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城乡规划法》 B.《环境保护法》 C.《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D.《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A.10 B.20 C.30 D.40
A.高新区 B.科研区 C.开发区 D.保税区
A.确定重点发展地区,策划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 B.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C.立足现状,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D.重点研究近期城市发展策略,对原有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
A.分区规划 B.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 C.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 D.规划的综合性研究
A.城市性质 B.公共没施用地规模的确定 C.城市规模 D.居民生活习惯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B.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D.城市人口的过度增长,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城市人口分布的不合理
A.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B.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和大气环境监督规划 C.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环境监督规划 D.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和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A.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B.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C.汽车的出现 D.居住环境的恶化
A.7% B.13% C.10% D.8%
A.研究总体规划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 B.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C.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D.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A.规划文本 B.目标与策略 C.图纸 D.说明
A.面积和高度 B.面积和地理位置 C.日照和通风 D.日照和周围环境
A.通过改善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交通出行来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B.使城市交通系统有效地支撑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并获得最佳效益 C.全面分析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D.建立与城市用地发展相匹配的、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与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关系,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
A.频数和频率分析 B.因果分析 C.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D.离散程度分析
A.物质实体 B.资金基础 C.法律法规 D.宏观调控
A.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分期实施中第一期的内容和范围 B.近期建设规划应写城市人民政府的任期一致 C.近期建设规划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D.近期建设规划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城市空间战略规划来解决
A.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B.城镇流动人口的数量波动较大 C.各国对城镇人口统计标准的设定不同 D.城镇人口难以准确统计
A.大都市区 B.大都市带 C.全球城市地带 D.全球城市区域
A.两层 B.三层 C.四层 D.交错与叠加
A.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B.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 C.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D.确定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A.环境容量法 B.比例分配法 C.类比法 D.区位法
A.人的活动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活动 B.人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C.城市用地是城市交通的决定性因素 D.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和功能分工的思想
A.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 B.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汇编 C.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D.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A.风险分析和静态分析 B.静态分析和定性分析 C.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D.风险分析和定量分析
A.文化活动 B.社会活动 C.经济活动 D.政治活动
A.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B.省城城镇体系规划 C.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D.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和镇域城镇体系规划
A.系统性原则 B.匀布原则 C.自然原则 D.地方性原则
A.1:5000~l:20000 B.1:10000~1:25000 C.1:10000~l:20000 D.1:5000~1:10000
A.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B.从立体空间环境到平面空间环境 C.从生产性城市空问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D.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A.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 B.规划人均城乡用地面积标准 C.规划人均单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标准 D.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A.工业 B.经济 C.农业 D.资源
A.行政体系 B.工作体系 C.法律法规体系 D.管理体系
A.用地规模 B.用地性质 C.用地范围 D.用地权属
A.2002 B.2003 C.2004 D.2005
A.现状调研 B.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C.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D.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
A.40% B.50% C.60% D.70%
A.用地面积 B.土地使用兼容 C.使用强度控制 D.用地面积
A.公共设施用地 B.居住用地 C.道路交通用地 D.市政设施用地
A.符合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 B.公共交通系统模式要与城市用地布局模式相匹配 C.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 D.建设和运营成本高
A.集中式 B.组团式 C.方格式 D.组合型城市
A.比较利益驱动 B.市场机制导向 C.城乡规划调控 D.农业剩余贡献
A.人口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B.历史文化环境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C.地域方面、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方面 D.历史文化环境方面、人口方面
A.人口最高增长率 B.机械增长率 C.人口平均增长率 D.自然增长率
A.城市总体规划 B.乡规划 C.村庄规划 D.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A.中心城市 B.中心城市和城镇 C.中心城市和集镇 D.集镇和城镇
A.《城市规划法》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B.《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与《城市规划法》 C.《城市规划法》与《城乡建设管理条例》 D.《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与《城乡建设管理条例》
A.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 B.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 C.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 D.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A.密集性 B.系统性 C.动态变化性 D.多样性
A.工业区呈星座式布局 B.工业区与居住区交叉布局 C.工业区包围城市 D.工业区呈组团式布局
A.大都市区 B.大都市带 C.全球城市区域 D.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
A.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B.从经济综合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C.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D.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A.科技化 B.信息化 C.机械化 D.工业化
A.建筑的横向尺度、竖向尺度和建筑形体控制等 B.建筑横向尺度、建筑面宽和建筑形体控制等 C.建筑面宽、建筑的横向尺度和竖向尺度等 D.建筑面宽、建筑的竖向尺度和建筑形体控制等
A.环境 B.文明 C.规则 D.道德
A.压力管让自流管 B.管径大的让管径小的 C.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D.新建的让现有的
A.它不是一个行政建制的概念. B.它是建制镇和集镇的总称 C.它具有一定的政策属性 D.它是一个行政建制的概念
A.《工业城市》 B.《雅典宪章》 C.《进化中的城市》 D.《城市建设艺术》
A.标准规范 B.规范性文件 C.规章 D.法规
A.基础作用 B.激发作用 C.动力作用 D.后盾作用
A.偏于规划主导型的一种综合型 B.完全的规划主导型 C.偏于区划主导型的一种综合型 D.完全的区划主导型
A.主干法 B.从属法 C.专项法 D.相关法
A.①⑤⑥⑧ B.①②④⑧ C.②④⑥⑦ D.②③⑥⑦
A.建筑密度 B.容积率 C.建筑高度 D.绿地率
A.主要金融中心 B.具有国际意义的IT业 C.国际性机构集中度 D.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
A.70~100 B.75~120 C.75~140 D.80~160
A.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B.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C.从松散的空间到紧凑的空间 D.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A.布局紧凑,节约用地,节省建设投资 B.接近自然、环境优美 C.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交往需要易于满足 D.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A.规划基础资料搜集和现状调研的技术要点 B.规划基础资料整理和现状调研的技术要点 C.规划基础资料搜集和技术方案确定 D.规划基础资料搜集整理和技术方案确定
A.报相关部门批准 B.发现城乡规划的不足 C.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定期评估 D.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
A.农业剩余贡献 B.工业化推进 C.市场机制导向 D.城乡规划调控
A.开发经营的集约性 B.矿产资源的开采 C.土地使用功能的固定性 D.丰富的水资源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A.法律法规 B.规划技术 C.政策 D.地理位置
A.至少10km以上 B.至多10km C.至少15km以上 D.至多15km
A.金融政策 B.商业联盟 C.经济联系 D.政治文化
A.以对城市重要规划建设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发利用的控制作为规划编制的重点 B.规定规划区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各项控制指标 C.为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项目的设计以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D.根据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各专项地下空间设施的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分层等关系
A.生产效率的差异 B.联系方式的差异 C.集聚规模的差异 D.职能差异
A.生产力结构 B.职能 C.文化观念 D.集聚规模
A.南北不通,东西不畅 B.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 C.重要节点交通拥堵 D.交通混杂,交通效率低下