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B.氨基糖苷类青霉素 C.头孢他啶阿米卡星 D.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 E.头孢哌酮甲硝唑
A.普罗布考 B.考来烯胺 C.烟酸 D.吉非贝齐 E.洛伐他汀
A.快速滴注20%甘露醇 B.静滴氢化可的松 C.静滴洛贝林 D.立即腰穿以明确诊断 E.可考虑气管切开
A.抑制β-内酰胺酶 B.抑制DNA回旋酶 C.抑制二氢蝶酸合酶 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E.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A.48小时 B.72小时 C.36~48小时 D.无规律 E.24小时
A.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同型免疫 B.不同型的无交叉免疫 C.新人疫区的人患病易发展为重型 D.普通人群不易感染 E.新人疫区的人易感性高
A.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B.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C.对病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D.能用于预防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E.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A.控制抽搐 B.兴奋呼吸中枢 C.解除微血管痉挛 D.解除肠道痉挛 E.抑制频繁的腹泻
A.个体差异,医生经验,环境温度 B.个体差异,陪人意见,医院需求 C.个体差异,主流用药,经济需求 D.个体差异,药物剂型,疾病状态,合并用药 E.个体差异,病人喜好,病人情绪
A.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B.易产生欣快感和成瘾性 C.对内脏平滑肌绞痛有效 D.仅有轻度镇痛作用 E.仅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
A.氢氯噻嗪螺内酯 B.呋塞米氯化钙 C.氢氯噻嗪氯化钾 D.呋塞米氢氯噻嗪 E.呋塞米氨苯蝶啶
A.伤寒菌苗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白喉类毒素 E.破伤风抗毒素
A.副作用 B.毒性作用 C.特异质反应 D.变态反应 E.后遗效应
A.突变反应 B.撤药反应 C.过敏反应 D.药敏反应 E.特异质反应
A.由于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肠蠕动减弱导致口服药物吸收减慢 B.药物分布容积减少是由于总体液量增加 C.药物蛋白结合力下降,体内游离型的药物增加 D.雌激素水平升高,经胆汁排泄的药排出减慢 E.心搏出和肾小球血流量增多,主要从尿中排出的药加快
A.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的部分 B.经首次消除后部分 C.经肝肠循环重吸收的部分 D.口服后肠道未吸收的部分 E.经肝药酶水解后的部分
A.收缩子宫平滑肌 B.抑制胎儿呼吸 C.反射性盆腔充血和失水 D.升高孕妇血压 E.致畸形作用
A.青霉素G B.阿莫西林 C.头孢曲松 D.哌拉西林 E.头孢哌酮
A.胃肠道反应 B.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C.血液系统反应 D.肝肾功能损伤 E.皮肤反应
A.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和致幻药 B.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可卡因和致幻药 C.可卡因、中枢兴奋药和致幻药 D.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和可卡因 E.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阿片类和致幻药
A.补体结合试验 B.中和试验 C.反向试验 D.显凝试验 E.特异性抗体IgM
A.凡年龄在8个月以上的易感儿均应接种 B.应于冬、春可能发病的季节的前一个月进行接种 C.遇有发热或急件传染病时不宜注射 D.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宜使用减毒活疫苗 E.接种减毒活疫苗的同时肌注丙种球蛋白可增强预防效果
A.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B.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C.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 D.变应性亚败血症 E.厌氧菌败血症
A.钙拮抗剂 B.利尿药 C.神经节阻断药 D.中枢性降压药 E.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
A.除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外,须再有≥两处淋巴结肿大 B.肿大淋巴结直径应在1cm以上且持续≥三个月 C.肿大淋巴结直径应在1cm以上且持续≥一个月 D.肿大淋巴结往往是对称性且质地较韧 E.肿大淋巴结多可自由活动,且无压痛
A.灰黄霉素 B.制霉菌素 C.两性霉素B D.酮康唑 E.咪康唑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血液传播 D.性传播 E.接触传播
A.白细胞介素-4 B.白细胞介素-10 C.白细胞介素-13 D.前列腺素E2 E.一氧化氮
A.HBV复制效率高 B.cccDNA的存在 C.HBV极易发生变异 D.目前的抗病毒药物抑制强度不够 E.HBV感染时间长
能选择性阻断α2受体的药物是()
A.可乐定 B.哌唑嗪 C.酚妥拉明 D.甲氧明 E.育亨宾
A.肝药酶诱导作用 B.竞争结合血浆蛋白 C.肝药酶抑制作用 D.阻滞排泄 E.促进尿中游离药物再回收
A.肾上腺素 B.胰岛素 C.生长激素 D.肾素 E.醛固酮
A.受精至18天左右 B.临产 C.受精后3周至12周 D.妊娠4个月至足月 E.刚刚受精
A.脂肪肝 B.慢性乙肝 C.慢性丙肝 D.乙肝肝硬化 E.自身免疫性肝炎
A.肝药酶诱导作用 B.肾排泄增加 C.机体产生依赖性 D.受体敏感性下降 E.受体逐渐饱和与递质逐渐耗损
