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影像学检查 B.脑电图检查 C.脑脊液检查 D.神经病理学检查 E.神经心理学检测
A.关节挛缩 B.肥胖症 C.长期制动 D.骨性关节炎 E.韧带撕裂伤
A.亚红斑量 B.弱红斑量 C.中红斑量 D.强红斑量 E.超红斑量
A.多为发病后2~3月出现 B.关节萎缩 C.软组织均受累 D.胶原纤维变性 E.疼痛减轻
A.Bobath法 B.Vojta法 C.Rood法 D.PNF法 E.Brunnstrom法
A.15~20℃ B.50~55℃ C.55~60℃ D.60~70℃ E.30~40℃
A.L1~3 B.C6~8 C.T6~T12 D.C3~5 E.L4以下
A.影响口腔的发动与通过 B.声带不能关闭 C.限制咽向上向前运动 D.食管反流 E.由于慢性感染致气管食管瘘
A.化脓性关节炎 B.关节结核 C.风湿性关节炎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骨性关节炎
A.衬垫法 B.电水浴法 C.眼杯法 D.指杯法 E.电化学疗法
A.屈曲180° B.伸展40° C.外展180° D.内收50° E.内旋90°
A.30s B.20s C.15s D.10s E.5s
A.骶髂关节疼痛 B.髋关节严重破坏 C.晚期严重驼背 D.关节严重肿胀 E.膝肩关节严重破坏
A.肩锁韧带撕伤 B.肩锁韧带与喙锁韧带撕伤 C.锁骨向后移位 D.锁骨向上移位 E.锁骨向肩峰下移位
A.短波 B.超声波 C.厘米波 D.紫外线 E.超短波
A.耳屏前缘 B.乳突尖前方2cm处 C.耳屏紧前方,乳突尖前2cm处,共两处 D.眼外眦角与耳廓顶连线的中点 E.颞突下方距鼻翼3指宽处
A.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先下 B.健侧腿先上,健侧腿先下 C.患侧腿先上,患侧腿先下 D.患侧腿先上,健侧腿先下 E.无所谓
A.保持会阴部清洁 B.膀胱冲洗 C.间歇导尿 D.鼓励病人多饮水 E.卧位排尿
A.应用抗惊厥治疗3个月,作为常规预防 B.深部梗死时较为常见 C.是成人癫痫的一种常见的病因 D.通常以苯巴比妥治疗 E.脑梗死比脑出血更常见
A.传导阻滞(神经阻滞) B.髓鞘完整,但轴索变性 C.轴索离断 D.髓鞘离断 E.轴索与髓鞘同时离断
A.旋前圆肌 B.背阔肌 C.肱三头肌 D.尺侧腕屈肌 E.斜方肌
A.安静心率<110次/分钟 B.运动能力≥3METs C.偶发心律失常 D.安静时血压≥200/110mmHg E.运动耐力可
A.13~14个月 B.10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E.12个月
A.偏瘫 B.失明 C.休克 D.眩晕 E.抑郁
A.经皮神经电刺激 B.神经肌肉电刺激 C.功能性电刺激 D.痉挛肌电刺激 E.生物反馈电疗法
A.冰、表浅加热、NSAIDs、滑囊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B.表浅加热、NSAIDs、切除滑囊 C.冰、表浅加热、NSAIDs D.冰、NSAIDs,切除滑囊 E.冰、表浅加热、NSAIDs、囊内注射皮质类固醇
A.甲状腺功能低下 B.风湿性多发性肌痛 C.肘肌腱炎 D.强直性脊椎炎 E.多发性神经炎
A.热传导 B.热辐射 C.热对流 D.热传递 E.内生热
A.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以上的疼痛 B.预期会继续或进展的组织损伤所伴的疼痛 C.慢性疼痛具有保护作用 D.可激怒思考并可造成思考抑郁 E.在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持续超过1个月的疼痛
A.解除颈部肌肉痉挛 B.减少椎间盘内压 C.增强颈肌肌力 D.使扭曲的椎动脉神张 E.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
A.运动失语 B.感觉性失语 C.传导性失语 D.球性失语 E.命名性失语
A.0.5% B.1% C.1.5% D.2% E.3%
A.等张运动 B.等长运动 C.等速运动 D.放松运动 E.耐力运动
A.红外线照射 B.紫外线照射 C.超短波治疗 D.TENS E.主动运动
A.制定完整的治疗计划 B.教给患者交往技巧 C.使患者建立起控制感 D.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E.减少不易被患者接受的康复治疗
A.多训练健肢来不偿患肢的不足 B.多训练患肢,多使用患肢 C.患肢多做阻抗运动,增强肌力 D.固定患肢,限制患肢活动和用力 E.随病情的发展和患者的意愿进行训练
A.痉挛期 B.变性早期 C.变性前期 D.变性期 E.硬化期
