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自主运动 B.肌张力失调 C.震颤 D.共济失调 E.非对称姿势
A.肌张力增高 B.腱反射活跃或亢进 C.阵挛 D.异常的脊髓反射 E.被动运动阻力降低和运动协调性增加
A.三角波 B.方波 C.直流电,感应电 D.阶梯波 E.指数曲线波
A.老年发病 B.中枢神经系统病损 C.病灶多发 D.病程波动 E.有缓解和复发的特点
A.指深屈肌 B.指浅屈肌 C.蚓状肌 D.骨间肌 E.掌长肌
A.3相以下 B.4相 C.5相 D.6相 E.7相以上
A.频率1.63MHz B.频率27.12MHz C.频率2450MHz D.频率37.5GHz E.频率915MHz
A.皮肤 B.视力、听力 C.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 D.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直肠功能 E.血液系统
A.面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A.2分 B.3分 C.4分 D.5分 E.6分
A.神经根型颈椎病 B.脊髓型颈椎病 C.交感型颈椎病 D.椎动脉型颈椎病 E.各型颈椎病
A.早期进行踝关节与足趾的屈伸活动 B.尽早进行下肢肌力练习 C.尽早进行股四头肌肌力练习 D.直腿抬高运动 E.矫形器固定
A.蛛网膜下腔出血 B.脑血栓形成 C.脑栓塞 D.脑出血 E.短暂性脑缺血
A.拧毛巾 B.坐起训练 C.烹饪 D.吞咽动作训练 E.穿上衣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4天
A.严重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 B.长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 C.长期卧床者,常常表现为心动过缓 D.长期卧床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 E.卧位时,中心血容量增加,利尿素释放增加,尿量增加,血浆容积减少
A.可以立即停药 B.完全不能停药 C.逐渐减量 D.视病人情况而定 E.视医生的习惯而定
A.照度不变 B.1/6 C.1/8 D.1/4 E.1/2
A.1秒 B.2秒 C.3秒 D.4秒 E.5秒
A.腹股沟 B.大腿 C.膝 D.踝 E.足
A.加强腰腹肌锻炼 B.注意保持正确坐姿 C.使用腰围 D.合理安排局部负荷 E.理疗
A.肩胛稳定肌的肌力训练 B.颈围 C.扳机点注射 D.三环类抗抑郁剂 E.NSAIDs
A.无明显心绞痛 B.安静心率小于110次/分 C.活动时ST段不超过1mm D.血压基本正常 E.有室性早搏
A.干扰电疗法 B.神经肌肉电刺激 C.功能性电刺激 D.痉挛肌电刺激 E.生物反馈电疗法
A.放射学摄影 B.KT-1000关节活动度测量 C.应力放射学摄影 D.诊断性关节镜 E.MRI
A.中小指列的纵弓 B.中示指列的纵弓 C.示小指列的纵弓 D.环小指列的纵弓 E.中小环指列的纵弓
A.脑卒中 B.骨折 C.脑瘫 D.意识不清 E.类风湿性关节炎
A.被动运动 B.主动辅助运动 C.辅助运动 D.抗重力主动运动 E.抗较大阻力的运动
A.手部 B.头部 C.足部 D.腰部 E.腹部
A.SCI后易于产生深静脉血栓,电刺激小腿肌肉可减少发生的危险 B.FES可产生下肢功能性活动,如站立和行走 C.FES系统可取代轮椅 D.SCI患者的上肢FES的应用尚处于观察阶段 E.刺激电极分表面、经皮和植入3种
A.10ml B.15ml C.20ml D.25ml E.30ml
A.捏黏土或橡皮泥 B.珠算 C.拉锯 D.踏功率自行车 E.医疗体操
A.枕下区 B.同侧肩痛 C.颈后痛 D.胸椎中段 E.枕区
A.肱三头肌 B.肱二头肌 C.腕伸肌 D.旋前方肌 E.三角肌
A.骨盆CT扫描 B.骨盆MRI C.有症状下肢的EMG D.经直肠触及肿大的梨状肌 E.肌肉活检
A.股二头肌短头 B.腓肠肌 C.胫后肌 D.拇长伸肌 E.拇展肌
A.锥体外系病变所致 B.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C.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D.小脑病变所致 E.以上都不是
A.干皮肤、骨、皮下脂肪 B.淋巴液、脑脊液、血液 C.肌肉、汗腺、肝、脑、肾 D.干头发、指甲 E.牙齿
