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左额叶 B.左颞叶 C.左顶叶 D.左枕叶 E.左额、颞、顶结合部
A.器械分类 B.有无痉挛 C.肌肉收缩形式分类 D.评定部位分类 E.评定目的分类
A.床头抬高30° B.床头抬高50° C.保持在功能位 D.平卧 E.侧卧
A.超短波:微热量,耻骨、腰骶部对置 B.紫外线:石英导子伸入阴道抵达宫颈,用红斑量照射 C.C02激光:对宫颈炎症组织进行汽化治疗 D.微波:将宫颈炎症组织凝固 E.直流电:将2%硫酸锌液的纱布置于宫颈接阴极
A.髋屈曲超过90度 B.下肢内收超过身体中线 C.伸髋外旋 D.屈髋内旋 E.髋外展
A.摆动相增加伸髋克服地面廓清障碍 B.损伤平面在L3以下,有可能独立步行 C.足落地时常用膝过屈姿势 D.支撑相常增加髋过屈 E.L3以上损伤平面的步态变化不大
A.训练26~30次 B.训练18~22次 C.训练12~15次 D.训练6~8周 E.训练8~12周
A.可从分子水平反映脑功能 B.可同时观察多个脑区的功能 C.一次只能观察一个脑区的功能 D.可应用于针灸的脑机制研究 E.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分米波 D.水疗 E.冷疗
A.四足手杖 B.肘杖 C.单足手杖 D.腋杖 E.以上均不正确
A.减少运动量 B.停止运动 C.服药后可继续运动 D.不用改变运动量 E.以上都不对
A.上下肢无力 B.感觉丧失 C.双下肢肌肉牵张反射减弱 D.双下肢肌张力增加 E.巴彬斯基征阳性
A.使踝关节背伸、足内翻 B.使踝关节跖屈、足外翻 C.使踝关节跖屈、足内翻 D.使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屈曲 E.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
A.泌尿系统感染 B.呼吸系统感染 C.深静脉血栓形成 D.二便障碍 E.以上均对
A.脑卒中 B.脑外伤 C.周围神经损伤 D.脊髓损伤 E.帕金森病
A.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B.构音障碍检查法 C.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D.韦氏记忆量表(WMS) 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
A.X线 B.CT C.MRI D.造影 E.穿刺
A.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B.观察力和注意力 C.综合和创造能力 D.各种能力 E.抽象和想象能力
A.颈椎是脊椎活动度最大的部分 B.临床上将颈椎分为上颈椎和下颈椎 C.枕~第1颈椎的旋转范围较大 D.枕~第1颈椎和第1~2颈椎伸屈范围达24° E.颈椎扭转45°即可影响椎动脉供血
A.<50 B.<70 C.<90 D.>100 E.>120
A.逆行性遗忘症 B.顺行性遗忘症 C.定向力障碍 D.失语症 E.近期和远期记忆障碍
A.11.67MHz B.27.12MHz C.33.45MHz D.40.68MHz E.52.38MHz
A.进行作业活动分析和患者功能状况的评估 B.可以不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 C.尽量根据患者个人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作业活动 D.须考虑患者的性别 E.须考虑患者的年龄
A.闭合性颈椎骨折或脱位 B.颈椎间盘的病变 C.颈椎肿瘤 D.颈椎感染 E.慢性支气管炎
A.蹒跚步态 B.划圈步态 C.痉挛步态 D.斜肩步态 E.短腿步态
A.浮髌试验 B.抽屉试验 C.膝关节侧向试验 D.回旋挤压试验 E.股四头肌抗阻试验
A.急诊室医生 B.医院行政领导 C.神经科医生 D.康复科医生 E.社会工作者
A.日常活动轻度受限 B.发生于快步行走或登梯、爬坡、餐后活动 C.以通常的速度和状态登越二层或以上楼梯时 D.发生于寒冷、刮风、情绪激动 E.休息时亦可能出血心绞痛
A.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和适应家庭中出现残疾人的现实,重建家庭新秩序 B.协助夫妻之间矛盾 C.解决夫妻之间矛盾 D.促进家庭成员互相适应和面对现实 E.促进家庭关系改善
A.发生VTE的危险低,因患者是女性,无VTE史,无VTE的症状、体征 B.VTE的危险不高于踝部骨折时 C.决定其发生VTE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其年龄、骨折部位、制动时间的长短 D.决定其发生VTE的危险高于小腿VTE,因该患者为近端部位骨折 E.各部位骨折的手术发生VTE的危险相同
A.改善食物或水从口中漏出 B.促进咀嚼功能 C.促进对食团的控制及向咽部推动的能力 D.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E.有利于排出吸入或误咽的食物,促进喉部闭锁
A.频率70~100Hz,波宽<0.2ms B.频率>100Hz,波宽0.15~0.25ms C.频率1~4Hz,波宽0.2~0.3ms D.频率70~100Hz的方波经频率为1~4Hz的方波调制 E.经低频方波调制,被调制波宽大小不等
A.中或强红斑量 B.阈红斑量 C.亚红斑量 D.弱红斑量 E.最小红斑量
A.活动减少 B.尿失禁 C.营养状况差 D.意识水平改变 E.高血压
