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注意力不集中 B.思维散漫 C.情感高涨 D.思维迟缓 E.情绪低落
A.氯氮平可出现粒细胞缺乏,抽搐发作,镇静,流涎,便秘,体重改变等 B.利培酮可出现剂量相关的锥外系反应,催乳素升高 C.奥氮平可出现镇静、血糖增高、体重增加、部分锥外系反应 D.喹硫平可出现镇静、体位性低血压、体重增加 E.阿立哌唑易出现QT间期延长
A.苯二氮桌类 B.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 C.抗焦虑药 D.能量合剂 E.新型抗抑郁药
A.≤7 B.≥10 C.>17 D.≥24 E.≥20
A.度冷丁 B.安定 C.甲基苯丙胺 D.麦角酸二乙酰胺 E.尼古丁
A.米帕明 B.多塞平 C.氯米帕明 D.马普替林 E.阿米替林
A.心理年龄约为6~9岁 B.词汇贫乏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C.可进行个位数加减法计算 D.不能适应普通小学就读 E.可以从事简单的非技术性工作
A.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B.心理治疗 C.抗抑郁药治疗 D.疗养、旅游 E.针灸
A.开展遗传咨询、加强婚前检查 B.限制近亲结婚、开展产前检查 C.对围产期高危儿采取早期干预 D.实行计划免疫,加强儿童保健工作 E.社会隔离对儿童精神发育无明显影响
A.精神分裂症 B.癔症 C.癫痫性精神障碍 D.偏执性精神病 E.中毒性精神病
A.积极治疗原发病 B.支持疗法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等 C.提供安静、安全的治疗环境,减少声光刺激 D.合理使用药物,停用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药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起始剂量应更低,逐渐增加剂量,当症状稳定时,应逐渐减少剂量 E.精神症状消失后继续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巩固3~5年
A.整体性和恒常性 B.整体性和理解性 C.恒常性和理解性 D.选择性和理解性 E.选择性和整体性
A.阿米替林 B.氯丙嗪 C.米帕明 D.氯米帕明 E.盐酸氟西汀
A.强迫行为 B.强迫意向 C.强迫表象 D.强迫性恐惧 E.强迫观念
A.一般从大剂量开始 B.停药过程应少于2周 C.达最佳有效治疗量后维持6~8周后逐渐停药 D.不根据临床特点选用的药物 E.合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应考虑有无哮喘史等禁忌情况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E.多重趋避冲突
A.3岁以下 B.3~6岁 C.6~9岁 D.9~12岁 E.13~14岁
A.临床症状变化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 B.病程较长,有循环发作趋势 C.病程短暂,与突发创伤性事件关系密切 D.持续警觉,回避 E.常见丰富的幻觉,尤其幻视,意识障碍波动
A.氯米帕明 B.吗氯贝胺 C.米帕明 D.多塞平 E.马普替林
A.生物医学模式 B.生物-心理医学模式 C.生物-社会医学模式 D.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A.特殊能力 B.一般能力 C.观察力 D.创造力 E.抽象概括力
A.精神症状在疾病晚期多见 B.精神症状具有特异性 C.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较多见 D.可有焦虑、抑郁、社会退缩和人格解体症状 E.可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和心境稳定剂
A.SANS B.SAPS C.PANSS D.CGI E.HAMD
A.缓慢或急性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趋势,部分可痊愈或基本痊愈 B.急性起病,病程短暂,能完全痊愈 C.急性起病,病程迁延,部分患者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 D.缓慢起病,病程迁延,肯定会慢性化和衰退,无痊愈的可能 E.急性起病,病程迁延,均能完全康复
A.系统脱敏治疗 B.镇静药物 C.抗精神病药物 D.暗示治疗 E.抗抑郁药物治疗
A.同一原因的精神疾病可以表现神经症性,也可以表现为精神病性 B.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概念不够明确 C.传统的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病性的障碍,但实际上有许多轻躁狂和抑郁患者并不表现为精神病性的症状 D.神经症与精神病之间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E.传统神经症分类中有癔症,但癔症病人可能短时间出现幻觉妄想
A.无责任能力 B.完全责任能力 C.部分责任能力 D.完全行为能力 E.无行为能力
A.精神障碍 B.物质滥用 C.负性生活事件 D.家庭危机 E.遗传、人格特征
A.头部X光片 B.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C.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CT) D.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E.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心理干预 E.以上都不是
A.是直接找出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重要方法 B.通常可通过活检的方法来研究人类脑内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改变 C.通过测定脑脊液的改变,可全面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D.动物实验结果可以代表人试验的结果 E.精神疾病的生化学研究目前已处于成熟阶段
A.8~12小时 B.12~14小时 C.24~48小时 D.48~72小时 E.8~10天
A.以诚恳、体贴、关心的态度对待病人,让病人情绪放松,消除顾虑 B.提供安静、不受干扰的交谈环境 C.请病人就座,倒茶、递烟,取得病人的好感 D.医生做适当的自我介绍,为医患关系定下一个平等的基调 E.检查前应对病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利于询问时有的放矢