A.腰背肌锻炼 B.睡木板床平卧休息 C.热敷 D.拔火罐 E.牵引
A.肩外展外旋时有咔嗒响声 B.休息时疼痛 C.肩不能外展 D.肩项不擦伤 E.手部刺痛感
A.膜电位改变 B.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C.小血管扩张 D.热辐射作用 E.反射作用
A.连续5次正答率大于90%~100% B.连续5次正答率大于80%~90% C.连续3次正答率大于90%~100% D.连续3次正答率大于80%~90% E.连续3次正答率大于70%~80%
A.精密抓握 B.力性抓握 C.非抓握 D.直拳 E.完全握拳
A.足跟痛 B.小腿痛 C.足底痛 D.足无力时常跌倒 E.跖弓区麻木、疼痛
A.臀大肌步态 B.脊髓灰质炎步态 C.痉挛型脑瘫步态 D.偏瘫步态 E.帕金森步态
A.非甾体类抗炎药 B.阿片类药物 C.甾体类抗炎药 D.局麻药 E.三环类抗抑郁药
A.GCS13~15分,昏迷时间为20分钟以内 B.GCS≤8分,伤后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 C.GCS9~12分,昏迷时间为20分钟至6小时 D.GCS4分 E.GCS≤5分,伤后24小时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6小时以上
A.尿道感染 B.肾盂积水 C.膀胱输尿管反流 D.肾结石 E.以上均对
A.肘功能位固定矫形器 B.肱骨骨折固定矫形器 C.腕手功能位固定矫形器 D.长手套式矫形器 E.掌指关节伸展矫形器
A.头颈部 B.躯体 C.四肢近端 D.四肢远端 E.各部分无区别
A.听觉 B.口语 C.阅读 D.书写 E.肢体语言
A.运动方面 B.自理方面 C.交流方面 D.家务劳动方面 E.以上均不是
A.画圈样步态 B.跨阈步态 C.慌张步态 D.醉汉步态 E.鸭步
A.口咽部两侧 B.喉口两侧 C.鼻咽部两侧 D.口腔内 E.食管上段
A.肌源性病变 B.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C.脑卒中 D.周围神经病变 E.脊髓灰质炎
A.对辨别软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异常很敏感 B.没有放射线的副作用 C.对骨结构的显示很清晰 D.可诊断环纤维的撕裂 E.骨髓炎在早期即可发现
A.Na+ B.Cl- C.Ca2+ D.K+ E.Mg2+
A.调制中频电流 B.脉冲中频电流 C.等幅中频正弦电流 D.减幅中频电流 E.减幅中频正弦电流
A.包括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单光子发射体层扫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B.可以直接地在活体上观察到大脑的功能活动状态 C.可以比较明确地对大脑的功能进行定位 D.只能观察到人体解剖学断层形态和生理功能学的一些变化 E.广泛应用于认知科学、神经康复学、心肺科学
A.急性神经根性炎症或压迫 B.关节内及周围组织黏连 C.脱位关节的复位 D.关节内组织错乱的复位 E.肩周炎
A.改良Ashworth量表 B.Clonus评估 C.Bruunstrom分级 D.肌张力临床分级 E.Penn痉挛频率量表
A.神经根型 B.椎动脉型 C.脊髓型 D.交感神经型 E.都不是
A.骨的生物活性来源于骨细胞 B.骨的变形以弯曲和扭转常见 C.骨是不能再生和修复的生物活性材料 D.应力对骨的强度和功能维持有重要意义 E.骨痂的形成需要应力的刺激
A.勾拳 B.直拳 C.完全握拳 D.半握拳 E.除D以外均是
A.缝匠肌 B.半腱肌 C.肱三头肌 D.臀大肌 E.臀中肌
A.音频电 B.磁疗 C.生物反馈 D.TENS E.E.以上均是
A.分娩止痛 B.手术后剧痛 C.肿瘤晚期疼痛 D.外伤剧痛 E.心肌梗死疼痛
A.躯干运动评定 B.椎旁肌肉压痛 C.皮肤情况 D.肩高度的测量 E.垂臂测试
A.肌力测试包括徒手肌力测试和器械测试 B.徒手肌力检查分为1~5,5个级别 C.3级以下肌力应将肢体置于去除重力的体位 D.测试时应进行左右对比 E.肌力检查时应注意患者的禁忌症
A.孟肱关节周围 B.三角肌 C.肩锁关节周围 D.冈上肌 E.冈下肌
A.Barthel指数 B.FIM C.MMSE D.改良Barthel指数 E.改良Ashworth量表
A.保持腕关节功能位 B.保持腕关节休息位 C.帮助腕关节伸展 D.保持肘关节伸展 E.以上都不是