A.应用抗生素 B.扳机点注射需在门诊重复几次 C.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局部血肿 D.应只在紧张肌束的一部分插入针头 E.每次门诊只注射一个扳机点
A.每5~10分钟 B.每10~20分钟 C.每20~30分钟 D.每30~40分钟 E.每40~50分钟
A.固定和保护作用 B.预防盒矫正畸形 C.稳定和支撑作用 D.改进功能作用 E.止痛作用
A.皮下血管丰富处 B.汗腺、皮脂腺管口 C.皮肤角质层薄处 D.皮肤毛发稀少处 E.皮下脂肪丰富处
A.功率自行车 B.磨砂板 C.打锤作业 D.橡皮泥 E.弹力带训练
A.股二头肌短头 B.股二头肌长头 C.半膜肌 D.半腱肌 E.股直肌
A.正中神经损伤 B.肌皮神经损伤 C.肘部以上桡神经损伤 D.尺神经损伤 E.以上都不是
A.提高神经兴奋性 B.缓解肌肉痉挛 C.减少局部血液循环 D.降低组织代谢 E.改善关节活动度
A.①经络;②针灸 B.①腧穴;②针灸 C.①十四经脉;②推拿 D.①腧穴;②推拿 E.①经络②推拿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A.摄食直接训练 B.神经肌肉电刺激 C.代偿治疗方法 D.吞咽动作手法治疗 E.球囊导管扩张术
A.颈围 B.NSAIDs C.热或冰敷 D.颈椎牵引 E.手术
A.三足手杖 B.单足手杖 C.肘杖 D.腋杖 E.以上均不正确
A.一阶梯 B.二阶梯 C.三阶梯 D.四阶梯 E.五阶梯
A.外上踝上一指宽处 B.外上踝下一指宽处 C.外上踝处 D.腕部 E.屈肌支持带上
A.轮椅上运动和转移 B.室内或室外行走 C.床上运动 D.以慢速跑45米 E.公共或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A.否认期、休克期、抑郁反应期、依赖反应期、适应期 B.否认期、休克期、依赖反应期、抑郁反应期、适应期 C.休克期、否认期、抑郁反应期、依赖反应期、适应期 D.休克期、否认期、依赖反应期、抑郁反应期、适应期 E.休克期、否认期、抑郁反应期、适应期、依赖反应期
A.典型的首发征象是记忆障碍 B.早期以近记忆力受损为主 C.也可伴远记忆力障碍 D.远记忆力受损程度往往比近记忆力受损程度较轻 E.疾病晚期患者有较严重抑郁倾向
A.无特殊要求 B.功能位 C.休息位 D.腕背伸40° E.腕掌屈10°
A.饮食 B.二便 C.定期静脉输液治疗 D.洗澡 E.运动与锻炼
A.0~50s B.100~200s C.200~300s D.50~100s E.300~400s
A.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伤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B.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 C.可因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和药物等原因引起 D.交感神经促进膀胱缓慢充盈,收缩内外括约肌 E.副交感神经兴奋使逼尿肌松弛
A.面神经 B.前庭蜗神经 C.上颌神经 D.下颌神经 E.三叉神经
A.类风湿因子总是呈阳性 B.滑液的白细胞计数永远少于2000/mm C.手部平片检查示关节周围骨质减少 D.血沉不会升高 E.呈小细胞型贫血
A.不稳定 B.抑郁 C.焦虑 D.恐怖 E.恐慌发作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E.Ⅴ期
A.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接触点数量的改变。 B.突触的可塑性是建立在分子可塑性的基础上的。 C.突触可塑性涉及神经末梢去极化、突触的运动频率、突触前膜内钙离子浓度以及外在因素的调节等。 D.突触可塑性可表现为已有突触的结构的变化。 E.突触可塑性不包括突触功能活性的改变。
A.Brunnstrom分级Ⅰ级 B.Brunnstrom分级Ⅱ级 C.Brunnstrom分级Ⅲ级 D.Brunnstrom分级Ⅳ级 E.Brunnstrom分级Ⅴ级
A.胫骨前肌 B.小腿三头肌 C.腓骨长肌 D.趾长屈肌 E.股四头肌
A.拧毛巾 B.坐起训练 C.烹饪 D.吞咽动作训练 E.穿上衣
A.骨折手术后 B.关节置换术后 C.截肢手术后 D.关节内骨折未处理 E.神经系统疾病
A.内脏痛比躯体痛容易定位 B.可使用躯体图对疼痛部位进行记载 C.对思考的每一痛处都要加以确定和评定 D.确定疼痛部位对诊断和治疗都很有帮助 E.要详细询问病史
A.构音障碍评定只要求发音的评定检查 B.构音障碍检查可量化计算构音商 C.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仅可筛查失语症,不可筛查构音障碍 D.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检查法不需要人工辅助 E.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简称为WAB
A.神经根型 B.椎动脉型 C.脊髓型 D.混合型 E.以上均可
A.关节的中心点 B.肌肉在骨上的附着点 C.与阻力作用点对称的点 D.支点与阻力点之间1/2处的点 E.各种力量和力的附着点
