 B.釉质 C.冠部牙本质 D.根部牙本质 E.冠部牙髓
A.釉质厚度仅有正常釉质的1/4~1/3 B.牙面无实质性缺损 C.色白,不透明 D.可见釉面横纹明显 E.外源性色素渗入沉着而呈黄色或黄褐色
A.表层 B.病损体部 C.暗层 D.透明层 E.色素沉着层
A.坏死崩解层 B.细菌侵入层 C.脱矿层 D.透明层 E.脂肪变性层
A.急性浆液性牙髓炎 B.急性化脓性牙髓炎 C.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D.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E.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A.中性粒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浆细胞 E.嗜酸性细胞
A.基底细胞极性消失 B.上皮层次紊乱 C.上皮钉突呈滴状 D.棘细胞增生 E.棘细胞角化
A.糜烂 B.溃疡 C.丘疹 D.过度角化 E.角化异常
A.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B.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C.抑制心房的异位起搏点 D.减慢房室传导 E.抑制窦房结
A.奎尼丁 B.普萘洛尔 C.胺碘酮 D.苯妥英钠 E.维拉帕米
A.中性粒细胞 B.淋巴细胞 C.血小板 D.红细胞 E.纤维蛋白原
A.阻断了组胺H2受体 B.阻断了组胺H1受体 C.阻断了组胺H1、H2受体 D.抑制了H+,K+-ATP酶 E.阻断了M胆碱受体
A.铜绿假单胞菌 B.肺炎球菌 C.肠球菌 D.沙眼衣原体 E.金黄色葡萄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