A.直流电槽浴 B.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C.低频电疗法 D.触摸各种图案 E.按摩
A.患肢可以独立承担体重 B.站立平衡达到3级以上 C.能够主动配合训练 D.下肢必须要有痛觉 E.必要时可以使用矫形器
A.促进肿胀消退 B.减少肌肉萎缩的程度 C.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D.促进骨折愈合 E.协调骨折长期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
A.初级运动区 B.次级运动区 C.顶叶后部皮质 D.扣带回运动区 E.以上都不对
A.本体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E.温度觉
A.心肌梗死 B.脑血管意外 C.癌症 D.创伤 E.自杀
A.独立转移是功能性运动的第2个阶段 B.独立转移是从事其它领域活动的基础 C.转移包括从轮椅转移到床、厕所和座椅 D.女性患者的转移能力对其进行膀胱护理很重要 E.转移能力还包括从坐位变为站位
A.震惊 B.否定 C.抑郁反应 D.对抗独立 E.适应
A.临床先用生理性运动 B.先用小幅度持续振动 C.常用Ⅱ、Ⅲ级手法 D.先进行持续牵拉 E.在关节活动终末端加上附属性运动
A.普查和了解社区内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B.做好社区残疾预防工作 C.开展社区医疗康复并组织残疾人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 D.帮助残疾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E.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
A.心理护理 B.尿意习惯训练 C.学习清洁导尿 D.盆底肌肉锻炼 E.皮肤护理
A.神经失用症 B.癔症 C.诈病 D.肌病 E.上运动神经原损害
A.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B.为急性发作期首选的治疗 C.作用为抑制炎症,可缩短病程 D.应坚持长期应用,至少大于5周 E.可频繁使用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前交通动脉 E.后交通动脉
A.温热作用 B.负压效应 C.机械刺激作用 D.消肿止痛作用 E.阴阳平衡作用
A.治愈疾病 B.提高生活质量 C.改善肢体功能障碍 D.预防压疮、骨质疏松等继发性并发症 E.没有什么意义
A.空泡作用 B.温度作用 C.静水压作用 D.浮力作用 E.化学作用
A.心肌梗死 B.心绞痛 C.隐性冠心病 D.冠脉分流术后(CABG) E.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PCI)
A.对周围环境作出辨时、辨向、辨人 B.个人生活自理 C.行动(步行、利用轮椅及交通工具) D.家务活动、娱乐活动、社会活动 E.劳动或就业,做到经济自立
A.首先应用大幅度生理性运动 B.首次可应用附属性运动 C.患者先接受无痛范围内治疗 D.适当选择在疼痛范围内的治疗 E.常用Ⅱ、Ⅳ级手法
A.坐位转移 B.反射性俯爬 C.反射性翻身 D.行走 E.翻身坐起
A.观察患者行走经过拐角处或越过门槛的情形 B.观察双重同时刺激的消失现象 C.观察是否有阅读一段文字时不能扫视整页纸面 D.观察是否不能划掉一段文字中所有出现的"E"符号 E.观察患者能否辨认自己的身体部位
A.颈椎的活动范围测定 B.肌力的测定 C.感觉和反射的测定 D.疼痛与压痛点的测定 E.ADL能力评定
A.发自臂丛外侧束 B.向下穿旋前圆肌 C.行于指前、指深屈肌间 D.经过腕管 E.支配全部鱼际肌
A.意识水平 B.认知评估 C.定向力 D.言语能力 E.计算力
A.镇痛、镇静药 B.抗痉挛药 C.抗抑郁药 D.糖皮质激素 E.血管活性药物
A.周期性瘫痪的软瘫期 B.肌肉失神经支配 C.肌强直病 D.肌病或神经病致肌肉被结缔组织代替 E.肌病或神经病致肌肉被脂肪代替
A.辨距不良 B.意向性震颤 C.协同不能 D.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 E.书写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