A.对一个群体的分析,不能由分析群体中的个人的状况来实现 B.认为群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C.研究群体内人际关系、群体形成、群体的凝聚力、领导决策及小群体分化等 D.对一个群体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群体中的个人状况来实现 E.该理论是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而建立的
A.碳酸锂 B.卡马西平 C.托吡脂 D.拉莫三嗪 E.丙戊酸盐
A.情绪 B.思维 C.行为 D.意识状态 E.提高智力
A.分离性遗忘症 B.Ganser综合征 C.癔症性精神病 D.分离性身份障碍 E.情感暴发
A.人脑接受各种客观刺激所产生的知觉 B.人脑在没有客观刺激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知觉体验 C.客观刺激作用于各感觉器官后所产生的知觉 D.人脑对各种客观刺激分析综合后所得出的知觉体验 E.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和错误的知觉
A.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B.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C.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E.广泛性发育障碍
A.7.6~9.5m B.3.6~7.6m C.1.2~3.6m D.0.5~1.2m E.0~0.5m
A.记忆测验 B.主体统合测验 C.艾森克个性问卷 D.韦氏智力测验 E.迷津测验
A.牵连观念 B.偶然出现的幻觉 C.类神经衰弱症状 D.情感倒错 E.思维散漫
A.焦虑 B.紧张 C.恐惧 D.幻听 E.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A.精神分裂症 B.器质性精神障碍 C.偏执性精神病 D.强迫症 E.妄想阵发
A.轻度精神发育迟滞 B.中度精神发育迟滞 C.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D.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E.边缘智力
A.3岁以下 B.3~6岁 C6~9岁 D.9~12岁 E.13~16岁
A.抑制5-HT的再撷取 B.抑制NE的再撷取 C.抑制DA的再撷取 D.同时抑制5HT及NE的再撷取 E.同时抑制5-HT及DA的再撷取
A.老年性痴呆的早期 B.老年性痴呆的中期 C.老年性痴呆的晚期 D.正常的老年衰退 E.抑郁性假性痴呆
A.DSM-Ⅰ B.DSM-Ⅱ C.DSM-Ⅲ D.DSM-Ⅳ E.DSM-Ⅲ-R
A.慢性难治性躯体疾病患者突然不愿接受医疗干预或突然出现反常性情绪好转,与亲友交代家庭今后的安排和打算者 B.近期发生人格改变者 C.精神疾病患者,特别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乙醇、药物依赖患者是公认的自杀高危人群 D.神经衰弱患者 E.以上均不是
A.15分钟 B.30分钟 C.60分钟 D.90分钟 E.120分钟
A.坎农--巴德的情绪学说 B.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C.阿诺德的认知评价学说 D.塞里的情绪应激理论 E.沙赫德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A.感觉条件差 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 C.疲劳 D.谵妄状态 E.以上都对
A.进行性加重 B.逐渐减轻 C.波动性 D.始终维持原样 E.发作性
A.评估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 B.提高精神障碍诊断的一致性 C.对精神症状进行标准化检查 D.评估精神症状出现的频度 E.评估精神疾病的疗效
A.氯丙嗪 B.氟哌啶醇 C.氯氮平 D.氯普噻吨 E.阿米替林
A.原发者多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表现 B.原发者与被感应者关系亲密 C.被感应者对原发者有依从性 D.被感应者的症状与原发者基本雷同 E.原发者文化程度多偏低,被感应者多年龄较高,文化程度高
A.口唇期 B.肛门期 C.生殖器期 D.潜伏期 E.生殖期
A.分离性遗忘症 B.分离性神游症 C.分离性恍惚状态 D.分离性身份障碍 E.癔症性精神病
A.1个月以上 B.3个月以上 C.6个月以上 D.1年以上 E.2年以上
A.社会 B.家庭 C.社区工娱治疗站 D.医院 E.以上都不是
A.分城市和农村两试 B.言语部分包括5个分测验 C.操作部分包括5个分测验 D.是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E.操作部分包括6个分测验
A.精神分裂症 B.抑郁症 C.反应性精神障碍 D.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E.焦虑症
A.夸大妄想 B.被害妄想 C.自罪妄想 D.钟情妄想 E.嫉妒妄想
A.10周 B.4周 C.6周 D.1周 E.12周
A.抑郁症 B.强迫症 C.恐怖症 D.精神发育迟滞 E.精神分裂症
A.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已持续2年 B.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已持续1年 C.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6岁以上、已持续2年 D.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已持续3年 E.以上都不对
A.按作用机制分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与肾上腺受体阻滞剂 B.按临床特点分为低效价与高效价两类 C.按作用机制分为经典药物与非经典药HT受体 E.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吩噻嗪类、硫杂蒽类、丁酰苯类等抗精神病药物
A.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型 B.双相障碍-混合型 C.双相障碍难治性 D.精神分裂症 E.癔症
A.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 B.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C.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D.是癔症的典型症状 E.是神经症的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