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钙制剂 B.雌激素、孕激素 C.布洛芬、吲哚美辛 D.维生素D E.降钙素
A.固定型步行器 B.交互型步行器 C.前方有轮型步行器 D.单侧步行器 E.腋窝支持型步行器
A.拇短展肌与拇对掌肌 B.小指展肌与拇短屈肌 C.拇对掌肌与小指收肌 D.拇短屈肌与小指对章肌 E.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
A.痉挛型构音障碍 B.弛缓型构音障碍 C.失调型构音障碍 D.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 E.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
A.5~6cm B.8~10cm C.16~24cm D.30~40cm E.60cm
A.逼尿肌反射亢进 B.逼尿肌无反射 C.内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D.内外括约肌痉挛 E.反射性膀胱
A.左额叶 B.左颞叶 C.左顶叶 D.左枕叶 E.左额、颞、顶结合部
A.膝关节侧向试验阳性 B.膝关节过伸试验阳性 C.抽屉试验阳性 D.跟臀试验阳性 E.股四头肌抗阻试验阳性
A.是声刺激后最早反应的10ms以后的一群电位 B.检查时使用100~200ms的短声刺激 C.可用于昏迷原因的鉴别 D.可用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E.可用于颅后窝肿瘤的早期探测及定位
A.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 B.关节活动度 C.肌力 D.肌耐力 E.肢体长度及周径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基底动脉 E.以上均不对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葡萄糖的无氧酵解 C.脂肪酸代谢 D.氨基酸代谢 E.蛋白质代谢
A.为合并或后遗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B.对病伤急性期、恢复早期的患者提供临床早期的康复诊疗服务 C.按区域医疗发展规划要求成为康复诊疗服务网络的资源中心 D.推行预防性康复、倡导全民健身活动 E.科研和培养人才
A.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B.细胞通透性增高 C.组织水分增多 D.产生碱性物质 E.细胞膜疏松
A.优势侧颞1/3区域及周围部分 B.左大脑半球的角回和颞中回的后部 C.优势侧颞下回后部皮质或皮质下 D.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E.优势侧颞顶分水岭区
A.Speed试验 B.Yergason试验 C.撞击试验 D.Spurling试验 E.肱二头肌沟压痛
A.电离射线 B.热射线 C.X射线 D.化学射线 E.非电离射线
A.肌电小腿假肢 B.储能脚 C.单轴踝 D.万向踝 E.定踝软跟脚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单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
A.Broca失语 B.Wernicke失语 C.传导性失语 D.命名性失语 E.混合性失语
A.0.1~0.2mA/cm2 B.0.3~0.4mA/cm2 C.0.5~0.6mA/cm2 D.0.6~0.7mA/cm2 E.0.8mA/cm2
A.上田敏偏瘫功能评价法 B.MMSE C.Brunnstrom评定 D.Fugl-Meyer评定法 E.改良Ashworth评定分级
A.36~53 B.108~125 C.90~107 D.72~89 E.54~71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E.5次
A.肱骨外上髁 B.中指尖 C.尺骨鹰嘴 D.肩峰 E.腕关节
A.心脏水平位置 B.高于心脏水平位置 C.低于心脏水平位置 D.腹部位置 E.体侧位置
A.欧姆耗损产热 B.机械产热 C.光辐射产热 D.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E.共振吸收产热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E.Ⅴ期
A.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B.阳性支持反应 C.Moro反射 D.卧位平衡反应 E.迷路反射
A.肌肉收缩 B.腺体分泌 C.局部电位 D.动作电位 E.突触后电位
A.迷走神经 B.副神经 C.舌下神经 D.下颌神经 E.三叉神经
A.X光平片 B.MRI C.EMG/神经传导检查 D.病史与体检 E.CT
A.是一种中医常用的内治方法 B.是一种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 C.不是中医的外治方法 D.是中医少用的内治法 E.是中医罕见的外治法
A.传导热 B.磁化热 C.辐射热 D.高频热 E.化学热
A.急性扭伤(24小时内) B.睑腺炎 C.压疮 D.红斑狼疮 E.神经炎
A.行走困难 B.卡住 C.疼痛 D.肿胀 E.红热
A.U=I/R B.R=I/U C.I=UR D.U=IR E.R=IU
A.患者性别 B.病程 C.与术后椎间盘内臭氧量 D.纤维环完整性 E.臭氧气体在椎间盘内的分布
A.术后1周内 B.术后3周内 C.术后4周内 D.术后6周内 E.术后8周内
A.心理功能障碍 B.运动功能障碍 C.语言功能障碍 D.日常生活能力障碍 E.社会活动能力障碍
A.起自颈总动脉 B.穿第7至第1颈椎横突孔 C.以破裂孔进入颅腔 D.入颅后,左、右椎动脉与延髓交界处合成一条基底动脉 E.直接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
