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负氮平衡 B.3周左右的负氮平衡可以在1周左右恢复,但7周卧床造成的负氮平衡则需要7周才能恢复 C.内分泌变化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雄激素水平降低 D.糖耐量降低,胰岛素的利用下降 E.可出现低钙血症
A.肩周炎 B.韧带挛缩 C.肌肉痉挛 D.类风湿关节炎 E.骨折
A.一般资料收集 B.注意力评定 C.语言功能评定 D.血常规检查 E.测验的行为观察
A.80~100ml B.100~120ml C.100~150ml D.120~150ml E.100~200ml
A.被动运动 B.主动辅助运动 C.主动运动 D.抗阻运动 E.被动运动加主动运动
A.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B.交互吞咽 C.侧方吞咽 D.点头样吞咽 E.声门上吞咽法
A.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B.阳性支持反应 C.Moro反射 D.卧位平衡反应 E.迷路反射
A.旋前圆肌 B.背阔肌 C.肱三头肌 D.尺侧腕屈肌 E.斜方肌
A.4对 B.5对 C.7对 D.8对 E.12对
A.不超过3天 B.不超过1周 C.不超过10天 D.不天超过2周 E.不超过1个月
A.医用频率为36GHz B.医用频率为915MHz C.医用频率为27.12MHz D.医用频率为2450MHz E.医用频率为40.68MHz
A.疾病诊断的方法 B.评定生活自理能力 C.确定残疾分级 D.帮助患者重新择业 E.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趋势、预后和结局及评定疗效和治疗计划的依据
A.频率70~100Hz,波宽<0.2ms B.频率>100Hz,波宽0.15~0.25ms C.频率1~4Hz,波宽0.2~0.3ms D.频率70~100Hz的方波经频率为1~4Hz的方波调制 E.经低频方波调制,被调制波宽大小不等
A.胸背神经 B.肩胛下神经 C.胸外侧神经 D.前臂内侧神经 E.胸长神经
A.胫骨前肌 B.小腿三头肌 C.腓骨长肌 D.趾长屈肌 E.股四头肌
A.镇痛 B.消炎 C.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 D.促进伤口愈合 E.脱敏
A.等张收缩 B.等速收缩 C.向心性收缩 D.离心性收缩 E.等长收缩
A.股四头肌萎缩 B.局部有渗出 C.髌反射低下 D.McMurray试验时有咔嗒声/疼痛 E.Lachman法时放松
A.腰1~3椎间 B.腰2~3椎间 C.腰3~4椎间 D.腰4~5椎间 E.腰5~骶1椎间
A.优势侧颞上回1/3区域及周围部分 B.左大脑半球的角回和颞中回的后部 C.优势侧颞下回后部皮质或皮质下 D.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E.优势侧颞顶分水岭区
A.脑损伤 B.脑损伤和脑发育异常 C.脑发育异常 D.遗传因素 E.缺血缺氧性脑病
A.复述(音节、单词、系列语、问候语)称呼(日常用词、动词命名) B.复述(短文)读短文,称呼、动作描述(动词的表现,情景画漫画说明) C.事物描述,日常生活话题的交谈 D.听写(日常生活物品单词) E.听短文做是或非反应,正误判断,口头命令
A.说话费力 B.错语 C.流利性 D.计算 E.语量
A.泌尿系感染 B.骨折 C.膀胱损伤 D.急性肾功能衰弱 E.胃肠道出血
A.反应 B.反射 C.反馈 D.正反馈 E.负反馈
A.1~150Hz B.0~1000Hz C.1~100kHz D.100~200kHz E.200~300KHz
A.口、咽、喉部肌肉肌力练习 B.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 C.改变饮食、体位、姿势 D.食管狭窄者扩张 E.气管、食管切开术
A.Broca失语 B.Wernicke失语 C.传导性失语 D.命名性失语 E.经皮质感觉性失语
A.冈上肌 B.冈下肌 C.三角肌 D.肩胛下肌 E.小圆肌
A.大腿前压痛的程度 B.大腿前水肿的部位与严重度 C.大腿前部有固定的可触及的肿块 D.尽管股四头肌存在功能,但是不能伸腿抬高 E.下肢隐神经分布区感觉缺失
A.Ⅰ级 B.Ⅱ级 C.Ⅲ级 D.Ⅳ级 E.Ⅳ+级
A.METs值 B.Borg自觉劳累分级 C.心电图表现ST段的压低 D.靶心率 E.靶强度
A.意识状态清醒 B.全身状态稳定 C.已接受过间接训练 D.能产生吞咽反射 E.少量吸入或误咽后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
A.残肢训练-测量取型-灌模修型-成型装配-试样调整-假肢训练-加工成品-出库 B.残肢训练-测量取型-灌模修型-成型装配-试样调整-加工成品-假肢训练-出库 C.测量取型-残肢训练-灌模修型-成型装配-试样调整-假肢训练-加工成品-出库 D.残肢训练-测量取型-灌模修型-试样调整-成型装配-假肢训练-加工成品-出库 E.残肢训练-测量取型-灌模修型-成型装配-试样调整-假肢训练-加工成品-出库
A.使踝关节背伸、足内翻 B.使踝关节跖屈、足外翻 C.使踝关节跖屈、足内翻 D.使膝关节跖屈、踝关节屈曲 E.使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
