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型肝炎病毒感染 B.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E.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A.轻症、中度感染者 B.混合感染 C.不明病原菌的重型感染 D.结核病 E.严重感染
A.氨基糖苷类 B.多粘菌素 C.万古霉素 D.青霉素类 E.第一代头孢霉素
A.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B.由于腮腺肿大,局部皮肤水肿,皮肤发亮 C.进食酸性食物可使疼痛减轻 D.通常—侧腮腺肿大3—4天后又累及对侧 E.腮腺管口早期有红肿
A.最小中毒量 B.量-效曲线的坪值 C.量-效曲线的斜率 D.最大效应量 E.最小有效量
A.血常规 B.尿常规 C.出血热IgM型抗体检查 D.RT-PCR测EHFVRNA E.肝脾B超
A.甲酰四氢叶酸钙 B.叶酸维生素B12 C.红细胞生成素 D.叶酸 E.维生素B
A.链霉素 B.青霉素 C.多粘菌素B D.异烟肼 E.氯霉素
A.噻嘧啶 B.二氢依米丁 C.哌嗪 D.甲苯达唑 E.氯硝柳胺
A.06﹕00给药疗效最高,15﹕00给药疗效最差 B.10﹕00给药疗效最高,22﹕00给药疗效最差 C.12﹕00给药疗效最高,24﹕00给药疗效最差 D.16﹕00给药疗效最高,04﹕00给药疗效最差 E.18﹕00给药疗效最高,06﹕00给药疗效最差
患者男性,18岁,寒战、稽留高热6天,伴意识障碍3天入院,有蚕豆病史,查体:昏睡状态,皮肤巩膜黄染,脾大,血常规:WBC12×109/L,HB62g/L,N82%。结合病史,上题最可能出现的阳性结果是:()
A.血涂片发现卵形疟原虫 B.骨髓培养发现沙门氏菌 C.血培养发现G细菌 D.血涂片见恶性疟原虫 E.血性脑脊液
A.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B.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5cfu/ml C.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 D.临床诊断基础上,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E.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
A.氯霉素 B.青霉素G C.氨苄青霉素 D.羟氨苄青霉素 E.红霉素
A.药物吸收加快 B.药物代谢减慢 C.药物分布不变 D.药物排泄加快 E.药物耐受性提高
A.拮抗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B.增强肌肉组织的无氧酵解 C.妨碍葡萄糖的肠道吸收 D.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E.升高血清糖原水平
A.青霉素+激素 B.20%磺胺嘧啶钠注射 C.青霉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强心 D.磺胺嘧啶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强心 E.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激素血管活性药物强心
A.波摩那型 B.七日热型 C.犬型 D.黄疸出血型 E.澳洲型
A.叠氮脱氧胸苷 B.双脱氧胞苷 C.双脱氧肌苷 D.阿糖腺苷 E.拉米夫定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
A.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C.抑制依赖于DNA的mRNA多聚酶 D.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E.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移位,阻滞肽链延长
A.血小板减少 B.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D.肝素样物质增多 E.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A.使阿莫西林口服吸收更好 B.使阿莫西林自肾小管分泌减少 C.使阿莫西林用量减少,毒性降低 D.抑制β-内酰胺酶,使其抗菌谱变广 E.抑制β-内酰胺酶,使其抗菌活性增强
A.结合率高的药物活性增强 B.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增强 C.结合率低的药物活性减弱 D.结合率高的药物维持时间短 E.对二药活性均无影响
A.阿昔单抗 B.氨甲苯酸 C.红细胞生成素 D.垂体后叶素 E.维生素K
A.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 B.由于遗传因素所致代谢异常 C.属于变态反应 D.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E.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
A.吸收 B.受体拮抗 C.代谢 D.分布 E.排泄
A.甲硝唑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 B.氟康唑加氟胞嘧啶 C.头孢拉定加阿米卡星 D.青霉素加红霉素 E.万古霉素加利福平
A.0、1、6个月 B.0、2、6个月 C.0、3、6个月 D.1、2、6个月 E.1、3、6个月
A.腹胀、腹泻、恶心 B.脱发 C.血象异常 D.皮疹 E.皮肤潮红
男,24岁,夏季,寒战、高热6天,间日发作1次,退热后活动如常,服氯喹及伯氨喹5天后感腰背痛,小便如酱油样,量少,体查:巩膜轻至中度黄染,肝右肋下1.0cm,脾左肋下1cm,血象:WBC7.8×109/L,N0.70,L0.30,Hb68g/L。最可能的诊断是:()
A.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 B.间日疟并发黑尿热 C.病毒性肝炎合并急性溶血 D.严重细菌感染并发溶血 E.钩体病
A.药物分布容积增加 B.游离型药物比例增加 C.胃排空能力增强 D.Cmax降低 E.Tmax推迟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炎性成分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皮肤有无瘀点,瘀斑
A.肠道 B.肝内胆管 C.门脉系统 D.肝窦 E.腹腔
A.OX1 B.OX2 C.OX16 D.OX19 E.OXk
A.二氢叶酸还原酶 B.过氧化物酶 C.二氢蝶酸合酶 D.DNA回旋酶 E.β-内酰胺酶
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
8岁,男孩,于8月1日随母亲初次去海南探亲,9月1日突然畏寒、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谵妄,昏迷,伴抽搐。体查: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巴氏征阴性,血压正常,全身无出血点或皮疹,胸片正常,血象:WBC9.2×109/L,N0.76,L0.24,CSF:压力稍高,细胞数:30×109/L,生化检查正常,粪常规正常,初步诊断:()