A.3个月 B.4个月 C.5个月 D.6个月 E.1年或会更长
A.稳定性骨折 B.亚稳定性骨折 C.不稳定性骨折 D.病理性骨折 E.闭合性骨折
A.剪刀步态 B.画圈步态 C.醉酒步态 D.慌张步态 E.蹒跚步态
A.3岁内小孩髋脱臼 B.股骨头缺血坏死 C.股骨近端骨肿瘤切除术后 D.髋关节骨关节炎 E.类风湿髋关节病变
A.0°~50° B.0°~90° C.0°~150° D.0°~180° E.0°~15°
A.枯燥 B.单调 C.单一 D.灵活 E.简单
A.肌肉、肌腱、韧带有撕裂 B.骨折未愈合 C.关节旁的异位骨化 D.跟腱挛缩 E.下肢深静脉血栓
A.这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病 B.伴有肌肉紧张或由肌肉紧张引起 C.恶心、呕吐不是这种头痛的典型特点 D.这种头痛一般较轻,不致残 E.严重时需要药物治疗
A.加压包扎 B.冰敷 C.自行指腹压迫痛点 D.立即夹板固定 E.热敷、按摩
A.心理理论 B.情感理论 C.整合理论 D.行为理论 E.危机理论
A.夹持法和提插法 B.提插法和捻转法 C.捻转法和提捏法 D.舒张法和提插法 E.指切法和提插法
A.踝关节背伸练习 B.直腿抬高练习 C.屈髋练习 D.翻身练习 E.髋关节外展练习
A.拧毛巾 B.坐起训练 C.烹饪 D.吞咽动作训练 E.穿上衣
A.检查健侧和患侧神经,先后不拘 B.检查健侧和患侧肌肉,先后不拘 C.需检查神经和肌肉,先健侧后患侧 D.只检查患侧肌肉 E.只检查患侧神经
A.大脑皮质 B.丘脑 C.下丘脑 D.周围神经 E.小脑
A.手术放置人工尿道括约肌 B.留置导尿管 C.抗痉挛药 D.抗生素 E.在骶神经上植入电极
A.长时间、低强度运动 B.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C.长时间、大强度运动 D.短时间、大强度运动 E.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A.第2级 B.第3级 C.第5级 D.第1级 E.第4级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2个月
A.体重减轻 B.疗程慢 C.同时注射的肌数很小 D.Ashworth评分很低 E.注射后肌肉变弱的可能性高
A.氨基酸 B.胆固醇 C.蛋白质 D.甘油 E.葡萄糖
A.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B.腱反射亢进 C.肌萎缩明显 D.巴宾斯基征阳性 E.肌紧张增强
A.手杖轻便,用于手有一定握力的老年人步行不稳定患者。 B.肘杖的稳定性比手杖高。 C.腋杖可减轻下肢承重,获得较大支撑力,提高步行稳定性 D.助行架可用于下肢严重阻碍者或躯干肌控制较差者 E.上肢肌力较差的偏瘫患者可选用助行架
A.肥胖 B.骨密度峰值 C.年龄 D.性别 E.运动缺乏
A.脑炎 B.脑出血 C.脑梗塞 D.脑栓塞 E.脑瘫
A.50ms左右 B.100ms左右 C.150ms左右 D.200ms左右 E.10ms左右
A.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两个以上间室的骨关节炎 B.关节内翻畸形大于15 C.屈曲挛缩大于15 D.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及关节不稳定的患者 E.下肢力线良好的单间室骨坏死患者
A.L2 B.L3 C.L4 D.L5 E.S1
A.是背部强大的屈肌 B.位于背部的浅层 C.收缩时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D.为全身最大的阔肌 E.仅连于相邻椎骨之间
A.P300是指潜伏期在300ms左右的正向P300电位 B.可用于预测和监测轻度脑损害患者的注意力、康复潜力等 C.能够反映个体智力损害的程度,可作为智力康复过程的指标 D.检查必须受试者主观配合 E.检查过程不必受试者主观配合
A.热容量大 B.粘滞性好 C.可塑性好 D.蓄热性能差 E.导热性小
A.交流能力的评估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B.对于使用导尿管者,应评估其是否理解导尿管与尿袋的一般管理 C.站位平衡对完成ADL是必需的 D.转移能力包括轮椅到床以及其他坐具的转移、坐位到站位的转移 E.运动能力的评估应包括轮椅运动、行走以及机动车操作
A.静息时多有纤维颤或正相电位,多相电位增加 B.广泛性慢波 C.干扰性肌电电位 D.见棘波,刺慢综合波 E.以上都不对