A.身体结构 B.身体功能 C.活动 D.参与 E.以上全部
A.1~10Hz B.100Hz C.25~50Hz D.90~100Hz E.50~100Hz
A.弛缓型构音障碍 B.痉挛型构音障碍 C.运动失调型构音障碍 D.运动过多型构音障碍 E.运动过少型构音障碍
A.力 B.动量 C.力矩 D.刚度 E.应力
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A.爪形手 B.腕下垂 C.猿手 D.手指屈曲功能障碍 E.拇指外展功能障碍
A.胸片 B.心电图 C.肌电图 D.脑CT E.颈椎MRI
A.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B.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 C.对外周组织环氧酶有明显抑制作用 D.抑制血小板聚集 E.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
A.自愈性疾病,无需治疗 B.物理治疗 C.局部封闭 D.功能锻炼 E.非甾体类抗炎药
A.分为运动性、器质性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三种类型 B.脑瘫患儿最常见的是迟缓型构音障碍 C.多见于儿童 D.构音障碍患儿语言理解可正常 E.器质性构音障碍手术后仍需康复训练
A.稳定支持和保护 B.预防矫正畸形 C.减轻轴向承重 D.改善生活独立能力 E.装饰作用
A.颅内压升高者 B.心源性哮喘 C.哺乳妇 D.持久性慢性钝痛 E.支气管哮喘、肺心病
A.视觉空间训练 B.失认症训练 C.失用症训练 D.认知障碍诊治仪ZM3.1训练 E.手关节活动度训练
A.面神经 B.三叉神经 C.副神经 D.舌神经 E.嗅神经
A.T7 B.T6 C.T12 D.L1~5 E.S4~5
A.脑损伤 B.截瘫 C.昏迷 D.骨盆外伤 E.以上均对
A.音频疗法 B.电体操疗法 C.脉冲中频电疗法 D.感应电疗法 E.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A.关节不稳定 B.婴儿、儿童患者 C.椎动脉供血不足 D.恶性肿瘤患者 E.关节内及周围组织黏连
A.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 C.排尿反射传入神经受损 D.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A.前后位与侧位胸椎X光片 B.骨扫描 C.MRI D.实验室检查 E.腰椎穿刺
A.混合型 B.脊髓型 C.神经根型 D.椎动脉型 E.交感型
A.完全性颈髓损伤的定义是双侧足趾完全没有感觉和运动功能 B.感觉平面决定于皮节图 C.在身体的双侧确定运动与感觉平面 D.对特别关键的肌群进行测试,确定运动平面 E.肛门括约肌的主动收缩对判断损伤程度有重要意义
A.成年人常出现隐性脊椎闭合不全 B.脊椎的活动范围在屈曲时通常明显受限 C.常见皮肤营养性改变 D.多数患者出现尿失禁 E."弯腰试验"阳性
A.0~1000Hz B.0~10000Hz C.0~100000Hz D.0~100万Hz E.0~100Hz
A.纵管 B.横管 C.微管 D.终末池 E.肌质网
A.发生于胸部、颌部、肩部、背部或手臂 B.表现为不适感或者疼痛 C.发生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 D.也可发生于瓣膜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 E.可引起心肌酶增高
A.被动完全伸直PIP时必须屈曲MP B.主动轻柔地屈曲/伸直IP和MP C.被动屈曲/伸直IP D.矫形器可调节到腕关节0度位,MP屈曲、IP伸直 E.不能过分牵拉肌腱
A.单个关节受限,但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B.功能受限,能完成部分生活活动 C.多个关节受限,但仍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D.不受限,能轻易进行各种活动 E.大部分或完全功能丧失。
A.1级 B.1+级 C.2级 D.3级 E.4级
A.超短波疗法 B.法拉弟电疗法 C.间动电疗法 D.离子导入疗法 E.音频电疗法
A.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B.温热觉的冲动传入中枢,干扰痛觉的传入 C.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致痛物质的排除 D.减轻缺血性疼痛 E.脑内吗啡样物质分泌增多
A.痉挛性瘫痪 B.肌张力增高 C.深反射亢进 D.出现病理性反射 E.肌萎缩明显
A.有氧训练 B.循环抗阻训练 C.柔韧性训练 D.医疗体操 E.协调性训练
A.非阿片类药→弱阿片类药→强阿片类药 B.弱阿片类药→非阿片类药→强阿片类药 C.强阿片类药→弱阿片类药→非阿片类药 D.弱阿片类药→强阿片类药→非阿片类药 E.非阿片类药→强阿片类药→弱阿片类药
A.椎间盘膨出 B.椎间盘突出 C.椎间盘脱出 D.纤维环钙化 E.髓核钙化
A.情绪障碍 B.家庭和患者对残疾的认识与接受程度 C.SCI后的婚姻状况 D.独立生活问题 E.教育及就业问题
A.完整性 B.绝缘性 C.兴奋的总和 D.双向性 E.相对疲劳性