A.进行运动后 B.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痉挛性瘫痪 C.受检查部位有骨折 D.受检部位处于炎症急性期 E.以上都不适宜
A.全部起于喙突 B.可使已旋前的前臂旋后 C.使已屈的前臂旋前 D.止于肱骨的前面 E.止于尺骨粗隆
A.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 B.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 C.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D.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中枢整合、运动控制 E.感觉输入、大脑平衡反射调节系统、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A.残疾评定 B.关节功能评定 C.心理认知行为功能评定 D.心肺功能评定 E.McGill疼痛问卷调查
A.发病后1~2个月 B.发病后2~4个月 C.发病后3~6个月 D.发病后6个月到1年 E.发病后1年到2年
A.重力检查 B.肌肉收缩检查 C.抗阻检查 D.运动幅度检查 E.目测
A.腹腔内容物下垂致横膈运动减弱 B.副交感神经活跃致支气管痉挛 C.直立致静脉回流减少 D.血氧计移位致测量错误 E.对气体感受器机制反应致通气量降低
A.C6 B.L4 C.C8~T1 D.C7 E.L2
A.步行稳定,速度较慢,适用于道路不平,拥挤的场合 B.步幅较大,速度快,姿势美观 C.步行速度较慢,但稳定性好,步态与正常步行相近 D.步行速度快,稳定性良好 E.以上均不正确
A.逼尿肌无反射 B.逼尿肌-括约肌的协调障碍 C.自主性膀胱 D.膀胱反射协调 E.无排尿问题
A.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可将人生全过程划分为八个年龄阶段 B.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前,共40周 C.婴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D.青春期一般从10~20岁,女孩青春期的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E.18岁以后为成人期,又分为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A.痛觉和温度觉、256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30Hz振动觉、辨别觉 B.痛觉和温度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256Hz振动觉、辨别觉 C.痛觉和温度觉、256Hz振动觉、恒定性触觉、移动性触觉、30Hz振动觉、辨别觉 D.256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30Hz振动觉、痛觉和温度觉、辨别觉 E.痛觉和温度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30Hz振动觉、256Hz振动觉、辨别觉
A.减少膝关节摩擦和减轻膝关节负重 B.吸收震荡和加强膝关节稳定 C.加强膝关节稳定和减少摩擦 D.减轻膝关节负重和加强膝关节稳定 E.吸收震荡和减少摩擦
A.本病是关节周围多种软组织的慢性炎症 B.特征是肩痛,活动限制和肌肉萎缩 C.外展,外旋受限最严重 D.病变结果为关节无菌性坏死 E.本病能自愈
A.步行速度较慢,但稳定性好,步态与正常步行相近 B.步行稳定,速度较慢,适用于道路不平,拥挤的场合 C.步幅较大,速度快,姿势美观 D.步行速度快,稳定性良好 E.以上均不正确
A.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较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检查时间短 B.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可量化计算失语商 C.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检查法不仅仅测量失语症 D.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检查法避免了人工测量的主观性 E.中国康复中心研制的汉语失语症检查主要参考日本的标准失语症检查
A.石膏固定 B.推拿 C.肩下垂摆动训练 D.封闭 E.口服抗炎药
A.根据运动环节的肌力大小变化相应地调节所施加的阻力 B.关节运动的角速度恒定 C.肌肉用力力矩输出不会增加 D.是目前评价肌肉功能、研究肌肉力学特性的最佳方法 E.不能进行手、足等部位小关节的肌力测试
A.Ⅰ度 B.浅Ⅱ度 C.深Ⅱ度 D.Ⅲ度 E.Ⅳ度
A.髌韧带 B.胫骨内髁 C.股骨内外髁 D.髌骨上缘 E.腘窝和小腿后方软组织
A.药物干预 B.骶髂关节注射 C.手法治疗 D.局部用冰敷 E.限制长时间坐、站
A.腰椎前凸加重 B.腘绳肌紧张 C.徒手检查时单侧疼痛 D.下肢徒手肌肉检查正常 E.局部肿胀突起
A.肺活量 B.FEV1 C.功能残气量 D.吸气量 E.潮气量
A.为单突触反射 B.感受器在皮肤 C.受刺激侧肢体出现屈肌反应 D.刺激增强时可出现对侧伸肌反射 E.具有保护性意义
A.30% B.40% C.50% D.60% E.70%
A.身体前倾 B.推动轮环时擦伤上臂皮肤 C.轮椅后倒 D.血压降低 E.呼吸困难
A.屈肘功能位矫形器 B.上肢前屈位矫形器 C.上肢外展位矫形器 D.动态性腕手矫形器 E.功能性腕伸展矫形器
A.中或强红斑量 B.阈红斑量 C.亚红斑量 D.弱红斑量 E.最小红斑量
A.2~3 B.4~5 C.6~7 D.8~9 E.10~11
A.ROM测定 B.肌力测定 C.感觉测定 D.ADL评定 E.肢体周径