A.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 B.增强肌力,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C.增强心肺功能,预防心肌梗死 D.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E.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A.伤口愈合 B.骨折 C.癌痛 D.股外侧皮神经炎 E.腰肌扭伤
A.体液渗出期 B.急性感染期 C.慢性感染期 D.修复期 E.康复期
A.心脏起搏器者 B.颈动脉窦 C.孕妇下腹部 D.认知障碍 E.体腔内
A.运动项目 B.运动强度 C.运动持续时间 D.运动频度 E.运动前体检
A.患者的生活习惯、职业 B.患者年龄 C.患者的教育程度 D.社会环境 E.患者的理解和合作程度
A.电解后产碱 B.电渗使水分增多 C.蛋白质膨胀,分散稀疏 D.细胞膜通透性下降 E.组织兴奋性升高
A.X线 B.CT C.MRI D.造影 E.脑血流图
A.银屑病 B.玫瑰糠疹 C.红斑狼疮 D.日光性皮炎 E.圆形脱发
A.髌韧带 B.胫骨内髁 C.股骨内外髁 D.胫骨前嵴 E.腘窝和小腿后方软组织
A.体位 B.角度 C.分型 D.时间 E.重量
A.固定 B.卧床 C.瘫痪 D.气功 E.瑜迦
A.腹胀 B.呃逆 C.肛门排气过多 D.气急 E.呼吸困难
A.肿胀 B.畸形 C.异常活动 D.淤斑、疼痛、肿胀 E.骨摩擦音
A.推揉类 B.摩擦类 C.拿按类 D.叩击类 E.振动类
A.反射性运动 B.随意运动 C.节律运动 D.不自主运动 E.以上都不对
A.痉挛型构音障碍 B.迟缓型构音障碍 C.失调型构音障碍 D.运动过强型构音障碍 E.运动过弱型构音障碍
A.由于重力的作用血容量从中心转到外周,即血液由肺和右心转向下肢 B.交感肾上腺系统反应不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 C.营养摄入不足 D.直立性低血压的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出汗、头晕、收缩压下降及心率加快,严重者可出现晕厥 E.以上说法均不对
A.考虑雇佣建议,避免(不必要的)提前退休 B.确定是否需要升举器、营养师 C.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残疾做长期财务、居住和移乘计划 D.预防跌倒、压疮及与吞咽困难有关的营养问题 E.针对患者站立的运动治疗、指导看护者、避免挛缩
A.歪曲 B.转移 C.合理化 D.潜抑 E.升华
A.先呼后吸,吸鼓呼瘪,细吸深呼 B.先呼后吸,吸鼓呼瘪,细呼深吸 C.先吸后呼,吸鼓呼瘪,细呼深吸 D.先吸后呼,吸鼓呼瘪,细吸深呼 E.思想集中,肩背放松,呼时经口,吸时经鼻,不可用力
A.皮肤搔痒 B.感染 C.血管病变 D.神经病变 E.眼部病变
A.在骨骼肌内或周围结缔组织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扳机点 B.偶尔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C.可潜伏多年 D.急性发作通常在肌肉过劳,长时间姿势不良或一段时间情绪应激之后 E.疼痛一般为间歇性发作,但也可呈持续性
A.由头到尾方向发育 B.近位到远位的发育 C.联合运动到分离运动 D.由原始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 E.由粗大运动到精细运动发育
A.伸腕夹板 B.充气夹板 C.手指分开夹板 D.手休息位夹板 E.动力夹板
A.日常生活活动的作业治疗 B.职业性作业治疗 C.文娱性作业治疗 D.劳动性训练 E.记忆功能训练
A.事件相关电位 B.运动诱发电位 C.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D.视觉诱发电位 E.肌电图
A.发病率约占全身各种创伤的1/3左右 B.重度颅脑损伤约占20%,死亡率为第1位 C.可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颅脑损伤两大类 D.颅脑损伤可造成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E.交通事故是造成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A.慢跑 B.游泳 C.踩脚踏车 D.跳舞 E.打网球
A.非侵害性 B.全脑可视性 C.无需注入造影剂 D.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 E.一次成像可同时获得解剖与功能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