A.急进性高血压 B.重症高血压 C.高血压危象 D.病情不稳定的Ⅲ期高血压病 E.运动中血压>220/110mmHg
A.水疗 B.超声波治疗 C.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 D.紫外线治疗 E.音频电疗法
A.坐骨 B.骶骨 C.股骨 D.股骨大转子 E.足跟
A.骨质增生 B.骨吸收加快 C.骨吸收减慢 D.骨密度增加 E.骨密度下降
A.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为宽基底步态 B.小脑性共济失调辨距正常 C.基底节共济失调表现为运动不正常及肌张力的变化 D.脊髓后索共济失调本体觉及触痛觉不能传入大脑皮质 E.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关节的位置表示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A.生命体征稳定 B.无明显心绞痛 C.安静心率<110次/分 D.无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 E.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A.前阵限制跖屈 B.前弹簧帮助背屈 C.后针限制背屈 D.后弹簧帮助跖屈 E.后针降低膝的稳定性
A.生物反馈疗法 B.放松疗法 C.行为疗法 D.神经阻滞法 E.TENS
A.正确反应只包括按设定时间做出的正确回答 B.正确反应除了按设定时间做出的正确回答外,还包括延迟反应和自我更正 C.连续无反应或误答应考虑下降一个等级进行治疗 D.当连续3次正答率大于80%~90%以上,即可进行下一课题的治疗 E.当连续5次正答率大于80%~90%以上,即可进行下一课题的治疗
A.对未来感到恐惧 B.易激动、不安 C.有负罪感 D.注意力不集中 E.无用感
A.降压 B.止痛 C.镇静 D.消炎 E.消肿
A.康复护理与防护设备 B.功能检测和康复评定系统 C.康复训练器械 D.辅助产品 E.影像检查设备
A.火花放电法 B.直接接触法 C.电容场法 D.电缆法 E.电磁波辐射法
A.头及颌面部疾病 B.上肺及胸壁疾病 C.心肺疾病 D.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症,幻肢痛 E.其他:如其他不定陈述综合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A.有动力装置 B.有合适的吊带及固定的坐套 C.操作完全自动化 D.可以将患者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E.适用于无法用人力进行长期转移的患者
A.骨折的部位 B.骨折的性质 C.移位程度 D.有无合并症 E.意识状态
A.功能性作业治疗 B.心理性作业治疗 C.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业治疗 D.职业前的作业治疗 E.物理因子治疗
A.个人史 B.心理和精神病史 C.生活方式 D.职业史 E.个人嗜好
A.等长运动 B.等张运动 C.主动运动 D.向心性运动 E.离心性运动
A.监测轻度脑损害患者的注意力 B.主动康复治疗能力的评定 C.康复潜力的评定 D.选择康复方法的依据 E.预后判定的依据
A.婴儿型 B.少儿型 C.青少年型 D.中年型 E.老年型
A.20°~40°(Cobb法)的轻度脊柱侧凸 B.婴儿型或早期少儿型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偶尔40°~60°(Cobb法)者也可用支具治疗 C.骨骼未成熟的患儿 D.长节段的弯曲 E.40°(Cobb法)以下弹性较好的腰段或胸腰段侧凸
A.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B.继发性可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炎 C.根性坐骨神经炎可表现为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小腿外侧的放散痛 D.患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可有感觉减退 E.可有患侧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A.侧方吞咽和转头吞咽 B.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C.低头吞咽 D.从仰头到点头吞咽 E.摇头吞咽
A.心肌酶谱 B.核素显像 C.超声心动图 D.心导管检查 E.心电图
A.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 B.准备活动要充分 C.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D.运动量由大到小逐渐递减 E.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A.频率 B.波长 C.波宽 D.周期 E.脉冲间歇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