A.性激素缺乏性骨质疏松症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B.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主要是严格控制高血糖,不必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 C.制动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性治疗和药物治疗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但要注意制动部位的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 D.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如病情允许,主张糖皮质激素采用最小剂量维持,注意适当补充钙剂喝维生素D制剂 E.器官移植术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A.心理测量方法 B.矫正疗法 C.脱敏疗法 D.补偿策略 E.临床理论治疗
A.凝结期 B.冻结期 C.冰冻期 D.粘连期 E.解冻期
A.洗澡 B.穿着 C.上厕所、大小便控制 D.进食 E.转移
A.随意运动障碍 B.深反射消失 C.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D.出现病理反射 E.肌张力增高
A.动力夹板使腕处于屈30°,掌指关节屈70°,指间关节伸展位 B.轻柔、被动屈曲远侧和近侧指间关节 C.主动屈曲远侧、近侧指间关节 D.轻柔、被动伸展远侧和近侧指间关节 E.以上均是
A.身体功能和结构 B.活动 C.参与 D.心理状态 E.环境
A.消除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B.保证育龄期妇女的正常生育 C.保证儿童、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 D.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E.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A.关节活动度 B.肌力 C.疼痛评定 D.ADL能力 E.社会交往能力
A.帮助患者迅速得到鼓励的因素 B.应对患者过去从事的、在住院条件下易于做到的活动进行分析 C.努力向患者早日提供与治疗有关的操作任务 D.诱发患者对强化刺激的反应 E.追求新的康复目标
A.沙袋 B.紧身衣 C.石膏绷带 D.弹性包裹 E.管型加压泵带
A.纤维软骨盘 B.周缘附着于关节囊的周缘 C.中间厚周缘薄,把关节腔分成两部分 D.可以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E.起减轻震荡的作用
A.运动功能的障碍 B.痉挛 C.制动和失用 D.神经原性膀胱 E.压疮
A.合并严重肺高压 B.不稳定性心绞痛 C.近期心肌梗塞 D.认知功能障碍 E.近期脊柱损伤、肋骨骨折、咯血
A.抗痉挛药物 B.运动兴奋性药物 C.神经营养类药物 D.止痛药物 E.抗抑郁药物
A.细胞体功能恢复 B.传导通路功能恢复 C.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恢复 D.肌纤维功能恢复 E.以上均不对
A.脑外伤 B.手外伤 C.精神分裂症 D.冠心病 E.肌营养不良
A.静息时多有纤维颤或正相电位 B.轻用力时为短时限运动单位电位 C.多相电位增加 D.用大力时为过分干扰型电图 E.以上都不对
A.水煮清洁法 B.白陶土清洁法 C.滑石粉清洁法 D.沉淀法 E.过滤法
A.训练肩关节活动度 B.增加肌力 C.增加心肺功能 D.增加耐力 E.帮助上肢的控制性训练
A.保持脊柱的高度 B.联结椎间盘的上下两椎体 C.使压力分布于椎体侧面 D.持椎间孔的大小 E.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A.视诊 B.触诊 C.ROM评估 D.关节稳定性评估 E.肌力测试
A.谷维素 B.B族维生素 C.对乙酰氨基酚 D.地塞米松 E.烟酸片
A.抗炎 B.抗风湿 C.止痛 D.退热 E.抗凝血
A.发作期不做 B.锻炼应缓慢渐进进行 C.高危颈椎应慎重锻炼 D.锻炼后加重可继续维持原强度锻炼 E.锻炼时动作要尽量做到极限
A.神经肌肉的电刺激疗法 B.痉挛肌电刺激疗法 C.新感应电流疗法 D.超刺激疗法 E.平滑肌的低频脉冲电疗法
A.休息与运动相结合 B.活动期需加强锻炼 C.可配合呼吸训练 D.强调姿势训练 E.强调脊柱活动度训练
A.感觉障碍 B.运动障碍 C.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E.病理征阳性
A.卧床数周后,呼吸肌肌力下降,肺的顺应性下降,肺活量明显下降 B.膈肌的运动部分受阻,使呼吸运动减小 C.卧床使气管纤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排出困难,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D.卧床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高,可发生肺栓塞 E.侧卧位时下侧肺通气不良而血流灌注过度,造成动静脉短路,导致通气/血流比值的失调
A.颈椎骨质增生情况 B.椎管矢状径大小 C.脊髓是否变性 D.韧带肥厚或骨化情况 E.椎间盘突出程度
A.巴氯芬 B.地西泮 C.肉毒毒素 D.妙纳 E.谷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