A.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到终末端有轻微阻力。 B.1+级: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前1/2关节活动度时有轻微卡住的感觉,后1/2有轻微的阻力。 C.2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全关节活动度范围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 D.3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全关节活动度范围均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但仍可以活动。 E.4级: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十分困难。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E.五级预防
A.臀大肌无力时呈"鸭步" B.小脑损伤时呈"醉酒步态" C.胫前肌无力时呈"跨栏步态" D.偏瘫患者呈"剪刀步态" E.帕金森病人呈"慌张步态"
A.由肱骨下端和桡尺骨的上端构成 B.两侧都有韧带加强 C.囊内有韧带 D.由肱桡关节、肱尺关节、桡尺近侧关节组成 E.可做屈伸运动
A.肺心病 B.电解质紊乱 C.上消化道出血 D.DIC E.肺性脑病
A.选择正确的体位 B.获得患者的合作 C.熟悉掌握量角器测量的技巧 D.尽可能减少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 E.及时记录
A.学习康复方法有困难者 B.严重肺动脉高压者 C.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E.肺间质疾病
A.病人已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B.过分担心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剂量不足 C.病人害怕药物会"成瘾"拒绝服药 D.没有按阶梯服药 E.给药时间不规律
A.空化作用 B.弥散作用 C.触变作用 D.聚合与解聚作用 E.改变组织氢离子浓度作用
A.改善言语状态 B.改善心理障碍 C.适应职业需要 D.完全恢复正常 E.发挥残存功能
A.你有听觉上的困难吗? B.你阅读有困难吗? C.你说的话别人能理解吗? D.你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困难吗? E.你能否书写?
A.康复机构的康复 B.上门康复服务 C.社区康复 D.全面康复 E.网络康复
A.床上活动 B.腹式呼吸训练 C.卧位大便 D.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 E.室内外散步
A.appropriatetechnology B.Alevertechnology C.appropriateprice D.appropriatethinking E.appropriatequality
A.运动学分析 B.动力学分析 C.动态肌电图 D.运动心电图 E.气体代谢测定
A.局部麻醉药抑制神经细胞膜的钠和钙离子流,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入 B.减轻局部水肿,以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C.皮质醇类药物能减低组织细胞磷脂酶活性 D.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E.借助注入的药物及其混合液的压力,分离组织粘连
A.正常地感受到膀胱内的压力增加 B.没有逼尿肌反射亢进 C.休息时膀胱出口处有一定的阻力 D.协调而有规律的逼尿肌收缩 E.没有解剖上的梗阻及内外括约肌过强的阻力
A.摇法 B.抖法 C.屈伸法 D.引伸法 E.振法
A.患腿短缩 B.下肢深静脉栓塞 C.脱位 D.感染 E.腓总神经损伤
A.疼痛部位 B.疼痛程度 C.疼痛性质 D.疼痛对睡眠的影响 E.疼痛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A.超短波疗法 B.短波疗法 C.厘米波疗法 D.分米波疗法 E.超声波疗法
A.年龄越大恢复越差 B.右利手比左利手恢复好 C.分水岭与皮质下失语比外侧裂周失语预后好 D.脑外伤引起的失语比脑梗死引起的失语预后差 E.表达障碍为主比理解障碍为主预后好
A.上肢钟摆样运动 B.深呼吸运动 C.耸肩旋肩运动 D.护枕展翅运动 E.爬墙运动
A.口部运动训练 B.学老师平台发音训练 C.声调训练 D.相同图形匹配训练 E.清浊音训练
A.主动运动 B.主动-辅助运动 C.生理运动 D.附属运动 E.抗阻运动
A.静脉栓塞 B.假体松动 C.髌韧带撕脱 D.关节不稳 E.腓总神经损伤
A.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 B.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 C.西方失语症成套检测 D.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 E.汉语失语症成套检测
A.常见的腰腿痛的疾病 B.多见于50岁以上的年长者,从事体力劳动居多 C.临床以L4~5及L5~S1两个节段最为多见 D.发生原因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而引起 E.患者常存在腰背肌和腹肌的减弱,影响了腰椎稳定性,是腰痛迁延难愈的原因之一
A.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B.促进血液循环 C.促进骨痂生长 D.促进组织损伤的愈合 E.减轻神经的兴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