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汉密尔顿 B.亨特 C.拉马慈尼 D.希波克拉底 E.宋应星
A.对正秩和有0.5和1,对负秩和有-0.5和-1 B.对正秩和有2,对负秩和有-2 C.对正秩和有3,对负秩和有-3 D.对正秩和有1.5,对负秩和有-1.5 E.0舍弃不计
A.有一定相关关系 B.有正相关关系 C.一定有直线相关关系 D.可能有直线相关关系 E.尚不能认为有直线相关关系
A.率的标准误既总体率与样本率之差 B.率的标准误等于p/n C.率的标准误小,说明此次的抽样误差小,样本率的数值与总体率极为接近 D.率的标准误越大表明率的抽样误差越小 E.率的标准误的计算公式是:p(1-p)n
A.χ2值为两样本率比较中μ值 B.χ2值越大,越有理由拒绝H0 C.χ2值大小与样本含量无关 D.每个格子的理论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差值相等 E.χ2检验只能进行单侧检验
A.标准差逐渐增大 B.标准误逐渐增大 C.标准差趋向于0 D.标准差逐渐减小 E.标准误逐渐减小
A.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抽样方法不合适 B.由于抽样原因引起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从同一总体抽取不同样本,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别亦反映抽样误差 C.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样本均数减去总体均数就是抽样误差 D.严格遵循随机化原则进行抽样可避免抽样误差 E.为了控制抽样误差应尽可能多的扩大样本含量
A.散点图 B.半对数线图 C.线图 D.直条图 E.圆图
A.条图是用等宽直条的长短来表示连续性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 B.横轴各直条一般按统计指标由大到小排列,也可以按自然顺序排列 C.纵轴的刻度一般从零开始,也可以不从零开始 D.各直条的宽度不等 E.纵横轴比例为5:9
A.粗死亡率 B.某病死亡率 C.婴儿死亡率 D.孕产妇死亡率 E.死因顺位
A.某年新生儿总数 B.某年活产总数 C.妊娠28周以上的妇女数 D.当年怀孕的妇女数 E.妊娠28周以上出生并存活的新生儿
A.活满20.33岁的人,今后还能存活60年 B.该受试对象实际存活了60年 C.活满60岁的人,今后尚有可能平均存活20.33年 D.该受试对象实际存活了20.33年 E.活满60岁的人,今后实际还能活20.33岁
A.正态性的 B.生存时间和结局变量 C.生存时间 D.结局变量 E.乘积极限法利用概率乘法定理来计算生存率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E.为确保样本质量易于控制,样本量应以少为好
A.两个或多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B.两个或多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C.多个总体方差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D.多个样本方差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 E.不仅可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还可以考察多个样本方差是否相同
A.卡方检验 B.方差分析 C.正态性检验 D.异质性检验 E.回归分析
A.患病率 B.感染率 C.引入率 D.发病率 E.续发率
A.偏倚是指研究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符合 B.偏倚指研究的系统误差部分 C.偏倚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固定的大小 D.偏倚可以影响研究的信度 E.偏倚不是人为控制因素造成的
A.属于前瞻性研究 B.研究方向由因及果 C.评价指标是RR或OR D.随机分组 E.给予干预措施
A.应用先进、可靠的诊疗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确诊出某病的阳性者 B.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可靠、可行的诊断试验确诊病人的过程 C.应用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并与标准诊断方法比较 D.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和其他方法,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 E.应用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他方法,从经治疗的人群中查出某病的阳性者和可疑阳性者,再进行巩固治疗
A.提出病因假设 B.验证病因假设 C.描述疾病/暴露三间分布 D.随机分组 E.进行临床试验
A.病原携带者、病人、健康人 B.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 C.宿主、环境、动因 D.传染源、易感人群、传播途径 E.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A.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B.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C.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D.预防为主,分级负责 E.统一领导,预防为主
A.病因、宿主、环境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D.病人、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病原携带者、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A.细长略弯曲,无鞭毛 B.粗短且弯曲,无鞭毛 C.细长略弯曲,有鞭毛 D.细长、无弯曲、有鞭毛 E.粗短无弯曲,有鞭毛
A.疲劳感 B.氧需 C.劳动强度指数 D.劳动工时 E.能量代谢
A.劳动卫生基础工作 B.劳动卫生评价 C.作业环境管理 D.健康管理 E.作业管理
A.气温和气湿 B.气流和热辐射 C.气温和热辐射 D.气流和气温 E.气湿和热辐射
A.接触明确的致癌因素 B.潜伏期长,但发病年龄早 C.有一定好发部位 D.同一致癌物可引起不同部位肿瘤 E.潜伏期长、发病年龄以50~60岁多见
A.皮肤和消化道 B.消化道和呼吸道 C.消化道和黏膜 D.呼吸道和皮肤 E.手一口途径
A.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 B.长时间飘浮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C.较长时间呈游浮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D.能较长时间飘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E.由固体粒子形成的气溶胶
A.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B.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C.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D.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E.用人单位的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A.语频听力下降 B.低频听力下降 C.中频听力下降 D.高频听力下降 E.各种频率听力下降
A.能量消耗水平高易疲劳 B.能量消耗水平不高不易疲劳 C.能量消耗水平不高却易疲劳 D.能量消耗水平高不易疲劳 E.能量消耗水平中等但易疲劳
A.脂肪 B.蛋白质 C.碳水化合物 D.维生素 E.无机盐
A.脂肪 B.葡萄糖 C.氨基酸 D.AA E.DHA
A.2:4:4 B.3:4:3 C.4:4:2 D.3:3:4 E.4:3:3
A.夜盲症 B.脚气病 C.佝偻病 D.癞皮病 E.坏血病
A.大豆 B.绿叶菜 C.大米 D.猪肝 E.鸡蛋
A.提高优质蛋白质摄入量 B.增加含钙、铁、锌丰富的食品摄入 C.增加含叶酸、维生素B2丰富的食品摄入 D.多补充含维生素A、维生素D丰富的食品 E.提高脂肪占总能量供给的比例
A.4g B.5g C.6g D.8g E.10g
A.长骨变粗及骨关节疼痛 B.皮肤瘙痒 C.易凝血 D.易激动、疲乏 E.肝脾肿大、黄疸
A.铁 B.锌 C.碘 D.烟酸 E.叶酸
A.直链淀粉 B.支链淀粉 C.果糖 D.葡萄糖 E.淀粉
A.胎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学龄前期 E.学龄期
A.婴儿痉挛症 B.苯丙酮尿症 C.生长激素缺乏症 D.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21-三体综合征
A.遗传因素 B.社会因素 C.家庭因素 D.学校因素 E.心理因素
A.出现第二次生长突增 B.内脏器官体积增大 C.淋巴系统逐渐萎缩 D.出现第二性征 E.心理发育加快
A.10~20岁 B.12~20岁 C.8~18岁 D.10~15岁 E.15~20岁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前期 C.青春期后期 D.青春期中期 E.青春期晚期
A.青春期早期 B.青春期中期 C.青春期晚期 D.青春期前期 E.青春期后期
A.生长速度减慢 B.骨骺融合后停止生长 C.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D.社会化过程加速 E.持续约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