A.中毒性菌痢 B.脑型疟疾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暴发性流脑 E.流行性腮腺炎脑膜脑炎
A.高热期 B.寒战发热期 C.大汗期 D.抽搐、昏迷期 E.间歇期
A.红霉素 B.庆大霉素 C.阿奇霉素 D.氯霉素 E.以上都不是
A.老年人体内苯巴比妥与血浆蛋白结合较青壮年低 B.老年人口服苯巴比妥后在胃肠的吸收增加 C.苯巴比妥在老年人的组织代谢减少 D.老年人的肝微粒体酶活性低,氧化苯巴比妥的能力低 E.苯巴比妥抑制了老年人肝微粒体的活性
女,6岁,畏寒发热3天,伴头痛、耳痛。体查:体温39.6℃,脉搏112/分,双侧腮腺肿大,边界不清,触之有弹性,无波动感。血常规:白细胞6×109/L、中性粒细胞0.59、淋巴细胞0.41,最可能的诊断()
A.化脓性腮腺炎 B.流行性腮腺炎 C.过敏性腮腺炎 D.颈淋巴结炎 E.单纯性腮腺肿大
A.可乐定 B.美卡拉明 C.利舍平 D.卡托普利 E.氢氯噻嗪
A.对子宫兴奋作用强而持久 B.对子宫和子宫颈的兴奋作用无明显差别 C.剂量稍大即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 D.适用于子宫出血及产后子宫复原 E.临产的子宫对本药敏感性降低
A.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 B.急性溶血 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 D.门脉高压 E.DIC致肝脾部位微血栓阻塞
A.扩大瞳孔 B.松弛内脏平滑肌 C.加快心率 D.扩张血管 E.抑制腺体分泌
A.鼠类 B.恙螨 C.患者 D.体虱 E.鼠蚤
A.至出疹后5天 B.从接触后1天至皮疹消退 C.接触后2周至皮疹消退 D.从出疹至皮疹消退 E.发疹前1天至出疹后3天
A.胆碱能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B.胆碱能神经递质释放增加 C.胆碱能神经递质破坏减慢 D.药物排泄减慢 E.M受体的敏感性增加
A.活疫苗 B.灭活疫苗 C.菌苗 D.抗毒素 E.类毒素
黄疸患者,血清总胆红素85.5umol/L(正常3.42~17.1umol/L),ALT400u/L,血清总蛋白75g/L,白蛋白25g/L,球蛋白50g/L,血清碱性磷酸酶10布氏单位(正常1.5~4.5单位),白细胞4×109/L,血红蛋白130g/L。应考虑是()
A.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B.慢性病毒性肝炎 C.瘀胆型肝炎 D.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E.溶血性黄疸
A.磺胺嘧啶 B.链霉素 C.庆大霉素 D.多粘菌素B E.卡那霉素
A.氧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洛美沙星 D.诺氟沙星 E.左氧氟沙星
A.04﹕32 B.10﹕22 C.14﹕32 D.18﹕45 E.23﹕32
A.替考拉宁 B.甲硝唑 C.氟康唑 D.亚胺培南 E.头孢他定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A.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B.禁止使用含萘的臭丸放入衣柜驱虫 C.禁止使用某些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的药物,如呋喃唑酮等 D.应慎用某些药物,如氨基比林、氯霉素、链霉素等 E.以上都是
A.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Css B.为了使血药浓度继持高水平 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 D.为了延长半衰期 E.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
A.黄疸加深 B.肾功能障碍 C.出血倾向明显 D.腹水出现 E.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肝性脑病)
A.尽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及寒战、高热时进行血培养 B.宜反复多次送检 C.采血量不宜多,成人2-3ml,婴儿1-2ml D.已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可加对氨苯甲酸等以破坏抗生素 E.有条件时同时进行真菌和厌氧菌的培养
A.脑型疟疾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中毒性菌痢 D.中暑 E.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A.一半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B.一半稳态血药浓度的剂量 C.达到一定血药浓度的剂量 D.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E.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
A.成瘾性 B.过敏性 C.高敏性 D.耐受性 E.依赖性
A.菌痢接触史 B.呼吸、循环衰竭 C.粪培养致病菌 D.急起、高热惊厥 E.以上都不是
A.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诱发二重感染 B.一般在用药后2~3d内发生 C.年老体弱者、婴幼儿、严重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多发 D.以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及败血症多见 E.假膜性肠炎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A.诱导肝细胞微粒体酶,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合成 B.使未结合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力增加 C.肝清除胆红素的能力降低 D.使游离胆红素水平下降 E.临床常用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
A.三羟甲氨基甲烷 B.11.2%乳酸钠注射液 C.乳酸钠林格液 D.5%碳酸氢钠注射液 E.右旋糖酐
A.CYP1A2 B.CYP2C9 C.CYP2D6 D.CYP3A E.CYP3A2
A.高热可加重病情,应积极降温 B.告诉家长,患儿预后较差 C.告诉家长,经抢救,可顺利恢复,不留后遗症 D.估计近期内将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 E.告诉家长,假若患儿存活,可能留有后遗症
A.林可霉素 B.青霉素 C.庆大霉素 D.利福平 E.阿莫西林
LD50是()
A.引起50%实验动物有效的剂量 B.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C.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D.与50%受体结合的剂量 E.达到50%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