A.作用点改变 B.作用机制改变 C.作用性质改变 D.最大效应改变 E.作用强度改变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甘露醇 D.螺内酯 E.乙酰唑胺
A.药物的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 C.给药途径 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 E.药物的首过效应
A.CYP1A2 B.NAT2 C.ADH D.ALDH E.G6PD
A.AST B.ALT C.GGT D.ALP E.PTA
A.不干扰患者对所患严重疾病的诊断 B.不含毒性或依赖成分,不致引起药物依赖 C.体内消除较快,不至于在体内长期蓄积 D.安全性高,不致引起高发生率的不良反应,不诱发耐药性或抗药性 E.药理作用慢不明显
A.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菌血症 B.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脓毒血症 C.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心力衰竭 D.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E.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并发呼吸衰竭
A.伤寒 B.乙脑 C.疟疾(间日疟) D.败血症 E.急性血吸虫病
A.碳酸氢钠 B.5%葡萄糖 C.0.9%氯化钠 D.林格氏液 E.以上所有输液
A.红霉素 B.氯霉素 C.四环素 D.多烯环素 E.庆大霉素
A.流行 B.小流行 C.大流行 D.爆发流行 E.散发性发病
A.其母婴传播的概率稍高于乙型肝炎 B.目前,不洁性生活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C.成年人感染丙型肝炎很少慢性化 D.若患者无禁忌证,只要血清HCVRNA阳性,就应考虑抗HCV治疗 E.我国丙型肝炎患者以感染基因2/3型为主
A.中毒型菌痢 B.爆发型流脑(休克型)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脑型疟疾 E.钩体病脑膜脑炎型
患者男性,18岁,寒战、稽留高热6天,伴意识障碍3天入院,有蚕豆病史,查体:昏睡状态,皮肤巩膜黄染,脾大,血常规:WBC12×109/L,HB62g/L,N82%。如上述结果为阳性,该病的病原治疗应选用:()
A.喹诺酮 B.病毒唑 C.氯喹+伯氨喹 D.青蒿琥酯 E.甲硝唑
A.青霉素G B.红霉素 C.多西环素(强力霉素) D.氨苄西林 E.TMP(甲氧苄氨嘧啶)
A.第一中间宿主 B.第二中间宿主 C.终宿主 D.储存宿主 E.中间宿主
男,67岁,因腹泻15次、呕吐6次于8月入院。有糖尿病史。大便先为烂便,后水样便。无伴发热、腹痛,无里急后重,无咳嗽咳痰,尿量比平日明显减少。体查:皮肤弹性轻度减低,眼窝稍下陷,指纹稍皱。大便常规:未见红白细胞。血常规:Hb158g/L,WBC11.4×109/L,N0.78,L0.20。在治疗1天后,出现咳血痰,气促,不能平卧,肺部大量水泡音,此时可能是:()
A.急性肺出血 B.并发细菌性肺炎 C.急性左心衰竭 D.急性肺栓塞 E.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症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Ⅴ型变态反应
A.B细胞 B.巨噬细胞 C.补体细胞 D.T细胞 E.白细胞
A.5~6月 B.9~10月 C.7~9月 D.10~12月 E.6~7月
A.2周~1个月 B.1~2个月 C.2~3个月 D.3~4个月 E.4~6个月
A.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固有层,引起固有层小血管痉挛,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溃疡 B.内毒素引起肠壁坏死 C.外毒素引起肠粘膜坏死 D.迟发型变态反应 E.痢疾杆菌所产生的溶组织酶
A.四环素 B.青霉素G C.氨苄青霉素 D.羟氨苄青霉素 E.庆大霉素
A.管理好动物传染源 B.及时发现病人,及时隔离 C.灭蚊防蚊 D.预防接种 E.灭蚊和防蚊及预防接种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霍乱 E.细菌性痢疾
A.肝脏 B.肾脏 C.心脏 D.神经系统 E.胃肠道
A.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需控制感染 B.控制感染时,以口服用药为宜 C.在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选用抗生素时,应兼顾球菌和杆菌 D.选药时,要注意考虑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出生体重 E.应加强支持治疗
A.钙拮抗药 B.利尿药 C.神经节阻断药 D.中枢性降压药 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A.急性菌痢 B.阿米巴痢疾 C.结肠癌 D.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 E.慢性菌痢,慢性迁延型
A.药物完全解离时的pH B.药物50%解离时的pH C.药物30%解离时的pH D.药物80%解离时的pH E.药物全部不解离时的pH
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除体外 B.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A.普罗布考 B.烟碱 C.塞伐他汀 D.考来替泊 E.非诺贝特
A.了解机体与药物毒性的相互作用 B.了解生物机体对药物疗效的反应规律 C.了解机体静止状态下的药物毒性 D.了解生物机体活动后的药物药效 E.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来研究和评价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A.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合体滋养细胞基膜,绒毛间质 C.绒毛间质 D.血管合体膜 E.合体滋养细胞基膜
A.眼睛 B.心血管系统 C.支气管系统 D.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 E.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